您的当前位置:

第四节 作物虫害防治研究

第四节 作物虫害防治研究



粘虫是小麦的主要害虫,1971年红兴隆垦区粘虫发生面积占小麦而积的55%,有25
万亩小麦被吃成光秆和咬掉穗头,小麦损失约2 100 多吨。玉米螟危害造成大量玉米秸
秆折断,一般减产10—20%,1971年仅友谊、五九七、八五三等三个农场初步统计,玉
米受害减产约490 多万公斤粮食。为此,科研所为掌握虫害发生规律,提出切实可行的
防治措施,确保粮食的丰收,多年来开展了以防治粘虫、玉米螟为主的防虫研究。

一、粘虫发生规律及防治研究

自1966年开始,由曹百合主持,进行粘虫发生条件和防治方面研究。经过多年调查
和农场防治试验,找出了抓住防治时期,一次用药集中防治幼虫的关键问题。]970—1973
年三师粘虫大发生,营百合参加三师值保调查组和防虫指挥部与三师生产科配合,大抓
群防群治,突出粘虫预测预报工作,大打诱蛾、灭卵药剂杀虫三个战役。1973年全师
(红管局)应防面积57万亩,防治了87%,防治效果很好,科研所还与师生产科配合,
举办学习班、现场会,为农场生产队和科研班培训了一批植保员。1973年曹百合与湖南
彬州地区农科所合作,在兵团三师科研所进行了绿僵菌防治粘虫试验,在田间喷绿僵菌
液后,8—12天杀虫效果达50.9—89.1%;与农药敌百虫合用,防效为98.6—100 %。
1975年6 月,兵团科研所曹百合等人在友谊农场参加了由兵团和民航沈阳管局、黑
龙江省局组织的飞机超低容量喷雾防治小麦粘虫的试验,比较超低量喷雾与小麦抽穗常
规喷雾法防治粘虫的效果,和工效、费用。试验证明超低量喷雾防治粘虫效果同常规喷
雾法,且对四龄以上粘虫幼虫也有较好防效;每架次可以防治l 万亩,每天可防治3 —
4 万亩,相当于常规喷雾3 —4 架飞机的工作量;可节省68.8%的飞行费用,减少用药
量20%,降低作业成本和节省航空用油(每万亩节省航油583 公斤);用当时国内大量
生产的滴滴涕、马拉硫磷配成混合剂防效高于用敌敌畏的常规喷法;可大大减轻加药人
员劳动强度,这次试验为以后大面积应用提供了依据。

二、玉米螟的防治研究

玉米螟是垦区农作物第二大害虫,严重影响玉米的产量。
1、黑光灯捕诱杀
1969—1971年由曹百合主持了用黑光灯消灭玉米螟的试验及推广。根据昆虫的趋光
性和对波长3 600 毫微米不可见短波光最敏感原理,黑光灯可起到诱集效果,并使害虫
落入灯下捕虫器中达到诱杀作用。二十一团六十五连一盏灯一夜最多能诱到一千多头玉
米螟,有效地控制了附近地块玉米螟危害,且能把大量雌虫消灭在产卵前,大火减少了
幼虫的危害。
2、应用白僵菌防治玉米螟
1973—1974年,由曹百合主持,在科研所试验生产自僵菌,外制成颗粒剂,在所部
生产田、育种田、样板田上试用,玉米螟虫口减退率79.8—84.6%,和20%六六林丹粉
颗粒剂相近似、折雄穗、折雌穗、折茎秆显著减少,提高产量9 %。为大面积推广提供
了依据。
3、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
采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是曙光农场先搞起来的,他们在采集当地蜂种设计、蜂窖保
存蜂种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1975年三师科研所承担此项研究课题,派曹百合等同志到
曙光农场蹲点,与该场实验站的同志们一起,在总结该场经验基础上,又解决了繁蜂、
壮蜂、土冰窖、长效蜂卡以及繁蜂机械化等一系列技术问题。1976年该场推广了这项措
施,防治全部玉米面积5 万亩和部分高粱、谷子,可以减少损失200 万公斤。1977年科
研所把从设计冰窖到繁蜂、放蜂等技术措施在友谊农场推广,防治面积28万亩,防治效
果卵块寄虫率88.5%,卵粒寄生率82.4—86%,繁蜂高潮一天可繁5 亿头卵粒163—200
斤。亩成本比较:飞机喷药0.8 元,人工撒施颗粒剂0.6 元,应用赤眼蜂0.28元。防治
效果赤眼蜂最好。1976年向20几个市县和管局各农场提供曙光农场繁育的蜂种。推广生
物防治的方法,使红兴隆垦区的植保工作进入一个新的时期。1974—1979年在红兴隆管
局放蜂面积达260余万亩、治蜂效果75—90%,从虫口夺粮3000万公斤,节约农药2600
吨。机械化繁殖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科研成果,1979年通过总局科委鉴定,并获1979年省
农场总局二等奖。

三、麦蚜防治研究

1970—1972年垦区粘虫大发生,连续喷药防治粘虫,杀死很多麦蚜的天敌(各种瓢
虫、食蚜蝇,草蜻蛉、蚜寄生蜂等)1972年二十团四营麦蚜大发生,9 000 亩小麦平均
减少15%.科研所曹百合等人下场调查麦蚜发生及危害情况,提出必须在作好测报基础上
早期进行防治;小麦抽穗后2 —3 天开始检查,蚜株20%,平均每株有5 头蚜虫以上为
防治指标;以1 %或6 %六六六粉或40%乐果乳剂l 000 —2 000 倍喷洒防治效果好,
并撰文介绍“支蚜危害及防治”(《兵团科技》1973年4 期)。

四、大豆潜根蝇防治研究

1990年大豆潜根蝇由局部发生发展到大面积重为害,受害面积60万亩,占全局大豆
播种面积的30%,造成缺苗断垄,减产明显。
1990年牛建泽、王宝云等进行了以高效、低毒、低残留、价廉为目的的农药筛选室
内盆栽试验和田间试验。提出用0.6 %甲基异柳磷和0.8 %乙基硫环磷拌种防治大豆潜
根蝇效果达l00 %,同时也减少了根腐病菌的侵入。该项科研成果论文获1990年省农场
总局植保学会优秀论文一等奖。
此外,1965—1975年对蔬菜害虫,大豆食心虫也开展了研究。
多年来,发表于各级刊物上有关防治虫害试验研究的技术总结、论文共九篇,其中
一篇获总局植保学会优秀论文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