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农业生产机械化系列化调查与改装研究

第二节 农业生产机械化系列化调查与改装研究




一、农业生产机械化系列化调查研究

1961年,合江农垦局科研所创建不久,为了解决垦区建场初期地多人少,农业机具
和技术不配套,以及土地多湿易涝,作业机具不适应等农业生产急需,在技术力量少,
设备条件极简陋情况下,承担了农垦部和合江农垦局下达的1 9 项4 5 个农机研制和调
查课题。其中包括小麦生产过程机械化系列化研究、大豆生产过程机械化系列化研究、
玉米生产过程机械化系列化研究、蔬菜生产过程和水稻生产过程机械化系列化研究、低
湿地耕作及收获机械的研究、冻土耕作的研究、节油方法和节油理论的研究(详见第十
章)、晒场粮食干燥及自动线的研究(详见第七章)、冬夏季施工机具与耕灌机械的研
究、机械磨损规律的研究、高秆作物茎秆积堆、厩肥粉碎、粒肥制造机械化研究等,对
当时垦区农业生产做了积极贡献,并为以后的研究积累了经验,打下了基础。由于技术
力量和资金等原因,小麦断粒机、茎秆积堆机和信号转换机构的研究已报农垦局削减。
由于1962年精简,农机研究室撤销,大部分课题未结题,半途而废。
1 、大豆田间管理机械化系列化调查研究。大豆田间管理约占生育期65%左右,对
地多人少的垦区实现机械化系列作业是极重要的。1961年由李定字主持与友谊、宝泉岭、
曙光三个农场协作,结合生产进行调查研究,提出应通过农业技术措施,用轮作、整地、
消灭杂草感染来源等手段,从各项作业的连续性、相关性、大豆生育特点,杂草的弱点,
将土地进行分类排队,在每个作业阶段强迫和引诱杂草分批出现。在不同阶段与时期使
用不同机具,于播种前、出苗前、杂草成患前达到彻底消灭杂草,提高大豆产量的目的。
经过调研确认:拖拉机以东方红(AT —5 4 )为主,早春整地,秋翻未耙地宜用双列
圆盘耙联结枝条耢子;秋翻耙一次地宜用木耢子诱发杂草;播前除草进行越晚效果越好,
以万能中耕除草机进行封闭式除草,灭草效果达9 0 %以上,其它机具效果次之;出苗
前、后耙地以红星钉齿耙、斜耙或横耙伤苗率低,灭草63%;中耕除草培土需在豆苗一
片复叶展开到五片复叶长出时进行,使用万能中耕机进行3 —4 次中耕除草,宜分别带
翼形齿、小鸭掌齿、大鸭掌齿加培土器。四个连续作业过程,基本上达到了消灭杂草目
的。
2 、玉米收获机械的研究。由邵风桐主持,与东北农学院合江分院、友谊、宝泉岭、
二九○、集贤农场协作,用C —6 康拜因改装收获玉米,在1960年改装的基础上,重新
设计了护刃器,安装了玉米棒自动输送装置。经试验基本成功,玉米穗摘下后可连续送
入果穗箱,但收割台掉穗和玉米穗被啃坏掉粒、玉米德滑板堵塞等问题需继续改进。
3 、康拜因收获小麦减少损失的改装。由赫荣魁主持,与友谊农场协作,对C —6
康拜因的几种减少损失调查结果证明,C —6 康拜因改成双滚筒和大键簧筛可使收获损
失由2.08%降到0.5 %左右。
4 、冻土播种机的研究。由王绍泽主持,与东北农学院合江分院、友谊农场协作,
1961年2 月8 日—3 月l 4 日在友谊农场和科研所试播8.4 垧地。由于开沟深度不够,
出苗率只在5 0 —6 5 %左右。提出的改进意见是应加大弹簧压力,改进刀头形状,提
高刀头的耐磨性,以增进开沟深度。
5 、拖拉机防陷的研究。由王野主持,与东北农学院合江分院、友谊农场协作,考
虑到改装的繁简,提出了(1 )拖拉机所有部件都不动,只将链轨板加宽到475 毫米
(靠车体内侧加宽3 5 毫米,外侧加宽50毫米)。(2 )将拖拉机原链轨中心线外移l00
毫米,链轨板加宽到600 毫米,两个改装方案。经试验,第一方案拖拉机接地压力降低
到0.345 公斤/厘米2 ,效果较好,基本上不产生偏磨。第二方案拖拉机接地压力降到
0.26公斤/厘米2.,在土壤含水量40%,改装后的拖拉机最大牵引力为3 800 —4 000
公斤时开始打滑,比未改装的增加了l 000 公斤牵引力。
6 、康拜因防陷改装的试验。由王野主持,与东北农学院合江分院和友谊农场协作,
经对友谊C —6 康拜因防陷大轮改装、苏联半链轨自动康拜因C —4 M 和未改装C —6
康拜因的测试,在土壤水分25—40%时,未改装的C —6 行走阻力比改装大轮的高出330
公斤,较半链轨的自动康拜因大670 —2 000 公斤,车辙下陷深度也是半链轨自动康拜
因下陷的最浅。提出,在垦区使用自动康拜因附有半链轨设备是必要的。并提出自动康
拜因由轮式改成半链轨式应将其半轴和操向杆强度加强的建议。

  二、大面积机械化作业机具改装研究

l 、1964—1966年,按照农垦部和东北农垦总局科委的要求,开展以建设稳产高产
样板田为中心的科学研究。原东总科研所样板田基点设在友谊农场五分场二队,与中国
农机院,友谊五分场二队共同协作,配合农业生产种管收对农业机械化的要求,完成了
玉米精量播种机、大豆中耕护苗器、康拜因收获玉米大木翻轮、小麦茎秆切碎机、CK—
3 康拜因低茬收割大豆的改装与改制研究(详见第十四章)。
2、康拜因收割大豆减少损失改装。l966—1968年,由原东总科研所李文采主持了
康拜因收割大豆减少损失的改装研究课题。改装研究主要有(1)对割台进行低茬收割改
装。(2)将滚筒中原扁型丁齿改为圆柱型,增加了滚筒间隙,减少了大豆破碎。(3)滚筒
可进行无级变速调整,达到减少大豆收获损失的目的。
该项改装于1968年10月在原伏尔基河农场鉴定会上通过了课题鉴定。参加该项改装
研究的主要科技人员还有黄建书、张宝珍、冯鑫燕、张馨贵等。
3 、东方红—7 5 侧悬挂式中耕播种通用机架研制。l967年,科研所徐则忠、张新
昶参加了由中国农机院主持,东总科研所与九三科研所参加的悬挂中耕播种通用机架研
制(俗称拖拉机展翅),在齐齐哈尔省农机厂完成,在红五月农场进行试验,效果较好,
计划1968年进行多点试验,被“文革”中止了。该三联播种通用机架由徐则忠负责悬挂
装置的四联杆机构机架设计,张新昶负责工作部件排种机构窝眼轮的设计。该机可播大
豆、玉米、高粱,比牵引式三联播种机可提高工效。
4 、人力打井机技术引入与推广。1967年由张新昶主持,从肇东引进人力打井机技
术,在科研所制造了一套机具。在所内为农业试验小区灌溉打井2 眼,由田有良任主操
作手。打井机技术组用自制人力打井机在第二机械厂(红兴隆机械厂)、五九七、友谊、
八五○等农场进行现场打井表演与试验。该机用人力推,技术简便宜操作、工作过程故
障少、效率高,每班次进度3 —4 米,打井深度达6 0 —8 0 米。用低成本解决了一些
地方的生活用水和农田灌溉用水。1968年田有良又将其技术发展,在井下装炸药,解决
了遇到石头不能往下打的难题。人力打井机技术被引入八五○、八五二等农场加以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