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农田基本建设机具研制
第四节 农田基本建设机具研制
70年代初期,在贯彻农业“八字宪法”中,兵团领导认识到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搞
好农田基本建设是实现高产稳产的重要保证。以及贯彻毛主席关于“农业的根本出路在
于机械化”的指示,兵团及三师党委十分注重农田基本建设机具的研究,并做为重点课
题下达,科研所为此先后开展了旋转开沟机、清淤机、液压马达、液压平地机、液压平
地铲运机等的研制,并获得成果。
一、6·1 8旋转开沟机
三师地处黑龙江省三江平原,地块较为低洼,常年内涝成灾,作物减产。农田基本
建设主要靠人工开沟,作业效率低、成本高、进度慢。但农田开沟机械多为铧式开沟犁,
结构笨重,消耗动力大,缺少大马力配套拖拉机,不易推广。为了改变这种落后状态。
1972年由三师科研所和八一农大农机系、十八团组成开沟机研制试验小组,吸收了国内
外经验,结合三师具体情况,试制了单圆盘和双圆盘旋转两种开沟机。
经试验,该机开沟质量好,沟壁沟底整齐,不需人工清沟,经3 —4 次单程作业,
开掘田间沟渠,沟深可达70—9 0 厘米,口宽110 —130 厘米,底宽3 5 —4 5 厘米。
班次生产率达500 —7 00立方米,便于推广。铧式犁开沟需二台红旗—100 拖拉机牵
引,而该机只需一台东方红—7 5 配套。机车在低洼地作业时不易滑陷,最量轻,体积
小,悬挂作业机动性好,但主要部件结构强度不够,单圆盘开沟机由十八团继续改进,
双圆盘开沟机由三师科研所改进设计。
1973年由邓弥乐和徐则忠对双圆盘开沟机进行改进设计,将原铸铁箱体改成铸钢箱
体,4 5 号钢刀盘轴改成4 0 铬刀盘轴。开沟780 米,性能良好,基本上达到设计要求。
由于垦区多家研制开沟机,友谊农场的单圆盘开沟机通过鉴定前已小批精生产,故作为
技术储备而停止,该项目仅研制出两代样机。
二、ZQK—150型清淤开沟机
兵团三师4 0 %地区处于低洼地带,遇涝不能排出,严重影响粮食产量,是田基本
建设亟待解决的课题。据1974年三师十八团不完全统计,历年开沟总土方量达l 300 多
万立方米,急需清淤地段达300 多万立方米,占总土方景的23%。由于清淤作业的条件
比挖新沟渠恶劣,广大职工要求把清淤作业尽快实现机械化。l975年,红兴隆科研所承
担了农垦部下达的清淤机研制课题,由熊映青主持。经过l0年,三轮样机研制,最后完
成了ZQK —130 型清淤开沟机。
第一轮样机ZQK —2.2型落沟式自走清淤机,选择以清理(或开沟)支干渠和斗渠
为主要对象,机构为落沟自走,行走装置为前后呈直线排列的两组链轨,由双油缸曲柄
式液压马达驱动。前置式双圆盘铣土刀在沟内作业,沟形技术指标为上宽3米,下宽0.6
米,深1.2 米,坡比1 :1。于1975年8 月至1976年l0月进行运转和生产考核试验,共
完成3.568 万立方米,质量达到技术要求,生产率高。存在问题是发动机马力偏小,机
车防陷能力差,在沟内有水或稀泥浆时不能作业。后来该机固定到八五二农场六分场使
用。
第二轮样机ZQK—150型清淤开沟机。
1977年4 月学习上海七○八研究所经验后,由刘光华主持设计,以螺杆驱动装置代
替液压驱动装置,解决整机防陷问题。装机试验时发现螺杆驱动装置只能在有水的情况
下行走,而在旱地或在旱沟作业时,螺杆对地面摩擦阻力消耗太大无法正常行走,又失
败了。
1978年,根据黑龙江省农机局指示,该机防陷指标可降低一些(因国内拖拉机、康
拜因等农业机械在防陷问题上均未过关),故又将第二轮样机改为四轮液压驱动,前后
轮走在沟底,左右轮走在两侧沟边。经过三年反复试验,证明四轮驱动方案基本是成功
的,但因液压系统故障多,5 升马达的凸轮盘易破碎,而不能正常工作。该机的发动机
是个难题,由省三江办何万云教授亲自给联系,经哈尔滨市市长批准由省林业机械厂解
决一台8 V120发动机。
第三轮样机ZQK—1.30型自走武清淤开沟机。
1981年熊映青提出变落沟式为骑沟式,开沟深度由1.5 米改成1.3 米的改进方案,
又着重解决了行走问题,采用了高速方案(前桥)与低速办案(后桥)相结合的行走液
压驱动,在公路上运输速度最高可达2 0 公里/小时(第一、二轮样机仅达4.5 公里/
小时),在田间有大扭矩超低爬行速度(最低爬行速度可降至3 0 —6 0 米/小时),
变速比达400 倍,满足了对公路。田间运输速度的要求。
1983年7 月完成了第三轮样机,经生产试验,平均生产率为264.05米3/小时。该机
于1984年9 月通过了部级技术鉴定。鉴定结论是:“该机在许多方西作出较多重大的突
破,还在理论和结构方面作了一些创新,在刀盘结构参数,整机布局及液压升降系统多
方面有一定的国际先进水平。不但为三江平原的开发、治理提供了一个高效、实用的重
要机型,而且这一成果还填补了我国自走式清淤开沟机的一项空白”。
1985年6 月至7 月末在友谊农场三分场共开挖斗渠3.65万立方米,成本为每立方米
0.146 元,受到农场总局,红兴隆管局和友谊农场的赞赏。
1985年9 月,被农牧渔业部评为科技成果二等奖。
1986年3 月把这一技术成果转让给黑龙江省依兰收获机厂,技术转让费3 万元。
三、PC—4.0 型液压仿形平地机
为解决垦区土地经翻耙作业后局部地区仍高低不平的现象,1976年,红兴隆管局科
研所承担农场总局下达的研制液压仿形平地机课题,通过铲高垫低,达到平整土地的目
的。由张冶中主持设计,1977年研制出第一台样机,在友谊农场四分场一队进行了试验,
经过改进,1979年9 月进行生产试验,平地14 36l亩,1980年平地3 615 亩。
1980年9 月通过农场总局农机鉴定推广站技术鉴定。鉴定认为PC—4.0 液压防形半
地机适应于旱田、水田平整土地作业。平整土地质量好,水田平整土地三遍后,即可达
到农业技术要求,平整地而灌水后水深差不超过±5 厘米。适于垦区大面积平地作业,
工作可靠。机构设计合理,坚固耐用,采用液压机构调整操作方便,减轻劳动强度,故
障少。牵引阻力小,作业效率高,平均每班可工作181.7 亩,最高班效220 亩,亩耗油
0.44公斤。初步定型,小批量生产。
该项研究成果获1 978年农场总局科学大会奖。
参加该机研制的还有李作华、曲作凡等人。
四、PY—5·0型液压平地铲运机
根据农田精耕细作和水稻田发展的需要,l978年张治中技师在PC—4.0 液压仿型平
地机的基础上,主持研制了PY—5.0 型液压平地铲运机。该机适用于地差较大的粗平作
业,以及地差在100 毫米以下的精平作业,在地差较大时可以进行平地、铲运联合作业。
山于该机的入土角随时可调,因此,适用于各种不同坚实度的土壤。此外,也可用于田
间道路的平整。由于该机跨度大,幅宽大,因此生产率高,质量好。经过三次粗平作业,
地面高差不超过±8 毫米,1980年9 月农场总局对该机进行了性能鉴定和生产考核。
该机与八五三农场协作,已推广7台,受到好评。1981年获农垦部三等奖。
参加该机研制的人员还有李振欧、李文采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