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新型农业种、管、收机械研制与推广
第五节 新型农业种、管、收机械研制与推广
从7 0 年代开始,红兴隆科研所在耕地、播种、管理、收获等田间机械的研究上,
已从调查改装进入到以自研为主。先后开展了玉米收获机、旋耕深松机、气吸式播种和
旋转中耕通用机架、旱田综合除草机、农具快速挂接架、免耕机、自走式小区播种机、
小区收获机、柔性镇压器等机具研制课题,取得多项成果和奖助。其中一些成果已在科
研和生产中大量推广应用,获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一、丰收—2卧玉米收获机研制
玉米收扶是国营农场实现农业机械化的薄弱环节,每年秋季,由于玉米收获用工量
大,影响着玉米种植面积的扩大。1972年,二十团和三师科研所吸收匈牙利KB2V玉米收
获机,及法国等玉米收获机的优点,由杨殿候总体设计主持,从试验、新产品试制到定
型,共经三代样机,批量生产120 台。1972年联合试用了YS—370 型玉米收获机。
1972年10 月,兵团党委把试制玉米收获机列入兵团重点研究课题,由三师副参谋长
马连相总指挥,组成由三师科研所、二十团农机试验站(扬殿候主持)和十八团农机站
(白克明主持)两个设计、试制组,1973年列为一机部课题。
由于YS—370 型玉米收获机机动性差、行走速度慢,1973年改为YS—270 型,样机
经湖北、广西、河南、黑龙江等省的南北多次试验,效果良好。1974年,在YS—270 型
基础上,由三师农机所主持,杨殿候总体设计,一机部农机所、黑龙江省农机所和二十
团农机试验站参加联合设计,试制成屯垦一号玉米收获机。
屯垦一号玉米收获机比匈牙利KB2V玉米收获机增加了田间茎秆站秆切碎装置和剥皮
装置,并将玉米摘辊改为龙爪形,减少了收获损失。由东方红—75/54 牵引并用动力输
出轴带动,一次收获两行,生产率10—1 2 亩/ 小时。
1974年通过部级技术鉴定。鉴定认为该机工作可靠,适应性强,损失小,机具轻。
三个主要指标—总损失率为2.8%,其中不可回收损失为1.13%,剥净率为89% ,作业质
量赶上或超过国外同类机型,不可回收损失较南斯拉夫ZMAI—BNG 型少0.9%(马连相出
国引进两台南斯拉夫ZMAI玉米收获机,固定在科研所试验使用,其中一台调给赵光机械
厂作样机)。工作效率高,能连续作业,属于填补国家空白项目。初步定型,小批量投
产,进行多点试验。
1975年列入黑龙江省收获机统一编号,改名为丰收—2 卧玉米收获机。批量生产50
台,经各地试验,平均作业面积为900 亩,最高收获l 800 余亩,最好晶工效为135亩。
1975年通过生产鉴定,在北安管局赵光农场机械厂定点大批量投产。至1989年底生
产销售1 817 台,销往河北、山东、陕西、上海、新疆等省、市、自治区,并成为出口
产品。
丰收—2 卧玉米收获机于1978年分获全同科学大会奖、黑龙江省科学大会奖、农场
总局科学大会奖。
此外,1973年,科研所贺国泰还参加了十八团的玉米收获机研制组,成功地研制了
丰收—2 立玉米收获机。该机与丰收—2 卧收获机主要不同之处是没有茎秤还田装置,
把割下的玉米秆铺于田间,分给职工作烧柴。丰收—2 立玉米收获机于1978年获全国科
学大会奖。
二、玉米施厩肥精量穴播机研制
为了扩大玉米种植面积,提高粮食产量,兵团三师二十团(即八五二农场)在1968
年开始研制穴播玉米并同时完成穴施厩肥联合作业机械。该机主要特点是捡拾器将预先
条施在地上的厩肥捡拾起来,通过两组水平搅龙,将厩肥均匀送到排肥口,与玉米种旧
时播出。经过五年的反复改进。先后试制了6 台样机,于1972年选择了其中的3 台悬挂
式样机继续改进。1973年科研所派付立言参加研制。1975年6 月通过科研鉴定。1978年
获国家科学大会奖。
该机于1976年进行了小批量生产,由二十团机械厂生产了20台,分到各连队使用。
后因农业措施的改变和缺少足够的厩肥,没有继续生产和推广。
三、旋耕深松机研制
1973—1975年,由张治中主持研制了一台悬挂齿式旋耕深松机。该机是在北—1.5S
型旋耕机基础上改进,采用动力输出轴驱动的旋转刀片切削土壤,并将切下米的土块向
后抛掷和挡土板撞击,促使土块进一步破碎,同时深松齿深松下部土壤,打破“犁底层”
的耕整地机械。和铧式犁比较,有利于改善土壤物理性状,为作物生长发育创造良好的
耕层结构。
该机由东方红—75悬挂,可进行旋耕、深松、起垄、除茬等作业。能一次完成旋耕
松土15—17厘米,深松土35—40厘米,不经耙耢基本可达到播种状态,生产率为7.32亩
/ 小时。
1974年在十八团三十二连、五十连和科研所共作业225亩,基本上满足深松、普耕、
浅耕和耕耙结合的要求,一次作业能顶两次耙地,减少了拖拉机压地次数,节省油料消
耗,受到群众好评。和三铧犁耕地比较,生产率、耗油量似,且耕后土地平整,土壤疏
松,基本可达播种状态。
1975年,科研所共生产该机4 台,其中2 台送十八团四营三十二连,1台送二十一
团一营,1 台留科研所内试验田应用。
四、气吸式播种和旋转中耕通用机架
该项目是1974 年列入兵团课题,由科研所李文采主持研制。它是吸收国内、外国类
样机特点,结合兵团对播种的农业技术要求,1972年2 月开始研制,1973年4 —9 月进
行反复试验与改进,作业面积80亩,1974年5—6月再次进行播种中耕试验改进,于1976
年装出样机。该机由东方红—75悬挂六行播种机,可进行播种、施化肥、化学除草联合
作业和中耕、追肥除草的联合作业。采用气吸和形孔控制原理播种,比现有播种装置能
提高精量播种要求,单株时l —2 粒占80—90%,可以省掉间苗这一程序。中耕部分由
七组单体武装置,方轴统一传动,旋转中耕增加上块破碎,杀草效果好,培土后无大块
压苗现象,故障少,工作可靠。除草效果较好,播种同时除草,可节省一遍播前除草作
业。可适用于大豆、玉米、高粱、谷子等中耕作物。
该样机于1977年送红旗岭农场进行生产试验。参加课题研究的人员还有郭德有,常
天生、曹振山、向锡坤。
五、旱田综合除草机
为解决垦区国营农场在田间管理中多项工艺的机械化问题,1974年一机部下达了旱
田综合除草机研制课题,1976年又同时成为黑龙江省农机局课题,由科研所曹振山主持
设计。1975年研制出第一轮样机,1976年又重点解决化学除草与深松装置研制,1976年
6 月进行初步性能鉴定。
旱田综合除草机可完成行间旋耕除草、苗眼化学除草、垄沟深松、中耕追肥和起垄
培土等多项联合作业或单项作业。旋耕一般耕深6 —8 厘米,最大l0—12厘米,单独中
耕深松达27—33厘米。旋耕后直径小于3 厘米土块占95%,解决了翼铲式除草后起垄土
块压苗的缺点,进行大豆蒙头土效果好,起垄培土铲使垄帮浮土厚3 —6 厘米,苗带10
厘米以内杂草全部被土盖上,苗眼化学除草喷雾均匀,施肥装置最小排量每亩2.5 公斤,
最大排量每亩15 公斤,随后培土铲掀起的碎土将肥覆盖上,各行不均匀度最大不超过
8.13%。
旱田综合除草机获1978 年农场总局科学大会奖。参加该机研制的人员还有刘珍平、
董志岭。
六、东风—5型玉米割台装置
为加速玉米机械化,攻破收获关,1976年山八五二农场主持与红兴隆科研所协作,
研制了东风—5 型玉米收割台。
该收获机吸收了南斯拉夫、匈牙利等国收获机械特点,结合垦区生产情况,经过15
个月、二轮样机的设计、试制与试验,共试制5 台,于1977年8 月去湖北省武汉市汉南
农场进行通过性能测定与生产观察,和投入当年农场玉米收获作业。各项作业指标基本
达到了设计任务书的要求。
东风—5 型玉米割台与东风康拜因配套使用,每次收割四行,行距70厘米,整机一
次完成摘穗、脱粒、清选等作业。从南试到回场,共收脱玉米l743亩,平均亩耗油0.74
公斤,小时生产率可达18.6亩。
1977年10月13日由省农机鉴定站、省农机研究所、一师玉米收获机厂等l0个单位参
加,进行了试验鉴定。一致认为:该割台总体配置合理,结构简单紧凑,地隙高通过性
能好,摘穗机构工作性能可靠,作业质量总损失为4.5 %,为E —512 总损失的三分之
一。
东风—5 型玉米收割台装置1978年获农场总局科学大会奖。红兴隆科研所黄建书参
加了该机研制。
七、农具快速挂接架
针对当时悬挂农具的挂接点缺乏“三化”(标准化、通用化、系列化)要求,结构
尺寸不统一,急需研制一个统一的农具快速挂接架,1979年农垦部生产局下达任务,由
红兴隆科研所张治中主持研制。
1979年8 月研制出第一台样机,经过试验效果良好。1980年又做了两台,经两年使
用试验表明,快速挂接架的上挂接点和两个下挂接点可以根据农具的不同要求做尺寸调
整,上挂接点在650 —950 毫米之间,下挂接点在800 —1 200 毫米之间可调。1980年
9 月由农场总局农机鉴定站进行了技术鉴定。1981年10月进行了复查鉴定。结论是:该
机有独创精神,适应目前不同农具三点挂接的要求,适应范围较广,性能好,可以初步
定型。参加该项研究的还有李振欧。
八、免耕机具的研究
为了适应农作物栽培上的新耕法一少耕免耕法,以减少多次机械作业对土壤结构破
坏,不打乱土层,有利于表层土的利用,降低作业成本,节省能源,1980年红兴隆科研
所开始研制免耕机具,由曹振山主持,1981年正式列题,1982年列为农垦部课题。
1981年样机研制战功,关键部件采用波纹开沟圆盘,用模具锻压成型,获得成功。
经七年在科研所试验地和双鸭山农场l 200亩地上播种试验,该机可在未耕地(大豆、玉
米、小麦的原茬地)上播种,能满足农业技术对播种质量的要求,效果比较好。
由于主持人对所研制样机还需进行改进,以后又调换了工作,该项成果未进行技术
鉴定,一直用于科研所内少耕免耕法课题的试验播种。
九、XBJ—150型自走式农业试验区播种机
为解决农业科研单位试验小区每年都用大量人工播种,劳动强度大且播种质量不好
的难题,张治中于1981年承担了农场总局课题,开始研制农业试验小区播种机。经过调
研,参照奥地利菲兆特(φRJOSD )自走式小区播种机,在通用性和工艺方面经过若干
改进,1983年研制成适合我国国情的XBJ —150 型自走式农业试验区播种机,与“菲兆
特”自走式小区播种机比较:
1 、保持并发展了“菲兆特”小区播种机在播多品种时,品种更换不需要清扫,也
不会混种;能在定距离内将所需种子全部均匀排出,不需停车进行人工重调播种量的优
点。行长控制由皮带传动改为链条传动,并增设仿型机构,提高了播种精度。
2 、根据我国国情,在通用性上,将行走部分用小四轮拖拉机底盘代替,开沟器换
成通用开沟器片,行长与行距的调整由原工业用链条换成自行车链条;工艺上在保证原
性能基础上将排种器的分配头由原用铸铜压铸改成薄壳(铁皮)组合式。
3 、将“菲兆特”原机三轮行走改为四轮行走,解决了由于前轮一个对地面压力过
大造成播深不一致,影响试验质量的问题,并且增加了机车行走的稳定性。
4 、工效高、质量好。播麦类作物品种区域试验时,比用马拉播种机提高工效三倍
多;播麦类作物,其工效每小时相当于l0人播种一天的工作量,且播种质量好。
5 、机车体积小,转弯灵活。试验地田间转弯道由用马拉播种机时的8 米减少到4
米,提高了试验地利用率,此外,该机的研制成功,可为国家节约大量外汇支出。
该机于1983年10月通过了山农场总局主持的鉴定,1984年获农场总局科技成果四等
奖。
由于自走式小区播种机年利用率低,为了降低成本,满足各种类型农业试验区和家
庭农场较小面积播种的需要,1985年他们又研制成功由中型拖拉机牵引的XBJ —150A形
悬挂式小区播种机,1989年研制成功为小四轮拖拉机配套的XBJ —l50B型悬挂式小区播
种机,使之形成系列,受到各类用户欢迎。
到1990年底,已推广自建式小区播种机28台,满足了新疆、宁夏、内蒙古、河北等
省、自治区农业科研单位需求,还推广了两种悬挂式小区播种机14台,满足了农场用户
的需求。
参加该机研制的还有李殿兴、梁风霞。
十、农业试验区收获机研制
农作物育种试验是一项用工量大,季节性强,技术要求严的试验。尤其是收获工序,
几百个品种。小区面积仅5 —15平方米,产量要求高度准确,同一成熟期品种要求同一
天收获完毕,对收获机械提出严格要求。目前,我国还没有适合小区收获的机城。1985
年由张治中主持研制小区收获机,1987年列为农业部课题。
第一轮样机研制。1987年先后到32个厂家、15所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对40余
种收获机进行考查和调研,提出了风扇式收获机实施方案。为减少负荷和功率消耗,增
加茎秆清选能力,进行了二次切割和大功率脱谷装置的设计,每天可收割500个小区。
整机没有摆动部件,在设计上保证不混种。1988年完成第一台样机,进行初步试验,由
于在收获损失,自动检斤装袋上需进一步改进,目前正在研制之中。其脱谷部分与10
马力小四轮配套,已单独生产脱谷机4台,应用于胜利农场农业中心等单位
参加该机研制的人员还有葛茂生、胡波、王秀玉、宋洪波、刘国红等。
十一、IYL—1.80柔性镇压器研制
由于垦区田间作业的镇压器一直沿用50年代的V形和环形镇压器,使用效果不理
想,材料耗量大、动力消耗大、易堵塞,国家又没有新产品替代,为解决生产急需,红
兴隆科研所于1989年立题研究,由周宏主持。当年提出柔性镇压器的设计方案,冬季
在室内进行了土槽模拟试验。1990年该项研究被列入红兴隆农管局课题,兴凯湖机械厂
参加协作。
1990年3月生产出样机4组。4月,由省农垦农机试验鉴定站对样机进行了田间作
业性能技术鉴定,主要指标达到:碎土能力79.97%,土壤含水率增加值0.59%,压后
土壤容重增加值为0.08克/厘米。达到设计指标。
1990年10月由红兴隆管局科委组织了样机的科研成果和新产品鉴定,鉴定委员会
一致认为:IYL—1.80柔性镇压器和V形、环形镇压器相比较,结构简单,设计新颖,
单位工作幅的金属耗量少。工作部件采用整体螺旋布置,具有弹性,有一定仿形能力,
在土地稍有不平度下作业,压力分布均匀,且不沾土、不拖堆,优于传统镇压器,对土
地条件的适应范围较广。与环形镇压器相同,具有土壤表层松软,下部紧实的效果。同
类机型比较,作业质量指标基本相似,可作为一项新开发的产品。
参加该项成果研究的人员还有刘维生、候林山、刘国红、车士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