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粮食处理和种子加工工厂化研究 一、建立大、中型谷物干燥清理作业站
1964年7 —8 月农垦部邀请了中国农业机械化研究院、粮食部粮食科学研究设计院、
北京农业大学等13个研究单位和高等院校的30多位专家、教授和科技人员,组成了“东
北垦区晒场综合考察组”提出240 吨/ 日和120 吨/ 日谷物干燥清理作业站中间试验计
划,报请国家科委批准,列入1965—1966年国家中间试验项目。基点全部设在友谊农场。
在友谊农场马连相副场长的主持下由东总农科所机务研究室主任刘信忠、友谊农场薜占
征、蔡增祥参加组织工作,东总农科所办公室副主任李宜伟参加组织协调,各单位团结
协作,合理分工,精心设计,如期于1966年通过鉴定,交付生产,其中“240 吨谷物干
燥清理作业站”设在友谊农场总场粮油加工厂院内,东总科研所农机研究室技术员斯家
骏参加总体布置和承担缓苏仓的设计工作;小型的“喷泉干燥机”由东总科研所农机研
究室技术员相金勇参与技术工作。“240 吨谷物干燥清理作业站”设有全功能的电控柜
主控室,实现了自动清粮、烘干、复清、检斤、灌袋等工艺流程,生产能力为降水10%,
日处理240 吨,它具有占地面积小,提高劳动生产率,节约劳动力,降低作业费用等优
点。当时实测,处理每吨粮食的作业费仪3.70元,比水泥晒场的作业费降低50%左右。
此项目,到80年代仍具有先进水平。这项干燥设备的研制成功,为垦区粮食烘干事业的
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培养了人才,锻炼了队伍。从建站开始至今,每年都烘干粮食约
5000吨左右。
二、为大型连队设计并建立粮食处理中心
1980年,农场总局下达了八五三农场四分场六队粮食处理中心的科研课题,适于三
万亩生产单位使用。该流程基本属于低温烘干工艺,日处理粮食100 —150 吨,降水5
—10%。
其主机5HD —8 型谷物低温烘干仓,由工程师杨殿候主持设计,配套能源由斯家骏
负责,1981年投入麦收、秋收试验,参加研究的人员有张风鸣、吕树君、周宏、鄂肖婷、
刘珍平等。
三、建立粮食干燥处理工厂化作业站
国家科委、国家农委于1979年3 月确定在友谊农场五分场进行“北方旱粮产区农业
现代化基地综合科学实验”项目。其任务是:采用现代化装备、国内外先进的科学技术
和管理方法,在农林牧各业生产上,最大限度地使用现代科学技术,实现机械化,大幅
度地提高粮食单位而积产量,提高劳动生产率、粮食商品率和经济效益。为满足这一总
目标,1980年设立了“粮食干燥处理工厂化”子课题,由红兴隆科研所和友谊农场共同
主持承担。为便于工程的统一指挥,成立了领导小组,友谊农场副场长鄂文玉任组长,
红兴隆科研所副所长李文采、友谊农场何宇光等四人任副组长,红兴隆科研所杨殿候与
友谊农场欧阳良共同承担总体设计,卸粮坑由欧阳良负责,清粮楼内初清设备及除尘设
备由科研所陈知水负责,能源由科研所斯家骏负责,电气工程由科研所桂体仁负责,土
建及输送系统由友谊农场负责,于1984年竣工,交付生产。
该项目以由美国引进的贝利克干燥机为主机,为适应友谊农场五分场项目点生产率
的需求,需增加一台(消化吸收贝利克烘干机特点而研制的“5HT —15型北大荒”)烘
干机,并与之配套成龙,达到了粮食处理全部机械化、自动化和管理工厂化;它能担负
l0万亩耕地(即降水5 %,日处理800 吨)的粮食干燥处理任务。在技术装备和工艺流
程上达到国内先进水平。1984年参加“北方旱粮基地”课题同时鉴定验收。1985年获农
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该流程从l980年投产,依年气候与生产条件的不同,年烘干小麦
3 000 余吨,玉米l 000 余吨,确保了粮食高质量。
参加该项流程的人员还有王治安、周宏、吕树君、刘珍平等。
四、设计并建立10万亩高低温组合循环干燥流程
农场总局1980年下达的在八五三农场七分场进行“10万亩高低温组合干燥处理配套
研究”课题,由红兴隆科研所杨殿候主持,红兴隆科研所与八五三农场共可承担完成。
红兴隆科研所斯家骏等承担低温烘干仓能源设计配套任务,后来杨殿候调农垦科学院后,
由他继续主持完成。该题也移交给科学院,1984年8 月全部建成交付生产,日处理粮食
1 000 吨,降水5 %,从1983 年开始,依气候与生产条件的变化,年烘量在2 000 —
4000 吨左右。
参加该流程研究的人员还有桂体仁、王治安、李传性、陈知水、周宏。
五、种子加工流程及设备选型调研
1986年承担了农业部下达的“种子加工工艺流程及设备选型配套”研究课题。由李
文采、斯家骏主持。通过对全国重点业务部门、科研单位、大专院校、种子加工厂、良
种繁育站等30余个单位考察,摸清了因内外(重点垦区)种子加工工艺和设备现状及发
展方向,对现有机械、设备工艺流程及经济效益进行了综合分析,提出了存在问题和沈
化设计方案,并提出不同生产单位的配套规模和为发展种子加工业的一些政策问题,以
求种子加工业顺利发展。它对政府部门决策,科研单位选题,工厂开发新产品都有很大
意义,1988年10月通过鉴定。
参加该项调研的人员还有王治安、邵文华、马明智、郭玉兰、刘兆丰、伍雷、刘维
生等。
六、250型粮食烘干作业站设计
为使粮食烘干作业摆脱土晒场、水泥晒场等自然晾晒,靠天吃饭的局面,1987年红
兴隆科研所承担了红兴隆农管局下达的“250 型粮食烘干作业站设计”课题,由李文采、
于渭川主持,白桦清选机械厂参加协作。为江川、前锋、前哨、八五八、八五七、前进
等农场完成了七座日处理300 吨粮食烘干流程的设计。1988年又完成兴凯湖,八五一一、
红卫、二九一、勤得利、八五二、七星、青龙山等农场八座日处理300 —600 吨粮食烘
干流程的设计和总局畜牧总站日处理100 吨的烘干流程设计。个部采用高温缓苏工艺,
配有初清、烘干、复清、检斤、暂贮和缓苏仓、成品仓等全功能的环组成。工艺流程灵
活,符合生产多变需要,一次性投资约为80—100 万元。
“粮食处理工程”设计与应用推广获1988年红兴隆农管局推广一等奖,1989年获农
牧渔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
参加研究设计的技术人员有斯家骏、张风鸣、郭玉兰、刘兆丰、车士田、周宏、伍
雷、王光甲等20余人。
七、严地粮食干燥工厂及配套设备标准化研究
1988年农业部下达的“产地粮食干燥工厂及配套设备标准化研究”调研课题,由红
兴隆科研所周宏、刘兆丰主持。
主要研究内容是通过广泛收集国内外在粮食干燥工厂及配套设备的标准,完成标准
汇编初稿,并对干燥工厂、高温机及分流器等设备的设计标准进行研究。
该课题系与八一农垦大学、农垦科学院工程所等多家协作调研课题,目前正在进行
中。
八、干湿粮混流干燥设备及工艺试验研究
1989年农业部下达的“干湿粮混流干燥设备及工艺试验研究”课题,由红兴隆科研
所斯家骏和东北农学院王成芝教授主持,红兴隆科研所、东北农学院、白桦清选机厂三
家协作完成。
主要研究内容是通过干湿粮混合以降低能耗30%,设计与华丰5HZ —6 型干燥机配
套使用的缓苏通风仓,并研究最佳相互配套及工艺流程,达到生产能力20吨/小时,降
水5 %,比同类机型降低能耗30%左右。
此课题原计划1990年鉴定,由于试验资金及技术路线争议等多方面原因,将延至1991
年鉴定。
九、粮食(种子)干燥工艺流程及设备配套选型调研
1988年农场总局下达的“粮食(种子)干燥工艺流程及设备配套选型”调研课题,
由红兴隆科研所郭玉兰和伍雷主持。
自1987年以来,垦区的粮食(种子)干燥工艺流程、设备类型和数量急速增加,对
国营农场的粮食和种子干燥,保证和提高粮食(种子)的质量起了积极作用。为确定最
他干燥工艺及配套设备,提高生产率,降低成小,确定此课题。通过考察与调研现在国
内外干燥工艺流程、设备现状及存在问题,以确定最佳干燥工艺及配套设备。
此课题于1990年12月通过了由农场总局科委组织的科研成果通讯鉴定。鉴定意见为:
“在国内首次较系统、全面地对垦区粮食(种子)处理中心的干燥加工设备进行了较详
细的调查与分析,在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垦区粮食(种子)处理中心的干燥工艺
优化设计和配套设备选型的意见。文中的内容对我国今后发展粮食(种子)处理中心的
干燥加工设备有较大的参考价值和一定的指导作用”。
参加该项课题研究的人员还有刘兆丰、斯家骏、刘树杰、薛亚玲、于会平(白桦清
选机厂)。
附:1、种子加工厂工程项目统计表。
2、粮食处理中心工程项目统计表。
种子加工厂工程项目统计表
附表1
粮食处理中心工程项目统计表
附表2
(接上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