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计算机应用研究

第三节 计算机应用研究



一、概况

70年代后期,我国微型计算机的应用出现了高潮,在这种形势的推动下,科研所分
别于1978年、1979年两次派李振欧参加了农业部在长春举办的电子计算机普及及学习班。
1983年冬聘请八一农垦大学沈老师为全所中级以上技术人员讲授了“BASIC语言及
其应用”。农业机械研究室电测组购置了科研所第一台袖珍式电子计算机— PC— 1500。
1984 年研所承担了农牧渔业部农垦局下达的“电子计算机在测土施肥和作物育种上的应
用”课题,由高级工程师桂体仁主持。为使课题能顺利开展和促进计算机的推广应用,
1984 年经红兴隆管理局科技处、计财处和科研所协商决定,共同集资购置一台BCM —
S68000超级微机。该机功能强,达到一般小型机的指标;采用先进的UNIX分时操作系统,
可以带8 个终端;存贮容量大(内存1024KB),运行速度快,适合于科学计算,于1985
年7月正式安装完毕。
1985年6 月,所里正式成立计算机研究室。1985年10月,山农场总局项目办统一进
口的IBM —PC/XT微型机到所,红兴隆管理局决定也安装在计算机室统一管理使用。为
用好这批计算机,科技人员分别参加了北计算机学院、北京计算机三厂、安徽省微型计
算机函授大学、哈尔滨科技大学计算机大专班学习,提高了业务素质。
1985—1990年,开展了“微机在农业上应用"的研究和服务,取得一定成绩。
为提高各专业研究室科技人员的计算机使用水平,1986年冬由计算机事举办了为期
一周的电子计算机应用学习班,主要对象是农业、畜牧研究室助理级以上科技人员,共
40多人参加了学习,学习班侧重于电子计算机的实际操作,安排上机实习,收到较好效
果。另外计算机室还派人为红兴隆管理局水利处举办的电子计算机学习班讲课。
计算机室成立以来,接受了美国、日本、加拿大和苏联等来所人员及国内有团体参
观24次,受到各级领导和国内外专家的好评。

二、微机在农业上的应用研究

自1985年6 月成立计算机室后,承担了“微机在农业上应用”课题,该课题的前身
是1984年农牧渔业部农垦局委托红兴隆科研所桂体仁主持的“电子计算机在测土施肥和
作物育种方面的应用”。 1984 年底由于桂体仁调到农垦科学院工作,课题由李振欧主
持。开始为课题编制部分程序。对测土施肥的数据分析和喷灌机推广及农业课题试验数
据进行简单的统计分析。课题原定1985年结题,由于计算机进来时间较晚,开展工作不
多,未能按期提交鉴定,因此农牧渔业部暂停了课题,而改为管理局课题。并改名为
“微机在农业上应用”,侧重于在BCM —S68000机上开发,农业试验统计分析程序,并
在IBM —PC/XT机进行农业试验数据管理的应用,于1988年l0月2l日通过总总局级鉴定。
共完成农业数理统计分析方面程序15个。包括:(1 )间比法试验程序。(2 )随机区
组及缺区估计分析程序。(3 )拉丁方试验程序。(4 )多因素(交叉分组)试验的方
差分析。(5 )多因素(系统分组)试验的方差分析。(6 )平衡不完全区组试验的方
差分析。(7 )裂区试验分析程序。(8 )正交设计程序。(9 )两因子带加项重复试
验的方差分析。(10)多功能一元回归分析。(11)单向分组协方差分析。(12)多元
回归分析。(13)逐步回归程序。(14)通径分析程序。(15)二次正交回归旋转设计
程序。鉴定认为,课题在农业试验统计的某些方面巳达到了全国垦区先进水平。获1988
年红兴隆管局科研成果二等奖。
这些程序全部采用BASIC 语言编写,与目前国内所用通用统计软件相比,具有四个
特点:(1 )全部采用菜单驱动,人机对话,操作简便;(2 )全部程序都按照农业试
验要求编制,在输出打印上,输出全部采用汉字表格,除输出相应结果外,还把原始数
据按表格输出,便于对照保存;(3 )对有些需做显著性检验的统计分析全部把检验部
分加了进去,并且用新复极差法进行多重比较;(4 )数据全部采用数批文件方式输入,
便于修改,也便于科研单位原始材料的保存。这些特点软件特别适用农业科研试验的数
据分析。程序可独立运行,便于向容量较小的机型上移植。
编制的程序80%已为农业、畜牧课题和生产实际应。除为各课题整理数据外,还为
友谊、五九七、八五三农场,建三江管理局科研所等单位,进行了部分数据分析。
结合课题研究,建立了“三江白猪育种数据库”,“小麦育种数据库”,“管理局
科技人才信息库”。为管理局职改办建立了“管理局职改数据库管理系统”。并且用系
统工程的线性规划,为江川、宝山农场搞了产业结构的优化设计,取得了良好的放果。
参加该项研究的人员还有易万红、车晶、张鹏飞、桂体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