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牛、羊育种
第四节 牛、羊育种
一、海伏特牛纯种繁育及杂交实验
为加速我国肉牛的发展,1965年农垦部由英国引进八头增重快、屠宰率高、肉味鲜
美的肉用牛— —纯种海伏特牛在黑龙江垦区八五一一农场进行饲养和繁育。1967年8月
东北农垦总局科研所接受海伏特牛纯种繁育及杂交实验课题,由技术员李增位、郭式健
主持,从八五一一农场接来11头海伏特,1968年3 —4 月产下4 头犊牛。由于文化大革
命的影响,科研所撤销,1969年4 月将这批海伏特牛调往二十一团(八五三农场)。1970
年三师科研所恢复,由郭式健主持与二十一团协作,共同完成了农垦部下达的课题。科
技人员与饲养人员经过观察掌握牛习性和反复实践,摸索总结出适合其生长、繁殖、培
育犊牛等规律的饲养(放牧、舍饲)、管理等综合技术管理规范。到1971年底存栏牛40
头,头数、牛的增重、生长发育指标均超过了苏联萨里斯卡亚试验站和其产地英国的水
平。18个月龄时科研所饲养试验的海伏特种公、母牛体重分别为542.0 和444.1 公斤,
苏联分别为430.0 和396.0 公斤;2 岁时利,公牛达到6l0 公斤,英国为564 公斤。用
期为提高本地黄牛的肉用性能,通过人工授精开展了海伏特牛本地黄牛、低产乳牛的杂
交实验,进行系统观察测定。以乳牛杂种比黄牛杂种的杂种优势更高,体重、胸围、腿
臀部、体长、背腰宽等性状有明显的增加。1970年在二十一团三个点上进行了利用海伏
特牛(当年改称“东风牛”)改良黄牛的试验。
为加速海队特牛的纯种繁殖和改良黄牛,1971年在十八团五营(友谊五分场)增设
基点,调入海伏特公牛二头,育成母二头。
1973年,农林部下达海伏特牛纯种繁育和黄牛的改良课题,由北京、黑龙江、吉林、
湖北、青海、广东、山东等省的科所单位、种畜场组成协作组,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为
协作组副组长。任务是研究和提出适合我国情况的海伏特牛纯种选育提高的建议;拟定
种个鉴定标准和后裔测定方法;研究和提出适合我国各地区的海伏特牛饲养管理方法;
组织各协作单位开展人工授精,扩大冷冻精液,不断提高种公牛的利用率,研究并提出
用海伏特牛和本地牛杂交生产肉牛方案,组织经验交流等。兵团将此项任务交给三师科
所负责组织,由郭式健主持协作研究,参加单位为二十一团(八五三农场)、十八团
(友谊农场)。到1974年二十一团协作点已通过人工授精获得海伏特公牛与当地黄牛的
杂交后裔(一代、二代)共100 余头,并对杂种的体型外貌、生长发育、适应性、繁殖
性能进行了观察与测定。
二、黄牛改良
1980年承担农垦部下达的黄牛改良课题,由三个科技人员和一名试验工人组成,孟
昌仁主持课题,负责农场总局的红兴隆、建三江、宝泉岭、牡丹江四个管理局共计34个
黄牛点的黄牛改良任务。配备了液氮运输车和液氮容器。科技人员直接深入现场,进行
技术理论传授和实际指导。
1981年进行了小群试验研究。(1 )进行不同品种杂交组合筛选试验。以海伏特公
牛对本地黄牛改良效果显著,其后裔增重快,饲料报酬高,肉质优良。(2 )杂种牛对
不同饲草的消化率测定。试验发明:麦秸经碱化后喂牛消化明显提高(3 )进行了屠宰
测定,收集了科学数据。
在改良研究的四年中,34个黄牛改良点,对1 500 头黄牛采用了优良公牛的冻精颗
粒进行杂交改良,共生产杂交肉牛3 000 余头,出栏率提高了125 %。1982—1983 年,
在红兴隆管理局农场基点组织八个养牛点,建立改良牛核心群400 余头,进行横交选育,
产生了第三代。犊牛初生体重比黄牛提高了25-33 %。改良牛生长发育快,18个月可达
400 公斤。比本地区牛提高30—35%。
三、东北中细毛羊育种
1966年。科研所受东北农垦总局畜牧处委托,参加东北三省半细毛羊(后改名中细
毛羊)育种协作组,承担总局所属部分农场的中细毛羊育种工作。总局组成育协作组,
由总局畜牧处邓庭秀任组长,科研所王性善(1966—1969、1973—1976)、张国范(1969
—1972)任副组长。参加协作的农场有曙光、五九七、八五三、海林、宝泉岭、绥滨、
二九〇、新华(原伏尔基河农场)、依兰、笔架山、汤原等12个农场。参加育种工作的
主要科技人员还有刘洪桥、高翼、吴登吉。
1 、育种目的:为减少中细毛羊的进口,保证我国纺织工业原料需求,国家规定在
东北三省发展中细毛羊,以提高羊毛产量、羊毛质量、增加经济效益。
2 、任务:针对垦区羊群血统杂乱(建场初期先后从新疆、内蒙古引进蒙古羊‘粗
毛’为主,后为提高毛质及产量又从苏联、澳地利引进美利奴、斯达夫种羊进行杂交)、
类型不一、毛质粗细不均等缺点,每年春季(4 —5 月)由负责人牵头,对各场绵羊进
行体型外貌、毛长、毛密、细度、油汗、年龄、产毛量、净毛率等8 项指标的逐头鉴定。
秋季制定选配计划及人工授精等技术培训,撰写技术总结及制定下年度工作计划。
3 、技术措施及完成情况:1966—1967年完成了对各场绵羊进行8 项指标的全面鉴
定。育种组根据总体规划提出引进“考力代”种羊(属中细毛羊)以养羊基地好的海林
农场为主,建立了考力代种羊基地,开展了杂交改良。
1968年育种组根据羊只体格偏小,毛偏细而短的缺点引入“罗姆尼”种羊(毛长、
体大),以加大体型,增加产肉量,提高毛长,降低细度增加产毛量为目的,首先在曙
光农进行杂交改良试点。
经过对“罗姆尼”羊杂交后裔鉴定,指标性状遗传力较高(h2=0.45 ),改良效果
明显。此后,除海林农场马鞍山分场的羊进行自群选育外,其它各羊场多采用“罗姆尼”
羊进行杂交改良。
到1976年全垦区已形成体型外貌较一致,生产性能较稳定的毛肉兼用型东北中细毛
羊新品种的一部分。红兴隆局1966年全局绵羊12 132只,到1976年存栏为19 352只,年
均递增5.33%;羊毛总产量由28.6吨增加到61.8吨,年均递增8.94%;按存栏羊数计算,
羊毛单产由2.36公斤/只增加到3.19公斤/只,羊毛单产提高35.2%。
核心羊群测定结果为:(以成年母羊1966年与1976年测定值比较)毛长由4.0—4.5
厘米提高到7.0 —8.5 厘米;毛细度由68—70支纱减少到46—58 支纱;只羊产毛由3.0
—3.2 公斤,增加到3.5 —4.2 公斤;净毛率由45—50%提高到56—65%;体重由50—
60公斤增加到60—75公斤;产羔率由90—100 %提高到120 —130 %。
此外,育种同时推广了科学养羊技术,改进了饲养管理条件,提高了经济效益。
1976年该项课题因外部环境和课题经费等困难而终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