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畜禽饲养研究
第二节 畜禽饲养研究
一、厚垫草养鸡试验
为解决北方寒冷地区养鸡舍饲期长,采暖耗煤多,更换垫草和清扫的劳动量大,管
理定额低,生产成本高等限制养鸡事业发展的因子,1963年10月至1964年9 月东总科研
所在张国范主坚下,与友谊农场畜牧试验站向代芬因地制宜地共同开展了厚垫草养鸡试
验。铺厚垫草的鸡舍不进行人工采暖,不用每天更换垫草,靠厚垫草和由鸡类发酵产生
的热量维持舍内温度。经两年测试,辅厚垫草的鸡舍内温度始终比较平稳,在离地面1.5
米处温度为5 —8 °C ,在垫草内10厘米处平均温度为11月26°C ,12 月35.2°C ,
1月36.5°C ,2 月37.5°C ,3 月平均21°C ,每年可以节省2 000 元燃料费;鸡群
健康情况良好,成鸡死亡率由更换垫草的13.84 %减少到4.68%,育雏死亡率由6.3%
减少到3.59%;成鸡产卵率提高14.38 %;育雏60天成活率由93.7%提高到96.4l %,
60天活重由410 克提高到55l 克;劳动定额由过去每人养l000 —1200 只提高到2 500
—3 000 只,育雏由每人1 800 —2 000 只提高到2 400—2 600只。在试验期内每100
只鸡试验组比对照组多收入5.40元,少支出118.60元,鸡类和垫草在舍内发酵,提高了
肥料的利用率,防止了肥效的损失,并可为农业生产提供优质肥料。该项技术曾在垦区
广泛推广应用。
二、芦花鸡的饲养观察和利用研究
为观察芦花鸡在本地区的适应力和生产性能,并了解和掌握其饲养管理特点及生活
规律,确定在本地区的利用和发展,1964年由科研所附属的友谊畜牧试验站向代芬承担
了此项研究。从北京双桥农场引入种卵l 500 枚,孵化育雏700 只,年未育成母鸡200
只,公鸡60只,并基本掌握了芦花鸡的生活习性和饲养管理特点,因设备条件人力不足,
未能建立芦花鸡个体产卵记录。
三、仔猪生干料和粥料喂饲对比试验
为了观察仔猪哺乳期喂饲生干料和粥料的效果和经济效益,1964年由科研所附属友
谊畜牧试验站王良,楼溪荪承担了此项课题,试验经过三次反复已全部结束,喂生干料
比喂粥料增重快、省料,仔猪不易生病,经济效益大,对生产有参考价值,曾在垦区应
用。
四、机械化连队千头猪高产稳产综合经验总结与研究
1975—1977年,在农业学大寨高湖中,科研所承担了三师(红管局)课题“研究总
结机械化连队高产稳产的综合经验”,以二十一刚一营二连(八五三农场一分场二队)
为综合基点,畜牧研究室与农业、农,机研究室配合,派郭式健在该连蹲点,主持研究
总结养猪业成活高、育肥快、积肥多、成本低、逐步实现机械化的经验。并调查总结农
业连队粮食“过长江”、大豆超三百五,肥猪交千头的综合经验。成立了该连三结合
的仔猪高产多活攻关小组和预防猪丹毒攻关小组,制定了攻关方案与措施,在该连党支
部领导下,与饲养人员一起使各项技术措施得到落实。1975年小群试验16头分娩母猪断
乳窝活平均10.3头,比同年大群饲养的增加了0.3 头,比1974年增加1.23头;60天平均
窝重 l 71.8 公斤,比攻关指标要求的离乳窝重135 公斤提高36.8公斤,为该连以后的
仔猪高产多活提供了经验(见“为革命大养其猪”《兵团科技》1975年6 期);预防猪
丹毒攻关先后进行几次小群试验,并对四群(4 月龄)育肥猪进行加倍剂量的两个月注
射一次和九群不同月龄的育肥猪按剂量每月注射一次的方法试验,控制了猪丹毒疫病的
发生,保证了上千头猪群的正常生产,1975年该连共养猪2 150 头,上交商品猪1 010
头,实现了一人三猪,猪多肥多粮多,促进了农业生产。
五、仔猪高产多活攻关
在“农业学大寨”高潮中,1975—1977年三师(红兴隆管局)下达了仔猪高产多活
攻关课题。在师科委的直接领导下,由三师科研所负责组织、选择有条件的连队(生产
队)参加,组成攻关协作组。攻关任务指标是:小群(10—15头母猪)仔猪离乳窝重250
公斤,中群(15—50头母猪)仔猪离乳窝重200 公斤,大群(50—l00 头母猪)仔猪离
乳窝重150 公斤。
攻关协作组在技术上由科研所汪家燮负责,郭式健具体组织实,制定联合攻关方案,
深入基层具体指导,定期召开检查与经验交流会。总结母猪饲养、仔猪培育、饲料利用、
科学管理、病害防治的经验,并提出总结报告。为深入探索仔猪成活的关键性问题,安
排十八团种畜连、五营九连,二十一团一营二连、一营畜牧连,二十九团二连承担了5
项专题研究。
1975年三师(红管局)有十八团种畜连、五营九连、十九团一营三连、八连、二十
团种畜连、二营四连、五营三连、二十一团牧副连、二连、二十九团二连、师科研连等
1 2 个单位参加攻关协作组。当年除二十团五营三连仔猪成活率和断乳窝重比往年有所
提高外,十一个单位均超历史水平。两个连队完成大群攻关指标,十八团种畜连产仔217
窝,平均窝活9.7 头,断乳禽重平均172.4 公斤,其中73头苏白母猪,60日龄平均断乳
窝重达200.8 公斤,二十九团二连产仔73窝,平均窝活10.2头,断乳窝重163.8 公斤。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应在饲养标准化,提高饲料报酬,发展青绿多汁饲料,使用微量元素
补填剂,建立经济杂交体系提高猪群繁殖力等方面进一步开展试验研究。
1975年10月19—23日由兵团(三师)科研所所长李东亮主持,在二师十五团召开了
兵团仔猪高产多活经验交流会。参加会议的有各师科研所、生产连队、八一农大等70余
个单位的领导、科技人员和饲养人员。参观了十五团八、九、二十七连先进典型单位,
交流了1975年仔猪高产多活攻关经验,把兵团的仔猪高产攻关活动推向新高潮。1976年
友谊农场种畜连、四十三连、五十八连、北兴农场四连都超过了管局攻关指标要求,且
扭亏为盈,在管局农业学大寨会上得到了奖励。到1977年参加管局联合攻关的连队增加
到44个,普遍做到领导重视,用科学的饲养管理方法,集中配种,人工授精,集中产仔,
专人护理,固定乳头,定群定人定饲料,加喂微量元素等措施到1977年12月完成全连攻
关指标的有友谊农场五分场、三分场九队,五九七农场一分场三队,八五三农场三分场
工副业队,双鸭山农场二队,北兴农场四、五、九、十队,红旗岭农场十二队等10个单
位,其中五九七农场一分场三队实现人均公养猪1.6头,养猪盈利l万元,离乳窝重157.8
公斤,全年上交肥猪l 158 头。这次群众性生猪高产多活攻关活动推动并促进了全局养
猪业的发展。
六、机械化养鸡的研究
为提高饲养面积的利用率,发挥蛋鸡生产性能,提高养鸡生产效益,1976年科研所
承担总局“机械化养鸡研究”课题,由畜牧研究室刘云生、农机研究室贺国泰主持,组
成机械化养鸡课题组,筹建半机械化种鸡场。当时,国内一大城市对机械化饲养种鸡的
方式也在探索。课题组当年赴京沪地区考察后,根据科研所的300 平方米鸡舍条件,提
出种鸡小群笼养,实现供料、饮水、除粪机械化的设计方案。
1977年开始试验试制机械化装置,采用京一型梯形蛋鸡饲养笼,两层笼养种鸡,下
层为产卵鸡1 500 只,每1 只公鸡10只母鸡组成家系为一个饲养单元。上层为中雏3000
—4 000 只;采用自动供水、定时送料和自动清除粪便,冬季用一套风机系统排除废气,
并能根据含温自动控制热风加温系统,保持舍温在10°C 左右,夏季自然通风,人工采
卵。
1977年2 月,在红兴隆管局领导支持下,组织机关干部义务劳动,协助科研所建成
一幢l 000 平方米的半机械化鸡舍。
1980年,为满足鸡育种需要,便于人工授精,记录个体生产成绩,科技人员又将京
一型梯形蛋鸡饲养笼(小群笼养),改建成个体饲养笼(即一个母鸡一个笼)。
1981—1983年,由刘云生、张国群主持,承担总局和管局课题,改建育雏室350平
方米,育雏13 000羽,育雏成活率提高到88.6%;改建成鸡高床400 平方米,完成200
平方米厂房的土建工程。
1985年,农场总局投资,按个体笼式饲养、机械化管理方式建立了两栋蛋鸡祖代成
鸡舍,为蛋鸡选育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七、畜禽饲养工厂化及饲料加工机械化
1981—1983年,红兴隆科研所承担农场总局和红兴隆管局课题,摸索以连队为单位
(中小型规模)实现畜牧生产机械化、工厂化及半机械化的途径和方法。由张国群主持,
刘维君参加,在学习参观北京郊区红星养鸡、猪场等单位先进经验基础上,结合垦区和
科研所特点,设计建立了200 平方米机械化饲料加工车间,每年生产3 000 吨配合饲料。
将猪舍由人工挑水、清理粪便、冬季室内烧炉子取暖,改建成暖炕式水泥地面,室内安
装暖气,猪自动饮水、半自动排粪。饲养员只需将栏内粪便清扫冲洗到栏前的排粪沟内,
便可自动流入排粪池。减轻了饲养人员劳动强度,更为猪的生长发育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改进后的猪舍,能使猪群在冬季也有较快生长速度。
八、北方高寒地区集约化养猪技术研究
1986年至1988年期间,红兴隆科研所张国范、刘云生、朱世勤、张国群、张红主持
了农牧渔业部农垦局下达的北方高寒地区集约化养猪配套技术研究课题。在总结国内外
近年养猪经验的基础上,针对我国国情和北方气候寒冷的特点,试验研究了集约化养猪
生产工艺流程和配套技术,设计了各类猪舍建筑和附属设施,为我国北方地区大规模养
猪生产提供模式。
该项技术采用常年配种、分批产仔和仔猪早期断奶技术及全进全出、封闭式饲养的
生产工艺流程,实现了养猪生产中连续作业的流水线生产工艺。
通过在生产中推广应用,实施流水线生产工艺及集约化养猪配套技术,提高了养猪
生产水平。母猪年产仔达2.1 —2.2 窝,仔猪哺育率达90%以上,中猪成活率达95%以
上。与北方传统养猪方式比较,畜舍利用效率提高30—50%.饲料利用率提高15%劳动生
产率提高4 —5 倍。因此,使养猪生产总体效益提高30% 以上。
此项成果于1987年始逐步在黑龙江垦区农场三江白猪生猪基地推广应用。在红兴隆
科研所、八五二、八五三、五九七、友谊等农场已建成三江白猪集约化种猪饲养场6 个,
饲养基础母猪1 500 头。三年来向广东、新疆、河北、黑龙江、辽宁、四川、北京等省
市推广瘦肉型种猪4 000 头通过深圳向香港出口活猪近1 万头,经营总利润达100 万元
以上,对我国瘦肉猪生产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1985年9 月通过部级鉴定,并获1988年
农牧渔业部科技成果二等奖,农场总局科技成果一等奖,红兴隆管理局科技成果一等奖。
参加此项研究的还有戚汝文、王平、徐克明、徐照极、孟昌仁、孙作则、唐泽高、
邹启宪、周海深、龚照信、曹福池、钟景田、张丽君、王淑云、屈玉纯等。
九、仔猪早期断奶与高床饲养技术研究
集约化养猪生产要术实施仔猪早期断奶、常年分娩制。1985年红兴隆管理局科技处、
畜牧处下达了早期断奶仔猪培育技术课题,合同期3 年,由张红、徐克明主持研究。
课题进行了仔猪营养需要、饲料添加剂、新生仔猪高温培育、断奶仔猪高床饲养及
降低其应激反应等方面的研究,提高垦区农场现有养猪生产条件下,实行5 周龄断奶为
宜。1988年仔猪生产群实行35日龄断奶,断奶体重7.5 公斤,成活率90%。1987—1988
年年均225 头分娩母猪1 964 头35日龄断奶仔猪全部实行高床饲养,60日龄体重15.0公
斤,成活率99.2%,比地面饲养提高3 个百分单位。肉料比为1 :1.77公斤,比地面饲
养提高饲料利用率14.0%。
在饲料加工调制上作了饲料糖化、膨化饲喂仔猪试验及饲粮中添加大豆油角、白糖、
奶粉等试验,使仔猪日增重提高17.62 %,饲料利用率提高12.77 %。并筛选出营养全
价,经济实用满足仔猪生长发育需要的饲粮配方9 例。在降低仔猪断奶应激反应方面试
验了饮服电解质水溶液,35—60日龄增重提高11.93 %,成活率提高1.46个百分单位。
此项技术应用于生产后,实现了常年分娩,母猪年产胎次提高0.3 胎,每头母猪每年多
交仔猪4 头,年均分娩母猪225 头,每年多交900 头仔猪,多创产值4.86万元,显著地
提高了养猪生产经济效益。
此课题于1988年10月23日通过农牧渔业部农垦局主持的鉴定。
参加此项研究的还有朱世勤、戚汝文、曹福池、张国群、王平、钟景田;邹启宪、
唐泽高、张丽君、王淑云、徐文福、龚照信、周海深、魏爱华、商景芳等人。
十、肉鸡饲养繁殖技术及研究
1984年科研所开始饲养肉用种鸡,在肉鸡的饲养管理、防疫等方面,积累了一些经
验。1986年承担了农场总场肉鸡饲养繁殖技术研究课题,由刘云生、姚永胜主持,1989
年刘云生调总局,由姚永胜继续主持。
由于肉鸡生长快,种鸡因体重过大影响了产蛋率和繁殖。1987年课题组从肉种鸡不
同饲养方式,产蛋期不同饲喂水平试验人手,观察种鸡产蛋性能及进行对种鸡长期限制
饲喂的技术。开展了种卵品质及蛋壳品质对孵化率的影响研究。1938年引入美国艾拔益
加(AA)肉鸡父、母代种雏3 400 只。继续进行限制饲喂试验,外观察不同品种肉鸡、
不同饲喂水平对笼养肉种鸡产蛋性能的影响,筛选肉仔鸡饲料配方。1989—1990年开展
了肉种鸡强制换羽、笼养肉种鸡、肉仔鸡不同日粮配方添加不同氨基酸水平试验和不同
浓缩饲料喂饲肉仔鸡效果试验。
到1990年底小区试验已基本达到试验要求,肉种鸡年产卵由90 枚提高到170 枚,
饲养繁殖标准化配套技术已基本成型,1991年进行中试和课题鉴定。参加此项课题研究
的技术人员还有吴玉玲、宋道利、王秀芝、龚照信、谢晨冰、陈宝山、孙绍武等人。
十一、奶牛大群高产综合技术研究
1988年红兴隆科研所与八五一一农场共同承担了由省科委下达的奶牛大群高产攻关
课题,红兴隆科研所孟昌仁和八五一一农场吕国英共同主持该项目技术研究,八五一一
农场畜牧公司负责奶牛、畜舍、现场试验条件准备、物资供应、及组织生产。
1988年组织了由8 个公养奶牛场组成的高产攻关协作组制定协作章程。在对国内奶
牛饲养进行考察和对黑龙江及垦区内奶牛饲养进行调查摸底基础上制定试验实施方案,
并做好了试验物资及条件的准备(选择试验牛群、畜舍改建、仪器设备购入、青、粗、
精饲料贮备)。
1989—1990年,摸清牛群底数,整顿了奶牛群,选择了符合试验条件的黑白花奶牛
550 头,进行繁育、饲养、防疫灭病、集约化生产等12项高产综合技术的试验研究和推
广应用。其中:(1 )应用塑料细管冻精配种4 000 余头,情期受胎率达 67.8%,达
到国际水平。(2 )应用激光技术治疗母牛难孕症43例,治愈率81.4% ,达到国内同类
技术最好水平。(3 )推广犊牛早期断奶和百公斤低奶量育犊技术攻关,节约鲜奶624
吨,获得低奶培育犊牛6 月龄成活率98%,16月龄配种和一胎产奶量4.8 吨的好成绩,
达到国内先进水平。(4 )坚持严格的科学防病检疫制度,保持牛群净化,结核、布病
检出率分别低于0.09%、0.35%,为省内最好成绩。(5 )采用兽医治疗新技术(难产
胎儿绞断术、洗胃术),提高了难产、前胃病治愈率,使全场奶牛年死亡率下降到l %
以下。(6 )攻关期间设计出北方集约化奶牛场的生产和建筑模式,制定了高产奶牛生
产、技术管理规范,具有先进性和实用性。(7 )在奶牛合理日粮结构、饲料添加剂、
饲料种植及贮存技术方面,应用推广了先行技术,收到良好效果。
1990年试验牛群(550 头)泌乳牛单产由5 吨提高到6.78吨,攻关期间全场奶牛总
产累计提高l 303 吨,经济效益显著。1990年10月该项课题通过了省科委组织的鉴定,
评委们认为:“此项研究成果达到省内先进水平,某些项目达到国内先进和国际水平,
为我省广大农区奶牛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模式”。
参加该项课题的主要研究人员还有红兴隆科研所牛繁育组田发宝、甘文平、殷劲松,
八五一一农场曹舜桂、韩宗烈、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