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饲料及营养研究

第三节 饲料及营养研究



一、链孢霉菌试制

1960年,合江农垦局科研所农用微生物研究室为提高粗饲料营养价值,节约饲料、
扩大饲料来源,承担农垦部课题,对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的3591号链孢霉菌进行试
制。经过试验提出以麦麸洋菜培养基用做菌种保存,用木盘稻草、麦麸暴露培养菌或稻
草曲培养法用做生产扩大用。经试验表明,链孢霉菌能在稻草、玉米轴、向日葵盘上很
好的生长发育,在粗饲料中发酵,产生较多的A 、B 族维生素,也能产生助消化的脂肪
酶、蛋白酶和淀粉酶等物质。1960年2 月在合江农垦局科委主办的《科学技术情报》第
3 期上发表了“试制链孢霉初报”。

二、饲用酵母处理粗饲料的研究

1961年正值国家自然灾害期间,垦区农场精饲料不足,粗饲料全部是豆秸、玉米秸,
纤维多、不易消化吸收、适口性差,猪群食欲不高,排便困难,不断产生死亡、瘦弱现
象。合江农垦局科研所畜牧组承担了农垦部课题,研究利用饲用酵母菌处理粗饲料,提
高其营养价值和适口性,解决生产急需。以友谊农场三分场养猪队为基点,在农场当时
没有保温条件下,对饲料进行低温发酵和喂饲观察消化利用情况。发酵后的饲料气味芬
芳(有苹果味)、发甜、质地细软、适口性强,猪愿意采食,食欲显著增加,死亡减少。

三、牛胃液发酵饲料研究

为了解决大力发展养猪业与饲料不足的矛盾,兵团二师十八团五十一连由技术员汪
家燮在学习叶宏海等利用“中曲”、“无粮母体”发酵饲料经验之后,于1970年4月24
日初步试制成功牛胃液发酵饲料。把牛胃液接种到粗饲料上,利用牛胃液的微生物将玉
米秸中的纤维素分解成挥发性低级脂肪酸,将非蛋白质含氮物质合成全价蛋白质、合成
乙族维生素等易于消化的营养物质,提高了粗饲料的营养价值。
为进一步提高探索这种发酵饲料的实际应用效果和技术,在兵团生产处领导下,组
成了由兵团三师科研所、三师生产科、十八团生产股及五十一连科研小组参加的联合试
验小组,就牛胃液发酵饲料的效果进行了50天的猪饲养试验,对比试验表明,喂“牛胃
液”发酵饲料可以促进猪的食欲,提高增重27.37 %,饲料报酬提高20%。
1970年8 月,由兵团三师科研所主持并组织东北农学院(刘宝全、张润栋)、八一
农垦大学(张桂林)与十八团五十一连共同制定了牛胃液发酵饲料的专题研究计划,在
总结群众生产经验基础上,对影响牛胃液发酵饲料效果的有关原因:发酵物的水份、温
度、发酵时间、厌氧程度、酸碱度、含氮物质与缓冲物质的添补、纤维菌的分离培养扩
大、种子液继代等进行300 多次研究,配合化验分析,微生物检定和动物饲养实验,提
出一套适宜的牛胃液发酵饲料技术,在试验室小试中对粗纤维分解率由9.45 %提高到       
28.13 %,纯蛋白合成增加由42%提高到108 %。
1971年利用牛胃液进行发酵饲料的成功经验首先在十八团推广,并由兵团和三师召
开会议,办学习班,在全兵团推广。青海畜牧兽医所、上海市崇明县畜牧场、中科院动
物研究所等单位先后来函索要资料。牛胃液发酵饲料的研究成果参加了中国科学院1971
年在北京举办的微生物展览。以后因粮食形势缓和、由于缺乏继续深入研究,技术不够
完善,效果不够理想,未能继续扩大推广。

四、三江白猪饲养标准研究

1973—1984年间,红兴隆科研所在三江白猪育种过程中由张国范、朱世勤、徐克明、
张红主持,对三江白猪不同生理阶段营养需要进行研究,通过仔猪营养测定,生长肥育
猪能量,蛋白质及氨基酸的需要研究,母猪不同营养水平及饲养方法研究,不同营养水
平对种公猪的精液品质的影响,后备公猪能量,三江白猪维持需要的测定等研究,制定
了三江白猪饲养标准,其中仔猪营养需要,超早期断奶,人工哺育方法进行消化代谢的
试验数据,填补了我国在该方面研究的空白。1984年10月通过了省农场总场科委主持的
鉴定。该项研究成果比习惯法可节约饲料20%,日增重提高30%,获1984年黑龙江省农
场总局科技成果一等奖。完成此项研究的科技人员还有汪家燮、王性善、刘云生、郭式
健、张丽君、高景芳等人。

五、肉脂型猪的饲养标准研究

1978—1983年期间,红兴隆科研所参加了农牧渔业部下达山东北农学院主持的“肉
脂型猪的饲养标准”制定工作。红兴隆科研所由张国范、徐克明、朱世勤、张红主持种
公猪、l —5 公斤仔猪以及种母猪的营养需要研究,经过五年大量的饲养、消化、代谢、
屠宰试验和日粮营养价值评定工作,完成了协作组交给的任务。协作组于1983年3 月制
定出我国第一个“肉脂型的饲养标准”,同年9 月通过部级技术鉴定与审定,填补了我
国动物营养科学的空白,为各地制订饲料配方、生产饲料提供了科学的依据,经济效益
显著。在生产中采用饲料标准喂猪比习惯养法的猪增重效果提高30%,节省饲料20%左
右,生猪出栏率提高30%左右。为了提高仔猪成活率,标准中还列出了仔猪饲粮配方10
个。
肉脂型猪的饲养标准研究获1983年农牧渔业部技术改进一等奖。红兴隆科研所授奖
的科技术人员有张因范、朱世勤、徐克明、张红四人、参加该项研究的还有友谊农场王
良、楼溪荪、李中江和红兴隆科研所张丽君、高景芳等人。

六、饲料消化能值的离体测定研究

1981-1985 年期间,红兴隆科研所参加由中国农科院畜牧所主持的农牧渔业部“饲
料消化能值的离体测定及PIF 冻干粉的加工工艺技术”研究课题。在引进、消化国外技
术的基础上,研制成功了重演性好,与“全收粪法”测值近似的“离体法”。用该法每
测一种饲料或日粮仅需3 天左右的时间,比常法快20—30倍,而且不受消化试验动物数
量的限制,可以连续大批量测定,所需费用约为常法的l %左右。可供饲料加工厂或集
约化饲养场在配制饲料配方或检验质量时应用。该项研究成果获1986年农牧渔业部科技
进少三等奖。红兴隆科研所参加研究外授奖的人有徐克明、朱世勤、曹福池。

七、猪的营养需要与饲料配方研究—瘦肉型生长肥育猪饲养标准

1983-1985 年期间,红兴隆科研所参加了“六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一由东北农业
院主持的“猪的营养需要与饲料配方的研究”课题,由红兴隆科研所主持生长肥育猪不
同朊水平的饲养试验。在反复进行对比饲养、消化代谢和屠宰试验的基础上,制定了适
用于本地品种为母本与引进的纯瘦肉型猪为父本的杂交猪,按体重划分为l —5 、5 —
10、10—20、20—60、60—90公斤阶段标准的能量、粗蛋白质水平。该项研究制订了
《瘦肉型生长肥育猪的饲养标准》和《瘦肉型生长肥育猪的饲料配方》,填补了我国动
物营养科学的一项空白,经过生产验证,可以提高瘦肉率和饲料效率,经济效益显著。
1985年12月通过部级技术鉴定,并获1986年农牧渔业部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红兴隆科研所参加该项研究并获奖的人员有张国范、朱世勤、徐克明、张红。参加
研究的人员还有张丽君、高景芳等人。

  八、中国饲料成份及营养价值表研究

1983—1985年期间,红兴隆科研所参加并完成了中国农科院畜牧研究所主持的国家
“六五”科技攻关项目“中同饲料成份及营养价值表”研究。该项目获1985年国家级科
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并受到国家计委、国家经委、国家科委、财政部“六五”国家科持
攻关表彰奖。山于红兴隆科研所和张国范、朱世勤、徐克明在此科研项目中作出了重要
贡献,同时获得上述奖励,发给奖状和证书。

九、饲料开发利用与科学饲养研究

1983-1985 年期间,红兴隆科研所承担了“六五”国家科技攻关“三江平原农业区
域综合增产技术攻关”项目,以八五三农场为基点,由朱世勘、张国范、徐克明、勇仲
根、曹福池等完成的“饲料开发利用与科学饲养”研究成果获省农场总局三江科技攻关
三等奖。

十、饲料原料标准研究

1985 —1987 年期间,红兴隆科研所参加中国农科院畜牧所主持的国家“七五”
(“六五”延续)项目“饲料原料标准监测技术”课题研究,由朱世勤、张国范主持我
国大豆饼(粕)饲料标准制定工作。通过对我国l0个省3 个市大豆生产区的生产概况、
品种特征、加工工艺、饲用习惯等进行调查,采集样点74 个(在主产区样点覆盖率达
90%以上),在进行常规成份195 项次、矿物质65项次、氨基酸248 项次、消化能70
项次的分析及营养价值评定的基础上,制定了该“配合饲料原料大豆饼(粕)国家标准”。
可供企国各粮油厂、配合饲料厂、饲料公司、出口贸易公司使用。1987年ll月由饲料原料
国家标准预审委员会评审通过。获省农场总局1989年科技成果二等奖。
参加制定该项标准的还有红兴隆科研所徐克明、曹福池,龙江农垦科学院许连元等
人。

十一、高效复合饲料添加剂研制

科研所自1981年用自行配制的维生素、微量元素制剂饲喂“SPF ”仔仔猪获得成功
后,即开始进行有关饲料添加剂开发应用技术的研究。1983年,为保证“三江白猪”育
种群的正常生长发育,开始进行各种猪用饲料添加剂的试生产。于1985年提出进行“高
效复合饲料添加剂”项目的研究,同年被列为省农垦科学院和红兴隆农场管理局的科研
项目,1986年列为农牧渔业部农垦局“七五”科研项目、起止年限为1986年至1990年由
张国范、徐克明主持,1987年张国范调任省农垦科学院院长,由徐克明继续主持。
1、研究内容
以商品猪、鸡为应用对象,从单项(类)饲料添加剂原料及产品的筛选、对比、研
制到各种复合添加剂的组分筛选,对比剂量确定,配合应用技术研究及饲料添加剂新品
种开发研究综合性研究项目。复合饲料添加剂包括饲料添加剂、微生素、微量元素、抗
菌素、促生长剂、饲料调味剂等。
试验的对照组用国外进口,国内大厂的名牌产品及当地常用饲料添加剂进行比较。
进行的由多利,维生素微量元素加赖氨酸和培育组组成的仔猪复合饲料添加剂,20
—60天哺乳仔猪增重提高15—32%,饲料消耗降低23.26 —28.24 %;35天断奶—20公
斤日增重提高14.77 %,饲料消耗降低7.69%。
生长育肥猪添加剂由营养性添加剂和生长促进剂组成,日增重提高7.22% ,增重公
斤耗料降低6.97%。
由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加氨基酸组成的“产蛋多”蛋鸡饲料添加剂,产蛋率提高
5.43—6.57%。
由营养性添加剂、促生长剂饲料强化剂组成的肉鸡饲料添加剂,8 周龄体重提高10.87
%,体重达2.35公斤,达国内先进水平。调味剂试验取得意想不到的收获、9 周龄体重
超过香港进的“甜香精”116 克(4.88%)、比空白组增加306 克(14.02 %)。目前,
国内还未见有饲料调味剂试验结果超过外进产品的报导,而且在提高存活率上也有显著
作用。
2、科研成果与推广应用
与研究项目进行同时,科研所建成小型饲料添加剂工厂,目前已经生产猪用多维、
禽用多猪用 1、2 、3 号微量元素、禽用1 、2 号微量元素、奶牛1 、2 号微量元
素、禽类复合饲料添加剂“产蛋多”等各种饲料添加剂约50余吨,4 年累计盈利8 万余
元,除保证科研所畜牧试验场本身需要外,还提供给三江白猪繁殖点附近农场畜牧场
和满足局直地区家庭养殖业的需要。该项研究1990年10月通过部级科研成果鉴定,获总
局科技进步三等奖。
参加研究人员还有饲养组的张红、张丽君、高景芳、曹福池、王淑云、钟景田:王
晓飞、魏爱华、顾守香、王秀芝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