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疫病及防治技术研究
第二节 疫病及防治技术研究
一、建所初期开展的畜牧兽医试验
根据建所宗旨,为了解决畜牧生产中急需解决的各类疫病,促进垦区畜牧业的发展,
按照农垦部要求,科研所1961年提出了鸡球虫病、鸡白痢病的防治,关于鸡类似传染性
鼻炎、仔猪下痢、猪气喘病、马传贫的研究等6 项重点课题及猪痘、马鼻疽治疗、牛布
氏杆菌病等3 项课题。在候志远、周宏模、王德春、霍兆潘、吴兴国、张维臣等几名新
毕业大学生、兽医技术员和没有试验基地与任何科研设施情况下,与友谊农场协作,以
生产队为试验基地开展了疫病的防治与调查研究。
1、鸡类似传染性鼻炎试验研究
鸡类似传染性鼻炎自1958年在垦区各农场均有不同程度发生,是中雏死亡的主要原
因。根据农垦部的指示,1960年合江农垦科研所和友谊农场开始对该病有无传染性、病
源体是什么、病变与饲养环境关系及防治方法进行研究,由于成友主持。试验采用人工
接种、病理观察、药物治疗等方法。1960年7 月对50—60日龄雏鸡在口、鼻、眼部接种,
发病率47.6%;将健雏与病雏混合饲养,5 天内有3 7.5 %的健雏感病,感病后上呼吸
道及眼睛粘膜呈浆液性、粘液性、纤维蛋白性损害。1960年8 月第二次接种试验,并经
试验室对鸡胚两次接种,服用磺胺、青霉素,PP熏蒸等各种试验证明:鸡类传染性鼻炎
有传染性,病源为嗜血杆菌等七种细菌,通过鸡胚接种证明有病毒存在。在饲养管理比
较好的条件下,病的发展缓慢,传染性小;在感冒基础上,遇潮湿、通风不良易引起此
病。药剂治疗效果不显著,发现病雏应及时淘汰。1960年冬完成该项研究初报,刊登于
合江农垦局主办的《科技情报》1960年14期。
1962年,合江农垦局科研所畜牧研究组被精简,课题研究被迫终止。
2 、马传贫调查。1961年5 —8 月,科研所与友谊兽医院等部门共同对友谊兴隆乡
三个生产队106 匹马进行了系统检查,判定为马传贫阳性10匹,疑似16匹,通过调查初
步掌握了马传贫的判定标准及有关区别诊断方面的技术。
3 、防治大牲畜寄生虫试验。1961年3 月在友谊农场五分场川184 匹成马、34匹幼
驹进行驱虫试验。采用敌百虫原液和5 %酒精敌百虫液,采取经鼻投药法(500 —600
毫升水稀释)和经口投下(10—20毫升水稀释)两种投药方法,驱除蛔虫、蛲虫、马胃
绳幼虫等大家畜体内寄生虫。试验结果以敌百虫原液驱虫有效。
二、鸡瘟气雾免疫试验
鸡瘟(鸡新城疫)是危害鸡的主要传染病,流行广、传染快、死亡率高。过去采用
肌内注射和滴鼻方法进行预防,个体操作,速度慢、费工,对母鸡影响产卵。在哈尔滨
兽医研究所羊的M —5号苗气雾免疫启发下,1971年由三师科研所王德春、刘云生主持,
在十八团种畜连进行了鸡新城疫Ⅱ系苗气雾免疫试验。在条件不足情况下,自己制造平
行旋转式喷头和油、电两用空气压缩泵,于5 月11日对在十八团直属营种畜连的两批鸡
傩l 900 只进行喷雾处理,一个月后鸡只没有发病死亡。为了验证鸡群免疫效果,采用
鸡瘟病料对70—75日龄鸡进行接种感染,攻毒结果为进行气雾免疫的鸡无一有反应和死
亡,保护率l00 %;未进行气雾免疫的空白组鸡100 %死亡。应用此种方法,一个两万
只鸡的鸡场三个人一天就可以完成预防接种工作,大大节省了人力,提高了工效。
三、用微量元素预防仔猪下痢的试验
仔猪下痢是影响仔猪成活和增重的一种重要疾病。三师科研所畜牧队和科研所科研
连畜牧队历年来仔猪下痢比较严重。1975年三师科研所畜牧室对这两个队的仔猪(除一
般饲养管理外)试用多种微量元素合剂补喂仔猪,对防治仔猪下痢收到较好的效果。在
科研连畜牧队试用的两批春产仔猪中,补喂多种微量元素的下痢仔猪其治痢率分别为46.2
%和87%;在科研所畜牧队92头秋产仔猪中,生后就随奶汁补喂微量元素,以后又料中
补喂直至断乳,全期仅有8 头发生轻微下痢。用微量元素补喂仔猪防治了某些因微拌入
饲量元素不足引起的营养性下痢,同时也增强了仔猪体质和抗御下痢病原菌侵袭的能力。
该项试验成果在1975年l0月兵团“仔猪高产攻关经验交流”上做了典型介绍,并刊登于
《兵团科技》1975年6期(仔猪高产多活专辑)。
四、猪的多发病群防群治
1975—1977年,科研所在承担组织仔猪高产多活攻关课题同时,承担了组织“猪常
见多发病的群防群治”联合攻关,由王德春主持。
1975年7 月科研所召开了猪群疫病防治工作经验交流会,参加会议的有十八团种畜
连等10余个单位,会议就常见的仔猪三日病(低血糖病)、仔猪下痢、断乳前后的胃肠
炎、水肿病、白肌病、母猪爬窝病、气喘病、丹毒等进行了讨论,探时了发病的原因及
交流了预防和治疗的措施制定了对这些多发病的联合攻关计划,以及贯彻以防为主、防
重于治的方针。
1976年,猪的多发病群防群治组,又推广了十八团八营兽医中草药治疗猪的发病经
验,生产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五、三江白猪生理、生化指标的测定
1980—1983年由徐照极、车德娟、王孟良等完成了三江白猪及其亲本民猪、长白猪,
由初生、20、30、40公斤4 个阶段血液生化指标(血K 、Na、Cl、Ca、CO2 结合力、血
脂、转氨酶、血清蛋白质等8 项)及生理常数(体温、脉搏、呼吸数等3 项)的测定。
实测血液样本128 项,生理常数48项,实际得出528 头次的数据。经生物统计学处理,
协方差分析,与不同阶段三江白猪进行对应比较。分析得出三江白猪的各项指标与父母
亲本差异显著。为以后的个体选育,临床疾病诊断提了可靠的理论参数。
六、猪气喘病净化试验研究
猪气喘病对养猪业危害严重,发病率高,猪体生长缓慢,饲料利用率低下,造成严
重经济损失。国内外还没有研究出特效药物和疫苗进行预防和治疗。八五二农场五分场
三队是三江白猪的重要育种基地之一。自1975年暴发猪气喘病以后,猪群平均成活率低
于50%,平均日增重低于正常水平95克,料肉比为4.8 :l ,种猪饲养期延长6 个月,
饲养成本增加35% ,种猪无销路,育种工作面临严重威胁。
1980年5 月科研所承担并主持了农垦部下达的“家畜常发病研究”课题,根据调查
了解,决定并组成由科研所徐照极主持、八五二畜牧科、五分场五队和兽医院科技术人
员参加的试验研究协作组,并制定了试验研究方案和实施计划。
协作组依据方案和实施方案,从1980年5 月至1984年历时四年时间的连续工作,到
1984年止共召开攻关组例会8次,研究问题15项,X 光透视1684头次,服用土霉素13.242
公斤。到1985年上半年,0 —20日龄仔猪成活率达97.6%,20—120日龄成活率100 %,
料肉比下降到3.2 :l ,饲养成本降低35%,年增收7 —11万元;并为省内外科研、教
学等单位扩建种猪场13处,推广种猪550 头,盈利3.1 万元。由于该队猪气喘病得到了
净化、种猪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1985年9 月与福建省同安县农村经济开发总公司、同
安县后田农场等单位签订了联合经营“三江瘦肉猪”猪场的15年合作协议书,每年出售
种猪400 头。
猪气喘病净化研究课题于1985年10月通过了山黑龙江省农场总局科委组织的科研成
果鉴定,鉴定委员会认为“该项研究解决了种猪生产急待解决的一大难题,同时为根除
气喘病提出了一个可信赖的模式。试验结果达到国家对气喘病的净化标准,方法先进,
达到了国内同类研究的最好水平”。获1985年农场总局科技进步三等奖。
完成该项研究的主要科技人员还有八五二农场刘晶石、靳国忠,红兴隆科研所王孟
良、屈玉纯、王平、张竹轩等人。
七、建立和培育无特定病原(SPF)猪群的研究
由于封闭式集约式养猪技术的推广,猪群庞大、密集饲养,使某接触性传染病剧增,
大量化学药物防治产生了猪肉公害的威胁。6 0 年代国际上出现了就某些后天获得的、
无法通过免疫和治愈的、危害较重的特定传染病,采取特殊的技术措施和手段,从患病
猪群中重新培育出无某些特定传染病的后裔猪群。1979年我国广东省畜牧兽医研究所成
功地培育出我国第一代“SPF ”猪群6 0 余头。
1979年某些农场种畜场的三江白猪育种群因感染猪痢疾(血痢),按照黑龙江省兽
医防疫规定,2 000 余头种猪全部淘汰。1980年春,科研所畜牧场猪群也开始流行猪痢
疾,为保证三江白猪育种工作正常进行免遭毁于一旦,保证课题按时验收,1980年初,
科研所畜牧研究室在副所长张国范建议下,派出张国群、徐照极、赵俊和、孙丛科、韩
凯等五人去广东省畜牧兽医研究所学习考察,带回了以母猪血清代替母原抗体喂饲仔猪、
通过正常产仔、无菌接产、人工哺乳培育“SPF ”猪的经验。科研所又结合猪痢疾病的
传染特点(若自然分娩猪仔经产道易被肛门排出的粪便污染),由兽医组和饲养组设计,
制定了剖腹产仔的技术措施;为克服其产出的仔猪体质弱、吃不到母乳而不易成活,对
仔猪实行人工哺乳、仔猪高床饲养等综合培育技术;与此同时,在东北农学院张润栋教
授的指导下开展了仔猪营养需要的研究。
通过试验探索,掌握了缩短剖腹产与自然分娩的时空差规律,使准确度达到不大于
l —2 小时。在设备条件不完备的情况下,在张国范主持下自制能自由活动的翻板手术
床。
1981年3 月1 日至4 月10日 共计40天,共剖腹妊娠母猪40头,选留仔猪309 头,3
月龄试验全期培育“SPF ”种猪283 头。60日龄平均个体重18.2公斤,断乳成活率93%,
各项指标均超过国内同类研究的最高水平,在试验方法上,为国内首次采用剖腹产技术;
初生—5公斤仔猪营养需要的研究填补了国内空白。
1981年2 月友谊农场五分场九队三江白猪育种点也暴发了猪痢疾。1982年8 月红兴
隆科研所“SPF ”组全体人员,在张国范带领下,以五分场九队猪群为基础,在王继亮
兽医师的协助下,采取了就地“剖腹取仔”异地培育(即以友谊农场种畜场为饲养基地),
历时70天,剖腹三江白猪3l头,民猪3 头,选留仔猪207 头,双月龄成活195 头,成活
率为85%,平均个体重17公斤。经省农场总局系统内同行技术人员鉴定验收,认为此次
中试推广试验是成功的,符合培育“SPF ”种猪标准,为三江白猪育种又保住了一个基
点。
该课题由张国范、徐照极主持课题设计、方案实施、剖腹产、环境净化、疫病监测、
材料整理、总结;朱世勤主持初生—5 公斤仔猪营养需要研究及仔猪人工喂饲;徐克明、
张红负责人工乳的配制。兽医组承担剖腹产、采血、血清分离、灭菌、粪便化验、X 光
透视与疫病检测。饲养组承担人工乳配方调剂、添加剂试验、牛初乳代血清试验,繁育
组承担仔猪初选、高床饲养、行为学观察。参试的主要科技人员有徐克明、赵俊和、屈
玉纯、汪嘉燮、王性善、张红、唐泽高、张国群等人。
建立和培育无特定病原(SPF)猪群的研究于1981年获原农垦部科技战果二等奖。
八、猪痢疾综合净化试验研究
1984年红兴隆科研所为解决科研与生产急需,承担了省农场总局“猪痢疾药物净化
试验”课题,与上海农科院兽医研究所协作,由科研所徐照极和上海兽医研究所吴硕显
副研究员共同主持进行研究,制定联合攻关实施方案。科研所先后派屈玉纯、张升凤到
上海兽医研究所学习培养病原体技术。试验采用国产药物“痢菌净”口服或注射为主,
配合环境消毒、猪体灭菌、控制疫原及蚊蝇、老鼠等传染媒介等措施。1984年6 —7 月
开始,对科研所64头种猪群进行药物净化试验,通过对15头侦探猪和64头试验猪的2 次
肛拭取样分离培养及一次诱病试验,全部为阴性。1985年6 —7 月用同样方法对八五三
农场畜牧场l 039 头种猪进行药物净化。对净化后猪群经19个月临床观察,对263 头肛
拭监测全部为阴性,并2 次采样送上海兽医研究所化验检查,完全符合净化规定指标。
后对两地猪群又经两个产次的试验也未见有复发病猪。
1986年5 月通过省农场总局科委组织的技术鉴定,鉴定委员会认为:“对大型猪群
采用综合性措施净化猪痢疾属国内首创,具有国内先进水平,方法简便、容易推广,有
很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应用推广价值”。该项研究获1986年省农场总局科技进步
二等奖。完成此项研究的主要人员还有屈玉纯、张升凤、张孝军(八五三农场)、徐文
福、冯力浩等人。
九、仔猪大肠肝菌病免疫研究
仔猪大肠杆菌病常常引起生后仔猪全群下痢,影响仔猪的成活与发育。是国内外畜
牧兽医界十分关注的常发病之一。药物防治复发率很高,效果不尽人意。近几年来,有
不少学者,开始从免疫方面进行研究。各家报导结果不一。科研所兽医组徐照极、张升
凤等人也作了这方面的试验研究。研究系根据母原抗体学说,给分娩母猪注射致病性大
肠杆菌,初生仔猪通过哺乳即可获得免疫保护。1984—1985年从科研所畜牧队猪群中分
离到致病性大肠杆菌5 株,经小群试验有80%的保护率,但是对20日龄以上仔猪几乎无
作用。试验证明这种免疫方法,在实际生产中作用不大,此点与国内同类研究结果是一
致的。因此再无深入研究的必要。
十、猪痢疾诊断与药物净化研究
猪痢疾是由Ti引起的猪肠道传染病,易与其它肠道病混淆,诊断困难。1982年以前
在国内能分离该种病原体的研究单位只有上海兽医研究所一家。科研所兽医组徐照极、
张升凤与上海兽医研究所合作,用厌氧血平板于1984年从垦区病猪群中分离出致病性密
螺旋体,从而证实在北方高寒地区流行的猪痢疾,为最后消灭猪痢疾提供了理论参数。
试验属全国性攻关课题,科研所兽医组是攻关课题的成员之一。科研所为攻关项目提供
了大量试验数据,并参加了不同药物浓度的体外药敏筛造试验,不同消毒药品种和浓度
的现场应用试验,确立MAQO疗效最佳。通过在上海市郊、山东、湖北等近一万头病猪进
行地域各异的猪场治疗试验应用,均取得了满意的结果。因此,科研所被列为该试验项
目的主持单位之一。课题于1987年在上海通过部级鉴定,并获农牧渔业部1988年科学技
术进步二等奖。
十一、生血灵研制
“生血灵”是预防和治疗仔猪贫血及大家畜营养性贫血、寄生虫性贫血和慢性腹泻
等最新补铁剂。科研所自1985年开始试验,1986年承担省农场总局和红兴隆管局课题,
开始研制“生血灵”。用一年时间,采用络合法合成含Fe50毫克、75毫克/ 毫升不同剂
型的“生血灵”,在不同猪场经4 100 头仔猪临床试验证明,具有明显的抗贫血、促生
长、防下痢的作用。在l —20日龄阶段,注射“生血灵”2 毫升,比对照组平均多增重
510 克,下痢减少50%,注射2 次下痢减少80%,继发病减少10%.“生血灵”具有毒性
低、生产工艺简单、易保存,注射局部吸收良好、用量少、无应激反应、生产成本低
(是英国进口血多素价的30%)等特点,获经济效益2 万元。于1987年6 月10日通过农
场总局技术鉴定,并获红兴隆管局一等发明奖。1988年进行中试推广,全年生产“生血
灵”l0万毫升,医治仔猪贫血症5 万余头,在沈阳、新疆、大庆、哈尔滨等地猪场应用,
用户反应较好。
主持该项研究的有徐照极、冯力洁、张升风、刘护国、宫福军,参加人员陈洪燕、
徐文孙、刘洪杰,在现场负责临床试验有徐文福、刘洪杰、屈玉纯、戚汝文。在研制中
曾获得红管局中心医院、完达山制药厂,沈阳202 医院大力协作。
十二、疫病防治咨询服务
从1979年开始,兽医组面向畜牧生产,每年派出一名兽医技术人员深入现场,为科
研所畜牧试验场的猪、鸡生产和育种,进行防疫灭病工作。在生产中进行了猪痢疾、瘦
肉型幼猪水肿病、仔猪痢特灵药物中毒引起的发育障碍、肉仔鸡碱鱼粉中毒及防治,幼
鸡白肌病诊断及预防,确定猪、鸡补硒剂量及程序,肉鸡支原体病的防治,猪、鸡各种
疫苗的应用及免疫程序的建立。减少了经济损失,确保畜牧业安全生产,保证了猪、鸡
育种和多项课题的正常研究。
随着科研体制的改革,兽医组在完成原有课题的前提下,又抽出一定少而精的技术
力量,为管理局地区畜牧生产解决技术难题,1987年为双鸭山农场快速确诊败血型猪丹
毒传染病一起,通过紧急防治措施,使400 头育肥猪全部获得治愈,挽回直接经济损失
12万余元。1988年为友谊农场四分场确诊AA父母代种鸡l 000 、只禽霍乱传染病,用药
全部康复,无一死亡,挽回直接经济损失4 万余元。为二九一农场确诊猪瘟、鸡瘟10余
次,挽回损失20万元。1987—1988年,还对管理局肉禽生产公司作技术咨询服务,为饶
河农场确诊疑难病等50余起,挽回经济损失数十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