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十四章 多学科综合研究

第十四章 多学科综合研究



红兴隆科研所从组建开始就是一个含农业、农机、畜牧兽医、情报资料等专业的综
合研究所。在每一个历史阶段上,都是按照党的中心任务,围绕生产发展需要开展科学
研究的。在研究路线与方法上,除了发挥各研究、专业课题组独立的承担科研与开发任
务外,在关键时期和大的研究项目上,更发挥了综合所的优势,以项目要求为目标,从
各研究室、专业课题组抽调所需人员组成攻关组或协作组,发挥集体的智慧,专业之间
互相渗透,互相补充。连续完成了高产稳产样板田建设、北方旱粮产区农业现代化综合
科学试验基地、旱作农业的高产技术与农牧循环体系技术开发研究,滚移式喷灌技术推
广研究、以瘦肉猪为中心的农牧结合模式研究等多学科综合研究课题,除每项课题本身
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外,也为垦区农业科研由单学科、单项研究向以大农业为系统工程
的多学科效益农业、生态环境农业发展做了探索,有成功经验,也有中途下马的教训。

一、建设高产稳产样板田试验研究

1964—1966年,在全国农业大发展的形势下,党中央指出科技人员要深入到第一线
办好样板田,在样板田上发展农业科学。原东北农垦总局科研所按照农垦部和总局科委
的要求,以样板田为中心,从建设垦区稳产高产基本农旧的实际情况出发,派出37名
(占全所科技人从总数的61.7%)科技人员,参加大面积样板田的建设与研究,其中在
友谊农场五分场搞样板山的有耕作栽培、良种繁育、农经、农机、气象、畜牧等六个专
业的30名干部,以一、二、五队为重点,二、四、六队为面,搞10万余亩点面结合的高
产稳产大样板。在宝泉岭农场蹲点的有二个专业的四名干部,进行农机具改装和良种繁
育研究和应用。在八五四农场蹲点的重点研究小麦赤霉病防治问题,在科研所良种队也
派二名干部蹲点搞样板田。他们下点时不带任何课题,主要是从提高单产、稳产出发,
综合当时当地生产中的问题,采用实验室、试验地、大面积生产三结合,试验、示范、
推广三结合的方法,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在友谊农场五分场蹲点的科研人
员与友谊农场的领导和干部组成分场的样板田办公室和生产队的样板田工作组。在农场
支持下为使科技人员有职有权,便于开展工作,东总科研所蹲点人员还分任基点生产队
副队长,分场样板田办公室副主任。各专业的驻点人员,在参加生产的全过程中,互相
协作,一专多能,与农场干部职工一起,共同为综合试验服务。
主要试验研究内容及成果:
1、垦区机械化土壤耕作制研究
着重对伏翻、秋翻、春翻、耙茬及耖、扣、搅等几种耕法效果进行了鉴定。明确肯
定了耙豆茬种小麦增产效果的实质在于为小麦创造了较耕翻更为适宜的良好耕层,从而
具有增产、早熟、成本低、利于收割和发挥化肥肥效的优点。明确了供氮不足是耙茬地
后劲不足的主要原因,增施氮肥是克服后劲不足的主要途径。同时耙豆茬种高梁较秋翻
增产3 7.1 %,具有出苗早、苗齐、早熟、成本低的优点。耙茬播种突破不耕翻环节,
成为建立轮耕体系的关键。
同时,科研所还研究了垄作耕法和平作耕法,明确了在低平黑土地上与秋翻相比,
耕种大豆和种小麦不减产,扣种大豆有风险,搅垄种玉米减产。在气候条件适应情况下,
垄作和平作没有实质性差异,平播后起垄能起到垄作的效果。
此外,还对小麦、大豆、玉米三种作物、12个耕法、8 个层次(0 —60厘米)的土
壤湿度进行了系统测定,初步掌握了在降水量分布比较均匀的气候条件下,低平黑土地
区秋翻、春翻、耙茬、劐种、扣种、搅垄等各种耕法的土壤水分垂直变化动态,为以后
耕作措施的应用提供了参考。
1965年,友谊农场在42 990土地上,推广了耙豆茬(包括部分玉米茬)种小麦的
耕作方法,占小麦总播种面积的10.26 %,比1964年耙茬播种面积增加58.5%。
l965年麦收阶段,在东总科研所、总局农业生产处的驻点人员与友谊农场联合组成
了杷茬种小麦专题考查组,考查面积达2l 880亩,发表了“友谊农场大面积耙茬种春小
麦的效果与运用技术考查”报告(见《参考资料》总第3l期)。
2、垦区轮作制的调查研究
东总科研所以友谊、八五〇农场为中心,调查了黑土、白浆土地区历年作物比例、
产量情况及轮作换茬经验。对友谊农场五分场二队和五队玉米种植比例和经济效果提出
了报告,总结了友谊农场五分场“队”三二制“的种植方式,为垦区轮作制的建立提供
了参考。
3、旱田主要杂草发生发展及综合灭草措施研究
东总科研所驻点人员在1962年、l963年调查的基础上,l964—l 965 年在控制条件
下对稗草、鸭趾草、苍耳、红蓼等1 0 余种农田主要杂草在大豆、玉米、小麦田的发生、
生长、危害进行了观察。着重对农田中分布最多、危害最重的稗草进行了系统调查研究。
提出稗草三叶期以前抗逆力最弱,可用苗耙、中耕等机械作业措施将稗草消灭在三叶期
以前,6 月20日以后出苗的稗草形成后期大草。提出了弱光抑制杂草作用的利用(小麦
生育齐全、大豆早封垄可对杂草生育起抑制作用)。提出农田杂草有向多年生发展的趋
势,要充分发挥伏秋翻和封闭除草的灭草作用。
五分场二队和五队蹲点组还就大豆机械化灭草的几项关键措施(蒙头土、苗耙、封
闭除草等)的适宜时机设立了辅助试验调查。
l964—1965年还在友谊、宝泉岭、八五二、部实验场和科研所内进行了化学除草联
合试验。初步明确了2 ,4 —D 对防除麦田、玉米田杂草效果好,对双子叶杂草灭草l00
%对多年生问荆等有理想的杀伤效果,对一年生单子叶杂草除杀效果达89.5%。明确了
五氯酚钠对大豆Ⅲ一年生双子叶杂草除杀效果为87.7%,单子叶杂草为70.9% ,对多年
生杂草效果不明显。使化学除草剂成为以正确的土壤耕作制、合理的轮作制、机械化灭
草为主要手段的同时,代替手工劳动管理田间的有效方法。
样板田工作组在友谊农场王明尧总技师的指导下,全面贯彻了机械化综合灭草的各
项措施,减少了农田杂草危害。
4、小麦、大豆、玉米高产栽研培究
在小麦高产栽培研究上,抓了防旱保墒措施、耙茬播种的推广。试验研究了用化肥
及化肥不同品种对小麦的增产作用,提出合理施肥、氮磷配合施用措施。总结推广了分
解收获的经验和康拜因减少损失的改装。
l964年友谊农场五分场二队11 025亩小麦平均亩产l50.5 公斤,比历史上最高产的
1963年增长26.5%,比历年平均增产35.7%。五分场五队4 200 亩小麦平均亩产l 73.5
公斤,其中1 200 亩平均亩产200 公斤。l965年在持续干旱9 个月、粘虫大发生的情况
下、五分场五队6 000 由小麦平均亩产l80 公斤,其中l 800 亩亩产200 公斤,是该队
历史上产量最高年份。这两个样板田试点生产队成为总局内小麦亩产平均超过l50 公斤
的样板队。
在大豆栽培上,认真贯彻和推广了机械化综合灭草措施,改小面积磷肥为大面积施
用氮磷混合条施,改进了施肥技术、选用良种、合理密植、进行作业机械的改装、压低
收获损失。l965 年五分场五队播种大豆4 080 亩,实现了平均出产151.5 公斤,其中
1500 亩亩产175 公斤,较1964年增产71.1%,较建队以来大豆产量最高的1963年又高
29.4%,成为总局大豆亩产超150 公斤的样板队。
5、机械化作业机具的改装研究
样板队的农机专业科技人员与农业专业人员密切配合,按照农艺要求,进行了作业
机具的改装研究。
(1 )播种机具的改装。1 964 年在友谊农场五分场二队,由中国农机院主持,东
北农垦总局科研所张新昶、那宗琪参加,为实现玉米机械化一条龙,仿制了一台水平圆
盘玉米精量播种机。为了解决大豆播种匀度,设计改装用两个输种管下种。为使肥料能
按农业技术要求施于种下两侧,由张新昶设计了播种同时带侧深施肥装置靴型开沟器,
实现了施种肥距种子5 厘米,深于种下2—3 厘米侧深施肥、这一技术改装不仅满足了业
技术措施的要求,保证了播种和施肥质量,且比单播种单施肥作业平均每公斤作业成本
降低5.5 元。友谊农场副场长兼总工程师马连相曾带领全场各包车组长去现场参观,在
友谊农场全面推广,并列入1965年召开的东北农垦总局技术革新经验交流会典型材料。
(2 )中耕除草机具改装。为解决大豆机械化综合灭草作业中埋苗问题,由张新昶
设计了大豆中耕板式和网状护苗器,安装于苗带的两侧,单双翼铲的上方,实现了窄苗
带宽中耕,提高了中耕除草效果。这一改装1965年在友谊农场推广。
(3 )收获机械改装。1964—1965年张新昶、那宗琪等人还参加了中国农机院主持
的康拜因收获玉米大木翻轮的改装,用于直接收获玉米,山于玉米成熟度不一、收获损
失大,未能推广。他们还对中国,农机院试制的玉米掰棒机进行性能试验,结果表明该
机在摘果穗同时将玉米茎杆切碎撒在田间,实现果穗归仓、茎杆还田,且大面积生产应
用比人工收获每公顷节省收获成本3.2 元。
1964年科研所与友谊农场一起进行了CK—3 康拜因低茬收割大豆的改装,收获总损
失在7.8 —14.1%。1965年对收割部分进一步改装,把原来的切割器换成双刀切片割器,
在新设汁的固定梁上铆固与活动刀片相同的刀片以降低割茬;在收割台与割刀的空隙之
间加过渡条,便于拨禾轮把切割下的豆株推送到收割台上。改装后的收获机在友谊五分
场五队和五分场二队做了性能试验和生产试验。结论认为“改装低割双刀片收割大豆,
能贴地切割,基本上解决了留荚损失的问题,同时能把倒伏的豆株也收割起来,减少漏
割损失。改装部分结构简单,工作可靠,收获水稻20公顷,大豆50公顷,未发生大的故
障”(见《参考资料》第28期)。
1964年,由科研所黄建书等人设计了小麦茎杆切碎装置,安装于康拜因尾部,使切
碎的带有麦粒茎秆重新回到第一清粮室,实现二次清粮,减少损失。1965年在友谊农场
试验,因原C —6 康拜因发动机马力不足(只65马力),机器振动大,只使用了一个班
次未能推广。
此外,在此期间东总科研所组织了技术革新调查组,对八五三、八五四、八五○、
八五六、八五七、八五二、曙光、伏尔基河、宝泉岭、军川、北兴、二九○等农场的大
豆低割防、止破碎粒、泥花脸豆、减少损失的改装进行了全面调查研究,形成资料,通
过会议和科技《参考资料》在全垦区传播。
6 、良种其它研究。1964——1966年,还在友谊农场五分场八队(良种队)进行了
良种良法和高倍繁殖良种的研究,在二队开展了农业经济项目研究,在五分场场部开展
了畜牧项目研究。
1965年冬,五分场样板田12万亩耕地平均亩产粮豆135 公斤,粮豆总产以每年平均
10% 速度增长,累计增产粮豆750 公斤,科研生产双丰收。有东总科研所两名科技人员
和一名点上的队长,参加了农垦部在北京举行的“全国农垦系统丰产经验交流会”。
1966年8 月,因“文革”开始,“样板田”全部蹲点人员回所,使制定的“样板田”
近期及中长期规划停止实施。

  二、高产稳产全面机械化连队综合经验总结与研究

1976年,红兴隆科研所承担了黑龙江省农牧局和农场总局下达的课题“高产稳产全
面机械化连队综合经验总结与研究”。基点设在八五三农场一分场二队。配合红兴隆农
管局业务处,在基点一方面以科学试验与新技术协助连队夺取高产,另一方面总结大面
积机械化粮食过“长江”、大豆175 公斤、千垧地千头肥猪万吨肥、全面机械化配套的
综合经验。由于受“左”的思想影响,计划指标定的偏高,在实际执行中,科研所派出
李毅、刘树华、蒋合、许华光等主要负责基点和面上的小麦、大豆、玉米高产攻关(详
见第二篇第二章),郭式健负责仔猪高产多活攻关,后又因红管局体制和中心任务与路
线的变化,到1977年中途停止了。

三、友谊农场五分场的“北方旱粮产区农业现代化综合科学实验基地”研究

1980年,在友谊农场五分场开展了“北方旱粮产区农业现代化综合科学实验基地”
的研究。该题是国家科委和原国家农委下达的11个农林牧渔现代化综合科学实验基地之
一。目的是通过综合科学实验,探讨国营农场农业现代化的途径。任务是采用现代化工
业装备农业,并采用国内外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方法,在农、林、牧各业生产上最大
限度地使用现代科学技术,实现机械化,大幅度地提高粮食的单位面积产量,提高劳动
生产率、粮豆商品率和经济效益。
国家科委、农委提出;基地要组织多学科各行业会战攻关,集中力量打歼灭战。同
时建立一支与上述任务相适应的精干固定的科技队伍。根据这一指示精神,科研所集中
大批农、机、畜专业的科技人员投入到旱粮基地的实验工作。在农车上与友谊农场共同
在五分场开展了玉米、小麦、大豆三大作物大面积机械化综合高产栽培技术的研究、机
械化耕作制度的研究、机械化条件下土壤肥力演变规律及培肥措施研究,合理施肥技术
的研究和小麦、大豆旱灌技术的研究。
1982年,五分场二队大豆攻关田面积1 350 亩,平均亩产203.5 公斤。五分场的
3 280亩大豆攻关田平均亩产180.5 斤。1983年五分场二队播种9 268亩小麦,平均亩
产达312 公斤,创友谊农场小麦大面积单产最高记录。
在耕作上,通过免耕、少耕、常规耕法和玉米连茬免耕等几不同耕法试验,确定了
推广少耕法。进而形成了以深松为基础,以松代翻,松翻耙相结合的基本耕作制度。这
种耕作制度每亩可节约机械作业费1.40元。
在培肥地力上,实行秸秆还田。不仅使土壤有机质含量有明稳定和升高的趋势,而
且在地温、持水量、容重、微生物活性等方面改善了土壤的理化性状。1982—1984年全
场累计秸秆还田面积130 万亩。此外还采用套种、复种、清种绿肥和轮施有机肥等综合
措施,进行培肥地力。
在旱田灌溉上,提出各种作物灌水时机和灌水指标等一套喷灌实用技术。1982年大
旱的情况下,友谊农场五分场喷灌的20 750亩小麦亩产达181.5 公斤,面未喷灌的仅115
公斤,喷灌14 323亩大豆,亩产159.9 公斤,而未喷灌的仅113.9 公斤。
友谊农场五分场田间作业的机械化程度较高,但收获后的粮食处理问题,尚未得到
很好的解决。因此晒场和田间收获产生了矛盾。1979年,基地引进美国的“贝立克930 ”
型烘干机经初步试验测定,各项指标比较理想,使用可靠,操作方便,但由于烘干前后
设备不配套,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为此1980年把粮食干燥处理工厂化作为基地重点课
题之一。这个粮食烘干流程由红兴隆科研所的杨殿候工程师和友谊农场的欧阳良工程师
承担总体设计,李文采副所长为现场总指挥。在具体设计中,红兴隆科研所承担了清粮
楼的工艺流程与初清机的研制,“北大荒”烘干机的研制与安装和煤气炉的研制与安装。
农机研究室晒场组全体同志参加了此项工作,并负责主要设备的技术性能测试。粮食干
燥工厂化处理中心于1984年竣工、交付生产。
该中心不仅烘干五分场的粮食,在收获季节阴雨连绵时还承担附近分场粮食处理任
务。
畜牧方面,由于产业机构调整,集体所有制的牧业减少,而大力发展个体养殖业,
因此使牧业科研受到一定的影响,干了两年后就撤出了。

  四、旱作农业的高产技术与农牧循环体系技术开发研究

1983年,开始承担“三江平原农业区域增产综合技术攻关”的“六五”国家攻关项
目。当时还有农垦科学院、总局水利勘测设计院、八一农垦大学、中科院、长春地理所、
八五三三农场等单位参加,红兴隆科研所的任务在八五三农场蹲点。
1983—1984年,红兴隆科研所把几年来取得的科技成果在八五三综合试验并开发中
应用,主要有:绿肥品种的引进、筛选、高产栽培技术与利用方式的研究,白浆土、草
甸土少耕技术研究,经济合理施用化肥的研究,小麦、玉米、大豆高产技术术发研究,
良种繁殖的推广及病虫害防治,5 万亩地谷物处理干燥作业站,中小型饲料加工厂,种
子加工厂工艺流程的选型配套及应有,少耕机具的选型配套,机节能试验与
推广,饲料开发利用与科学饲养的研究,利用杂种优势提高畜牧业经济效益的研究,草
食牲畜的发展与农牧结合的研究。通过一年多的努力,4125A 发动机节油装置、化肥的
经济合理利用、饲料开发利用与科学饲养的研究、玉米高产攻关获三江攻关办奖;小麦
高产栽培、种子加工厂、饲料加工厂、利用杂交优势提高畜牧业经济效益获八五三基点
奖。
1985年由于各单位间有重复课题。为了加强课题间的内在联系,形成具有良性循环
的综合高产模式,使其能在总体功能上体现出更大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有利于将来示范和推广,对课题进行了调整。红兴隆科研所集中在一分场二队,承担
“旱作农业高产技术与农牧循环体系技术开发研究”、水利勘测设计院集中在三分场三
队,承担“库塘及受益区水土资源综合开发模式研究”。
这一年中,红兴隆科研所把优良品种、测土施肥、经济灌水、化学除草、病虫害防
治、少耕等技术全面综合贯彻实施,结果在早春涝,初夏旱,晚夏涝的不利条件下,4233
亩小麦平均实收190公斤(其中喷灌260 公斤,比1934年增产2.8 %,比前5 年平均增
产7.9 %,大豆7 263 亩产量155 公厅,比前5 年平均增产22%;玉米l400亩,实测亩
产400 公斤,比前5 年增产1 倍。
此外,还在一分场种畜公司建立一座饲料加工厂,由科研所提供科学配方,年可生
产猪鸡全价配合饲料2 000 吨。畜牧上通过512 头六个不同杂交组合猪的育肥试验,筛
出杜洛克X三江白猪最优杂交组合,日增重598 克料,肉比3.13:l ,胴体瘦肉率60.7%.
1985年12月该项攻关课题通过了国家验收,红兴隆科研所主持承担的“旱作农业的
高产技术与农牧循环体系技术开发研究”由10个课题组成,总主持人为科研所所长张国
范,子课题主持人有金荣万、计钟程、温发钧、徐国良、邓弥乐、曹振山、李振欧、王
高峥、郭维廉、朱世勤、戚汝文、王平等12人。参加该综合研究和对课题进行咨询的还
有王国忠、呈魁斌、王怀德、王志农、刘忠源、张新昶、张风鸣、李淑琴、蒋合、姜义
军、冯紫琅、汪炎炳、曹福池、徐克明、赵俊和、戈新、徐照极、周明、冯家荣、斯家
骏、刘树杰、李文采、陶淑芝、于渭川,候贵、孙杰、李占胜、郭玉兰、刘贵明、柴春
才等75人。

  五、滚移式喷灌技术推广研究

1983年6 月,由农牧渔业部委托红兴隆管理局和红兴隆科研所共同承担国家经委下
达的“滚移式喷灌技术推广”项目。项目要求三年内在黑龙江垦区推广滚移式喷灌机150
台,喷灌面积24万亩,增产粮豆600 —l 200 万公斤,净增效益108 —2l0 万元。为更
好地配合喷灌技术和设备的推广及摸索喷灌技术在机械化国营农场群中的运用规律,在
《项目合同》中列入7 项研究课题。
红兴隆科研所为完成这一任务,由李文采、贾金波、相金勇负责拟定项目实施方案、
组织协调、督促检查、参加现场测试、组织经验交流和举办喷灌机技术骨干学习班等,
并抽调所内小麦、大豆、玉米耕作栽培技术研究骨干,农机电测技术人员,情报资料室
研究人员共17人,与红兴隆农管局农业处、水利处、机务处等业务人员组成大型多学科
综合课题组,开展研究工作。
1、主要指标的完成情况
1983—1985年在友谊、八五二、八五三、曙光、江川、双鸭山、二九一、五九七、
克山、宁安、巨浪、查哈阳、八五○、军川、绥滨等15个农场推广。其l983年推广35台,
喷灌面积3 万亩(4.78万作业亩),增产粮豆79万公斤,纯收益22.3万元。1984年推广
84台,喷灌面积10.94 万亩(18.65 万作业亩),增产粮豆442.7 万公斤,纯收益153
万元。1985年推广215 台(其中滚移式喷灌机156 台,圆形灌机59台),喷灌面积24.08
万亩(48.2万作业亩),增产粮豆l 402.3 公斤,纯收益519.97万元。三年累计推广大
型灌机334 台,喷灌面积38.03 万亩,总增产粮豆1 924 万公斤,总纯收益为696 万元。
2、研究课题完成情况
(1)风速对田间喷灌均匀性的影响,由科研所郭玉兰主持,用三杯风向风速仪测出
离地面2.5 米高位置的风速和风向,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风向和风速对均匀性有影响,在
风速4 米/ 秒情况下滚移式喷灌机作业能达到农业技术要求。
(2)喷灌对土壤理化性状影响程度的研究,山科研所汪炎炳主持。研究表明喷灌使
白浆土表土产生1.5 —4.0 厘米板结层,黑土地不产生板结,但土壤容重加大。且喷灌
使土壤有机质的矿化速度增加、速效养分有减少趋势。提出增施肥料、秸秆还田,培肥
地力,“推行深松等与灌溉农业相配套的农业措施。参加该项研究的还有科研所吴魁斌、
徐建文、刘安奎等。
不同类型土壤允许喷灌强度的验证试验,由红兴隆科研所李兆融主持。对草甸黑土
和草甸白浆土均采用有压入渗法和无压入渗法两种方法试验。结果得出草甸黑土允许喷
灌强度值为20—30毫米/ 小时,草甸白浆土为10—15毫米/ 小时,参加该项研究的人员
还有汪炎炳、邵文华、吴魁斌、刘安奎等。
(3)三大作物的需水规律及喷灌技术研究。其中小麦喷灌技术及应用由徐国良主持,
王志农参加研究;大豆需水规律及喷灌技术由郭维廉主持,姜义军、蒋合参加研究;玉
米需水规律及高产灌水技术研究由王高峥主持,李淑琴参加研究。在大量试验与调查基
础上,提出了具体实施方法。
(4)关于滚移式喷灌机的工程设计和井泵机最佳配套方案,由红管局水利处冯国志
主持完成。
(5)灌机的综合利用研究山红管局农业处汪锡德与八五二农场农机科任喜年主持完
成。
(6)喷灌机性能测定及技术经济指标的测定由红兴隆科研所于渭川主持。
(7)技术交流、技术培训建立和健全喷灌设备管理使用的各项规章制度由红管局农
机处黄恒川、红兴隆科研所贾金波主持完成。
该项目共撰写了近20篇论文和总结,汇集成册,其中在各专业杂志发表10篇。
1986年5 月,由农牧渔业部委托黑龙江省农场总局科委组织了有关专家教授及工程
技术人员参加的鉴定会,项目通过了鉴定。鉴定会认为“该项目组织和培训了一支由管
理、科研、生产、使用单位组成的推广队伍,推广了滚移式喷灌技术,并同时开展了多
项科研试验研究,规模之人、面积之广、台数之多、效益之显著均属国内未见。较好地
完成了麦豆等作物需水规律、喷灌对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允许喷灌强度的验证等科研
课题”。1986年获农场总局技术推广二等奖,1987年获农业部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参加该项技术研究与推广的科研所人员还有李振欧、孙杰等同志。

六、以瘦肉猪为中心的农牧结合模式研究

该课题系国家“七五”重点科研项目— —“三江平原区域综合治理岗平地农牧结合
八五三示范区”下达的四项课题。主持单位为红兴隆科研所,参加单位为八五三农场一
分场二队和种畜队,攻关基点设在八五三农场一分场二队,由农垦科学院张国范院长和
红兴隆科研所李文采所长为该课题负责人,组成农机畜多学科攻关组(其中农业4 人、
畜牧2 人、农机1 人),由高级农艺师金荣万任组长,高级畜牧师孙作则任副组长。此
项研究于1986年4 月开始攻关,计划1990年底完成。是试图从农业生态角度出发,探求
建立以农牧循环为主体的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的良性生态系统模式,并研究农作物高产
稳产、畜产品增产增值,以及能源转化和提高农业综合经济效益的途径。为垦区同类生
态地区的农业生产向深度和广度进军提供切实可行的经验。
(一)课题与技术力量
以瘦肉猪为中心的农牧结合模式研究下设四个五级课题。其中:
1 、“以瘦肉猪为中心的畜牧业开发研究”,主持人孙作则、朱世勤,参加人刘洪
杰和八五三农场郑殿玉、张孝军、安云昌、左水发。
2 、“以培肥地力为主,建立合理耕作制度、改善农田生态条件的研究”,主持人
金荣万,参加人郭维廉、宋兆波、孙作则、冯家荣和八五三农场马广斌。
3 、“三大作物大面积机械化高产综合组装的研究”,主持人郭维廉,参加人金荣
万、宋兆波、张建新和八五三农场李叔源、于竹青、刘世超。
4 、“农牧良性循环机械选型配套及改制研究”,主持人冯家荣,参加人曹永明
(八五三农场)。
(二)攻关路线与技术手段
1986—1987年侧重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压缩大豆面积,减少重迎茬危害,种植油菜
牧草,发展山葡萄生产;建立正规耕作制度,猪群整顿与建立各项技术规范。做攻关的
准备工作和部分项目研究。在总体规划中初步形成天个经营区,即种植区、畜牧业区和
浆果业区。
1988—1989年各项研究全面展开,重点解决农牧结合并正常运转。第一,种好牧草
并制成千草粉让猪吃上,以达到减少精料,降低饲料消耗。第二,把畜牧业的副产品粪
肥施到田间,达到培肥改土,提高产量,形成粮多—猪多—粪多的良性循环。攻关组成
员重点解决种好苜蓿、修复牧草打捆机,进行干草粉饲喂育肥猪试验,改制液体撒肥车,
选型装载机械,把粪汁和固体肥撒到田间。
1989—1990年重点抓示范效益和薄弱环节。
(三)攻关成果
l、畜牧业开发研究
(1)扩建畜舍12 800平方米,饲料加工间182 平方米,修建青贮窑l 座(820 立方
米)、金属粮仓l 座(240 吨位),建立了有饲养基础母猪200 头,年产仔380窝,年
育活仔猪3 000 头,年也产商品猪1 288 头,向场内外出售商品仔猪1 312 头的瘦肉猪
生产二级繁育体系。
(2)商品肉猪采用全进全出、密集型、封闭式集约化饲养新技术。1989年和1986年
相比,仔猪50日龄断奶窝重、窝活和哺乳期成活率分别提高30%、29%和37%。种猪场
1988年后每年盈利5 万元以上,扭转了牧业连年亏损的局面。1986—1990年共生产肥猪
49 195头,每头盈利50元,共创经济效益245.9 万元。
2、改善农田生态研究
(1)调整了作物布局,建立起合理的轮作制度。使该队由“六五”初期作物比例严
重失调,大豆重迎茬面积达59%的状况,到1990年小麦占45.1%,大豆占27.6 1%,玉
米占14.1%,经济作物占11.4%,其它占1.8 %,确立了正规轮作制。
(2)推行了松耙为主的少耕制度,改变了以往单一耕翻的局面。深松、耙茬两项耕
法与普耕相比,亩成本分别降低1.32元和2.15元。
3、农牧良性循环培肥改土及机械选型、改制研究
采取秸秆还田、种植牧草、增施有机肥等措施,改良白浆土。一分场二队秸秆还田
30 550亩,占播种总面积的85%。1987年种植苜蓿530 亩,其中清种30亩,间种500亩,
1988年又扩大间种700 亩,不仅为养猪业提供了优质饲料,而且苜蓿根系深达53—60厘
米,已穿透白浆层扎入淀积层,改良了白浆土的不通透性。而养猪业的发展除生产增值
外,又为农田提供了优质粪肥,并参与农田物质循环的物流之中。1987—1989年施入固
体粪肥改土600 亩,每亩施猪粪5 吨,施液体猪粪肥改土350 亩。利用草炭改土200亩。
使2 530 亩岗地白浆土有机质含量增加0.12—0.77个百分点,超过了攻关指标(2 500
亩),有机质增加0.1 —0.2 个百分点。
攻关期间,完成了机械选型配套和改制。(1 )牧草种、管、收及加工机械化。改
装2BF —24行条播机完成苜蓿播种。以牵引式割晒机进行苜蓿收割。牧草粉碎由锤片式
粉碎机完成。(2 )培肥改土机械。完成液体粪肥喷撒车改装,选用美4450铲运斗及美
机配套12吨液压翻斗车,推土机平土器等完成固体粪肥与草炭的装卸铺撒。(3 )完成
松耙部分的少耕机具选型与配套。
4、三大作物大面积机械化高产综合技术组装研究
在小麦高产栽培技术上,采用以目标产量为基础的测土施肥方法,依据墒情及时喷
灌,使小麦产量超额完成产量指标的27.1%,小麦平均亩产由“六五”的169 公斤提高
到244 公斤。大豆、玉米只分别完成产量指标的92.9%和187.9 %。
“七五”期间,要求总经济效益100 万元。其中直接经济效益65万元,社会效益35
万元,实际总经济效益达到130 余万元,其中直接效益88万元,社会效益40余万元。
该课题于1990年11月9 日通过了黑龙江省科委组织的技术科研成果鉴定。鉴定结论
为:该项研究经过五年努力,已圆满地完成了“七五”攻关合同规定的研究任务和经济
技术指标。已形成了农牧结合模式,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良好的生态效益、社会效
益。该项研究居国内领先地位,其中寒冷地区发展瘦肉猪的研究达到了国际水平。
随同该项综合研究成果鉴定同时,“白浆土小麦亩产300 公斤机械化栽培技术”和
“建立生产商品瘦肉猪良种繁育体系与配套技术”两项研究也通过了科研成果鉴定。
参加该项研究的主要研究人员有金荣万、李文采、孙作则等18人。
附:“七五”攻关指标完成情况表。
“七五”攻关指标完成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