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发展概观
第一节 发展概观
1960年秋,合江农垦局科研所在良种队的一间茅屋里设置了图书资料室,由贾英甫
任专职资料员,开始了图书资料、科技情报的服务与研究。1963年冬所成立情报资料室,
工作人员由一人增至三人。1964年2 月,东北农垦总局科研所制定了《情报资料室工作
条例》,明确指出“情报资料室是科研所重要的科学研究辅助部门”,具体负责(1 )
根据科研与生产需要,搜集积累技术资料;(2 )对垦区农业生产中的先进经验、研究
成果整理加工、编辑出版科技刊物;(3 )与有关研究机构和生产单位建立情报联系,
编译科技文摘,向所、农场、试验站报导和提供国内外有关科学技术成就和科研动态;
(4 )编制资料目录卡片,专题索引和综合资料介绍;(5 )组织所内学术活动和通讯
报导;(6 )进行图书期刊的订购、整理、借阅;(7 )管理全所的技术档案;(8 )
负责试验图片的摄影、洗印;(9 )负责标本展览室的管理;(10)掌握资料经费的使
用。1963—1966年,情报资料室成为东北农垦总局科技情报工作的中心,负责全垦区的
科技情报业务,与全国81个科研单位、农业院校和情报部门建立了情报交换关系。此期,
增设了资料库、阅览室、暗室和办公室,情报文献增至1 万多份,添置了微缩阅读器、
银盐复印机、照相机等设备。
1966年8 月“文革”开始,情报资料室几次被查抄和搬迁,情报资料损失严重。到
科研所解散时只留下贾英甫一人归三师司令部领导。
科研所恢复后,情报研究人员逐渐增至6 人。在“开门办所”的口号下,1973—1977
年的主要任务是搜集、交流农业学大寨和四级农科网的群众性技术革新经验;配合兵团
与三师(红兴隆管局)各业务部门,组织召开各种技术现场会、展览会、出专辑;编辑
出版科技刊物,年报导量约70万字,印发至兵团及省内外各有关单位。此期,情报资料
室成为兵团科技情报工作的中心。
1977年起,情报资料室改名为情报资料研究室,研究人员增至8 人。各种文献资料
增加到2 万余份,并开始担任全国谷物烘干机械情报网网长单位。定期组织网的活动与
编辑出版网的刊物,成为这一行业的情报中心。
l979年,由省农场总局科委与红兴隆科研所主办,情报资料研究室编辑,正式对内
部发行出版了《北大荒农业》、《北大荒农机》两个专业性科技刊物。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加强了对科研工作的重视与支持。随着科研所科研条件
的改善,情报资料研究的设备与手段也在更新,并增添了日本理光DT—5200复印机、佳
能NP155复印机、理光彩色照片放大机、电视声像设备、录音机等。
“六五”、“七五”期间,针对垦区产业结构调整和科技体制改革情况,情报资料
工作除为本所科研课题服务外,还利用各种渠道开展情报服务,为家庭农场及生产专业
户提供情报信息,举办各种专业学习班传授知识和技术。配合双文明建设活动,摄制专
题录像片等。到1990年底,情报资料研究室有研究人员10名,其中高级职称1 人,中级
职称1 人、初级职称6 人。馆藏各类图书文献5 万余册。下设有图书馆和期刊阅览室;
刊物编辑组;情报翻译组;声像复印组。30年中,先后有8 项情报成果获全国农机情报
总网、黑龙江省科委、农场总局和红兴隆管理局的奖励。先后编辑出版科技内部刊物13
种,总文字量达1 13l 万字。拍摄各类科研成果片、专题片27部。为科研成果鉴定、科
技学术活动、党政活动拍摄照片、搜集整理存档底片资料3 450 张。复印各类材料77万
张。举办各种专业学习班16次。在科研所的各项成果和垦区的许多重大成果、科技进步
中,都含有情报资料研究人员的默默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