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情报服务 建所30年来,科研所情报资料室一直注重采用各种情报手段,为垦区内外的科研、
生产提供服务。随着情报研究设备的不断增加、更新,已基本具备利用信息咨询、声像、
复印、外文翻译等手段,对所内外科研、生产进行情报服务的能力,并取得了一定的经
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一、组织情报交流与服务
红兴隆科研所从建所开始到1988年,由于各级领导对科技情报工作的重视,一直承
担了合江农垦局、东北农垦总局、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及兵团三师、黑龙江国营农场总
局及红兴隆农管局的科技情报网的组织工作。在各级科委的领导下利用情报交流、开现
场会、巡回展览、专业培训等手段,积极传播推广科研新成果、新技术、新经验,促进
了科研与生产的发展和群众性的科学度验、技术革新活动的开展。
1961年8 月25日,中共合江农垦局委员会科学技术委员会“关于垦区科技情报工作
会议的报告”中指出:“在垦区范围内已形成了一个以局科委为领导,局各业务处和局
科研所为核心,各农场、总场、分场、生产队三级情报组织为基础的科学技术情报网。
通过这个组织,开展垦区的科技情报的搜集、整理、报导和供应工作,对保证垦区的生
产建设和试验研究任务的完成起了一定的作用”。这个报告中还明确规定了局科研所情
报批的任务是:(1 )及时转发上级情报机关下发的情报资料,供给生产及研究单位使
用;同时根据各阶段的中心工作,生产建设计划、科学研究计划和生产、科研单位的需
要,有计划有重点地进行情报资料的搜集和供给工作,负责现有资料的登记、分类、保
管、组织借阅等工作。(2 )发现及整理研究垦区范围内重大科学成果、新经验、新技
术、新产品的技术资料,及时组织推广和对外报导,负责《合江垦区科技情报》及《科
技简讯》的搜集、整理、编辑工作。(3 )研究国内有关问题的科学研究动态,掌握垦
区科学技术活动情况,通过各种形式,向党政领导反映、提供情报,及时转发上级有关
科技工作评述,并争取逐步做好垦区科技活动的评述工作,指导垦区研究活动。(4 )
组织、检查、指导各农场和局直属位的情报工作,交流经验,制定规划,开展宣传活动,
负责组织垦区情报工作人员的业务学习。其主要工作方法是:紧紧依靠各农场的情报中
心组,“利用现场会议供应、搜集情报;配合中心工作写报告,提建议,介绍资料;配
合研究任务,组织搜集供应;组织资料和实物展览”。
为了支持合江农垦局科研所做好上述工作,在合江农垦局制定的《合江垦区科技情
工作细则(草案)》中规定:“局各业务处及有关单位,接到有关技术会、现场会、展
览会等通知时,要通知局科研所酌情派员参加;垦区各专业会、现场会应通知科研所参
加;各农场上报新技术、新经验、试验成果等情报资料,应同时报局科研所一份。”在
上级和科研所领导支持下,局科研所出然只有1 名情报资料员,但经常深入基层,调查
搜集情报,较好地完成了任务。
1964年7 月,东总科研所提出建立垦区科学技术情报网的报告建议,经东北农垦总
局科委批准,建立了在总局科委领导下,以科研所情报资料室为中心,由各有关单位指
定专职或兼职情报员的全垦区科学技术情报网。其任务足提供情报资料,为领导、技术
人员服务,为生产建设服务。科研所情报资料室具体负责全垦区的科技情报业务,定期
对科研所的研究成果和垦区的农业生产动向进行研究总结,广泛建立情报联系,积极搜
集整理和向垦区传播国内外情报技术资料,对各农场、各单位的情报员给予业务指导。
同年,科研所情报资料室在技术档案制度中,对垦区的技术档案管理办法及情报资
料室的具体职责制定了明确的规定。
1974年5 月,三师科委召开了三师农业科技情报员学习班,讨论建立三师情报网等
问题。1975年3 月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科委发出“关于加强兵团农业科学技术情报工作
的通知”指出:建立“健全兵团农业(包括农、机、牧)科技情报工作系统,各级由科
研所主持建成本师脉络相通的科技情报网。兵团科研所要成为沟通兵团科技情报的中心”。
要求兵团科研所,“对新技术、新经验有针对性的通过科技刊物,现场会、图片展览等
形式,搞好交流推广的组织工作”。
1975年兵团(三师)科研所科技情报室在各研究室配合下开展了兵团范围的情报交
流活动,继续承担了全兵团的科技情报网组织工作。分别在一、二、四、五、六师组织
召开了“收获机械减少损失”、“深松机械改装”、“小麦丰产经验”、“仔猪高产多
活”、“冬季冻土施工”等经验交流会,并出专刊三集,推广了上述几方面的科研成果,
推动了群众性技术革命和技术革新活动,打开了科技情报活动死气沉沉的局面,受到各
师广大群众欢迎。一、二、四师还把会议的成果通播或现场会形在全师推广。同年,情
报资料室还组织了一次兵团科技(图片)巡回展览,翻译外文资料30万字。
1976年,情报资料室参与筹备了全国国营农场农业机械化技术革新现场会,农场总
局三江白猪育种协作会,红兴隆管局高产攻关经验交流会和农机技术革新经验交流会。
特别是在农机技术革新工作上,情报资料室贾英甫、李兆融,与所群众技术革新组潘玉
刚、李作华等人深入到一百多个生产队和修理厂、所,了解群众技术革新项目229 个,
配合生产部门推广了六项玉米精量点播机和施肥、梳苗、深松、玉米拾禾等革新成果,
不同程度的在生产上起了作用。在情报资料使用上,搜集宣传了红管局一百多项群众技
术经验,并在生产上起了作用,如尿素的使用技术和防止尿素烧种的措施,减少尿素烧
种的损失;调查和推广了双鸭山农场十五队冬季使用农用柴油改装和加温的经验,在红
管局全面推广,可节省开支400 万元。组织了红兴隆管局科技成果展览,同时接待了十
几个省市代表的参观指导。
1977年,情报资料室组织了全管范围的高产攻关巡回报告,请攻关活动搞的比较好
的红旗岭农场十一队、友谊农场六分场七队的同志赴各场介绍经验;在推广农机技术革
新成果上,与管局业务部门、群革组,共同组织了玉米机械化经验交流会,地面超低喷
雾技术经验交流,中耕梳茁管理现场会,秋收改装现场会,玉米收获现场会,修理修旧
冬检现场会等;他们与群革组深入10个农场,64个生产队,推广农机技术革新成果,为
生产队提供播种、梳苗器等改装图纸20多套;并组织了红兴隆科研所在北京参加的全国
农林科技展览;引进了新型样机图纸九份。
1977—1988年,情报室承担了全国农产品干燥技术情报网网长工作,多次受到表彰
与奖励(详见本章第五节)。
“六五”、“七五”期间,情报室承担了为国家攻关课题“三江平原区域综合治理
科技攻关”提供情报服务任务,获省科委科技情报成果三等奖;1989年承担了省科委下
达的“八五三农场十万亩小麦高产技术开发”的有关情报搜集整理等服务工作;1990年
承担了省科委下达的“红旗岭农场十万亩小麦高产技术集团承位”的联络及秘书工作。
1988年柴春才获红兴隆农管局“科技兴场”先进个人奖。
二、情报资料翻译
情报室原配有英、日、俄文翻译。30年间人员变动,到1990年仍留有英、日文翻译
各一名,每年可翻译各种科技资料约10万字。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各项工作迅速转移到为实现四个现代化的轨道上。为了
学习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经验,必须提高科技人员的外语自学水平,1978—1981年情报资
料室为科研所内外举办英、俄、日文学习班12次,舒素芳、沈绍仪等承担了教学辅导工
作,使参加学习的科技人员经1 —2 个月培训,基本上能借助工具书翻译本专业的外文
资料。1981年情报室还承担了全国农机情报总网组织的“日语速成教材”的部分审核任
务。
1981年畜牧兽医室为挽救三江白猪一个育种点的猪群,开展了培育“SPF ”猪的研
究课题难度大,资料少,情报室沈绍仪深入课题,学习专业基础知识,迅速译出日本国
在搞“SPF ”猪方面的资料,提供给课题组。
1985—1988年,情报室沈绍仪承担了中日合资“红日种子实业有限公司”的日文翻
译,参加了一些外事活动,任现场翻译。
三、情报信息咨询服务
1985年,国家对科研单位体制改革,开展技术咨询活动成为科研所以外进行技术服
务的重要转折点。利用情报信息搞场、所挂钩已成为情报室进行情报服务的重点任务之
一。1985年,情报室与畜牧研究室联系,达成为八五二农场七分场饲料加工厂转让饲料
配方方项目。同年,垦区要发展畜牧业,各农场个人养殖户急需养猪、养鸡技术,又与
畜牧研究室配合举办了两期“猪、鸡饲养技术学习班”,先后有45人次参加学习。这些
学员,回去后有的养猪每年获利万元以上。
1986年,《信息导报》和《科技内部参考》的编辑人员,在下场采访中得知二九一
农场十四队,为改变长期低产局面,急需先进农业技术,情报室与耕作研究室挂钩,由
高级农艺师计钟程利用所取得的科研成果,开展了测土施肥技术服务。当年粮豆获得了
高产,小麦平均亩产175 公斤,大豆平均亩产155 公斤。1987年,又将测土施肥技术服
务扩大到三个队,小志平均亩产240 公斤,大豆平均亩产335.4 公斤,粮豆单产、总产、
利润三超历史最高水平。
1986年冬,情报资料室受管局科技处、畜牧处、职教办委托,在红旗岭农场举办了
乌苏里貉饲养技术及疫病防治学习班,培训学员70余名。
1988年,由情报资料室组织联系,建立了科研所与集贤县科研、生产联系县,由科
研所对其进行良种、苗木、种畜、种禽、农药、微肥技术服务。
几年来,情报室积极开展情报信息咨询服务,取得了一定的社会效益。年纯收入由
1985年的2 600 元增加到1988年的19 000元。
四、声像服务
声像技术是现代科技情报服务的主要手段之一。红兴隆科研所从1986年开始开展声
像服务,配专职摄像员1 人。经几年的工作,已有摄录像机、编辑机等设备。利用这些
设备先后为所内摄制科研专题片19部,人物事迹专题片6 部,为所外摄制专题片2 部;
向红兴隆管局和省农场总局电视发送电视新闻71条;先后为垦区的13个农场转录科技专
题片累计8 400 分钟录像带;积累科教节目带130 部,科技素材带45盘(60分钟带)。
1990年,红兴隆科研所声像室被聘为中国农业电影电视协会团体会员,王怀德被聘为中
央电视台第二套农村科技专栏特约记者。
1 、配合所科研课题鉴定与推广。1985—1990年共录制科研专题片19部。其中《乌
苏里貉》获省农场总局广播电视局专题片评比二等奖,介绍了乌苏里貉的生活特性、饲
养方法、疫病防治技术。曾在中央电视台第二套节目播出。《甜菜》专题片介绍了甜菜
的纸筒育秧栽培技术及生长期的田间管理与收获。获省农场总局广播电视局科教片奖,
并在中央电视台第二套节目播出。
此外,协助中国农村视听中心拍摄《三江白猪》科技专题片,介绍了科研所等培育
的瘦肉型三江白猪及其繁育体系,在中央电视台二套节目播出,并被国农业声像馆收藏。
《独特的设计、合作的结晶—华丰5 HZ烘干机》在全国干燥能源新技术交流会上被
评为优秀录像片。
科技专题片的摄制成为科研成果鉴定与推广的重要内容。
2 、声像技术成为进行双文明建设,弘扬北大荒精神,培养“四有”新人的重要手
段之一。1989—1990年,情报室共摄制完成6 部专题片。
1989年,为纪念建所30周年,完成的《根植沃土》专题片,介绍了科研所30年走过
的道路和取得的成绩,弘扬了科研所艰苦奋斗、团结、创新、求实、奉献的精神,在所
内播放六次,受到普遍欢迎。
1989年冬完成的《人生第一步》,以新毕业大学生李洁到科研所从老一辈科技人员
身上所看到的精神品德,坚定了热爱农业,为边疆刻苦做奉献的信念,在红兴隆广播电
视系统交流播放,获红兴隆农管局广播电视系统电视专题片评比一等奖。
1990年春为庆祝三八妇女节,由所工会、政工科、妇联、情报室主办完成的《巾帼
风流》专题片,弘扬了科研所优秀女干部、女科技人员、女职工为北大荒无私奉献的事
迹在红兴隆管局电视台和农场总局电视台播放,受到好评。
1990年秋,为弘扬北大荒人精神,宣传红兴隆垦区五名标兵之一- 科研所高级农艺
师梁甲农的先进事绩,由情报室和红兴隆管局电视台联合编辑拍摄了《绿色的爱》专题
片,在红兴隆电视系统交流播放,获红兴隆管局电视专题片评比综合一等奖和摄像一等
奖。
1990年,由情报室和政工科联合编辑拍摄了《七里沁河的歌》,宣扬了科研所在红
旗岭农场搞l0万亩小麦高产技术集团承包中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1990年为纪念北京农业大学建校85周年,与农场总局电视台联合摄制《大荒魂》,
以反映北京农业大学毕业生为主,介绍了来垦区大专院校毕业的科技人员30年来为北大
荒兴旺发达做出的卓绝奉献。
1985—1990年拍摄专题片情况表
五、摄影服务
自建所以来,配合课题研究、新技术推广,进行摄影及幻灯片制做、积累科研图片
资料、向专业刊物投稿、举办科技成果展览及配合所双文明建设举办宣传画廊。(1 )
每年为所内各项科研课题、各种会议、党政活动、科技外事、上报材料等进行摄影服务
;(2 )搜集、整理、存档底片资料每年平均均500 余张,到l990年底共存档资料4500
张;每年为所及各科室提供利用底资料300 (张)次;(3 )1982年以来吕树忱为《北
大荒农业》、《北大荒农机》等刊物投稿刊用照片60余幅;为中国科技出版社出版的
《当代中国》丛书投稿刊用照片3 幅;为农业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杂草图谱》投刊用照
片140 幅;为宣传、介绍、推广科技成果,先后送照片参加国家“六五”、“七五”科
技成果展览及农业部、黑龙江省、农场总局等科技成果展览300 余幅;(4 )为教学和
基层生产服务。1987—1988年为八一农垦大学和有外机的各农场复制了进口农业机械维
修幻灯片1 300 多张,解决了教学和生产中的难题。
六、复印服务
为提高机关科室的办事效率,扩大对外服务面,从1982年起先后购进理光DT—5200、
佳能NP—155 、佳能NP—1215复印机三台,八年来为各项科研成果的鉴定材料、上报材
料、重要科技文献、会议材料等共复印77万张、1988—1990年复印获纯利3.5 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