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五节 组织农产品干燥技术情报网活动

第五节 组织农产品干燥技术情报网活动



全国农产品干燥技术情报网成立于1977年,为隶属全国农机科技情报总网的一个专
业分网,是联系着国内农业、机械(农机)、粮食、轻工等部门的全国性、专业学术组
织。网的成员来自这些部门的科研、教学、生产和使用单位,现有成员单位近百个。
红兴隆科研所自1977年以来一直担任网的网长单位(副网长:农业部南京农业机械
化研究所、广东省农业机械研究所)。所、情报研究室、农机研究室负责人及有关司志
负责并参与了网的工作和活动。情报室设有专人负责网的组织及日常事务。多年来,张
馨贵、李文采、贾英甫、周清澈、李兆融、邵文华、斯家骏等为网的建设先后做了大量
的工作。
由于各级领导部门重视,各网长单位精心组织,网成员单位积极支持,使得情报在
农产品干燥的信息搜集、传递、技术学术交流和业务培训等方面做了一些切实的工作,
为各级领导部门制定发展规划提供了依据,为沟通部门、单位之间的联系与合作,提高
烘干技术学术水平,进而为城乡经济建设和商品经济的繁荣和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一、技术学术交流

情报网成立以来,共召开大型学术交流会8 次。1979年2 月在江西宜兴召开了“国
外样机研讨会”;1980年10月于江苏岗埠召开“全国谷物干燥技术讨论会”;1982年4
月于黑龙江红兴隆管理局举行了“全国谷物烘干能源讨论会”;1984年6 月在安徽太平
县与中国农机学会共同举办了“全国农产品干燥技术学术讨论会”;1985年在贵阳召开
“全国农产品干燥技术学术交流情报网年会”;1987年10月在湖北天门市举行了“庆祝
情报成立十周年暨农产品干燥技术学术交流会”。
这些活动,就国内外谷物及农产品干燥技术的动态水平;农产物料的干燥机理、参
数及工艺的试验研究;干燥设备的试验研制;能源设备、节能装置的试验研究;电子计
算机应用技术的研究及我国农产品干燥事业发展的道路、体制、途径的探讨和研究等进
行持续的、广泛的交流,密切和加强了国内干燥行业、部门、单位之间的联系和协作,
促进了我国干燥事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

二、培训专业人员

根据科技人员实际情况和成员单位的要求,情报网先后于1980年、1982年、1987年
在广州、南京、北京举行了3 期干燥基础、电子计算机应用学习班。全国20多个省、市
(区)80多个单位、130 余人(次)科技人员参加了学习。经举办单位广东省农业机械
研究所、农业部南京农机化所、红兴隆科研所、北京农业工程大学等单位的周密安排以
及华南农业大学、南京粮食经济学院、无锡轻工学院、北京农业工程大学等院校的专家、
教授热心施教,使参加学习的人员得到了较为系统的学习和不同程度的提高。

三、编印资料

自1978年起由红兴隆科研所负责,共编印《网讯》28期,计50余万字,每期1 000
份。1985年定名为《农产品干燥技术》,1986年起改为《农产品干燥技术简讯》(刊出
4 期)。
由华南农业大学刘道被副教授担任主编、部分成员单位参加编写的《农产品干燥技
术》一书已列入1987年农业出版社出版计划、李兆融、斯家骏、邵文华等参加了部分章
节的编写工作。红兴隆科研所情报室还编印了《谷物干燥名词解释》、《农产品干燥技
术资料汇编》、《国内农产品干燥机具研制、引进项目推广试验情况》、《国外谷物干
燥技术进展概况》、《国内农产品干燥技术进展情况》等技术资料。李兆融、周清澈、
邵文华等负责了资料的编辑及撰写工作,李文采审阅了有关资料和书稿。

四、网的自身建设

情报网自成立以来,制定和修改了网的章程,明确网的方向、任务、组织原则及成
员单位的权利和义务;借鉴其它专业分网的经验,自1983年开始征收网费并对成员进行
了登记,制定了咨询服务章程,开展了咨询服务,答复国内有关单位和个人的信函;赠
阅可能提供的技术资料、接待来访人员等。
全国农产品、干燥技术情报网属较活跃的专业分网,多次受到全国农机情报总网的
表扬和奖励。被连续评为1982—1984年、1985—1986年度先进分网,网内有l0余名同志
先后被评为总网先进工作者(本所李兆融邵文华分别于1984年、1986年被评为机械部农
机局先进工作者);《网讯》被评为1982—1984年、1984—1986年度机械部农机局科技
情报成果三等奖;《专业技术进展报告》于1986年被机械部农机局、全国农机情报总网
授予科技情报成果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