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科研经费管理

第三节 科研经费管理



科研经费管理大体上经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山所领导统一管理,第二阶段由科技
科、财务科管理。1972年以前,科研经费拨款不单列,并入事业业费款内,由所领导统
一管理,根据需要安排。1973年以后科研经费由上级主管部门按照计划拨科技三项费用
(试验费、新产品试制费、中间试验费)。

一、科研经费的预算和筹集

每年初由所领导会同财务科、各研究室,依据科研需要,制定实事求是的科研经费
预算计划。60年代,由于合江农垦科研所和东北农垦总局科研所在国家农垦科研中的地
位、作用及所承担的任务,农垦部基本上按预算拨款,一些基本建设和临时追加项目,
也常能够得到补充拨款。70年代中期以后,研究内容不断向深度、广度发展,科研部门
也在增加,个别科技人员在购置科研设备仪器时,为使用方便,求小而全,部分仪器设
备利用率不高,甚至积压,而上级拨来的经费与预算的差距越来越大,使有些课题经费
只占预算经费的25—50%。实行科技体制改革以后,科研经费改无偿拨款为部份有偿拨
款,使经费更加紧张。1986年科研所为保证科研发展,增加课题储备,培养科研后继力
量,实行了按课题核算制,并想方设法筹集资金,补充科研。
1 、积极争取课题经费。红兴隆科研所有名望的老科技人员较多,每当上一年未或
下一年初,所领导、科技管理人员和课题组人员便奔走于上级科技管理部门,对所要开
展的项目进行充分论证,争取列为上级科研课题计划,取得科研补助经费。如:“六五”
期间,通过这种方式争取到8 项国家攻关课题,使经费紧张局面有所缓解。
2 、改革所内运行机制。将农业试验队、畜牧原种场、农机试制工厂等单位变为事
业单位企业管理,自负盈亏,减少了事业费和科研课题费用的支出。
3 、开展技术咨询服务,弥补科研经费不足。1988年以后,每年平均用于弥补科研
经费的技术咨询服务费约40万元,占课题费支出的50%左右。
4 、自力更生开题。如:1985年开展的井水种稻课题,课题组与生产队组成联合体,
由课题组负责生产队180 亩稻田的技术,生产队为课题组无偿提供5 亩试验地和人力、
物力、财力。这一年,这个生产队生产项目全面亏损,唯有水稻盈利8 000 多元,课题
组也完成了试验任务,并用卖出5 亩试验地的稻种收入武装了自己。1988年农机室与白
桦清选机厂协作,由红兴隆科研所进行设计,白桦清选机厂试制生产华丰5 HZ系列烘干
机,全部费用由清选机厂负责,只用4 个月便制成了样机。且每台机器售价的1.5 %给
科研所作为技术转让费,双方均得利。

  二、经费的使用

  1980年以前,科研经费由所领导统一掌握,集中使用。
1981年起,制定了科研经费单项核算制度。各课题之间由所长进行调剂,对有发展
前途并关系本所科研后劲的储备课题,抽出一定数量的经费给以保证。随着科研经费紧
张,1986年开始,试行以课题组为核算单位进行管理。所每年把上级拨款提成15%作为
储备课题经费和购置公共仪器设备,其余分别拨给各课题组,节余留用,超支不补,使
课题组负责人与科技人员人人关心经费,处处精打细算。从1988年开始,经费又有所减
少,所里只提成5 %作为购置仪器和储备课题基金。

三、科研经费的协调

1986年以前,为了保证课题顺利进行,无论是所领导统管时期,还是科技科掌管经
费阶段,都对全部科研经费在保证重点课题的前提下进行过适当调节,把指标调给经费
少或没有经费的课题。使全所课题基本上均能按计划实施。自从实行课题组核算之后,
因为所有课题经费都比较紧张,这类调剂工作就比较难做了。

四、科技经费的决算

每到年末,科技科与计划财务科共同按上级要求,认真填报经费决算表,上报各级
主管部门。
1987年,红兴隆科研所上报的决算表被农牧渔业部评为三等奖。1988—1989年被评
为农业部一等奖,1990年被评为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