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财务管理制度
第三节 财务管理制度
科研所的财务管理制度是在科研所的曲折前进中逐步建立、完善,并有所创新。
一、计划管理
对财务实行计划管理是财务管理制度的主要内容,也是科研生产事业发展的保证。
建所以来,每年都要根据科研生产的需要制定出全所切实可行的统一财务计划,做为全
所安排各项工作的依据。1988年实行所长负责制,对全所各单位实行目标管理,各基层
单位又将所下达的大目标分解落实到人。既有年度目标,又有长远目标。同时制定了科
研、生产、经营、咨询服务等各项年度财务计划、利润指标。对上级核拨的书业费实行
计划管理。在编制计划程序上,广泛的发扬民主,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的进行编制。经
过一系列的工作决定之后,由所统一下达到各基层单位执行。
为了保证年度计划的实施,科研、生产、经营各基层单位,制定出生产计划、成本
计划、工资计划、作业计划、经销计划、分段安排,具体落实。
为使全所财务、生产、科研、经营等方面计划工作的比例关系相互协调,科研所每
年1 —6 月、8 —9 月进行两次财务分析,1—9 月份进行一次预测财务分析。在全所
范围内对人力、物力、资金进行摸底,找出薄弱环节,充分挖掘潜力,以保证年度计划
的完成。
二、经济核算
经济核算是国家对企业、事业经营管理的根本制度。建所时实行的是二级管理,一
级核算制。全所核算集中到财务科,只有良种队实行独立核算,实行工资加工分两结合
的分配形式。全所算大账,这种核算形式一直到1969年。
1979年,对农业试验队、畜牧队、试制工厂实行定收定支、差额补贴、节余留用、
超产奖励的核算方法,收到了明显效果。1980年,实行事业费预算包干、节余留川、超
支不补,科研三项费用不准挪用。事业费、科研三项费用,分别核算。由原来的算大账,
资金统一核算,开始科研和事业费二项资金分开核算,并且可以从全所三个试验厂、队
(即农业试验队、畜牧队、农机试制工厂)全面完成科研、生产和财务计划的增收节支
资金中,按一定比例提取奖金,对全所职工实行奖励。提奖后的剩余资金,分别用于发
展集体福利事业和改善科研工作条件。这种分项核算加奖励的办法,能充分调动职工的
积极性。
198l—1984年对全所试验厂、队实行企业管理,独立核算。下达增收减亏指标,在
完成增收减亏指标时,按比例提奖。1985年对试验厂、队,实行企业管理,自负盈亏的
核算办法,纯盈利按比例分成、提奖。1986—1987年对试验厂、队实行企业管理,自负
盈亏,定额上交,纯利润按比例分成的核算办法。对农业、畜牧、农机三个研究室实行
课题核算,事业费核拨,科研费包干的核算办法。
过去,在科研费的使用上,尽管注意了保重点项目,但基本上是大锅饭的作法,没
有用经济手段管理科研经费,所以从研究室主任到课题主持人都向所领导要课题费,只
要银行有存款,大家都来用。许多同志为了搞好科研,不那么认真地计算成本,花多少
钱就报销多少钱,出现浪费现象,很少有人关心所里的财务状况如何。这种作法势必造
成经费支出上的打乱仗,不仅影响科研工作的正常开展,也不利于调动广大科技干部当
家理财的积极性,在调剂使用科研经费过程中,牵扯所领导的精力很大。
为使科研成果迅速转化成生产力,用好科研经费,既保证科研工作顺利进行,提高
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又达到精打细算,开源节流之目的。对科研经费实施了“计划管
理”、预算包干、节余留用、收入有奖的办法,分课题单独核算。
1 、开课前编制课题费预算和实施中的计划管理,编制全期预算,制定经费使用规
划。在此基础上,再按课题的年度计划,具体细致地编制年度经费预算,经研究室主任
汇总批准,报科技科审核。这样,在课题费使用时课题组花钱胸中有数,财务科拨款心
里有准。
2 、实行课题费收、支卡片制度。在课题进行中所发生的一切费用,不分性质,以
收、支二条线的形式记入课题收支卡片,随时可以知道课题费的收、支、余情况。
3 、建立课题核算账户。对课题费用要素进行明细核算。
4 、课题费用报表制度。随时可以发现费用要素之间的比例,根据需要进行调整、
控制。
5 、原始资料审核制度。通过采购、计划、报销、记账发现原始资料是否合理合法。
6 、进行阶段分析。使领导、财务科、课题组及时掌握科研经费的收、支情况。
由于实行以课题组为单元的核算办法,使科研经费使用的合理得当。
1989年,为了适应体制改革的需要进一步划小核算单位。原来由计财科统一核算的
冬研究室,从1989年1 月份开始,自立核算单位;由原来的事业、科研一级核算,划分
为二级核算。把经济核算制落实到研究室、课题组。充分的调动了广大科技人员参加财
务管理的积极性。
经济核算的业务技术方法有:会计核算、业务核算、统计核算和经济活动分析。这
些方法相互联系,相互补充,构成了经济核算体系。经济活动分析,是经济核算的重要
组成部分,也是会计、统计、业务三种核算的继续和深入。科研所从1984年起坚持执行
了定期分析,及时揭示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尤其每年9 月份,在科研课题、咨
询项目、经营、生产基本定型的情况下,对全所科研、生产、咨询进行一次成果预测,
对开展群众性的增收节支运动,争取年终增加收入,减少亏损,起了积极促进作用。
三、工资管理
建所以来,在贯彻执行劳动管理制度上,除抓好改善劳动组合,合理组织劳动力,
加强劳动定额管理,作好职工的技术培训外,着重抓好生产责任制和劳动报酬这个在生
产经营活动中极其重要的环节。产责任制是落实经济责任,划分经济权力和分配经济利
益三部分。多年来,为了加强生产责任制,调动职工劳动积极性,正确处理国家、集体、
个人三者利益的关系,尤其在分配比例上,进行了不断的改革调整。如:1965年底,贯
彻小共中央关于改革国营农场经营管理制度的“五条”批示和农垦部的“十六条”规定,
在试验队和良种队推行“三定一奖”(定产量、定上交利润、定工资总额和超产奖励)。
这一阶段,由于经济核算和财务管理工作的加强,和农业连年丰收。所的经济效益和职
工收入逐年提高。
1979年,对农业、畜牧、机务三个试验队(车间)制定奖助办法。1980年8月制定
了“科研所试行奖励办法”,对奖金总额、来源、奖励办法、提奖比例和分配形式做了
规定。
1982年3 月,科研所经第一届职工代表大会讨论,原则通过了对试验场(厂)队实
行浮动工资联产计酬的经济责任制试行办法。
1985年1 月,经所职工代表大会讨论通过,对科研辅助单位(农业试验队、试制工
厂、畜牧试验队、园林试验队、维修服务队和物资科)实行“事业单位企业管理、独立
核算、定额上交、自负盈亏、利润分成、亏损挂账”的办法,使产效益与个人工资挂钩。
四、奖金与技术服务津贴管理
奖金与技术服务津贴是鼓励职工增加生产、增加效益,变料研成果为直接生产力,
为垦区经济建设服务的激励机制之一,政策性很强。
1986年11月,科研所制定的《科研所经费管理的有关规定与1986年奖励办法》中,
对试验场(厂)队职工的经济责任、奖惩办法、提奖比例等做了明确的规定,实行责、
权、利、效相结合。
1988年5月,科研所制定了《1988 年红兴隆科研所科研、技术咨询服务管理办
法与奖励政策试行条例》。这个条例是适应科技体制改革、增加科研后劲制定的,并提
交所第三届职工代表大会讨论后,先后进行了三次修订形成,以所字(88)12号文件下
发。同时,制定了《试验场(厂)队工资分配形式和奖励办法》,对场(厂)队的工资
分配形式、利润上交比例、奖励办法等做了规定。其中,对于技术咨询服务津贴的提取,
明确规定必须是在弥补完事业费、科研费用不足的基础上,对剩余部分的处理要兼顾所、
研究室和付出劳动的科技人员个人三者利益。实行按劳分配,多劳多得,提取一定比例
做为科技津贴发给科技人员。比例为农业研究室、农机研究室按剩余纯收入的28%;畜
牧研究室按剩余纯收入的35%提取服务津贴。津贴提取后剩余部分50%交所,50%作为
本部门的科研发展基金。规定中还对科研人员(课题组长和一般参加人)、机关管理人
员的分配系数做出明确规定:即课题主持人为一般参加人的1 —3 倍;机关管理人员以
所均津贴的80%为基本系数1,所级领导分配系数为1.8 —2.0 ,科级1.4 —1.6 ,科
室干部1.0 —1.2 ,科室工人0.8 —0.9 ,科室服务工人0.5 —0.7.
1989—1990年,每年下发《试验场(厂)队的利润指标与奖励办法》,根据完成利
润指标情况,给场(厂)队职工提取一定比例的奖金。
同时,1989年10月,对1988年制定的《技术咨询服务管理办法与奖励政策试行条例
》进行了补充、完善,下发了《科研所1989 年技术咨询服务管理办法》。明确规定,
技术咨询服务要实行经济合同制,重要项目要实行公证。技术咨询服务费、经营费、科
研经费、事业费分别记账,以专业课题组为核算单位核算,捆在一起决算。不得用科研
经费、事业费支付技术咨询服务费;各单位技术服务津贴的提成,专款专用,严禁翌年
重复提取。技术账务津贴额度的审批以经济合同和本年度12月末财务账面纯收入金额为
准。津贴的提成比例随创收增加而减少,专业组人均纯收入超过1 —2 万元以内,超出
部分按14%提取津贴;2 —3 万元按7 %提取津贴;4 万元以上按3.5 %提取津贴。机
关管理人们的津贴分配基数下降为研究室津贴均数的70%。此外还对从事业余兼职的收
入,对方给予额外补贴费、土地创收等管理做了明确规定。
1990年4 月,经所职工代表大会讨论,下发了《技术咨询服务管理办法修改意见》
使科研所在技术咨询服务创收管理上越来越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
五、财务检查
财务检查是检验经济业务的合法性、合理性及财务指标,财经纪律的完成、执行情
况,以检查手段实施财务监督,促进科研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合江农垦局、东北农垦
总时期,主要由农垦局组织财务检查。兵团三师、红兴隆管局时期,每年都组织1—2
次财务检查,检查的方法采用自查与相互检查,全面检查相结合。
1 、自检。基层核算单位按统一布署,在规定的时间内对本单位财务管理工作进行
检查,并将自检结果向所领导汇报,对本单位存在的问题提出处理意见和改进措施。
2 、相互检查。主要是基层单位的财务工作人员互相检查,写出互查报告上报所,
由所根据互查情况再作抽查,促进了彼此的工作。
3 、抽项检查和全面检查,进入80年代,科研所先后承担了国家、部、省级科研课
题,这些项目的经费使用情况、到位情况和落实情况,省审计署和省科委都要进行项目
拨款使用情况的检查,以促进科研经费的管理和合理使用。结合省和国家的财务大检查,
红兴隆管进局对科研所进行全面财务检查。1988年科研所实行双层领导体制后,农垦科
学院每年对科研所都进行财务全面检查,堵塞了漏洞,促进了工作。
在1987年全省财务务检查中,科研所是红兴隆管局26个单位中没有违纪的唯一单位,
受到省财务大检查组和红管局的表扬。1990年4 月,合江地区、佳木斯银行、红兴隆建
设银行联合对科研所的现金管理和使用情况进行检查,被评为合江地区现金管理先进单
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