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劳动工资管理第一节 职工 一、职工来源
科研所的职工来源,主要是由国家分配来的大中专毕业生,和从农场调来的科技人
员、职工以及职工子女就业。
1、国家分配的大中专院校毕业生。自建所开始,由北京农业大学分配10名毕业生
到所后,陆续有沈阳农学院、湖南农学院、东北农学院、八一农垦大学等大、中专院校
的毕业生来所工作。仅1980—1990年就有78人。
2 、国家调配的干部、工人。建所后,政府部门从地方、农场陆续抽调干部、工人
到科研所工作,l961年1 月将友谊农场十分场的兴隆二队全部划归科研所。
3 、解放军复员转业官兵。1958年10万解放军转业官兵来到北大荒。科研所也接收
了部分转业官兵。以后又陆续接收了复转军人。1978—1990年按收复转军人12人。
4 、城市知识青年。科研所的城市知识青年,主要是由农场调入的,没有直接接收
过。1975年所部有北京知青 9人,天津2 人、上海1 人、浙江2 人、哈尔滨8 人、佳木
斯1 人,计23人。
5 、职工子女就业。根据国家、省、农场总局的规定,安排职工子女就业。1972年
—1975年所部安排职工子女38人就业。1980—1984年安排全民所有制固定工人21人,1985
—1990年安排全民所有制合同制工人70人。
二、职工队伍变动
1 、精简职工队伍。1962年4 月,根据国家、东北农垦总局精简机构的精神,科研
所时机构、人员作了精简明整,仅科技人员就精简了24人,到1962年10月全所干部中还
有行政干部24人,农业技术干部18人,小学教员9 人。
2 、职工随单位划入、划出。1961年友谊农场十分场兴隆二队划归科研所,职工396
人(其中两结合工资制388 人)。1969年6 月科研所撤销,80% 的科技人员被下放农场,
只留下24人搞科学试验。1972—1978年,被下放的科技人员逐渐归队调回科研所。1973
年科研连划归科研所,1978年科研连又划出。1986年9 月红管局冷冻厂划归科研所,职
工118 人,1988年4 月,冷冻厂划出,职工133 人。
3 、知识青年返城。自70年代初,知识青年因病、家庭困难、招工、接班等陆续返
城。科研所共有7 名知识青年返城。
4 、因工作需要调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实行人才合理流动,因垦区和其
它省、市的需要,自1979年以来共调出科技干部106 人。
三、职工队伍结构
随着科研事业的发展,职工队伍的结构也发生很大变化。
1961年全所职工555 人,其中所部159 人,有科技人员39人,行政干部29人。从事
农业科学研究的人员占科技人员总数的61.5%,农机专业占23.1%,畜牧专业占15.4%.
1965年所部干部和职工共204 名,其中行政干部40名(含小教、医务17名),技术
人员67名,工人97名。管理人员与研究人员、工人之比为1 :2.9 :4.2.
1975年所部职工306 人,其中行政干部l9人,科技人员57人,工人230 人,其比例
为31:3 :12.1. 各专业研究人员所占科技人员总数的百分数分别是农业52.6%、农机
6.8 %、畜牧10.6%。
1978年以后,随着科研事业的发展,逐年增加有专业历的科技人员,和进专业技术
职称的改革,干部按“四化”条件配备,从工人中选拔有实践经验和领导能力的科技和
领导干部,科研所干部队伍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到1990年底,全所职工479 人中,没
有专业技术职称的行政干部只有21人(含在专业技术岗位的以工代干人员11人),科技
干部201 人,工人257 人,他们之间之比为1 :9.6 :12.2,科技人员比例大大增加。
由于“科技人员”的范畴逐渐扩大,所级领导和科室级领导38人中;有86.3%属于科技
干部;所领导6 人中有5 人为高级职称,1 人为中级职称。按专业研究性质分,农业技
术研究人员82人,占40.8%;农机45人,占22.4%;畜牧兽医43人,占21.4% ;其它系
列31人,占15.4%。其中,全所在专业技术岗位上的研究人员有140 人,占干部总数的
63.1%。
附:1、职工队伍结构表
2、职工行业结构表
职 工 队 伍 结 构 表
注:1986年职工总数中包括冷冻厂118人,1987年的职工总数中包括冷冻厂133人,
职 工 行 业 结 构 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