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干部工作 一、干部管理体制
合江农垦局领导时期,科研所所长兼党委书记田活农由农垦部人事宣教局批准任命。
其他所级领导干部和所党委成员,各研究室主任、副主任、各科室科长、副科长及建所
初期的研究组组长、副组长、试验队队长、书记等,由合江农垦局组织部批准任命。
东北农垦总局领导时期,所党委成员、所及室级领导干部由中共东北农垦总局政治
部、组织部批准任命。
兵团领导时期,所级、连级、副连级干部由中共兵团三师党委任免。
红兴隆管理局领导时期,所级正、副职;研究室和科室正、副职由中共红管局党委
任免。
1988年起,红兴隆科研所归农垦科学院和红兴隆农管局双重领导,所级领导干部山
农垦科学院和红兴隆管局党委协商,由红兴隆管局党委任免。科级干部山科研所党委任
免。
1988年,根据改革的需要,对人事管理制度做了相应的改革。所内全面实行人员聘
任制,由所长聘任副所长,报上级批准。由副所长对所主管的科室主任、科长进行聘任。
聘任后,原中层干部32名,有22名变动了工作,其中l0名提职,12名免职或改任技术工
作。对受聘过程中产生的编余人员,行政干部由管理科管理,技术干部由技术开发推广
科管理。
二、干部队伍变化
干部的主要来源:科研所各级干部主要来源于大、中专毕业生,转业官兵,城市知
青,也有一部分是从农场或地方调来和从职工中提拔成为干部的。
(一)科技干部
1960年1 月北京农业大学农学系8 名应届毕业生分配到筹建中的合江农垦局科研所;
1960年6 月合江农垦局又从合江局科委、友谊、曙光、绥滨等农场试验站抽调了一批北
京农业大学、东北农学院、沈阳农学院等早期毕业生。到1962年初全所干部67人中技术
人员有42名,占63%,成为建所初期的科研骨干。以后又陆续接纳了北安农学院、黑龙
江八一农垦大学、南京农学院、河北农业大学、四川农学院、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吉
林工业大学、东北财经学院、成都大学、西北农学院、内蒙古畜牧学院、新疆八一农学
院等全国各地20多所大、中专院校的毕业生。到1969年6 月东北农垦总局科研所解散时,
全所干部121 名(不包括学校、门诊部),其中科技干部99名。占81.8%;其中研究生
1 名、大学本科89人,大专4 人,中专5 人。具有中级技术职称的2 人,技术员职称97
人。党员24人、团员23人。平均年龄32.6岁,35岁以下的占82.8%。
1970年科研所恢复后,由于“文革”影响,没有大、中专毕业生,被下放到农场的
科技人员又多数改行或调离垦区,到1976年重新调回科研所的只有20来人。为了重建所
和增加科技队伍中的工人阶级力量,在这一时期,除从农场抽调一批技术干部外,还选
调了一批技术革新能手和育实践经验的工人充实到各课题组,这其中有老转业官兵、知
识青年、农垦职工子弟、初、高中毕业生。到1978年底,全所干部76名,其中科技人员
69人,占90.1%;大中专文化程度的58人,只占76.3%。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恢复了高考制度,开始保送少量优秀课题工人进大学深
造,并接纳少量工农兵大学毕业生。1982年后步入正轨,但毕业生来源只有农垦系统自
己培养的毕业生,以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和红兴隆农业技术学校的学生为主。1934年实
行专业技术人员的职称改革,对农业、农机、畜牧、农业经济、会计、统计、翻译、编
辑等各专业,具有中专以上毕业资格,或长期从事该项专业工作的干部(含以工代干),
通过考试和评审,分别授予相应技术职称,使技术干部队伍扩大。1978年后,由于贯彻
党的改革开放政策,实行人才流动和总局农垦科学院成立,总局及红兴隆农管局各业务
处对科技干部的需要,1980—1990年红兴隆科研所向垦区内外输出科技干部和科技领导
干部98人,同期接收大、中专毕业生153 人(含从农场及各单位调来科技人员)。到1990
年底,全所有干部222 名,其中行政干部21名、科技干部201 名。有大学以上学历的63
人、大专学历51人、中专学历55人,无专业学历的占23.9%。有专业技术职称的198 名,
其中高级职称35名、中级职称41名、助理级职称61人、技术员级职称61人、新分配3 名
大学生未定职称。在从事科学研究的干部中,35岁以下的有73人,占52.2%;5l岁以上
的32人,占23.2%;4l—50岁的只有18人。在科技干部中,共产党员占41.8%。
(二)行政干部
1960年合江农垦局从各农场抽调管理干部12人到科研所从事行政管理工作,这些人
中多数为到垦区的转业官兵,文化程度以初中为多数,少数高中和高小程度。到1969年
科研所解散时,行政干部22人,中专以上文化程度的3 人,共产党员13人,建国前参加
革命的13人。所领导3 人中,仅副所长刘信忠为专业技术人员。
科研所恢复后,行政干部人数随机构的增加而增多。1978年后根据科研工作特点,
和党对干部的“革命化、知识化、专业化、年轻化”要求,将部分具有综合、协调、管
理能力的科技人员张馨贵、张国范、相金勇、李文采等陆续调任所正职领导。又选拔部
分优秀青年干部充实到科级领导岗位。到1990年底,全所有科技、行政管理干部45人,
其中无专业技术职称的纯行政干部仅8 人(中专以上2 人),主要从事政工、工会、街
道管理等工作。所级领导干部6 人全部是专业技术人员,5 名具有大学以上学历,5l岁
以上4 人。科技、财务和人事管理干部也全部是专业技术人员。从年龄结构上,35岁以
下,36—50岁和5l岁以上的约各占三分之一。共产党员占53.3%。到1990年底全所有科
技服务干部37人,主要从事科技情报、化验、物资管理、后勤管理及服务等,其中,具
有中专以上学历18人,共产党员占51.4%。
附:干部结构状况表
干 部 结 构 状 况 表 单位:人
三、干部的管理与培训
(一)管理
红兴隆科研所始终坚持按管理体制对干部进行管理,在组织形式上,干部与工人的
管理经历了“分—合—有分有合”的编制过程。“文革”前,实行技术干部与试验厂、
队工人分别编组;1975—1977年实行干部与工人混合编组,并配有一名工人担任同级组
织的正职或副职领导。在这其中,一些基本固定在技术岗位或行政管理岗位上的工人同
志,因经受了较长期岗位实践的锻炼,科研所按“以工代干”。对他们进行管理。1978
年后,根据科研所特点,试验厂队与研究室分开,多数工人归厂队管理。基本固定在课
题组或科、室的工人和干部一起进行管理。1984年,按照党的政策,有26名工人经过转
干考试转为正式国家干部。1985-1990 年又有8 名“以工代干”的工人按照组织手续转
为正式干部。到1990年底,全所尚有“以工代干”人员29人。
1987年前(含1987年),干部统一由党委的职能部门政工科管理;1988年后,科级
干部、场厂队正职由政工科管理,一般干部由所办公室和各研究室、科室共同管理。科、
室、厂队副职领导的任命,由所与其正职协商,由所任免。科研课题组实行有领导的自
由组合,技术人员的压用主要听取研究室的意见。
1987年起加强了对干部的考核,主要形式有组织考核,干部自己述职,群众民主评
议,民意测验等。科技干部由党委和政工科组织考核;一般干部由办公室组织研究室、
科室进行考核。所级与科级、场厂队领导干部的“德、能、勤、绩”考评,山工会负责
组织考评。
在对干部的考核与考评中,注意发现和培养优秀人才,做为各级后备干部。1990年
底,科研所已有5 人进入农垦总局和管局级领导班子;有10人由中级提为所级(处级)
领导干部;有51人由一般干部提为科级副科级领导,各级后备干部正在培养之中,并根
据发展随时调整。
(二)培训
从建所起就十分注意干部培训,除思想教育外,规定了每周各两次政治和业务学习
时间。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不仅注重干部的政治思想素质提高,也把干部的文化水
平、管理水平提高,科技干部的知识更新,列入党委工作日程。1982—1984年,对“以
工代干”的科技人员进行了文化课补课。1983年后,对学历不深或无学历的干部选送到
大专院校进行对口脱产培训;鼓励干部参加中央广播函授学校,或通过成人高考、自学
成才学习等不脱产的函授学习,党政干部以党校、管理学院为主。此外,为科技干部创
造机会,参加全国和省的各类专业学术会、学习班;或请专家到所讲课等。仅1986-1990
年科技干部参加脱产、函授、短训的累计达141 人,参加各级专业学术会、业务会的达
588 人次,所内举办“计算机使用技术”、“二次正交回归设计在农业科学上的应用”、
“计算机模拟在农机上应用”、“论文写作”等学习班6 次。1980年以后,为开阔知识
分子和领导干部眼界,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先后选派科技人员32人次到美国、德国、日
本、加拿大、瑞士等7 个国家进行考察和学习。1989年起,所党委研究制定了人才长期
培训计划,并有计划地选送科技人员攻读研究生,以逐渐提高整体科研素质,实现科研
上水平。当年,农业研究室胡国华考取了东北农学院大豆育种研究生;当年,还对课题
组长以上的干部进行了短期培训,帮助他们提高领导能力和管理水平。
四、落实干部政策和知识分子政策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1979年开始,按照中央精神,落实党的干部政策和知识
分子政策。具体做法是:
1 、严格区分和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对历史上做过错误结论的给予实事
求是改正,冤案给予平反昭雪。
根据中央[82]55 号、[84]17 号文件和省委2l号文件精神,1984年6 月组织了核
查“三种人”领导小组,采取多渠道,多种形式,内查外调,先后查访102 人次,取证
150 多份材料,根据党的政策,为40人彻底平反了冤、假、错案,其中:被定为反革命
的2 人,戴坏分子帽1 人,犯严重错误和问题严重的8 人,问题不清的4 人,劳动锻炼
的20人,被逼自杀身亡的5 人。对上述有关人员进行多方面工作,实事求是的落实党的
政策、妥善的安置和处理,促进了科研所的安定团结,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同时,
查清了“文革”中的科研所领导班子,组织结构,“文革”中的大事件,大要案等,弄
清了各类人员在“文革”中的表现,并对犯有错误的同志,都给予恰如其分的结论和处
理。
2 、1979年,对“家庭出身”阶级成份按中央规定给予实事求是重新认定,错误的
予以改正,使30名长期背着“出身不好”包袱的干部,精神上得到解放。
3 、在科技人员中,凡是符合接班人五项条件的,就大胆提拔重用。到1990年累计
共有47名科技人员提拔到所的高、中层领导岗位。
4 、认真解决知识分子入党难的问题,对申请入党又具备党员条件的,重在本人政
治思想工作表现,积极吸收入党。1979—1990年,共发展53名知识分子入党,占同期发
展党员数的84.1%。
5 、1983年,恢复了科技人员的技术职称和相应的工资待遇,对历史上由于“左”
的影响,科技人员工资定的偏低或应调级未给调的(在下放农场期间),经查证核实,
都给予补调、补发工资。
6 、1978年以后,恢复了科研成果和科研论文的评奖制度,对有成绩和做出突出贡
献的给予表扬和奖励。
7 、科研所一切工作以科研为中心,保证专业科技人员六分之五的研究时间;为科
技人员创造较好的工作、学习环境;积极鼓励科技人员通过各科,形式学习业务,提高
专业技术本领。
8、选送优秀科技人员出国考察、学习或劳务。
9 、按照上级规定,科技人员工资浮动两级,并根据他们在垦区工作年限、技术职
称等,制定了享受边疆补贴,提高退休金、子女工作安排、生活住房等多方面照顾的政
策。科研所科技人员集中,特别在1986年以后,在所里经费紧张情况下,多方筹集资金,
盖了二幢科技人员住宅楼,先后共为70余户科技人员解决了住房困难(无房、面积小、
条件差)。
五、老干部工作
科研所解放战争时期参加革命的老干部共13名,其中田活农、任兆奎、冯天益、马
连相、宋波、李成信、秦耀峰、任玉珠、李东亮等9 名各届所领导,均因工作需要调离
了科研所,到1990年底尚有胡敏、康福德、田有良为所内待遇,余万泉、薛彦运等5 名
老干部,除薛彦运外,其余4 名分别于1984—1988年办理了离休手续。这些老干部均来
自五湖四海,为了北大荒的共同事业无私奉献,发扬了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光荣传统。
对垦区的开发、科研所的创建与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为了加强老干部的管理,根据《国务院关于老干部离职休养的暂行规定》和红管局
党委的要求,科研所的老干部工作由政工科统一管理,1989年起改由所办公室设专职干
部管理。每逢“八一”建军节、老年节、春节等,所工会组织老干部召开茶话会、看电
视录像片,组织棋类比赛等有益的活动。注意关心老干部的身体健康及家庭困难,除年
节组织慰问活动外,所管理科主动服务上门,将鱼、肉、菜、果等送到家里。组织老干
部到兴凯湖旅游和参加管局组织的活动。
这些老干部离退休后,仍尽已所能关心科研所及垦区的建设,有的任校外辅导员,
编写所史;有的积极为科研课题咨询;有的积极参加所的公益劳动,抗洪救灾,抢收小
麦等;有的时时不忘自己是共产党员,离休后仍表现出很强的组织观念,按时缴纳党费,
参加所组织的各种学习与会议,继续做着贡献,以他们的精神教育和影响着一代又一代
的北大荒新人。
科研所对离休老干部均做了妥善的就地安置和帮助胡敏同志解决了落叶归根——异
地安置。
附:一、历届所领导人更迭表
二、科室场(厂)队领导人更迭表
1、1960—1969.6
2、1970.2—1978.2
3、1978.2—1990.12
三、所属经济实体领导人更迭表
一、历届所领导人更迭表
二、科、室、场(厂)队领导人更迭表
(1) 1960.10—1969
(2) 1970.2—1978.2
(3)1978.2—1990.12
三、所属经济实体领导人更迭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