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总科研所扩大及大搞样板田回忆
东总科研所扩大及大搞样板田回忆
东总科研所扩大及大搞样板田回忆
任 玉 珠
1962年9 月召开的中共八届十中全会,通过了“要加强科学技术的研究,特别是要
注意对农业科学技术研究”的决定。
我是1963年9 月调到科研所的。报到时领导找我谈话,说:“东北农垦总局科研所
搞扩建,你去任所长工作,开始要抓好扩建工作”。由于当时对所址有不同意见,总局
副局长王正林同志于1963年10月带领我,粱甲农与牡丹江八一农科所所长刘庆瑞等到农
垦部开会,刘型副部长主持了会议,会上对所址问题进行了讨论,正林同志提出:东北
总局科研所建在原合江农科所的位置上有利条件是:靠近总局领导,地处农场群中心,
交通方便,利于科技交流。刘型副部长同意了正林同志的意见,会议决定将八一农科所
与东北农垦总局科研所合并,并予以充实加强,逐步形成东北垦区科学研究中心。会后
不久,11月农垦部批复了东北农垦总局科研所关于科研机构调整与加强的报告。根据农
垦部的批复,牡丹江八一农科所少数行政干部与大部分科技人员30多人于1963 年12月
来所报到,两所正式合并。科技人员由原来30多人增加到50多人。
为了加快科研所的建设,借鉴经验,正林副局长在领导少,工作非常忙的情况下挤
出时间于1963年11月亲自带领我和梁甲农同志到吉林省农科院、黑龙江省农科院考察,
学习他们办好科研所的经验,通过考察学习对办好科研所我心里有点底。
1964初,根据农垦部批复精神和垦区生产发展的需要,在垦区不同土壤、气候与自
然条件的友谊、宝泉岭、八五二、八五〇(当时叫部实验场)等农场建立了四个农业试
验站,1965年又成立了友谊畜牧试验站。
为了充实科研所的研究力量,经科研所请示总局同意,除每年保质保量地分配10至
15名大学毕业生外,为发挥垦区中年知识分子的作用,充实科研所的骨干力量,总局还
决定从垦区挑选一批有扎实理论基础,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农业、农机、畜牧等方面的
科技人员,调到科研所担当研究室正副主任等职务,对他们政治上高度信任,生活上给
予充分的照顾,这些同志在科研所出成果出人才方面起了重要作用。
在总局的支持下,从1964年开始至1966年三年时间共建家属房,小学校舍,幼儿园,
化验室,图书资料室,考种室,办公室,畜舍等3 000 多平方米,科研条件与手段得到
了改善,科技人员的生活得到了妥善的安置,新调来的科技人员很快搬了家,婴幼儿入
了托,学生可以就地上学,解除了科技人员的后顾之忧,为他们一心一意搞科研创造了
条件。
东总科研所在原合江农垦科研所的基础上经过三年扩建至1966年全所人员达至300
多人,其中科技人员106 人,形成了一定规模的综合性科研所。根据全国农业科技工作
要走向生产,大搞样板田,到农业生产第一线进行实验研究的精神和总局领导的指示,
从1964年开始,以友谊农场五分场为基点,以耕作栽培研究室为主,组织有育种、植保、
农机、畜牧、农业经济等科技人员30多人深入到五分场各生产队蹲点搞样板田,采用总
结推广生产中的先进经验,推广运用已有的研究成果,针对当地生产中的关键技术问题
进行实验研究的途径,探索高产稳产的经验,做法是由小至大,由少至多。1964年搞三
个生产队,摸索经验,探索路子。1965年2 月至3 月,国务院召开了全国农业科学实验
工作会议,我首先参加了预备会议、中央领导对会议非常重视,在预备会议时,受到了
伟大领袖毛主席、周总理、李先念副总理、邓小平总书记的亲切接见,然后又与姜丽泽
同志参加了正式会议,在正式会议上周总理,李先念副总理作了重要报告,我们受到深
刻教育,会议认真地总结了几年来开展农业科学实验运动的经验,特别是总结了农业,
领导干部、农业科技人员、农民群众“三结合”举办样板田的经验,充分讨论了如何多
快好省地发展农业科学事业的问题,更加明确地认识了我国农业科学的发展方向和道路。
会议号召农业科学工作者同广大群众一起,在党的领导下,积极开展以样板田为中心,
以专业科学技术人员为骨干。以广大农民群众的科学实验活动为基础的农业科学实验运
动,使我们对搞样板田提高了认识。会后组织全所科技人员学习全国科学实验工作会议
精神,都感到极大的兴奋和鼓舞,认为,我们搞样板田的路子走对了,科学研究为生产
服务有了用武之地,今后责任更加重大,都表示愿意供出自己的所有干劲和知识从事科
学研究工作,为垦区生产服务。在总结1964年三结合样板田经验的基础上,1965年把样
板田扩大到全分场12万亩的耕地。组织蹲点的科技人员,兼任分场和生产队的副职,耕
作研究室主任姜丽泽兼任分场管生产的副场长,各生产队也由蹲点的科研人员兼任管生
产副队长,统一组织指挥科学研究和生产工作,这样就从组织上保证了科学研究与生产
的紧密结合,真正做到了统一领导,统一安排,统一组织。科研人员在样板田蹲点实行
三深入(深入生产,深入实际,深入群众)三结合(领导干部,科技人员,职工群众)
三同(同吃、同住、同劳动),使科技人员的思想觉悟和业务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为了
及时交流样板田和垦区各农场高产经验,每年分别召开有各农场参加的小麦、大豆、玉
米高产经验座谈会2 —3 次,为总局领导和有关处室的负责同志提供制定高产措施的科
学依据。五分场样板田经过三年的工作。创造了12万亩耕地平均亩产135 公斤的好成绩,
使五分场粮豆总产每年平均10%以上速度增长,累计增产粮豆750 万公斤,从而为东部
国营农场的发展树立了样板。
1965年11月友谊农场进行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我被任命为友谊社教总团五分团分团
长兼书记,蹲点的科研人员30多人分别参加了所在生产队的社教工作队,三大革命一起
抓。1966年8 月我社教留守一直到9 月回所参加文化大革命运动,其他蹲点人员也陆续
回所,从此样板田的工作也就停止了。
科研所扩建开始,就组织学习、贯彻、落实1961年6 月国家科委党组,中国科学院
党组,“关于自然科学机构当前工作十四条意见(草案)”,采取措施,使科研人员的
精力和工作时间,用于研究工作,保证了各项工作都要服务于科研第一线的需要。在贯
彻落实中重点抓了加强政治思想工作,并结合学习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政治工作经验,
所党委决定在各研究室设了兼职的政工干部,在科技人员中开展了又红又专的学习活动,
在学习中联系思想实际,经过反复讨论,首先在领导中主要解决只是从红的方面要求科
技人员,忽视和放松从专的方面要求,认为,在科研任务上比较钻研的同志就是走的白
专道路的错误观点;在科技人员中重点解决了只专不红就会迷失方向,红必须落实到科
学研究上,不是空空洞洞的,科技人员的红应当在科研的实际工作中表现出来,看科技
人员的政治觉悟必须有钻研业务的积极性。从而使大家认识到红与专是统一的观点,又
红又专就必须自觉地用自己的专门知识来为社会主义服务,在积极思想改造的同时,一
定要拿出成果来。在工作中充分发扬了民主,使大家敢讲真话,畅所欲言。在学术工作
中真正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不戴帽子,不打棍子,不抓辫子,使大家心情舒畅,
生动活泼,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他们能够放心负责地去做工作。那个时候,广大
科技人员好学上进,工作认真负责,兢兢业业,埋头苦干,奋发图强,积极向上,朝气
蓬勃,对研究工作发挥了积极敢说敢干的精神,坚持了科研工作的严肃性,严格性,严
密性。科研人员亲自动手进行实验,做到严肃的态度,严格的要求和严密的方法,对实
验方案周密设计,严格掌握操作方法,做到分析、测试数据和计算的可靠性和完整性。
思想活跃,积极性非常高,白天搞科研,晚上办公室灯火通明都自动组织起来学习政治
和业务,科技人员都作了又红又专的进步规划,明确了个人的努力方向。大家觉得我们
这个以搞应用技术研究为主的科研所,必须从生产中找问题,生产中的问题,就是我们
研究的课题。因此,大家都深入农场调查研究,摸出生产中的关键技术问题,作为研究
的重点。为了加快研究进度,在各农场搞联合试验,每年召开联合试验会议,有效果的
就在大面积上应用。搞样板田的科技人员,常年蹲点,连年蹲点,一蹲就是三年,过完
春节就下点,腊月才回所,工作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与农场干部关系融洽,风雨同舟,
和三人打成一片,同甘共苦,流汗出力,工作不计时间,不计报酬,天亮而出,天黑而
归,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分配到科研所的大学生,他们认为是组织上对他们的重
用,都有一种光荣感,工作有干劲,要求进步,自动要求到生产第一线劳动锻炼(那时
规定新毕业的大学生劳动1—2 年)熟悉机械化的生产过程,觉得不熟悉生产,不了解
生产中的问题,就没有资格搞科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