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难忘的事业 难忘的岁月

难忘的事业 难忘的岁月




难忘的事业 难忘的岁月

姜丽泽 汪炎炳 杜玉章 蒋立诚

历史的烟云在我们面前匆匆地走过,引起我们大家如梦如幻的回忆,然而最难忘的
是在“样板田”上渡过的日日夜夜,忘不了在一起工作的同志们。
(一) 先 行
六十年代初期,党中央国务院提出:各省市自治区应在不同农业生态区里抓好自己
的高产经验典型一样板田。并指出全国的农业科技工作者要走向生产,到农业生产第一
线进行实验研究。根据这一精神,原东北农垦总局科研所的党委派汪炎炳、马志栋、张
新昶、王锡禄、邓忠和、杜玉章等6 名同志,于1964年2 月中旬身带行装走出农科所大
门,到群众中去,到生产第一线中的友谊农场五分场二队蹲点,山汪炎炳任点长。任务
熟悉生产、调查研究、总结群众中的丰产经验,并紧密结合生产实际开展科学实验工作,
拉开了垦区和我所大搞样板田的序幕。
东总领导要求我们蹲点人员与生产单位密切配合,在生产中开展科学实验,经过若
干年努力完成粮豆平均单产200 公斤的任务。为此我们在熟悉当地自然规律,生产条件
与社会经济条件等诸因素的基础上,从小麦、大豆、玉米的品种更新、栽培密度、需肥
规律、防治主要病、虫、草害,抓作物的合理布局及其配套的轮耕体系、农机农艺标准
化人手开展样板田工作。
记得4 月20日那天是“谷雨”,谷雨难得雨。分场组织各生产队长、农业技术员分
两片检查小麦播种质量和大田整地情况。一、二、六、七队一片山机务副场长顾飞熊和
孙天池技师带队,从一队靠分场部晒场地号开始,经二队、七队、六队,最后经一队队
部回分场。在检查中每个地号要选择有代表性的地段挖3 —5 个点的土壤耕层削面。当
检查到七队时,天下起毛毛雨。因为谷雨难得雨,所以我们一直坚持到下午4 点以后走
到分场,整理材料准备第二天开会研究改进整地措施,为播种大田作物打好基础。当天
我们穿着北大荒最“宝贵”的破旧棉袄都湿透了,晚上在分场招待所自己烧起火墙,烘
烤着衣裤。由于在一天里且又是在毛毛雨中检查40多个地号,步行近40公里,每个人的
睡眠是非常香甜的,第二天起床又赶走了前一天的疲劳,迎接新的任务。在农忙季节里
几乎每天在田间工作10多个小时,步行30—50华里,每个人练好了铁脚板。有时去分场
或总场开会,一天要走个往复,还要边观察各队作物的长势,所以我们宁肯在田里走小
路,有时在公路上遇到过往的胶轮车也坐一段。每个同志皮肤晒黑了,身体肌肉增多了。
汪炎炳和马志栋身体消瘦了,但每个人饭量明显增加了。杜玉章记得一次麦收田间用餐,
一顿饭他吃了2 两面一个的大包子七个。

(二) 高 潮

1964年春夏之交,农垦部副部长兼东北农垦总局局长张林池、总局副局长王正林等
领导,正式提出要友谊五分场搞“样板田”,中心目标是要达到粮豆亩产400 斤,并提
出完整的经验。1964年麦收后,东总农业处比刘岑来所并同去友谊农场传达总局关于把
五分场作为“样板田”基地,技术队伍全部山东总科研所承担的决定,随即开展了全面
的准备工作。
1964年9 月,我们所以耕作栽培研究室为主的大批科技人员在室主任姜丽泽的带领
下分驻各队,抓秋收、秋翻、选种,为下年的生产与科研作准备。
1966年2 月,在北京国务院召开“全国农业科学实验工作会议”,提出要把“样板
田”办成“三大革命运动”的综合典范。我所所长任玉珠和姜丽泽参加了该会,在人民
大会堂听取了周恩来总理有关农业科学实践和技术推广的讲话。
1965年3 月初我所蹲点人员都已回归点上,随即开展备耕、春播、结合生产落实各
项试验项目。生产与试验是在总结二队已有一年蹲点的经验基础上,一切课题都紧紧围
绕着以完善现行生产技术措施,充分发挥土地生产能力为前提,以达到提高粮豆产量为
口的,重点派人的生产队及其主要任务为:
二队、一队、三队实行麦—玉—豆与麦—麦—豆两种轮作方式,开展与之相应的耕
作施肥植保良种等各项农耕制度的形成及其运用技术。
五队实行全队的麦—玉—豆三区轮作,开展与之相应的各项农耕制度、配套农艺的
实验。此即为后来流传于垦区的“三三制”。
八队(即良种队)为良种繁殖基地。
六队实行麦一麦一豆轮作为主体,并探索其相应的配套技术。
在五队及分场部还开展了畜牧项目;在二队还开展了农业经济项目;并以二队、五
队为重点结合农艺流程的需要开展了农机具的有关实验项目。
1965年8月26日至31日,山农垦部科委鲁直主任参加,在我所召开了样板刚工作座
谈会。参加座谈会的主要有我所驻友谊五分场蹲点人员、所部干部和友谊农场场长冯天
益同志、五分场场长刘忠孝同志、友谊农业科刘德浪,及孙绍斌技师。鲁主任就样板田
的任务,蹲点科技干部的任务说:“样板田就是在各方面做出样子。总的说在样板田上
应该出粮食、出政策、出人才、出经验”。在此会基础上,9 月16日至18日在友谊五分
场召开了样板田工作会议,参加会议的有各队支部书记、队长、科研所蹲点人员和分场
直属单位的负责人。农垦部科委鲁主任、友谊农场马连相副场长和科研所任玉珠所长也
参加了会议。会议重点研究了样板场五年规划问题,为了加强对样板场工作的领导,和
充分发挥蹲点科技人员的作用,会议决定在分场成立样板田办公室,配设专职干部负责
样板田日常工作,我们所的一名同志任办公室副主任,分场副场长;在样板队成立样板
田工作组由队干部和蹲点的科技人员共同组成,并任科技人员为生产队副队长之职。会
议本着突出重点、以点带面,集中力量打歼灭战的精神,对各样板队重新作了调整,除
了继续加强原重点队二队和五队外、又增设了新开荒,低洼易涝的七队作为低产变高产
的重点样板队。我所蹲点人员由原来七个队集中到二二、五、七、良种队四个队,对蹲
点人员进行了调整。当年10月份,我们与农场的同志共同完成了“样板分场1966—1970
年规划”。
我们大家都把组织上交给的任务,做为自己神圣的职责。决心要用党教给我们的知
识和技术,去改变当地的生产面貌,并经过这一实践把我们自己锻炼的更坚强,走又红
又专的路。我们都以生产队的普通一员身份,一切从提高生产队的收益出发,围绕生产
进行跟班作业和田间写实,开展了以生产为中心的科学实验活动。比如,在跟班作业中
我们发现播种深度偏深,就向生产队提出建议,经过共同研究,采取了加强镇压,调正
播种机部件等办法,对保证播深达到要求起了一定作用。象当时在二队蹲点的蒋立诚和
东总农业处赵柏当替补农具手,站一天播种机都是常事。1965年麦收期间,由于雨季来
的较早,使友谊农场的一些低洼地分场机车下不了地,我们就每天除留下1 —2 名同志
作必要的田间调查与取样外,大家都争先恐后地到四分场参加从水中抢收小麦,整天泡
在水里,一干就是7 —8 天,心情始终是愉快的,记得在五队有一名女职工的孩子生了
重病急需输血,是李广金、计钟程、潘万清三人主动献上了950cc 鲜血,挽救了孩子的
生命。就这样,我们在五分场赢得了职工的信赖,把我们看成是队里的干部。
在蹲点实验中,我们开展了耙豆茬种小麦;小麦肥料试验;小麦宽行(60厘米四苗
眼)播种试验;玉米精量播种试验;大豆机械化除草调查;确定大豆苗耙、封闭除草及
蒙头土时机,大豆低产原因分析;玉米等种植比例,小麦种植经济活动分析;玉米栽培
机械化和农机具改装;良种的高倍繁殖技术,三大作物的施肥技术、施肥效果、正规轮
作制、耕作制度建立等等,这些农场生产中急需解决的难题研究和在大面积生产上试验
示范,受到生产队欢迎。
1965年,友谊五分场样板点创造了全分场12万亩耕地平均亩产135 公斤的历史最好
成绩,使该分场粮豆总产以每年平均10%以上的速度增长,累计增产粮豆750 万公斤。
在良种队32墒小麦种子田,宽行稀播繁殖良种“克钢”,平均亩产超过200 公斤,繁殖
倍数达50多倍。
我们试点推广的“三三制”轮作及种植结构;豆茬地不耕翻,实行耙茬种小麦;化
肥的用量及N 、P 肥的合理搭配;大豆生产过程的综合机械化除草技术;良种的高倍繁
殖技术等以后一直在垦区生产中推广应用了多年。
冬季,我们带着在样板田上获得的生产与科研双丰收,参加了农垦部在北京举行的
全国农垦系统生产经验交流会,并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三)尾 声

1966年是“样板田”上的第三年,经历了两年实践之后,可谓人熟、地熟、情况
熟。所以开展的科学实验项目与生产实际成果都应好于前两年,惜乎风云突变,八月下
旬即全体队伍回所“闹革命”,至此,一场轰轰烈烈的“样板田”活动即随之草草收兵
了。“样板田”垮了,队伍散了,但长期以来我所与友谊五分场的科技交往是经久未断
的,五分场今天取得了国家旱粮实验基地科学实验的成果,职工们不会忘记我所科技人
员留在他们大地里的智慧和汗水。我们所近些年来硕果累累也不会忘记五分场大地曾是
我们队伍获得真知和成长壮大的课堂,我们更不会忘记当年和我们日夜奋战在一起的五
分场各队的干部和职工家属们。

(四)留 念

三年“样板田”活动的日日夜夜,前前后后队伍曾达二十几人,在二二队和在五队
都是七人以上。为了留作纪念,能忆及者录名于后。
驻分场部:姜丽泽、汪炎炳(原驻二队)胡祖华
驻一队:张天惠、石兆连。后撤点驻七队
驻二队:苏宝贵、马志栋、邓中和、张新昶、王锡禄、杜玉章、徐桂贤
驻三队:李文治
驻四队:胡名长(后撤点驻七队)
驻五队:李广金、蒋立诚、计钟程、罗绍南、王性善、潘万清、金荣万
驻六队:杨继敖、许自安
驻良种队:张逢曦
三年活动中,驻点的同志们按规定无一分钱的补助费,无一衣一裤或任何劳动保护
川品,任何人没有喝过分场的一日招待酒。尽管科研所和家离我们近在咫尺,但我们每
年正月十五以前出发到点,到第二年新春才回去。一年能回家几趟(开会或学习)就算
不错了,以至于闹出了不少科技人员回家孩子称呼他们“叔叔”或把别的叔叔,喊做
“爸爸”的笑话。尽管我们四个人共喝二两酒,就一碟成菜吃是常事,或两个人合买二
块点心解饿也是经常的,记得张逢曦就经常吃不饱。但是,今天我们回忆起这些往事,
感觉仍是甜甜的。这些事情今日谈及似乎不可思议,今传其事以为后来者评说吧。
(崔港珠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