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出技术服务的第一步— —忆1982年开始技术承包
迈出技术服务的第一步— —忆1982年开始技术承包
迈出技术服务的第一步
— —忆1982年开始技术承包
汪 炎 炳
在全国和垦区实行各种形式经济责任制取得显著成效的形势下,1981年我国少数科
研单位先行,迈出了走技术承包服务之路,这对我们是一个提示。我们搞耕作栽培研究
多数是经盆栽、微区、小区等小面积试验,然后向生产推广单项研究技术。大家也很想
走出去,到大面积生产中去检验我们的研究成果。经过多次讨论,1982年在管局科技处
和科研所党委积极支持下,我们迈出了技术承包的第一步。
在确定承包项目上,对大豆栽培是搞高产再高产,还是搞低产变中产,科技人员中
持有不同看法,一部分人认为,低产变中产是行政推广部门的事,我们应侧重高产再高
产的研究;另一部分人认为,低产变中产对提高管局的生产水平具有现实意义。认真总
结低产变中产的栽培技术,把行之有效的技术措,推广到大面积生产中去,是我们不可
推卸的责任。为此,确定了开展大豆低产变中产、小麦因土施肥、小麦施用稀土微肥三
项技术承包项目。根据土壤代表性、生产水平、技术力量、领导班子状况等因素和离所
部较近、便于调查研究等综合考虑,与农场协商,选定在友谊农场一分场十一队和三分
场十队。
但是,管局和农场要我们签订承包合同,在合同书中技术负责人都要一一签名盖章
这件事,当时大家心里不愉快。一是担心产量上不去,丢了自己和科研所的名声;二是
担心一旦造成减产,无力赔偿损失;三是担心低产单位耕作水平低,先进技术措施难落
实,而高产单位起点高,再创高产难度大。在所领导的诚恳帮助下,指出:“这是新生
事物,要相信自己的技术和生产队干部职工的积极性,允许失败,只要人家尽心尽力,
增了产有奖;万一减了产由所里承担经济责任”。就这样,我们签了字,但心里还是胆
突突的。为此,大家格外精心设计实施。尤其在贯彻生产措施的关键时刻,科技人员千
方百计地挤时间,科学安排所内试验与所外生产,尽量做到两不误。
按照合同规定:为了便于比较,要求承包田与对照田在同一地号上。承包田的全部
技术措施由科研所制定,生产队按技术要求认真执行。承包田单产低于对照田时,由科
研所补贴损失达到对照田水平;承包田比对照田的产量增产5%以下部分,全部归生产队
受益,超过对照田5 %以上时,其全部增产部分的25 %由生产队付给科研所。一分场十
一队技术员张庆江提出:“你们科研部门关心的是产量高低,我们生产单位关心的是经
济效益多少,按照你们的技术措施可能增产,但也可能同时加大了单位成本,又可能出
现亏损或增产不增收局面,生产队得不到实惠,我们不好向职工交代”。小张的意见对
我们的启发很大。作为一个科技工作者,如果只能提高产量却降低了经济效益,影响了
生产队和职工的经济收入,就算不上做什么贡献,这样的技术也没有推广价值。我们当
场接受了小张的意见,把产量指标换成了经济指标。生产队和分场干部看到这种承包形
式对基层有百利而无一害,便欣然同意签字了。
首先在友谊一分场十一队我们承包了种植375 亩小麦,771.5 亩大豆的任务。由于
合同签时间较晚,小麦业已出苗,且1982年严重干旱,小麦长势普遍不好。我们给麦田
喷施了稀土微肥,结合2 ,4 —D 丁酯除草剂一起施用。实收的产量是承包田亩产65.4
公斤,对照田亩产57.8公斤,增产13.1%。而每亩多花成本只有0.187 元,相当于0.5
公斤小麦的价格。仅此一项措施使承包田增产小麦2 831.3 公斤,增加收益990 多元。
在大豆承包上,生产队用的是高产中晚熟品种“合丰23号”,50厘米行距,白种下
地,5 月23日播种,种肥折合纯氮1.196斤/亩,纯磷4.278 斤/亩。氮磷比1 :3.58,
机械中耕灭草一次,人工锄草两次。而我们的承包田采用早熟品种“黑河三号”为主和
部分中早熟的“红丰三号”,播期拖到6 月6 日至9 日播,30厘米行距,以钼酸铵、多
菌灵、六六六粉进行拌种,施肥水平略高于对照田,氮磷比为1 :2.8l,以氟乐灵除莠
剂进行化学灭草。
十月上旬,由管局科技处,农场生产科,十一队干部和我们一一签订合同的四方共
同进行产量验收。通过机械实脱,检斤过称,除去水分(按14%计)、杂质后,771.5l
亩承包田亩产102.6 公斤,1040 亩对照田亩产61.1公斤,承包田比对照田增产68%。
经核算,扣去双方各项费用开支,承包田每亩纯增收比对照田多18.58 元,承包田总纯
盈利14 334.47 元。
这一年同时,我们还在友谊三分场二队和十队进行16l0 亩小麦因土施肥承包,结
果因土施肥比经验肥每亩多收入10.7元。
这一年里,我们承包田的面积虽然只有2 756.5 亩,承包的项目只有小麦与大豆,
承包的单位也只有三个生产队的四地号,但是,每一项承包田都增产增收。生产队获得
了实惠,我们在小区试验的科研战果变成了生产力,经受了初步的考验,从而更加坚定
我们走出去,尽快把科研成果变成生产力的信心与决心。
1983年,我们进一步在八五二农场三分场一队承包了1 356亩大豆,1 800 亩玉米;
在八五三农场六分场一队、五队承包了5 700 亩小麦。结果大豆增产1501%,玉米比承
包产量增加45.5%,小麦增产13.6%。同时,在八五三农场六分场开展技术服务的29600
由小麦也获得了大面积增产。八五二农场二三分场领导和生产队干部,都一致称赞大豆
“早晚窄平”的种植方式,决定1984年全分场大豆将要安排三分之一面积推广这种种植
方式;小麦施用稀土在友谊十一队375 亩表现增产基础上,1983年友谊农场施用稀土面
积增加到78 285亩;全管局增加到21.4万亩;我们推行的小麦测土施肥技术比经验施肥
增产,群众看在眼里,喜在心头。八五二农场领导和农业科的同志更十分注重这项技术,
他们除了组织有关人员参观外,还于麦收后召开会议,请计钟程同志讲授测土施肥技术,
并及时组织力量将种植小麦地块的土壤化验完毕,决定1984年30余万亩麦地全部推行测
土施肥方法,全管局应用小麦测土施肥面积一下子增加到150 万亩。
两年中的6 项技术承包,共计增产粮豆46.2万公斤,增加纯收益16万元以上。这笔
增产数字的经济收入对垦区建设来说,是微乎其微的,但是,对于我们每个科技人员来
说,却受到很大鼓舞。因为,在这笔增产增收的数值里,包含着科技人员多年的希望,
也渗透了科技人员和生产第一线的干部、职工的辛勤汗水。这些令人信服的增产增收数
值表明,我们在小面积上的试验成果,是可以应用于大面积生产之中,并且经受了灾年
与丰年的考验。也证明技术承包、技术服务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垦区的农业生产有着广阔的前景,我们深知,在开拓垦区的宏伟事业中应肩负的光
荣使命。要提高农业产量,完成50亿公斤商品粮基地建设,还有很多未知数和生产难点
有待我们去探索、去征服。我们一定要不断提高科研素质,多出成果,快出成果,沿着
为农业生产服务的路走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