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充分发动群众依靠群众走改革之路

充分发动群众依靠群众走改革之路




充分发动群众依靠群众

走改革之路

李文采 相金勇

1985年以后,改革的大潮已开始席卷全国,中央公布了关于科技体制改革的决定,
首先将科研经费由上级拨款方式改为有偿贷款。全国众多的科研单位为在“七五”国家
项目中列题,竞争十分激烈。我们所的一些课题经过拼命的争取被列上了,而另一些课
题则没列上。但无论是列上题的,还是没列上题的科研人员,都感到再按老路走下去前
途不可预测。一信信息灵通的科技人员则不时地拿我们所和内地发达地区的科研单位相
比较,批评我们领导班子“步子不大年年走,成绩不大年年有”;还有的青年科技人员
批评我们“只求四平八稳,没有魄力、没有开拓精神”。在人才流动和改革开放人环境
的吸引下,不少科技人员提出要求调离垦区。我们俩都是上任不久的所长和党委书记,
心里面沉甸甸的。科研所已走过的20多年历史中,可以说是光荣的,取得很大成绩,为
垦区做出过巨大贡献,得到了各级领导的重视。不能让科研所这面旗在我们手里倒下去,
可是要改革,路子该怎么走呢?我们不想不负责的跟着“风”走,因为这样做的结果对
科研单位带来的损失将是不可估量的。
从1982年开始,馨贵所长、国范所长、胡敏书记就已经进行了改革的探索,拉开了
我所进行科技咨询服务的序幕。但在新的形势下,如何把步子迈得大些?如何在激烈竞
争和课题经费骤减而物价又上涨的情况下,求生存图发展?如何稳定住这支科技队伍,
为垦区多保留下一点科技精华?我们感到必须认真落实好党的知识分子政策,使广大科
技人员感受到党的温暖和垦区对他们的重望。同时又必须从发动群众,增强科技人员商
品意识,转变观念入手,使大家充分认识到科学技术做为生产力、科研成果做为商品,
只有转化为直接生产力才能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而能调动起广大科技人员的积
极性,全身心地投入到这场改革种,才能解决我们的出路。
在党政两个班子统一认识的基础上,根据我所知识分子特点做稳定工作。首先班子
成员都表示,要求职工做到的,我们自己首先要做到。几年来虽然几个所级领导干部的
家乡都先后来函要调他们回去,但大家都能以事业为重,坚定的留了下来。从而我们有
了去做知识分子工作的发言权。一方面我们对想调离的同志表示理解,动之以情,晓之
以理,大部分同志是深明大义的;对于家中确有困难的同志,我们还帮助他们调转成功。
另一方面我们从思想上、生活上、工作上真正去关心他们。在住房问题上,职务职称上、
看病就医、子女升学就业、职工及家属的生老病葬等方面,我们尽量想的细些,帮助他
们解除后顾之忧。高级职称科技人员病危,所主要领导亲自到场安排处理一切善后;一
般职工甚至家属病葬,所内各科室同志也都自发组织起来帮助料理一切后事,使人家充
分感受到科研所这个大家庭的温暖。我们把一切工作的落足点放在“人”上,只要有了
一支坚强的队伍,就可以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1989年春节,借“春联”机会再一次
向全所同志表明我们的态度和决心。当“关心人、尊重人、理解人、团结协作”、“出
人才、出成果、出效益、深化改革”、“再展宏图”的大红春联贴在所的大门上时,随
着春天的到来,我们和职工的心贴得更紧了。1990年春节,我们所领导班子集体到刚刚
喜迁新居和小房调大房的80多户科技人员和职工家中拜年,我们看到的是个个脸上喜气
洋洋。
在做好稳定工作同时,我们着手进行深化改毕,寻找生存发展之路。一方面从抓教
育——对全所干部进行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理论学习,以转变观念人手。另一方面抓发
动群众,深入调查研究、学习外地先进经验,以确定适合我所的改革方案。以改革总揽
全局。1987年冬成立了以党委书记为组长的改革领导小组,并成立了以办公室主任李兆
融为首的体改办公室,开展各项工作,分成两路大军同时进行。一路大军由所长和李兆
融同志为首组成的精干队伍,借出差机会学习考察了辽宁省机械研究院,辽宁省农机化
研究所、辽宁省农科院等沈阳市的六个省、市级科研单位和我国南方等单位的科技体制
改革经验;另一路大军由党委书记和在家的所领导,和所内组织了不同层次、不同人员
参加的各种座谈会,发动群众提出改革意见。然后,在历年改革的基础上,根据中央和
红兴隆管局科技兴农的精神,把外地经验与本所实际相结合。1988年初我们提出放活课
题组、放活科技人员,号召科技人员投入垦区经济建设主战场,实行“一肩双挑”,
“将事业费、科研经费和技术咨询服务创收三项费用捆在一起,按课题组核算、结余有
奖的原则”。在所内全面实行所长负责制,改革干部管理制度,实行层层聘任制;调整
了所内机构的运行机制,加强了职能转变。与此同时,我们加强了思想政治工作,由党
委全面规划并组织协调。在经过思想发动和采取有效步骤后,立即得到了所职工代表大
会的完全赞同。在全所立即出现了不仅老科技人员焕发青春,中青年科技工作者也勇挑
重担,造成了一马当先、万马奔腾的生动局面。
但很快,一些老科技人员指责我们说:“80%的科技人员上主战场进行技术服务,
还搞不搞科研了”?还有的说:“这样下去,科研所向何处去”?更有甚者说:“这是
对科学研究工作的第二次迫害”。而在实际工作中也的确出现了一人不愿意干科研课题,
只愿意搞服务,眼睛一切向钱看的兆头。这两个极端都提醒我们,一定要在保证圆满完
成科研任务的前提下,狠抓推广,使科研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
我们心里明明白白,不搞技术开发服务创收,怎样能用209 人的事业费给400 多名
职工发出工资?不搞创收服务又拿什么钱来补充科研课题经费的不足?由于管局经费的
紧张,一些课题能给500 —1 000 元,而一些题只有题没钱。如果为此忽略科研工作,
必然将使技术开发与服务没有后劲,为此,我们再次发动群众讨论,召开职工代表大会,
完善改革措施。从1988—1990年共出台了28个配套措施文件,在咨询服务奖金中体现向
科研课题倾斜;设所长奖励基金,对完成科研课题任务好的课题组和科技人员,优秀科
研论文的撰写者进行奖励;设立青年科研基金,鼓励青年人才的成长等等,终于再一次
使我们的科技改革走上健康发展的大路。
“七五”期间,我所共取得科研成果77项,其中获国家级科技进步奖2 项,省部级
奖13项,总局级奖27项,管局级奖19项。有90%以上的成果得到了推广应用。选育推广
的大麦品种占全总局播种面积的73.5%;小麦垦红6 、7 、8 号推广面积达170 万亩;
玉米红三1号等杂交种占全总局中熟品种的58.5%,推广耕作栽培新技术15项,推广畜
禽新品种、饲养及兽病防治技术13项;研制推广27项新机具和技术,其中生产了三种型
号小区播种机53台,推广到垦区和新疆、河北等7 个省市,设计生产的北大荒一15、华
丰系列烘干机等144 台,不仅满足了垦区需要,还销到外省;在完成科研任务的基础上,
农机研究室还完成了37座粮食与种子处理中心和加工厂的设计建造。科技人员的足迹遍
及垦区,也走向省内和国内的许多省市。
几年的拼搏实践使我们深深体会到,只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把党的方针政策让
群众掌握,就会产生无穷无尽的力量,就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回忆走过的路,道路虽然艰难曲折,有时甚至是摸着石头过河,但终归探索出一条
改革的路子来。展望未来,道路肯定也不会是平坦的,但是有党的正确指引,有这支经
受过考验的坚强科技队伍,我们相信,前途定是美好的、光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