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老试验队长—田有良
我们的老试验队长—田有良
我们的老试验队长—田有良
梁 甲 农
我和田有良是1956年在友谊农场试验站认识的。30多年来(除了“文革”下放期间,
直到老田退休,在科学试验上我们之间一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给我留下了深深的
印象。
老田今年已经6l岁了,和我同岁。然而由于长期田间劳动,风吹日晒,再加上他那
股干工作不要命的劲,随着时间的流逝在他身上、脸上、手上都刻下了深深的印迹。
他出生在山东莒县,14岁就开始为抗日游击队工作,1947年参加人比解放军,1948
年入党,1956年来北大荒支援边疆建设。1960年建合江农垦总局科研所时,他被从友谊
试验站调来当农业试验队副队长,以后又任队长,直到离休。几十年来在战争烽火与艰
苦建设的锤炼考验中,造就成一个不怕死、不怕苦、不怕累的山东汉子。在一次战争,
一颗手榴弹在他的两腿间爆炸,头上的弹片取出后,至今留在他腿肚子里大小不等14块
弹皮。在友谊农场上山伐木中,他两次被回头棒打在腰上,伤的较重。他享有革命残废
军人待遇,严重的腰伤和腿伤一直跟他过不去,如遇上阴天下雨或下雪就使他痛疼难忍。
可他硬是忍受着伤痛,以革命军人的姿态,在友谊农场建场初期日割大豆16亩,日割小
麦3 亩。在科研所农业试验队的几十年,什么累活、苦活、脏活他总是抢着干,带头干,
不做甩手“掌柜”。在他心眼里认为做好本职的一切工作就是干革命。农业试验队是直
接为农业科研服务的,他看到科研能明显地提高作物产量,能促进农场的发展,于是他
就爱上了这一行。一个没有进过一天正规学校,只经荣军学校扫盲的“大老粗”,却大
半辈子积极参加技术革新和为科研服务,为科研所的创造和发展,为垦区的建设做了许
许多多有益的工作。他是我们无数科研成果奖牌背后的真正无名英雄。
“试验队就是要为科研工作服务”
建所初期,党的知识分子政策是“团结、教育、改造”,所以,有些同志对科研所
的职工要为科学试验及科技人员服务想不通,老田就在试验队反复强调“试验队就是为
科技工作和科研人员服务的”。他不但要安排全部农业试验的整个田间管理,主动征询
科技人员对农活及用工安排的意见,还主动想法把整个500 亩试验地管理得好一些。建
所初期田间排水条件还不好,地也不太平,在大雨之后甚至雨中经常见到老田光着脚,
披着雨衣,一块地一块地的巡视,哪里有积水,哪里的地势地形有利于把水排出去?然
后就一锹一锹的挖沟疏引,把水排净,有时组织人员用盆舀水。他认识到小块地的积水
和地形的差异都会影响试验的准确程度,所以他对机械整地要求特别严,对微地形的差
异就组织人力用耙子搂平。有时是划好小区以后需要按区平。对科技人员在技术上的这
些要求他毫无怨言,总是带领全队职工不怕返工,尽量做好。有时因为用工安排与科技
人员大嗓门争吵几句,争完以后还是按科技人员的意见去做。久而久之,他摸清了试验
规律,有许多活儿不等科技人员说,他就主动想到那块地第二年该种什么了,地里的茬
子该早清理出去,及早翻地整地,那块地该除草了,那块地该灌水了,他都去找科技人
员要计划,那个工人有杂交的技能,那个工人会簸簸箕,他又主动按课题需要合理分配
工作。
多少年来,不论试验队与研究人员混编,还是单独编制,甚至在70年代强调工人阶
级领导一切,用工人向知识分子中“掺砂子”,老田担任了整个农业研究室的副主任时,
他都坚持为科学研究服务。
“农业试验需要一块好试验地”
农业试验需要一块地势平整、地力均匀、土壤肥沃、能灌能排的好试验地,这在老
田思想上有深刻的烙印。在建试验队初期,他就严格的要求职工,不许在试验地里烧秸
秆、堆粪底,甚至不许随地大小便,避免引起地力的差异。在统一区划的排水系统基础
上,他组织试验队施工,哪里地势高要挖深些,哪里地势低要挖浅些,都是他亲自指挥。
为了寻找排水出路,他反复踏查了试验地的西面和北面,最后将过去的往北排水改为往
西排水,为积水找到了较通畅的宣泄之道。为了解决试验地灌溉,他最初是亲自在菜园
里用人工挖、石头砌,修成一口土井。后来到肇东学习打机井,以他为主自制打井工具,
山全所大部分职工参加,老田现场指挥,用人工为试验地钻了十多口井,保证了小区试
验的灌溉。1967年,他带着打井工具到友谊、八五〇、二九〇、绥滨、八五三、五九七
等农场帮助打井,从选井点到打井的技术指导都是他一个人。我们的试验地1 —4 区由
明沟喷灌改为暗管输水,定点喷洒,从设计施工,物资采购都是他一人操办的,没有图
纸,没有用经纬仪,凭着他对地形地貌的了解和实践经验,修起了地下纵横管道、多井
吸水调剂、集中供水的灌水系统,至今仍然在应用。我们试验地已经开垦了30多年,为
了提高土壤肥力,田有良同志从197l—1975年,连续五年冬季,带领部分职工住到离所
三、四十里以外的生产队挖草炭,组织农业室全体干部职工往试验地定点定量铺撒,建
设试验地。他几十年如一日地与试验队职工一起往试验地里倾注心血和汗水。
“我也要搞技术革新”
老田看到种子、施肥、耕作都能多打粮食,他就和科技人员一样学做杂交、搞深翻、
做试验、想搞科研工作。后来他感到这些事情需要时间长,又要有一定的科学理论知识,
于是下决心围绕科研工作的需要搞技术革新。当时农业试验主要是手摆籽、棍脱粒、马
拉播种机播小区各口流量不一致,田间调播量速度慢,而我们做品种试验的,几十个品
种播量不一样,每个品种只播几十平方米就需要重新调下一个品种的播量,非常影响作
业的速度。田有良他看在眼里、急在心上,琢磨着用螺纹微调控制播量,终于成功,使
播量流量准确一致,且调整速度快。小区试验需要清扫方便、不夹粒、不混粒的小脱谷
机,可是又没有现成机器卖,老田就硬是用手工敲打和机器加工相结合,造出了大小不
同型号、满足不同试验需要的脱粒机。1964年,农垦总局农业处还定购了老田设计的26
台脱粒机供各农场试验站使用,对提高试验质量,提高工作效率和推动良种繁殖起了不
小作用。1978年1 月,红兴隆农管局召开科学大会,田有良成为唯一一名没有科研成果
证书的获奖者。
“职务离休心不离”
田有良同志离休了,不少老科技人员、老职工还惦念着他,经常到他家去唠喀。老
田也时常惦记着试验队和试验地,经常到地里去看看,问问试验的情况。看见有的牲口
跑到地里,他追着跑着往外撵,看见不对的事他还要管,还要说,连科技人员也不放过。
他用脱完小麦的麦余子和土抹了他家的墙,第二年墙上长出了麦苗,他就去找科技人员
提意见,“看你们脱谷损失多少粮食,这样试验能准确吗?……”1989年麦收季节的一
天,天阴的很厉害,快下大雨了,老田正开着自家的小四轮车,拉着一车砂子往家赶,
小麦地里的运力不够把小胡急的够呛,正碰上老田的小四轮车驶过,老田知道情况后,
把车上的砂子就地卸到道边,跟着小胡去抢运麦捆。1991年麦收遇到特大的洪水灾害,
麦地被水淹没了,年逾花甲的老队长田有良,手握镰刀,和年轻的试验场长王树堂肩并
肩的走向河西地,投入到抢收小麦的战场。
老田的行动使我不由的想起他对我说过的一句话:“老梁啊,我死了以后把我的骨
灰撒在咱试验地里”。田有良,永远是我们忘记不了的老试验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