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东总科研所成立 以样板田为中心搞科学试验
第二章 东总科研所成立 以样板田为中心搞科学试验
一、东总科研所成立与扩大
1963年1 月l日,根据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决定,合江农垦局与牡丹农垦局合并,成
立东北农垦总局,此后,合江农垦局科研所归属东北农垦总局领导,改称东北农垦总局
农业科学研究所。在国家经济调整并好转情况下,为使科技力量“形成拳头”,在农垦
决定和东北农垦总局副局长王正林亲自支持帮助下,1963年11月科研所与原牡丹江农垦
局八一农科所合并,所址仍在兴隆镇,科技人员由30多人增加到50多人。根据生产发展
需要,组建了耕作栽培、作物育种、农业机械、畜牧兽医四个研究室和农业经济研究组。
同时,在完达山南、北,松花江南、北不同土壤气候类型地区,建立了四个地区性农业
科学试验站,后又建立了友谊畜牧试验站,业务上归属东北农垦总局科研所领导,承担
统一的科学试验任务,由科研所支付其科技人员工资和补助费。
1964年又陆续接纳了一批大学毕业生,从农场抽调了一批有扎实理论基础和丰富实
践经验的科技人员充实研究力量。到1966年底,所部拥有科技人员和干部125 人(不含
学校),其中具有大学本科学历的91人,占72.8%,来自北京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
沈阳农学院、东北农学院、吉林农大等重点院校毕业生占60%以上,在边扩大、边建设
中,在总局的支持下,全所已拥有各类仪器、设备、固定资产136 万元。与全国80多个
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建立了科技情报联系。结合垦区生产急需,1963—1966年开展了一
系列科研工作,承担各级科研课题74项。试验研究已从建所初期以调查研究、良种繁育
为主,进入到农、机、畜、农经多学科研究,以建设高产稳产样板田研究为主。
这一时期的科技工作方针是试验室、试验地、基点三结合,领导、技术人员、工人
三结合,科研、示范、推广三结合。所领导在抓严肃、严格、严密的科学态度和作风同
时,抓科技人员、农业练习生和试验队工人政治思想、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的提高,常
年坚持毛泽东著作学习,业务技术和文化培训。新毕业大学生要参加一年生产劳动,到
基点学习生产、熟悉生产并锻炼吃苦精神。年终按“三严”态度课题计划与完成情况,
与生产结合的紧密程度进行个人总结和小组鉴评。使这支科技队伍树立了良好的科研作
风和为生产服务的观点。为提高技术人员专业技术和论文写作水平,1964年举办了科研
所第一次学术报告会,由科技人员蒋立诚、张逢曦做了“对垦区杂草防除问题的初步认
识一一学习《矛盾论》笔记”和“雄花不孕性及恢复性在玉米育种的利用”报告。
这一时期进行了大量制度建设,1965年又制定了“会议和办公”、“经费管理”、
“行政管理”三个机关工作制度。“研究计划的编审”、“研究工作的检查”、“研究
工作的报告”、“技术责任”、“研究成果的鉴定推广”、“技术档案”、“情报资料室
工作条例”等七个试验研究工作制度和“1966—1970年五年科学实验规划”(草案)。
为四个地区性试验站投资,共建起办公室1 077 平方米、水泥晒场2 000 平方米,种子
库200 平方米,保养间120 平方米,油料库30平方米。至此,科研所各项工作完全走向
正规。
二、以样搞田为中心搞科学试验
1961年,根据农垦部和总局的指示:“集中精力打歼灭战,以综合研究为纲,实行
多兵种联合作战”的精神,科研所党委制定了“缩短战线,集中力量打歼灭战,积极主
动参加旱涝保收稳产高产基本农田样板田和建立以排水为主的水土改良综合试验基点
(八五〇农场四队),为综合运用科学技术成果做出贡献”的科研计划,安排了76个研
究课题,明确提出在耕作栽培方面生产急需解决的18项硬任务课题和8 项打基础性课题。
在作物育种上以玉米为重点,以区域试验和原种繁殖为重点。派出以副所长刘信中、所
办公室副主任李宜伟,技术人员斯家骏、相金勇等人到友谊农场,参加与中国农业机械
化研究院、粮食部粮食科学研究设计院、北京农业大学、无锡轻工学院等13个科研单位
与大专院校的大协作,承担了国家科委下达的“谷物干燥清理作业站”课题。派出以技
术员汪炎炳为首的5 名科技人员到友谊农场五分场蹲点,开始了“样板田”建设的探索。
在总局受命下,科研所主持召开了全垦区“耕作轮作”、“化肥绿肥”、“作物品种联
合试验”三个专业会议,讨论和初步明确了垦区生产中存在的关键问题及研究解决的方
向途径。开始编印科技《参考资料》、《国营农场晒场综合研究技术协作参考资料》等
刊物,发到农场科技人员及有关单位。
1965年,根据中央召开的样板田工作会议精神和农垦部指示,科研所再一次调整科
研机构和课题计划,压缩作物育种规模,抽调70%的技术干部到农场蹲点,参加宝泉岭
良种繁育基点、八五四赤霉病防治基点、友谊畜牧试验站基点和三个样板田基点(友谊
五分场、八五二黑土地样板田、宝泉岭砂壤土样板田、部实验场白浆土综合改良利用样
板田)的研究。其中,以友谊农场五分场样板田为重点,包含有农业、农机、畜牧、农
经的9 个专业26名技术人员长驻点上。在农场、分场、生产队领导和职工支持下,各样
板队获得全面大丰收。在一年科学实验基础上,在总局受命下科研所主持召开了垦区小
麦、大豆、玉米高产经验座谈会;绿肥、化肥经验交流会;化验分析工作经验交流会。
到1966年8 月,完成了到80年代还具有先进水平的友谊240 型、120 型及喷泉式烘
干塔(机)的设计建造。在友谊五分场创了全分场12万亩地平均出产135 公斤的历史最
好成绩,使该分场粮豆总产以每年平均10%以上的速度增长,累计增产粮豆750 万公斤;
在48个点上进行的农作物品种密度、施肥量与比例、机械化灭草、大豆蒙头土、低茬收
割、大豆耙茬种小麦、飞机灭草、喷肥、治虫等26个单项科学试验结果及播种施肥机械
改装等13项农机具试验改装,试验应用面积达18 300亩,并逐步向垦区推广;推广了厚
垫草养鸡、仔猪生干料饲喂等饲养大群畜禽的方法。
由于样板田上的科研生产双丰收,1965年冬科研所有2 名技术人员应邀参加了农垦
部在北京召开的“全国农垦系统丰收经验交流会”。
1964—1966年成为科研所历史上科技人员最怀念的时期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