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四章 兵团重建科研所开门办所专群结合

第四章 兵团重建科研所开门办所专群结合



一、恢复重建科研所

1970年2 月,兵团党委决定恢复科研机构。由兵团三师在原来东总科研所留下的部
分科技人员基础上,重新组建科研所。称“兵团第三师司令部农业科学实验所”。在仅
有的一幢办公室(原东总科研所化验室)里开始了第二次艰苦创业。农业研究组20余人
在马棚里开会、学习、办公。新调来的单身职工住在畜牧队的饲料间。
为开展科研工作和解决调来人员的住宿,在条件困难、经费紧张情况下,科研所领
导以身作则,并动员全所科技人员和职工发扬“两不怕”的革命精神,白天搞课题,早
晚贪黑跃进搞基建,经常组织义务劳动,突击拉砖、运料、上瓦,终于赶在1973年上冻
前完成了机加车间、考种室、试验田和排水渠道、机井、畜牧试验用房和两栋家属宿舍
的建设,使开展科研工作具备了一定条件。
在进行基本建设同时,积极从农场抽调部分下放的科技人员、科研骨干和有实践经
验的老工人,接收了部分知识青年。到1973年底,全所已有农业、农机、畜牧、情报、
化验等各类技术人员42名,行政管理干部7 名,技术工人61名,调人各种机床9 台,初
具承担较重大科研项目的能力。
在这一期间,科研工作贯彻工人、干部、技术人员三结合;试验示范推广三结合,
面向当前、面向生产、面向基层和科研为无产阶级专政服务、为生产服务、为基层服务
的科技路线,农作物优良品种小麦兵麦302 (即垦149 )、玉米杂交种钢玉1—4号首
批鉴定命名推广;承担了国家化学除草剂筛选等协作项目;开始了农田水利机械清淤机、
玉米收获机械,瘦肉型三江白猪的研制和培育,并承担了组织指导三师各团群众性科学
实验活动等任务,迅速恢复并扩大了科技情报网络和服务范围。

  二、开门办所,专群结合

1974年7 月,中国科学院召开八省市座谈会,要求科研部门要抓住“开门办所”和
“掺沙子”这两个新生事物。科研所党委即组织各科室领导到“大寨”、“大庆”、
“吉林九站农科所”、“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等单位参观学习“让科学研究成为无产
阶级专政工具”的经验。1974年底在所内提出“开门办所”、“掺沙子”等口号,在科
研课题上采取“以工人为主体,技术人员当参谋”,技术人员和工人混编,在科研专业
组和研究室由一名工人担当正职或副职领导;从团(场)抽调有实践经验的工人到科研
课题组,以加大科技队伍中的工人比例等“左”的做法。
由于连年自然灾害和生产管理上的失误,尽管兵团广大干部和职工群众付出了艰辛
的劳动,经营成果却不尽如人意。在总结经验教训、重新认识生产与自然规律基础上,
1974年兵团和三师党委提出“农业学大寨”,实现粮豆双上“纲要”的目标,并进一步
加强了对科研所的重视和支持,到1975年2 月,科研所承担了四个科研所的职能,即
“兵团农业科学研究所”、“兵团农业机械化研究所”、“三师农业科学研究所”和
“三师农业机械研究所”。到1975年底已有各类科技人员76名,职工总数达306 人,科
研基地建设进一步增加,完成了牛舍、饲料间、木工房、仓库等生产性建设770 平方米
和青年宿舍、职工食堂、家属宿舍等1254 平方米的扩建任务。但科研办公条件仍十分
艰苦,由于人员的增加,农业研究室借用三师俱乐部西侧楼上一间大厅办公,后又借用
维修队的自来水塔八个小房间做办公室。农机和畜牧研究室就在试验工厂和畜牧队办公。
在这一时期,科研所党委根据三师和兵团的生产急需,在师党委支持下,1974年首
先加强了对各基层科研站与试验网点的组织领导,建立了三大作物共7 个基点,68个网
点的品种试验繁殖网络和各项耕作栽培、绿肥、化肥、植保农田基本建设试验点共32个。
开始了在三师党委领导下,科研所组织下的围绕农业学大寨的农、机、畜多学科全师轰
轰烈烈的群众性科学试验活动。这一年,在各团(场)连(队)领导、科技人员和职工
支持下,技术员王高峥等人在五十八团十二连(红旗岭农场十二队)10亩地上试验试种
玉米杂交种“宝红1 号”等获得亩产550 公斤的该团历史最好成绩,打破了所谓“山间
冷凉地区不能种杂交玉米”的传言。技术员汪炎炳在十八团五十连(友谊农场五分场一
队)蹲点,进行小麦高产栽培试验,获得7 836 亩小麦亩产275 公斤的好成绩,一举过
了“黄河”。在畜牧方面,在全兵团建立了三江白猪育种协作点7 个;在农机方面从解
决影响农作物高产的基本矛盾一一低湿地、黑朽土的改良、条田建设所必需的相应机械
研制开始。
在此基础上,1975年科研所52.2%的科技人员走出去,到基层蹲点。在农业方面组
织了全师小麦、玉米、大豆高产攻关,攻关协作点达32个,到1976年90%的连队(生产
队)都参加了这项群众性高产攻关活动;派梁甲农、冯紫琅等科技人们,负责全师农作
物品种的种子提纯复壮、穗行整理,对团(场)试验站和连队(生产队)科研班的“二
圃两级制”种子田进行技术指导,掀起了全师(红兴隆管局)大搞作物原种生产的高潮,
提高了品种纯度,保证了“自繁、自选、自留、自用、辅之以调剂”方针的执行。在农
机方面组织了“总结高产稳产经验”、“低湿黑朽土综合治理”、“玉米种管收机械化
配套”、“晒场机械化配套”和“群众性技术革新”4 个基点组和1 个跑面组,情报资
料室密切配合,总结群众技术革新项目229 个。在畜牧方面组织了有12个单位(农场队)
参加的仔猪高产多活攻关和兽病的群防群治。
1973年技术员杨殿候被授予黑龙江省劳动模范称号。
1976年2 月,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撤销。7 月科研所归属红兴隆国营农场管理局领
导。10月打倒江青反革命集团。红兴隆管局科研所通过揭、批“四人帮”贬低知识分子
及他们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在工人和技术人员之间制造对立、分裂的阴谋,科
技人员开始在思想上放下包袱。同时,广大科技人员在“文革”动乱期间仍在顶逆流坚
持搞科研。到1977年,由于科研所多年来在上级领导和各团(场)队的支持下,依靠各
农场和本所场(厂)队为试验基地,在专群结合,开展科学实验活动中做出了突出成绩,
被上级推荐参加了农林部在北京农展馆举办的“全国农林科技展览会”专版展出。
1978年1—2 月,科研所分别受到全国科学大会、黑龙江省、农场总局及红兴隆管
局的奖励,授予了全国“科技先进单位”、“全省科技战线的先进集体标兵”、“科学
实验尖兵”等荣誉称号,并有3 项科研成果获全国科学大会奖,7 项获省科学大会奖,
13项获农场总局科学大会奖。玉米组和清淤机研制课题组分获红兴隆农管局“科学实验
兴兵”奖旗;技术员粱甲农被授予管局“科技标兵”称号;老工人田有良因积极支持科
学实验进行试验机械的技术革新而受到红管局科技大会奖励。
在这一时期,在江青反革命集团极“左”路线的影响下,经受党长期教育的知识分
子,尽管一直处在被“改造”的地位,在三大革命实践中仍积极努力工作,在依靠农场
的同时,又能自觉的将知识、技术传授到基层人民群众手中,为农场(团)培养了一批技
术力量和骨干,在科学实验和生产发展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知识分子在三大革命
的实践中也经受了锻炼和考验,不断充实了自己。
但在极“左”路线影响下,有时不尊重知识和客观规律,因此在一些课题研究的目
标、方法上,对于学术观点上的不同意见,常采用行政手段干预的做法,致使一些专业
研究的深入受到干扰,科技人员思想受到压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