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拨乱反正工作重点全面转移
第五章 拨乱反正工作重点全面转移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带来了科学试验的春天。科研所党委按照
党中央指示精神进行拨乱反正,积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知识
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等一系列方针政策,实现了工作重点的转移,科研事业蓬勃
发展。
一、落实拨乱反正和党的知识分子政策
1979— 1984年,科研所党委按照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认真贯彻落实党的
方针政策。
1、对“文化大革命”造成的冤、假、错案进行了清理,对历史上做过的错误结论
予以改正,冤案予以平反,共为40名同志彻底平反,其遗属予以妥善安置。对地、富、
资本家子女的阶级成份,按照党的政策给予重新划定。
2 、对科技人员政治上充分信任,把符合接班人五项条件的知识分子,提拔到科、
室以上的领导岗位。
3 、积极发展了25名具备党员条件的优秀知识分子入党,占同期发展党员总数的86.2%,
占1960年以来发展党员总数的54.4%。
4 、恢复了科技人员的技术职称晋升。1979年有27名科技人员被提升为工程师和农
艺师,经过考核和考试,29名“以工代干”人员转为正式干部,其中16名授予技术员职
称。1980年有24名技术员分别晋升为工程师、农艺师、畜牧兽医师,有11名同志从技术
员晋升到助理级,3 名提为代理技术员;1983年有4 名同志授予第一批高级技术职称。
到1984年底,全所419 名职工中,科技人员146 名全部授予相应技术职称。
5 、1983年在全国学习优秀知识分子蒋筑英、罗键夫的高潮中,科研所党委积极树
立并宣扬了优秀知识分子,共产党员桂体仁的典型事迹,经红管局党委批准,在科研所
和全管局开展了向桂体仁学习的活动。
6 、改善科技人员生活居住与办公环境,在红兴隆管局党委的大力支持和科研所积
极自筹下,这一期间完成4 739 平方米家属住宅房、4 654 平方米所办公大楼以及其它
生产、科研、生活设施的建设。
7 、按照上级规定,自1933年起给科技人员增加一级浮动工资,过四年再浮动一级,
每八年固定一级,以吸引科技人员,稳定科技队伍。
二、工作重点转移
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制定的路线指引下,科研所党委及时地将所的各项工作转移
到为实现四个现代化而拼搏的轨道上,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基础上,落实改革开放方
针,调动科技人员、干部和广大工人、群众的积极性。为把被“四人帮”所耽误的时间
和造成的损失夺回来,集中精力抓科学研究,更多的出成果出人才,为垦区的四化建设
服务,科研所党政领导班子努力创造条件保证六分之五的科研工作时间,教育、培养组
织科技人员学习政治和业务,利用冬季集中举办了英语、日语、生物统计等学习班,并
积极支持科技人员外出参加国家、省部、大专院校办的各类学习班和多种专业研讨会。
1980年开始选派优秀知以分子出国学习考察,引进国外先进经验和技术吸收消化。1984
年组织了“文革”后全所第一次优秀科研论文宣读与评选会。在课题设置上适当减少了
基点和网点数,向科研的深度进军;把科技管理提到重要日程,初步制定了制度。
在党、国家和各级领导部门对科学研究的高度重视下,各级拨给红兴隆科研所1979
—1984年的科学研究三项费用由1973—1978年的年均17.9万元提高到67.1万元,大大促
进和推动了科学研究向纵深发展。科研所承担完成课题的能力已由吸收、引进、技术革
新和少量的独立研制进入到承担国家和省部的重点科技攻关任务。1979—1984年共承担
课题77项,其中承担同家“六五”重点科技攻关及国家课题9 项,省部级课题37项,农
垦总局课题18项。在各级领导和农场科技人员支持协作下,共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4
项,农场总局级奖20项,以大豆早熟高产品种红丰3 号选育、小麦经济合理施肥技术、
ZQM5L —5.0 球塞液压马达、ZQK —130 清淤开沟机及TM型煤气炉、北大荒烘干机的研
制、建立和培育无特定病原SPF 种猪和瘦肉型三江自猪的培育成功、育种、耕作、农机、
畜牧科研等全面发展,为这一时期的集中体现。
三、拉开改革序幕
为适应党中央提出的改革方针,1982年在所党委支持下山耕作栽培研究室主任,农
艺师汪炎炳牵头,运用大豆和小麦高产栽培综合技术成果,与友谊农场十一队签定种植
小麦375 亩,大豆771.5 亩承包合同,进行技术咨询服务,使小麦增产28 00 公斤,大
豆多收32 000公斤,农场净增收益14 300元,由此拉开了科研所开展咨询服务的序幕。
此后,技术服务项目逐年增加。
在这期间,农牧渔业部部长林呼加,何康,原农垦部副部长张林池,黑龙江省省委
书记杨易辰、李立安等先后到红兴隆管局科研所视察工作,看望科技人员,给广大科技
人员和职工极大鼓舞,激发了他们为垦区四化建设无私奉献的决心。1979—1984年共推
广良种种植面积2 449 万亩,为国家多增产粮豆2.8 亿公斤;推广作物耕作栽培植保新
技术11项,累计面积1500 万由,增加经济效益3 800 多万元;推广先进饲养技术和科
学饲料配方,使饲料利用率提高15%;推广9 项农机具,直接为农场的科研与生产服务;
情报资料室承担了全国谷物烘干情报网网长工作,并与全国356 个单位建立了情报交流
关系,为各级领导、技术人员指导生产、开展科研,教育提供了科技信息;编辑出版
了《农场科技》、《北大荒农业》、《北大荒农机》等刊物。
1982年黑龙江省政府授予科研所“在发展农业靠科学工作中科研为生产服务取得优
异成绩单位”称号。1983年省农场总局授予其“模范单位”称号。1984年农牧渔业部授
予其“农牧渔业科学技术工作作出显著成绩单位”称号。
同期,科技人员冯紫琅、桂体仁、张国范先后被授予“全国三八红旗手”、“黑龙
江省劳动模范”称号。有4 名科技人员被评为农场总局“劳动模范”或“特等劳动模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