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地形、地貌

第二节 地形、地貌


垦区地处三江内陆断陷区。在一亿多年前的白垩纪已形成地形、地貌的基础轮廓。后经长
期地壳运动,堆积了千米以上的中新生代沉积盖层,形成低山丘陵、岗坡地、平原和低洼沼泽四种
地貌类形。大体比例为二山、三平、五分低洼地。从地表情况看,可利用的田地占一半,其余为山、
水、草地。
三江平原是我国著名的沼泽化冲积低平原。因有完达山和沿松花江边少数孤山残丘散立其间,
打破了单一的平原地貌景观。垦区海拔高程40~800米之间。总的地势由西南向东北倾斜。完达山
下地面纵向坡降在1/1,000~1/10,000之间。松花江、七星河、挠力河、安邦河等顺应地面总倾
向而发育。河道在宽广的滩地上蜿蜒曲折地向东北流去,异常弯曲。中、小河流多数有头无尾,俗
称无尾河。形成典型的沼泽性河流。
垦区地貌概况为:低山丘陵。处于海拔150~650米之间,面积300万亩,占总面积的21%,其中
耕地32万亩。山区水量充沛,生长着茂盛的天然林和草本,灌木植被。
岗坡地。处于海拔75—150米之间。面积230万亩,占总面积16%。其中有耕地55万亩,地面坡
降在1/10~1/500,是垦区农业的高产区。
平地。处于海拔60~75米之间,分布在坡岗地向低洼地过渡地带。地面坡降l/500~1/4000。面
积350万亩,占总面积的24%,其中耕地240万亩。这类地区地下潜水位距地面较近,壤中水不易排
出,水利工程和田间桥、涵尚未配套,遇涝成灾,土地生产潜力没有充分发挥出来。但由于地块大,
适合机耕,一向是垦区粮豆的主要产区。
低洼沼泽地。海拔在40~60米之间。主要分布在挠力河、七星河中、下游和松花江南岸的泛滥
区内。地面坡降1/4000~1/10000之间。面积567万亩,占总面积的39%,其中耕地273万亩,是垦区
的拉腿田。低部位的三分之—面积长年处于积水的过湿状态。
沼泽地貌是垦区地形的显著特点。主要有河漫滩沼泽和阶地沼泽两大类。河漫滩沼泽多沿河流
两岸滩地和古河道发育,一般宽度达2~10公里。内、外七星河汇流处达34公里宽。在一级阶地上沼
泽地大小形状不一,在二级阶地和山前倾斜平原上也分布少量洼地,可分为:碟形洼地、线形洼地和
不规则形洼地三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