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开发
第三章 垦区建设
第一节 开发
地处黑龙江省东部三江沼泽化冲积低平原总面积为9,650平方公里的红兴隆垦区,是在
四十年代末、五十年代中、后期以军垦农场为主开发起来的,是黑龙江省耕地面积较大的垦区之
一。
据1984年省博物馆专家对八五二农场六分场出土文物鉴定,远在新石器时代(距今五、六
千年前)这里已有人类聚居生息,是满族祖先肃慎人居住过的地方。满清入主中原后,人烟日
趋稀少,景象荒凉。1931年日本侵略者占领东三省,人民抗日游击队曾在这一地区开展过抗敌
斗争,建立过密营(八五二农场煤矿区)。日本侵略者也曾在这里建立过开拓团,梦想永远霸占
这片土地。到1945年东北解放初期,这里仍然是沼泽遍布,杂草丛生,人迹罕见的千里荒原。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地方政府建立之初,就采取国家投资兴办国营农场的形式对这片土
地进行了开发。初始有四种类型;
第一,为开辟经济来源,支援解放战争由当地人民政府兴办的,以人畜力为主的小型的国
营农场。如1947年建场的集贤公营农场(双鸭山农场前身)。
第二,在解放战争胜利前夕,为安置人民解放军荣誉军人(伤残康复人员),主要是为了改
造和安置国民党军队被俘人员由军队兴办和领导的农场。如解放三团改建的孟家岗农场(曙光
农场前身)。
第三,在国民经济建设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为了向苏联学习,经营大型农场的先进经验,
为我国农业机械化培养干部,积累经验,和在我国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起示范作用,由苏
联政府援助,在苏联专家帮助下,按照正规建场规划,经过勘测设计建设起来的友谊农场。这
个场当时规模为30万亩耕地,直属农垦部领导。
第四,在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五十年代中、后期,为了储备经过训练的后备兵员,屯垦
戍边,解决进入和平建设时期解放军转复军人就业;为了搞农业现代化试点而兴办的一大批军
垦农场。如二九一、八五二、八五三、五九七、北兴、红旗岭、饶河等农场。占红兴隆垦区耕
地三分之二。
经过30多年锲而不舍的艰苦奋斗,终于把地处东北边陲,占祖国土地千分之一的莽莽荒原
建成了以全民所有制农业经济为主体的社会主义新垦区,成为黑龙江省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之一。
红兴隆垦区经营总面积为9650平方公里(1,457.6万亩),其中耕地591.8万亩,占总面的
40.6%,林地278万亩,牧地草原74万亩,水面55万亩,建筑物及道路占地99万亩,还有可垦荒
地133万亩。建立了12个国营农场,包括全国两个规模最大,耕地面积百万亩以上的友谊农场
和八五二农场,还有红兴隆机械厂、发电厂、农业科学研究所等单位,共有农,牧、副、林、
渔业队548个,其中农业生产队457个。装备各种拖拉机5,125台(折合12,588标准台),联合
收割机2,366台,其中自走式1,404台,汽车1980台(载重汽车 1560台)。此外,农场有190
个工业企业,61个建筑企业,63个商业企业,还有与区外联营的19个组织,1935年垦区工农业
总产值已达5.1亿元(1980年不变价)。 1949—1985年净盈利了13,461万元,累计生产粮豆
1,142万吨,交售594.7万吨,商品率 52.1%。丰收的1980年黑龙江省粮食征购总量为493.5万
吨,而红兴隆垦区即交售55.6万吨,占11.3%。30多年来还累计向国家提供了猪肉5.9万吨,菜
牛1.1万头,鹿茸1万余市两等畜牧产品。垦区工副业生产除解决自给外,还向国家提供了黄
金、煤炭、糠醛、机制纸、水泥、砖瓦、农业辅助机械,小型电机以及面粉、食油、白酒、果
酒、淀粉、乳粉、蜂蜜等产品。一个以农为主,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工商运建服综合经营的
国营农场群,在三江平原低湿沼泽地上牢牢地站立起来了。昔日一片荒原,已错落有致地布下
了几十个乡镇,500多居民点。2256公里公路有如蛛网布满垦区。3863杆公里的电话线路沟通
了内外信息。还有包括中等专业学校在内的中、小学558所,为职工医疗服务的医院、卫生所
77所。
垦区由于使用农业机械和采用先进农艺,粮豆生产水平不断提高。垦区小麦、大豆、玉米
亩产量早在1952年就超过了全省同类作物的亩产平均水平。尽管垦区玉米播种面积少,粮豆混
合亩产在1961年也开始超过了全省平均水平。在多年生产实践中,垦区在农业机械化和与之相
适应的合理轮作、科学耕作、良种繁育,作物栽培、植物保护等方面,为集体化农业做了示范,
为发展我国现代化农业积累了经验。
30多年来,这片土地养育了36万人民,使他们安居乐业。至1985年已有职3216万人。在第
一代拓荒者中间,有功勋卓著的老红军,有抗击过日寇、打败过国民党军队的英雄,有打通鹰
夏铁路隧道的模范,有在朝鲜战场上与美国侵略者较量过的勇士,还有被崇高的理想所激励的
新中国第一代大学生和有志于开拓边疆的年轻地方干部,他们把祖国需要放在第一位,放弃了
安逸的城市生活,告别了江南鱼米之乡,有的甚至带着“反右”扩大化加给他们心灵上的创伤
来到了这里,创业、安家。
在开荒建场的日子里,这里没有路好走,没有房子可住,连起码的副食品供应有时都难以
为继,就是在“先生产,后生活”原则下,日以继夜地开荒生产。在六十年代初那严重的三年
自然灾害时期,垦区人民从自己的口粮中节约出粮食支援城市;在“十年动乱”中,近七万城
市知识青年涌进垦区,经历了严酷的考验,闯过了生活关和劳动关。在中苏边界发生武装冲突
时,以人力、物力、财力热情支援了解放军保卫边界的战斗!
30多年的历史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没有社会主义制度,没有这样一些忠于理想、
顾全大局、艰苦奋斗、勇于献身的北大荒的开拓者们,这千里荒原可能还在沉睡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