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改革 红兴隆垦区各农垦企业,是在坚决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过程中,在国家计
划经济体制下建立和发展起来的。进入八十年代,改革已势在必行。
1952年政务院财经委员会关于《国营机械农场建场程序暂行办法》中指出:“国营机械农
场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农业企业;它的任务是要根据国家的全面经济计划,利用进步的科学技术
和机械耕作,进行大规模的农业生产,并引导激发个体的小农经营走向机械化、集体化的生产
道路”。农垦部王震部长1955年向党中央报告《关于开发北大荒问题》中曾指出:“这种开垦
荒地的农牧场既可适应储备后备官兵的要求,又符合国家发展经济的需要,对国防建设和经济
建设都是有利的”。1958年王震部长在党的八届二次会议上的发言中指出:“八年以来,我们
总结了勤俭办场的经验,这就是,‘边开荒、边生产、边建设、边积累、边扩大’,以及农业、
牧业和加工业相结合的多种经营,合理的组织劳动力。”要求农垦企业按照党中央的“投资
少、收效快、收益大”的指示,加快农场建设步伐。
经过30多年的拼搏发展起来的红兴隆垦区,到1985年已拥有耕地591.8万亩,是开垦初期
1949年的64.8倍。累计生产粮豆1,142万吨,交售597.4万吨,商品率为53.1%,净盈利
13,461万元。同时,国家投资125,403万元(包括弥补亏损拨款22,584万元),垦区上交国家
税利折旧37,340万元,期末固定资产净值和自有流动资金65,308万元,支付职工粮油倒挂
16,083万元,政策性、社会性支出13,833万元,缴纳能源、交通基金2,292万元,核销未
列固定资产管理的帐外财产12,900万元,转让家庭农场固定资产(净值) 5,965万元,这几项
共计153,721万元,为国家投资的122.6%。这对于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比较大,社会性、
政策性支出负担很重的、微利的农业企业来说,是很不容易的。垦区人民经过艰苦奋斗,完成
了党中央交给的历史任务。
红兴隆垦区各农场在建立和发展过程中,由于没有经验,是学习苏联的办场模式,部分沿
袭军队的管理方法,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长期以来形成了基本上是单一的全民所有制经济;
“以粮为纲”的,封闭式的农业生产结构;单一的固定等级工资制度和全部由国家包下来的就
业渠道;政企不分,对上是政府机关的附属机构,对下是集中统一的行政领导。这种经济体制,
在新中国建立初期,在条件极为艰苦,交通闭塞的边疆荒原上,在短短的时间里,建成一批国
营农场,是起过重要作用的。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事业的发展,垦区经济体制的种种弊端也日益显露出来,集中地
反映是它束缚了企业、广大职工群众的生产经营积极性,使企业缺乏活力和自我发展能力。
农业,是红兴隆垦区的主要产业。多年来是靠国家投资,按国家计划,以持续多开荒,不
断扩大耕地面积为主要增产途径发展起来的,是投入不足,生产很不稳定的农业,是由粗放经
营缓慢地向集约化经营转变的农业。
早在1957年国务院副总理邓子恢在全国农、牧场工作会议上的报告中指出:“大规模垦荒
的任务,应该由国营农、牧场担负起来,这是国营农、牧场基本任务”。红兴隆垦区正是根据
这一要求,大体经历三次开荒高潮发展起来的。第一次是五十年代中、后期1955—1959年,五
年开荒196.9万亩,每年平均开荒39.4万亩,到1959年耕地已达242.9万亩。第二次开荒高潮是
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生产建设兵团三师组建初期1969—1972年,四年共开荒97.5万亩,每年
平均开荒24,4万亩,这时垦区耕地达443.9万亩。第三次开荒高潮是七十年代末1978年—1980
年,三年共开荒156.7万亩,平均每年开荒52.2万亩,从1955年到1985年31年中,以平均每年
开荒23万亩的速度扩大土地经营规模、耕地耕地面积1985年比1957年增加了3.5倍。但是,粮
豆单位面积产量波动很大,增长较慢。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1955—1957年)粮豆平均亩产为
71.8公斤,到第六个五年计划(1981—1985年)粮豆平均亩产106公斤,仅增长47.6%。由于高
速度开荒,投资跟不上规模的扩大,使垦建失调。
1955年4月1日《人民日报》在《进一步办好国营机械农场》的社论中明确指出:“在我国
当前的条件下,还不可能大量发展国营农场。因为大量建设国营农场,需要有庞大的资金;国
家当前投资的重点是工业,尤其是重业工”。红兴隆垦区从1949年至1985年,37年种植业总投
资包括垦区自筹计5.22亿元(包括开荒,购置农机具,建设生产用房、晒场,以及农田水利基
本建设和小型水利建设拨款),开垦了591.8万亩耕地。平均每亩耕地投资88.31元,是从1955年
平均每亩投资10.54元逐步增加的。是一种累进式的投资方式。投资总是落后于耕地规模的扩大,
总投资水平是不高的。反映在生产建设上,主要是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水平不高,配套差,农机具
配套和更新长期落后于生产发展的需要。
从1955年—1985年,垦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投资(包括小型水利建设专项拨款)2.2亿元用
于除涝、堤防、水库、灌溉等建设工程。按1985年末实有耕地591.8万亩计算,平均每亩耕地
已投入水利建设资金37.6元。这些水利建设工程使得垦区在三江沼泽化冲积低平原上站稳了脚
跟,在一般年份得以正常生产。但是,在4l处涝区601.1万亩受涝面积中,已建工程除涝面积
为380.5万亩,尚有200多万亩(包括待垦荒地)需要治理。已建除涝工程标准低,配套程度差。
在44处灌区工程设计灌溉面积130万亩中,已建工程有效灌溉面积61万亩,仅占设计面积的47%
于种种原因,每年实际灌溉面积仅为10万亩左右。全垦区到1985年真正能起高产稳产作用的旱
涝保收田仅有13.3万亩,占全部耕地的2.25%。
省国营农场总局1979年全面机械化试点农机配套标准,每2,000亩耕地配一台履带式拖拉
机,每1,000亩小麦播种面积配一台联合收割机,按这一标准垦区履带拖拉机、联合收割机配
备情况:
可以看出垦区拖拉机、联合收割机长期以来没有达到配备标准,尽管到1985年虽然已接近
或略有超过配备标准,但,这时的农机水平已远远落后了。1985年垦区所有2925台履带式拖拉
机,其中超年限使用的1150台,占39.3%;轮式拖拉机2200台,其中超年限使用的481台,占
21.9%。在2366台联合收割机中牵引式的962台仍占40.7%,其中超年限使用的535台占55.6%;
自走式超年限使用的占13.4%,比较先进的大马力自走式联合收割机仅占19.7%。
由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农机装备水平和更新落后于开荒速度,落后于生产经营规模的扩
大,使垦区农业生产很不稳定,特别是遇到较重的自然灾害,产量急剧下降。1960年严重春涝,
播种面积只占上年的89.7%,粮豆亩产只有40.2公斤,是上年亩产的55.5%,1973年春涝,
播种面积是上年的90.9%,粮豆亩产86.8公斤,是上年的90.7%。1978年严重干旱,粮豆亩产
95.8公斤,是上年的77.4%。丰收的1980年播种粮豆586万亩,亩产144.8公斤,总产84.8万吨;
1981年受涝,粮豆亩产58.8公斤,总产下降到33万吨,仅是上年的38.9%。
开始时是为垦区生产和职工生活服务建立起来的垦区工业,历经艰难,发展速度是较快的。
但在工农业总产值所占的比重变化不大。由于资金短缺,设备陈旧,电力紧张,交通不便,
流通渠道不畅;由于长期坚持“以粮为纲”,对发展垦区工业重视不够,缺乏专业管理人才,
技术、经营管理水平较低,经济效益不高。
垦区工业产值1955年为48.2万元,1980年增加到3,431万元(1957年不变价),1965年经过
三年调整,工业产值下降到2,579万元,到1975年又上升到7,901.5万元,到1985年已达15,217
万元(1980年不变价)。从占工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看,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垦区工业处在初建
阶段,到期末年仅占20%。“二·五”期间,由于农业连续三年受灾减产,工业产值比重骤增。
以后四个五年计划时期(第三、四、五、六)期末年工业产值比重分别为33%、30.4%、27.3%、
29.6%。垦区工业产值利润率是较低的。特别是进入八十年代,原材料涨价,工资补贴、奖金、
销售费用和营业外支出增加,利润率明显下降。1985年工副业产值15,217万元(1980年不变价),
去掉营业外支出和奖金,净利润为44.6万元,产值利润率为2.93%。
以粮油加工为主的食品工业,占垦区工业比重最大(1985年为40.6%),由于长期受购销差
价的影响难以有大的发展。在垦区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很高的奶制品工业(人均年产值9,014
元),是进入八十年代才建立的,所占的比重很小。占垦区工业比重较大的建材和煤炭等工业
管理水平不高。1985年建材工业中的水泥生产全员劳动生产率平均为2,664元,低的企业1,122
元,而高的企业达4,298元。1985年煤炭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平均为3,378元,最低的企业
为1,950元,最高的为5,226元。从经济效益看、多数产品利润水平不高,有些产品还亏损。
原因虽是多方面的,主要则是垦区工业企业的设备、工艺日见陈旧、落后,已有的生产能力未
得到充分利用,竞争能力,应变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均较弱。
在垦区开发初期,为了解决畜力和自食就开始建立了畜牧业。五十年代后期,国营农场经
营方针进一步明确为“以农为主,农牧并举,多种经营”的方针,但是,由于长期坚持“以粮
为纲”,畜牧又“以猪为纲”,肉、粮比价不合理,加之重全民饲养,集体和个体饲养难以发
展,使垦区畜牧业发展缓慢。全民畜牧产值比重一直很低,经营一直亏损。从“一·五”到“
五·五”五个五年计划期间期末年畜牧业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分别为4.1%、4.4%、
3.7%、3.9%、3.9%按1980年不变价计算,1985年畜牧业产值仅占工农业总产值的0.82%。
精饲料消耗多,经营管理不善,饲养成本高也是垦区全民畜牧业长期亏损的重要原因。如19
74年养猪业百元产值生产费用高达205.81元,虽然不断加强饲养管理,1976—1978年养猪百元
产值生产费用仍分别为11 2元、129元、150元。从1953—1978年26年,垦区全民经营的畜牧业
年年亏损,累计亏损达6,479万元。尽管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情况有所好转,大力开展个
体、集体饲养,草食动物增加,但全民经营的畜牧业尚未扭转亏损局面,累计亏损已达9,891
万元。
在“一大二公”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左”的思想影响下,垦区集体、个体经济是难以发
展的。在五十年代末,为了解决职工的副食品自给,农场曾划给职工家庭少量土地种植蔬菜,
饲养家禽、家畜,但剩余产品不准进入市场。六十年代初根据国家要求精简职工(垦区主要精
简女职工),为了弥补职工家庭收入减少而出现的困难,曾组织职工家属集体生产,搞种植业、
饲养业和少量被服加工业。同时划给职工家属每人0.45亩自留地搞家庭经营。到1966年集体
经营的土地(3万亩)和职工家庭经营的自留地(5.4万亩)已分别占垦区耕地的1.06%和1.91%。
畜牧业中个体生猪饲养也比较好。但好景不长,文化大革命中割资本主义尾巴,个体经济受到
批判。直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集体、个体经济才逐步恢复发展。到1985年集体、个体
经济的产值已占垦区工农业总产值(现价)的1.8%和5.6%。社会就业分别为6,790人和3,424
人。长期忽视甚至歧视集体、个体经济的情况,严重束缚了垦区人民群众依靠自己力量建设垦
区的积极性,影响了垦区建设步伐。
在闭塞的边疆荒原上建设的红兴隆垦区,除完成各项生产建设任务外,还不能不承担着日
益增加的沉重社会负担。1951—1985年,生产性环境投资如干通、电讯累计投资 6,234万元,
电力累计1953—1985年投资4,490万元。此外垦区实行财务包干后,1981— 1985年还弥补
了政策性、社会性支出2053万元。
在艰难创业中前进的红兴隆垦区,因受“左”的思想影响,经济体制的束缚,以及在生产
建设中的失误,尽管30多年来垦区广大干部、职工群众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垦区生产建设规模
不断扩大,工农业总产值持续上升,但,经营成果却不尽如人意。经济体制改革前,1949—
1978年垦区经济的全民部份11年经营盈利,19年经营亏损,净亏718.4万元。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掀开了垦区建设的新篇章。1979年国家对农垦企业实行自负盈亏的财
务包干办法,将拨款改为贷款;1981年垦区开始推行包定奖生产责任制;1982年按国务院部署
开展企业整顿;1983年推行经济责任制;1984年学习农村经营承包责任制,试办家庭农场。同
年八月全国农垦厅、局长会议在红兴隆垦区召开,推动了垦区经济体制的改革。特别是1985年
以兴办家庭农场为突破口的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使人们认识到垦区建设已经跨入了一个新
的历史阶段。1979—1985年7年中5年盈利,2年亏损,净盈利14,180万元。
这场深刻的经济体制改革,对垦区上下震动是很大的。农垦企业依靠国家拨款,靠吃家国
“大锅饭”的历史结束了,“国家职工国家养”,职工吃企业“大锅饭”的历史也结束了。垦
区从产品经济向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转变开始了。国家通过放开经营,给企业一定的经营自主权,
使农垦企业第一次成为相对独立经济实体,同时,农垦企业推行了以家庭农场为主的各种承
包经营形式,划小了核算单位,职工家庭农场实行自主经营,包干上交,独立核算、自负盈亏
的政策。职工既是生产者,又是经营者,这就充分地调动了职工生产经营积极性。这种大农场
套小农场的经营管理体制,给企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垦区全面兴办职工家庭农场的第一年,就
显示了改革的巨大推动力。
1985年是垦区多灾之年,旱,涝、风、雹成灾面积达315万亩,损失粮食约11万吨。但是,
由于77%的耕地由家庭农场承包经营,使粮豆亩产仅比上年减产9.6%。家庭农场承包上交利
润3,136万元,使垦区避免了因灾害而亏损。更可喜的是垦区所有制结构、产业结构、劳动
力结构开始发生了变化。工农业总产值中集体经济和个体经济所占的比重增加。由于产业结构
发生了变化,尽管粮豆总产量因受灾比上年减少10%,但工农业总产值比上年增加了3.2%。
在种植业内部需要大量劳动投入的水稻和经济作物,以及适合分散家庭经营的养殖业都有显著
的增长。水稻播种7.59万亩,比上年增加了3.04万亩。家庭饲养的肥猪从上年的2.99万头增长
到6.7万头,菜牛从17头猛增到2,241头,牛奶从472吨增长到2,465吨。家庭农场的兴办促进
了劳动就业和劳动力从土地上分离。垦区停薪留职自谋二、三产业的职工4,187人,个体劳动
者从1984年的1,771人发展到1985年的3,424人,长期待业的青年和职工家属1.5万人的就业
问题也初步得到了缓解。
经济体制改革给垦区增添了生机和活力,也震撼着人们旧的思想观念,冲击着旧的经营管
理方式。改革是艰难曲折之路,改革也是垦区繁荣富裕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