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四章 垦区农场工厂学校医院简介

第四章 垦区农场工厂学校医院简介




双鸭山农场
  双鸭山农场位于黑龙江省双鸭山市东南郊区扁石河流域和七星河上游山区。地理坐标在东
经131°14′~131°42′,北纬46°211′~46°36′之间。场部设在扁石河中游北岸,距
双鸭山市三十三公里。场区东与宝清县七星泡镇及友谊农场八分场相接,西与双鸭山市长胜乡
毗郊,南至锅盔山(海拔801.3米)北麓,北邻双鸭山矿务局宝山及四方台矿区。全场总面积为50
万亩,其中耕地面积19.1万亩,可垦荒地1.53万亩,林区面积20万亩,牧地草原2.76万亩,
水域面积0.3万亩。
  农场全境东西长,南北窄。东西平均长距为39.5公里,南北一般为10公里,最宽为 25公
里,最窄为7.5公里。
  农场地处丘陵地区。境内群山起伏,沟谷纵横,地形复杂,坡度较大。全场地势西北高,
东南低,海拔在104—640米之间。场内海拔400米以上的山蜂有五座:大叶沟东山(小锅盔山)
海拔640.1米、王麻子沟山海拔589.7米,小尖山海拔444.1米,大山(鱼池沟山)海拔426米、迎
晖山海拔411.9米。场区水系发达,有大小河流五条:七星河,扁石河、大叶沟河、大马蹄河、
小马蹄河,形成天然排水网。水面面积在10垧以上的水库有六座。
  双鸭山农场始建于1947年,为东北地区建点最早的农场之一。1985年有人口4295户,共
18,785人。其中职工7,375人。拥有拖拉机189混合台,折合417标准台,有联合收割机67台、
汽车82台。农场的农机管理在农垦系统是较好的单位,1981年,省农场总局授予“农机标准化
农场”称号,农垦部授予“节能先进单位”称号,1922年被评为“农机系统先进集体”。农场
已发展成为农、林、牧、工、商多种经营的现代化企业。有工业、煤炭、建筑工程、林业、畜
牧、粮食、商贸、经销、劳动服务、物资供应等公司,有36个基层生产单位,其中有16个农业
队。体制改革后,已普遍建立了家庭农场,其它各业实行承包。
  全场有5所普通中学,一所职业高中,20所小学,一所医院和23所卫生所,场部地区已建
成为全场经济、文化中心的小城镇。
  农场交通方便,有公路通往双鸭山市、七台河市、宝清县、红兴隆管理局和友谊农场。铁
路可通往新安,双阳、七星、东保卫、宝山,四方台各矿区,并可经双鸭山市转向全国各地。
场内资源丰富,主要有林木、煤炭、铁矿石、石英矿石、蘑菇、木耳、猴头、中草药等,对发
展多种经营十分有利。1985年工农业总产值3,028万元,其中工业产值1,011.4万元,占工农
业总产值33%。农场地少人多,人均耕地面积仅为10.25亩,是垦区人均耕地最少的一个农场。


曙光农场
曙光农场是1953年由桦南农场与孟家岗农场合并建成的。桦南农场建于1948年8月 6日。
孟家岗农场建于1949年9月17日,原为东北军区政治部解放三团。
  1985年有人口13,029人,职工6,183人。拖拉机144混合台,折合为333个标准台。联合
收割机76台。(1985年兴办家庭农场,已转让给职工个人拖拉机221个标准台,联合收割机61台)
汽车84台,其中客车10台。
  农场位于桦南县境内。场部在县城西北方向九公里处的半截河子。地理坐标为北纬 46°13′
—46°23′,东经130°171′—130°39′。海拔108—240米。场区东西长约75公里,南北宽约
20公里。多丘陵地,北高南低,东高西低。呈现一偏坡的漫岗地形,坡降为1/ 10~1/200。佳
(佳木斯)牡(牡丹江)公路横贯场区,牡(牡丹江)佳(佳木斯)铁路从场区东南部穿过,场部距桦
南火车站13公里,距八虎力火车站12公里。场内公路直通各队,交通方便。
  土地总面积26.5万余亩,耕地面积15.9万亩,其中岗坡地耕地面积11.3万亩,占总耕地面
积70%。岗地表层10~30公分为黑土,以下为白浆土,肥力低,透水性差,河谷平地,地势平
坦,夹有洼坑,黑土层20—50公分。流经场区的有八虎力河、松木河、倭肯河等三条河流。沿
河流修筑防洪堤45公里,挖排水主干总长193公里。建提水工程4处,小水库塘坝13处。营造防
护林7000余亩,多年来进行了积肥改土,平整土地,兴修水利为中心的山、水,田、林、路综
合治理,收到了较好的效益。
  曙光农场有15个农业生产队,1个良种站,1974年粮食亩单产150公斤,1975、1976连续两
年达250公斤。1934年兴办家庭农场1.5个,为1985年全面兴办家庭农场打下了基础。畜产品以
猪为首位;七十年代末出口猪4000余头,肉重230吨,马的饲养最高为635匹,黄牛是七十年代
初发展起来的,既解决使役,又提供出口,建场初期开始养羊,六十年代为最盛时期,1969年
达到4000多只,优良品种有“三江细毛羊”,以后因牧地被开垦等原因,羊的数量逐年下降。
家畜近几年有了发展。工业生产有年产3万吨的水泥厂一座,小型煤矿一处。建材、粮油加工、
机械修理自成系统配套。近几年在搞活经济的推动下,饮食、服务等第三产业正在兴起。场
有职业高中1所,中学6所,小学14所,场卫生院1所。
  从建场到1984年的36年间,其中19年经营盈利,盈利最高达401.1万元(1980年),总产值
(不变)由1953年的136.57万元(其中工副业产值38.22万元)发展到1985年的 1979.5万元,其中
工业产值818.6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41%。该场积极改良白浆土,改革耕作制度创高产,曾
被黑龙江省委、省革委、省人民政府授予“农业学大寨先进场”、“大寨场”、“文明单位”,
并受到国务院奖励。


友谊农场

友谊农场于1954年冬勘测,1955年春建场,开始是苏联政府援建的。位于黑龙江省三江平
原中部的沼泽地边缘,北纬46°28′—46°59′,东经131°29′—132°15′。1985年总面
积已达1872平方公里,东西长56公里,南北宽44公里,是我国最大的国营农场。东与宝清县为
邻,西与集贤县接壤,南靠双鸭山市,北临富锦县。建场初期耕地面积为37万亩,建场30年来,
耕地面积不断扩大,现有耕地为131万亩。1985年工农业总产值14,082万元,其中工业产值
4,896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34%。场全员劳动生产率3756元/人。粮豆总产达12.9万吨,上
交6.4万吨。有10个农业分场,109个农业队,6个林业队,1个畜牧队,3个副业队,1个渔业队。
总人口11万,职2124.3万,兴办家庭农场6,202个。
  友谊农场的建置多次变化。1957年前,实行三级管理,设五个农业分场,12个农业生产队,
一个畜牧生产队。1958年10月17日经中共黑龙江省委批准,将集贤县的兴隆、三道岗、七星、
友林乡和套河乡的3个农业社划归农场,合并组成友谊人民公社,实行社、场合一体制;1960
年4月29日国务院决定撤消友谊人民公社,设置友谊县,实行县、场合一体制。1963年撤消友
谊县建置,建立合江地区友谊特区,实行场、区合一体制,1964年6月23日国务院批准恢复友
谊县建置,政企合一。1969年3月15日黑龙江省革命委员会决定撤消友谊县建置,成立18团,
隶属于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第3师;1977年撤消18团恢复农场建置,隶属红兴隆国营农场管理
局。1984年12月5日国务院批准恢复友谊县建置,实行政企合一体制,进行农场建县试点。除
政全工作外,仍由红兴隆管理局领导。
  友谊农场是我国高度机械化农场之一。1985年有拖拉机2,654标准台,1,109自然台,康
拜因458台,载重汽车375台。1976年国家从美国引进了62台(件)新式农机装备了五分场二队;
1980年又增补了7台农业机械,二队的田间机械化程度达到了百分之百。1979年至1980年,黑
龙江省农场总局在农场新建十分场建立了全盘国产农业机械对比试点分场,机械化程度达到90%
以上。
  友谊农场盛产小麦、大豆、玉米。经济作物有花生、向日葵、甜菜、苏子、白瓜子、烤烟、
麻类、西瓜、药材等。畜产品有肉猪、肉牛、羊、牛奶等。肥猪每年可出口2万头。每年还
生产2000余两鹿茸和少许人参、山葡萄、木耳、杂蘑、五味子。有草原达10万亩,植被为小叶
樟,沼泽化草甸杂草。主要分布在四、十分场北部,是发展畜牧业的天然牧场。苇塘约15000
亩,水面近1万亩。
  友谊农场的工业发展始于1958年。初期只试办了一些小型工业,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农场的工业建设发生了新的变化,到1985年,农场已有建材、造纸、煤炭、乳制品机械加工、
水泥、粮油加工等53个工业单位。交通运输事业的发展也很快,由建场初期的38台载重汽车
增加到375台。农场有直达集贤县福利屯的客运班车,总场同所属的十个农业分场及林场、煤
矿等每日都有客运班车,此外,还有福前线铁路通过农场境内。
  建场以来,文教卫生事业也有较快发展,到1985年全场共有普通中学14所,小学 112所,
其中连队小学96所。有总场卫生院1所,分场卫生所19所,总场和分场卫生院共有床位488张,
医务人员223人。

二九一农场  
  二九一农场,是1955年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农业建设第二师六团集体转业创建的。为纪念这
支具有光荣战斗历史的部队,特以这支部队的前身——中国人民解放军步兵97师 291团的番号,
作为场名。
  农场位于黑龙江省东部,集贤、富锦、桦川三县交界处。东与富锦县的花马公社、西安公
社为邻;西与集贤县的腰屯公社、永安公社以及桦川县的东方红公社为界;南与友谊农场相望;
北至松花江,与普阳农场隔江相望。地理坐标为北纬46°50′,至47°15′,东经131°20′
至131°43′。总面积89.5万亩。
  二九一农场地理位置优越,交通方便。东距富锦县城45公里;西距集贤县城30公里;南距
红兴隆国营农场管理局40公里。集富公路横穿农场南部,正在修筑中的桦富公路横穿农场北部。
松花江水运可上抵哈尔滨,下达同江以远的松花江汇合口。农场内部客运线路可抵达各生产队。
  农场土地连片,是垦区地势最为低平的农场,自然坡降自西向东为1/3000—1/ 8000,海
拔高程在64—69米之间。地下藏有丰富优质原煤,正待开发利用。农场建立以前,这里是一
片由松花江,安邦河汇融,泛滥所致的沼泽荒原。
  建场以来,兴修水利工程土石方累计达1000余万立方米,修筑了长达48公里的松花江、安
邦河防洪大堤,开挖了贯穿全场南北的安邦河排水总干渠,两座大型抽水站分立于农场南北,
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排水渠系,可以解除一般洪水危害。通过兴修水利,大面积荒原得到开发,
耕地面积已达56.2万亩。有39个农业生产队。职工7,812人。以种植小麦、大豆为主。到1985
年,拥有拖拉机119标准台(418自然台)。工业厂房面积达 14,500平方米,电动机达1,353台,
各种工业机械设备达550台。主要有农机修造、粮食加工、木材加工、制砖、建筑等工业。
养猪水平为年4,200余头,大牲畜为847头,初步形成一个以农业为主,林、牧、工、副同时
并举的现代化国营农场。
  二九一农场总人口为16,000人,是垦区人均耕地最多的农场(人均35.12亩)。 1955年至
1980年,十年亏损,十六年盈利,盈亏相抵,累计盈利61.9万元。1985年工农业总产值2,441
万元,其中农业1,873万元,工业567.8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23.3%。

北兴农场

  北兴农场,原为1955年10月15日省农管厅所建金沙农场的一分场。1963年1月独立建场。
地处七台河与宝清县之间,地理坐标为东经131°09′30″至13l°27′,北纬 45°43′40″
至46°14′4″。年平均气温2.4℃,七月最热平均21℃,一月最冷平均-18,9℃积温2,200℃
——2,500℃,日照2614.6小时,无霜期114天。
  1985年有生产队45个,其中农业队34个,工业企业8个。有中小学校44所,医院士个。总
人口22,592人,职工10,828人。农场总面积116.4万亩。其中:耕地36.4万亩,林地39万亩,
果园1,461亩,苗圃180亩,草原16.4万亩,水面1.5万亩,可垦荒地6.2万亩,道路及建筑物
占地2.1万亩,其它土地13.9万亩。砂石公路206公里,输配电线路478.2公里,通讯线路273.5
杆公里。
  主要机械设备有各种拖拉机860标准台,联合收割机152台,载重汽车131台;配套农具
2,000余件。
  矿藏资源已探明批给农场原煤贮量500万吨,黄金614.7公斤。已发现未探明原煤贮地5处,
山金矿7处。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从1979年至1984年这六年中,除1981年遭特大涝灾亏损外,连
年盈利。职工平均收入不断增加,1979年平均月工资53元,1984年为69元,增长30%,生活
逐渐改善。1984年11月开始办起家庭农场2,150个,2,301户占总户数的41.2%。经营土地
295,965亩,占耕地面积的78%。参加职工人数6,344人,占职工总数的56.8%。另办开发性
家庭农场18个,开荒7,500亩。成立养殖专业户54个,拨给饲料地15,115亩。
  兴办家庭农场的同时,产业结构正向着建立多种经营成份、多种经营方式并存的方向逐步
调整。农业在保证种植业稳产增产的前提下,重点发展畜牧业和林业,把不宜种植的耕地还林
还草。一部分荒山、水面、果园、苗圃、畜群承包给集体或个人,逐步转向专业化。为发展养
殖专业户,一个日产一吨的饲料加工厂已投产。工业除农机修造、粮食加工外,有一个金矿和
51个小煤窖。边远生产队还办起了个体小型粮油加工业和小食品工业等。
  1985年工农业总产值3,420万元,其中农业产值2,512万元,工业产值908万元,占工农
业总产值26%。


八五二农场

八五二农场位于黑龙江省东部宝清县境内,地处挠力河中游、完达山北麓。东至蛤蟆通河,
南至完达山北林区,西与宝清县朝阳、万金山、尖山子公社相邻,北达小挠力河。东西宽46
公里,南北长57公里,总面积为204.5万亩。其中:可垦面积125万亩,次生林地面积25万亩,
草原14万亩,水面5万亩。
  八五二农场是以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二、三师复转官兵于1956年建立起来的军垦农场。
1958年以后,大批复转官兵和山东、河北、四川的支边青年,山东移民及各地知识青年相继来
场参加建设。现已发展成为一个拥有20个分场级单位,176个生产队(车间),近6万人口,近3
万职工,110万亩耕地,各种型号拖拉机1936标准台(722自然台),联合收割机427台,汽车278
台,固定资产净值7,129万元的农、林、牧、副、渔、工、商综合经营的大型机械化农业企业。
  农业生产小麦、大豆。从1956年至1983年的28年间,计生产粮豆1,980,000吨,上交粮
豆1,125,000吨,商品率为56.9%。上交肥猪125,OOO余头,肉牛792头,白酒9,700余吨,
鹿茸18,000余两。造林8万亩。28年中,12年经营亏损,总亏损额5,709.3万元;16年盈利,
总盈利额1l,200.3万元;盈亏相抵仍盈利5,494万元,年平均盈利196.2万元。28年来国家共
投放农场基本建没资金10,074.1万元,农场上交利润、税金及其它资金4,298万元,基本建
设投资回收率为42.7%。1985工农业总产值10,776万元,其中工业产值3,260万元,占工农
业产值30%。
  有天然林和人工林30万亩。木材总蓄积量126立方米,年采伐量7000立方米,1985年造林
4,180亩。畜牧业有奶牛,猪、羊、鹿、禽等,1985年产值54.1万元。副业生产有人参、鹿茸、
木耳、蜂蜜、向日葵、白瓜子及野生植物采集,1985年产值21.2万元。渔业有养殖水面25,000
亩,鱼苗繁殖基地一处。捕获鲜鱼高年份为38万斤,产鱼苗250万尾。蛤蟆通水库特产高背鲫
鱼,重达10斤左右。工业有农机、机制纸、煤、水泥、白灰、砖瓦、橡胶、木材加工、白酒、
乳制品、粮油加工、糕点、豆制品等生产。还有商业网点71个,从业人员746人,固资定金450
万元,流动资金550万元,1985年批发销售额1,121万元。
  文教卫生:有职工中专一所,重点高中一所,职业高中四所,其它各类学校100所,在校
学生8800人。中心医院一座。卫生院、所16个,有床位385张。还有1000瓦的电视转播台。
  科技:全场有各类科技人员422人,其中有高级技术职称的2人,中级技术职称的169人,
初级技术职称的251人,近年来的科技成果中有9项通过了国家鉴定。其中:清选机获2项部级
科研成果奖,拌药机获省科研成果奖,瘦肉型三江白猪获部级推广成果奖。
  交通:南距迎春火车站28公里,西距红兴隆火车站136公里,场内有砂石公路320公里,有
班车通行。
  生活福利:有影院、图书室、篮、排球场等文体活动场所296处。职工存款总额2,400万
元,人均存款704元,人均年收入501元,人均住房面积9平方米。在深入改革发展商品生产,
搞活经济的过程中,1985年办起职工家庭农场4,783个,对外经济技术协作也日益发展。


八五三农场

八五三农场地处三江平原,完达山北麓,宝清县境内。地理座标,北纬46°201′—
  46°51′,东经132°39′—133°60′。南北长45公里,东西长38公里。东及东南以宝
(宝清县)饶(浇河县)公路往东横向延伸6公里为界;西及西南以蛤蟆通河、挠力河为界与八五二、
五九七农场相对,东北与越岭河、五星湖为界与红旗岭农场相接,北以挠力河为界与富锦县
为邻。总面积177.2万亩,其中:耕地80万亩,可垦荒地24.8万亩,林地30.3万亩,牧地3.5万
亩,水面27.2万亩,基建占地6.6万亩,其它2.8万亩,雁窝岛在四分场境内。
  地形呈东南高西北低,由东南向西北倾斜。主要山脉有:跃进山、三元坝、海音山、将军
岭等,统属完达山余脉系,走向近南北,形成场区东南方的天然屏障。
  河流主要有:宝清河、小清河、小滨河、新鲜河、东大沟、小东沟、向阳河、越岭河等,
均发源于完达山,为山谷水线汇合而成。河身弯曲异常,平原无明显河床。冬季气候严寒干燥,
夏季受前热带海洋气团的影响,降雨集中、偏多,气候温热、湿润。另外,因受山脉和沼泽
水系的影响,形成小区特有的气候,适宜农作物生长。
  自然资源比较丰富。森林蓄积量为210万立方米,其中杨树占50%、柞树占30%,三大硬
阔(水曲柳,黄波萝、核桃秋)占10%,红松、椴树、桦树及其它杂树占10%。名贵山产品有:
人参、五加参、五味子、猴头、蘑菇、木耳、山葡萄、弥猴桃等以及熊掌 ,鹿茸等珍品。
  水产品有:鲫鱼、鲤鱼、黑鱼、鲇鱼、草鱼、白鲢等。
  农场始建于1956年10月,是以铁道兵六师、十一师的复员转业官兵为主组建起来的。1958
年,又有3000名转业官兵参加该场建设。
  广大复转官兵继承和发扬了中国人民解放军不怕吃苦,勇于牺牲的革命精神,抗严寒,治
洼涝,艰苦创业。在开发建设中罗海荣、张德信同志英勇献身。为纪念这些同志在雁窝岛修了
烈士陵园,建造了烈士纪念碑。该场1960年被评为农垦系统先进单位获国务院颁发的锦旗一面。
  农场有人口40,374人,职工20,910人。现有拖拉机1513标准台(582自然台),收割机322
台,载重汽车215台。总场下辖14个分场级单位(其中农业分场7个),71个基层生产队(农业生
产队55个),截止1983年,建成居民点137个,共生产粮豆1,580,000吨,上交795,000吨,
生产肥猪22.3万头,上交10万余头,生产鹿茸2.8万两。1985年工农业总产值9,376.4万元,
其中农业产值6,957.4万元,工业2,419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25.8%,兴力、家庭农场4,021
个。
  工业有机械厂,山葡萄酒酝造厂,电机厂,皮革厂,粮、油,食品加工厂、建材厂、筷子
厂等。
  畜牧业有奶牛、猪、家禽等,1985年产值172,1万元。
  商业有三级批发站、大型综合商店、农机物质供应站、农工商经销部、农贸市场等。
  文教卫生有职工中专一所,职业高中一所,各类学校57所,还有幼儿园、文化馆、电影院、
有线广播站、电视差转台等。场卫生院士所,卫生所15个,共有床位193张。
  在改革精神鼓舞下,农场实行了全面改革,工农业各方面将会得到更大的发展。


饶河农场

饶河农场,是红兴隆垦区唯一的边境农场。1956年由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九师所建的八
五九农场二分场和畜牧场于1964年合并建立。
  饶河农场位于黑龙江省三江平原东部,在饶河县境内,地处边疆,东邻乌苏里江,与苏联
远东地区隔江相望,北至挠力河与建三江管理局毗邻。坐标东经133°47′18″—134°13′02″,
北纬47°03′—47°15′。海拔60—70米,属北寒冷凉区。一月份平均温度为零下20℃左右,
季短暂而炎热,七月份平均气温为22℃。全场总面积91.5万亩,其中森林面积17.5万亩。开垦
种植的土地30.7万亩,尚可开垦19.3万亩。全场12,050人,28个农业生产队,12个工副业队。
5,533名职工。
  农场以种植业为主。农作物有小麦,大豆、玉米及小量杂粮。土特产有木耳、蘑菇、猴头、
山葡萄、五味子、鹿茸等,特别是饶河的椴树、蜂蜜,乌苏里江的大马哈鱼,山林中的蕨菜较
有名气,销售国外。
  农场工业生产亦初具规模,有粮油加工厂、酒厂、木材加工厂、饲料加工厂。商业网点普
及全场。
  场部为全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近年来不仅为职工建起了一排排整齐的红砖瓦房,而
且为老干部和科技人员盖起了五栋宽敞亮堂的老干部房和科技房, 目前正在向着农场小镇的
方向发展。
  农场教育事业和其它行业一样,发展较快。已普及初等教育,现有职工高中一所,完全中
学一所,初中两所,场直小学一所,每队都有小学。小学入学率为100%,初中入学率达96%,
全场现有中、小学生2,620人,教师261人。有场医院一座,40张床位,生产队有33个卫生
室,全场有医护人员105人。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特别是全面贯彻中共中央1984年l号文件后,开始了以兴办家
庭农场为突破口的经济体制改革。1985年工农业总产值2,528万元,其中工业产值543万元占
工农业总产值21.5%。


五九七农场

五九七农场位于黑龙江省宝清县境内,七星河与挠力河相交的三角地带。地处东经131°45′
—132°45′,北纬40°22′—46°49′10″。土地总面积143.8万亩,其中耕地58.9万亩,尚
有可垦荒地21.4万亩,林地10.8万亩,牧地草原14万亩,苇塘10.4万亩,水面1.37万亩,其中
可供养殖的水面9804亩,有发展农、林、牧、副、渔的丰富资源条件。农场总人口30,438人,
职工11,249人。
  五九七农场的前身是1957年9月852农场三分场改建的855农场。1959年7月改为597农场,
以中国人民解放军预备四师复转官兵为主体,以该部队番号命名。
  经过20多年的开发建设,农场已拥有一定的物质、技术基础。全场现有4个农业分场,47
个农牧业生产队。3,617个职工家庭农、牧、林、渔场,308个家庭专业户。拥有拖拉机1305
标准台(283自然台),联合收割机231台,载重汽车176辆,其它各类配套农具2,675台,水泥
晒场131,191平方米,房屋486,117平方米,砂石公路74公里,输配电线路80公里,通讯线路
177杆公里。文教卫生事业也有发展,有中专l所,职业高中1所,中学6所,各类学校共46所,
在校学生77,096人。还有场医院1所,分场卫生所5个共有床位150张。
  工业有煤矿、水泥厂、面粉厂、制油、制酒、制砖、锯材、食品加工、机械修造等各类工
业企业11个,建筑工程队4个。商业企业7个。1.985年商业零售额761万元。畜牧业有奶牛、鹿、
猪、鸡等,1985年产值72.3万元。
  场内地势较为平坦,海拔高度一般在62—92公尺。最高达660公尺,最低为56公尺。地形
自西南向东北倾斜,南高北低,东北部平原沼泽地区一般坡降1/4000—1/10000。
  场内有大小河流五条,七星河、挠力河、金沙河、犁树沟、双柳河。
  场内土壤类型较多,主要有五种,棕壤土占总面积的17.5%。白浆土占0.5%、黑土占0.5%、
草甸土占33.4%、沼泽土占47.3%。
  矿产资源:地下蕴藏有丰富的煤炭,山区有大量石灰石。
  森林资源:省划给农场的山林地面积为3.7万亩,大多分布在山腹以下,有活立木蓄积6.7
万立方米。
草原资源:有大面积芦苇保护区,及大叶樟、小叶樟草原。
  农场经济发展不稳定。从经营利润看,1980年盈利1638.7万元,1981年亏损 1041.3万元,
1982年亏损158.8万元,1983年盈利337.7万元。1984年盈9.5万元。1985年工农业总产值4,082
万元,其中农业产值2,979万元,工业产值1,102万元。


红旗岭农场

红旗岭农场,是在1958年建的八五三农场五分场和1969年建的向阳团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农场位于完达山西北麓,七里沁河两岸和挠力河东岸,地跨宝清、饶河两县交界处,东经132°58′,
至133°30′;北纬46°31′,至47°04′。西隔挠力河与建三江管局的大兴农场交界;南依越
岭河和八五三农场毗邻,北与饶河县良种场、五七公社滨丰大队为界;东部以13、18、19、20
等生产队的山边截流沟与东方红林业局接壤。东西宽33公里,南北长38公里,土地总面积66.2
万亩。现有耕地26万余亩,还有可垦地8.3万亩,林地13.86万亩,滩地、沼泽地15.5万亩,水
面1.6万亩。场内地形东南高西北低,由东南向西北倾斜,坡降平均为1/200。海拔高程200—600
米之间。七里沁河横贯全场,流入挠力河,经场内15公里。场内三河(挠力河、七里沁河、越岭
河)两岭(红旗岭、东风岭),土地肥沃,资源丰富。
  农场土壤白浆土地约占29.1%,黑土层在18厘米左右。草甸土9.9%左右,土壤有机质约
在5%以上。其中含氮量0,4%。含磷0.15%。
  农场依山傍水。有山林46,000亩,其中荒山3,150亩,灌木序林8,344亩,中幼林3,449
亩,蓄积量约60,000立方米。主要有水曲柳、核桃、黄波萝等树种。这里是东北黑蜂特区,
蜜源丰富。林间有狍子、野猪、狗熊、狐狸、紫貂、马鹿和东北虎。七里沁河、挠力河盛产鲫
鱼、黑鱼、鲤鱼、狗鱼和鳖花鱼等鱼类。
  农场两级制管理,下设21个农业队,1个林业队,1个渔业队,1个汽车队。工副业队6个,
建筑业1个,商业企业2个。一所医院,一所中学和一所含有初中班的小学,一所职业高中。全
场有10052人,2586户,职2124963名。各种拖拉机554标准台(220自然台)联合收割机106台,
还有配套农机具和晒场机械。农场主要生产小麦、大豆。
  1985年兴办起家庭农场1055个,其中独户家庭农场773个。另有家庭林场4个,家庭渔场7
个,家庭牧场25个,其它专业户12个。
  工业有砖瓦、面粉加工和石灰厂等。1984年新建的果酒厂,用高薪聘来技师,充分利用山
区土特产山葡萄、山丁子、猕猴桃,五味子等山果,以及人工栽培的龙葵和黑加仑果作原料,
酒质优良。尤其黑加仑果酒深受欢迎。
  1985年工农业总产值2101.3万元,其中工业产值500万元,占工农业产值24%。


江川农场

江川农场位于黑龙江省桦川县境内。1964年,由原佳木斯市所属万里河、宝山两个农场合
并而成,命名为“万宝农场”。是年,原红色草原牧场大批职工搬迁来此而进一步扩大。场区
紧靠松花江边,土地肥沃,地势平坦。1977年改名“江川农场”。
  江川农场座落于松花江下游的冲积平原上,地理坐标为东经130°47′09″— 131°06′,
北纬47°00′44″一47°13′09″间。西与桦川县悦兴乡接壤,南与宝山农场及中伏乡为邻,
东和新城乡相连接,北靠松花江段31公里隔江与梧桐河农场相望。东西长23.7公里,南北长
21.2公里,土地面积为55.8万亩。
  江川农场一面临江,西和西南偏高,北和东北偏低,整体地势有朝向松花江的缓坡,坡降
在l:6000一1: 8000之间,海拔高程在68~73米之间,整个地形呈簸箕形,内部地势低平。
马库里山、万里河山、马鞍山等山丘座落簸箕口。其中山丘面积815亩,占总面积0.15%。水
面为25,507亩,占总面积4.8%。洼地22,3S7亩,占总面积4.2%,平原484,846亩,占总面
积90.8%。
  农场现有人口12,831人,职工总数为5,131人。
  农场为场、队两级管理,下属农业连队21个,相当于队级的工业生产单位6个(即农机修造
厂、磷肥厂、塑料编织厂、砖厂、制材厂、粮油加工厂)。建筑施工单位4个。拥有拖拉机443
标准台,其中已转让职工399台,联合收割机109台,载重汽车45台。
  农场原有工业生产产值只占总产值的16%,其生产只是为农场的生产和职工的生活需要服
务,商品性生产项目极少,主要是红砖、锯材、农机修理、水泥、塑料、编织、油、米面加工
等。年产值一般在250万元左右。1984年因地制宜地进行了产业结构调整,在不放松粮食生产
的前提下,积极发展多种经营,走农、林、牧、副、渔相结合,农、工、商一体化,产、供、
销一条龙的道路。工业生产蒸蒸日上,目前日产8吨的“小香槟”、“雪梅露”饮料厂已建成
投产。柳条编织厂已投产。草板厂、奶粉厂、罐头厂等正在酿酝筹建之中,集体、个体的各种
民用电器、制造修理、副食加工等工厂均陆续建立。
  农场耕地现已达23万亩。水稻田已发展2.6万亩。
  松花江是农场界江,流经农场31公里,全场水面为2.29万亩,是捕捞生产的良好水域。有
水库、水泡2,742亩。1973年成完了顶宽4米平均高度3.7米31公里长的防洪大堤,土石方为332.6
万立方米。完成了排干渠39条,全长450.22公里,土方为321.1万立方米。建筑桥、涵、闸150
座。排站l座,强排流量10.4秒立方米。修成灌溉干渠109条,长178.72公里,土方338万立方
米。建筑桥涵闸229座。灌站二座,溉灌流量11.1秒/立方米。
  1985年全面兴办家庭农场,战胜了春涝等自然灾害,工农业总产值1669.7万元,其中农业
产值1,108.6万元,工业产值382万元。


宝山农场

宝山农场位于黑龙江省三江平原桦川县境内。地理坐标在东经130°45′~130°57′,北
纬46°55′~47°01′之间,场部设在桦川县中伏乡西宝山大队以西三公里处。
  宝山农场以桦(川)富(锦)公路为界,与江川农场隔路相望,南与笔架山劳改支队毗连,东
与桦川县中伏乡西宝山,东宝山、复兴大队为邻,西同桦川县苏家店乡和集贤县丰乐镇所辖的
生产队接壤。场区有桦川县苏家店乡,悦兴乡和集贤乡农民开垦的地块。
  宝山农场前身为1960年佳木斯畜牧局组建的宝山联营畜牧场,当时建点三处,共有土地
6000亩,职3280人,设机耕队,有机务工人20人。1963年与佳木斯市所辖的万里河农场合并
为万宝农场。1968年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成立后,农场改为第三十团。1970年,兵团组建第二
十六团,将第三十团的一连和十二连(原宝山联营畜牧场)划归二十六团。1976年兵团撤消,二
十六团改为宝山农场。1978年宝山农场并入笔架山农场,成为宝山分场。1981年宝山分场又从
笔架山农场分出,并入江川农场,仍设分场。1984年 1月宝山分场改为宝山劳改管教支队,1984
年12月恢复为宝山农场。
  宝山农场有土地面积18.48万亩,其中耕地面积5.65万亩,林地3,811亩,苇塘1,676亩,
水面88亩,可垦荒地3.02万亩。全场人口2,608人,其中职工1,162人。全场有6个农业生
产队,还有汽车队、学校、医院、商店等。是红兴隆垦区最小的农场。
  农场拥有拖拉机166标准台,联合收割机30台,胶轮车30台。工副业拥有固定资产 9.87万
元。畜牧业拥有黄牛、奶牛、猪,禽类等。
  1984年9月份将农用机械转让给职工后,农场开始兴办家庭农场,其他各业也逐步实行承
包。在经济改革的大好形势下,宝山农场注意发展多种经营,经济效益有较明显的提高。1985
年工农业总产值183万元,其中工业产值46.2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25%。


红兴隆机械厂

黑龙江省红兴隆机械厂组建于1961年。
  1960年,为了解决合江农垦局所属各农场对农机配件的需求,合江农垦局决定在绥滨县城
组建机械厂,定名为合江农垦局通用机械厂。1961年3月,合江农垦局决定改建于友谊农场境
内兴隆镇西五华里处的扁石河,工厂名称定为合江农垦局友谊拖拉机配件厂。1963年,工厂易
名为东北农垦总局拖拉机配件厂。1976年,改名为黑龙江省红兴隆农业机械厂。1980年,改名
为黑龙江省红兴隆机械厂。厂区位于友谊县红兴隆镇境内。距红兴隆火车站六华里。
  截止1985年底,工厂占地总面积为70万平方米,其中农副业基地占地700亩。总建筑面积为
5.46万平方米,其中工业厂房面积12,741平方米。
  1985年底共有总人口2,953人,职工1,318人。大中型机械加工设备300余台,最高年产
值1019万元,约占黑龙江垦区机械工业总产值六分之一强。最高年利润62.6万元。全员劳动生
产率8,950元,工人劳动生产率12,396元,机械厂设铸造、金工、锻压、热处理,动力、机
修、总装等七个全民所有制分厂,两个集体厂(车具厂和综合服务厂),还有产品销售、物资供
应、生产管理、质量管理、经营管理、党政群团、生活服务、街道等20个科室和服务部门。还
建立了机械制造科学技术研究所和理化计量中心。各分厂、商店、车队及销售、物资、服务公
司均实行全民所有、集体经营、定额上交、超利分成。随着工厂生产形势的发展,企业整顿、
文明建设都取得可喜的成绩。
  1980年以前,工厂主要生产各种农机、汽车等零配件。其中“兴”字牌收割机刀片1981年
被评为省农场总局优质产品,“兴”字牌CA—10B汽车后桥半轴分别于1980年10月和1983年4
月被评为黑龙江省和农牧渔业部优质产品。工厂生产的各类汽车半轴销往北京、上海、广州、
沈阳、新疆等20几个省市自治区。
  近年又先后研制成功GP400X 2滚移式喷灌机及系列产品,5HT—15大型谷物烘干机、BLS—
700防陷半链轨、XZC—620型旋转锄等大中型现代化农业机械设备,为我国农机产品填补了空
白,为工厂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生机。
  1984年10月,提出了“农机转民机,配件转配套,大型转小型”的三转方针,并研制了
“兴龙—120”和“兴龙—121”单、双排座载重一吨农用汽车。
  1985年工业总产值628万元。


红兴隆电厂

红兴隆电厂是经省计委(77)75号文件批准,投资2,181万元,省电力设计院设计为36,000
千瓦的一座自备火力电厂。厂址位于宝清县南横林子水库之滨。地理坐标为北纬46°13′,东
经132°43′。1978年7月开始建设。依靠农场的基本建设队伍和电厂自己培训的技术力量,建
厂指挥部自己组织施工、组织安装,艰苦奋斗,历经4年,到1982年9月基本建成。主厂房48,873
平方米,工业辅助厂房6,060平方米,住宅其它用房12,000平方米,占地面积200公顷。
工程总造价2,287.7万元,安装6,000千瓦机组两台(第三台机组计划1988年安装)。
  经鸡西电业局验收,第一台机组1982年11月2日正式并网运行,第二台机组于1985年10月
并网运行,并将剩余电力按生产实际成本给予微利代销,年发电达到7.5~8千万千瓦,满足了红
兴隆管理局东部农场的电力需要,促进了工农业生产的发展。
  第一机组安装完毕,开机试发,原煤就没有保证,电厂为保证原煤供应又自筹资金330万,
于1981年9月在八五二农场露天煤矿三队队部西侧组建煤矿,1982年10月建成年产原煤1.2万
吨的临时矿井一对,各类用房8,192平方米。1982年4月管理局同八五二农场协商决定:将八
五二农场露天矿三队原建制全部人员、设备、煤炭资源一并移交电厂管辖,原煤生产平均年产
达8万吨以上,确保了发电原煤的稳定供应,建成了采煤、发电联合生产的企业。
  全厂拥有固定资产2,071万元,工业总产值525万元,年实际收入958.7万元。
  生产经营实行三级管理。即:厂、站(矿)、车间(队)。电厂下设汽机、锅炉、电气、热化、
燃料、机修6个车间,煤矿下设露天采煤、井下采煤(两个队)、服务共 4个队;厂直辖汽车
队、劳动服务公司以及厂机关、群团组织、政务系统、文教、卫生等生产经营服务组织。
  有职工人数:1,418人,含合同制工人419人;总人口2,620人。
  电力供应范围:有五九七、八五二、八五三、红旗岭、饶河5个农场,局直属单位,还有
牡丹江局的龙头农场、建三江局的3个农场,饶河县,宝清县、富锦县的部分乡、迎春林业局
的两个林场共约400万亩耕地、50余个工业企业、30万居民的生产、生活用电,年需供电约6.5
千万千瓦,剩余电力输送国网。


中共红兴隆国营农场管理局委员会党校

中共黑龙江省红兴隆国营农场管理局委员会党校,是根据省委决定,于1977年3月10日组
建的。初建时,校址设在宝山农场场部,担负管理局所属农场,场以下干部的短期培训任务。
截至1983年年底,共办短训班40期,一年制培训班二期,共培训干部3,822名。1984年春,党
校搬迁至管理局驻地后,根据党校要实现正规化的要求,于1984年底,向主管部门呈请举办二
年制的理论培训班,并规划到1987年在校生达到200人。1985年土月17日经黑龙江省委办公厅
批准,从1985年起招收党政干部中专班学员,按照省农垦总局统一安排,确定黑龙江垦区东4
局和东部直属5厂(即牡丹江局、宝泉岭局、红兴隆局、建三江局,小岭水泥厂、浩良河化肥厂、
佳木斯肉联厂、迎春机械厂、依兰收获机厂)为招生范围。1985年9月,按省批准招生计划人
数80人,经参加全省统考录取84人,党校还办电大班两期,办短期班4期,参加培训人数为337
人。在校生103人。
  红兴隆党校现有教职员40人,设3科4室:政工种、教务科、总务科;马列教研室、经营
管理教研室、文史教研室、数学教研室。学校有专职教师15人,能开出全部开设学科的课程。
  党校开设的课程中,重点讲授马列主义原理,课时量占授课总时数40%以上。共开设:哲
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中共党史、党的建设、领导科学基础、国民经济管理学、数
学、自然科学常识、语文基础知识、写作、文学概论、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法学概论、
逻辑等16门学科课程。


红兴隆农业技术学校

红兴隆农业技术学校经省高教局中专处、计财处批准,于1978年7月10日建校。 1980年教
育部教专字(001)号文件又被定为国家重点中专之一。校址位于黑龙江省友谊县境内红兴隆农
场管理局局直所在地。
  学校隶属省农场总局和红兴隆管理局双重领导,学制二年。招生对象是全省高中毕业生,
但以垦区为主。教学计划由农牧渔业部下发。办校规模是20个班,800名学生。由于宿舍不足,
始终没达到定员招生。
  学校现有农学、农机、畜牧、兽医、经管5个专业计11个班,另为管理局代办食品工程1个
班、文科电大4个班、三年制机械制造职工中专1个班,总计17个班,627人。
  6年来已为垦区内外培养各科毕业生887人,其中共招生752人,其余为内招毕业生。
  学校现有教职工232人,其中专职教师97人,兼任教师13人,合计110人,占教职工总数的
47%。在教师中有讲师18人,工程师、农艺师、兽医21人,合计有中级以上职称的共29人,占
35%。具有大学本科学历的54人,占49%。年龄50岁以下的67人,占60%。
  校园共占地52.27万平方米,7年来基本建设投资已达430余万元,建筑面积1.7万平方米,
其中教学楼、实验楼、宿舍楼占9,400平方米,食堂、锅炉房等生活用房2,400平方米,家属
房5,960平方米,几年来校园已植树3万余株,修花圃300平方米。有菜园 268亩。
  学校图书馆现有藏书3,0000册,报纸杂志和中外文资料工具书计1,100多种。
  实验室现有14个,其中基础科1个、农学科4个、农机科5个、牧医科4个。设备总值10万元,
实验开出率50%。
  1984年9月已引入世界银行“第二次农业教育项目”贷款43.55万美元,从国内外购置的教
学设备,包括不少高档精密设备,1985年陆续到货,实验开出率将大大提高。
  副教授陈永录著的《农机作业故障200解》获1982年全国通俗读物二等奖。有16名教师写
出论文23篇在国家级、省级和管理局发表或宣讲。还为总局和农垦部编教材8本,计167万字,
供垦区中专和职高做教材。
  近年来,进行教改,采取多种形式办学,为垦区多育人才,如农业气象、经营管理、电力、
食品工程等正规班学生数达400人还为管理局办干部升学辅导、工程师晋级补习等短训班十
几期,人数达千人以上。
  学校注意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大力开展文明校建设活动。改“助学金制”为“奖助
结合”的制度,进一步调动了学生遵纪守法,努力学习的积极性。学校1981年荣获管理局文明
建设流动红旗,1982年获得奖给的“132”汽车一台。1985年管局授予“文明单位”光荣称号。


红兴隆科学研究所

黑龙江省红兴隆国营农场管理局科学研究所筹建于1959年9月,当时称合江农垦局农垦科
学研究所。1960年秋,农垦部批准所址设在友谊县兴隆镇。1961年开始科学研究工作。1962年
4月,根据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精神,进行了精简,调整。科研所的
主要任务是作物选育和良种繁殖。
  1963年1月,合江农垦局与牡丹江农垦局合并,成立东北农垦总局。合江农垦局农垦科研
所与牡丹江农垦局八一农业科研所合并成立东北农垦总局农业科学研究所,归东北农垦总局领
导。两所合并后,科研机构得到了充实和加强,科研工作逐步走上正轨。所址仍在兴隆镇。当
时,根据中央农委和农垦部“大办样板田”的指示,科研所抽各类专业人员26名到友谊农场五
分场搞“样板田”试点。采取科研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开展了16个课题的研究,到1965
年推广应用了8个新品种,繁殖了1,184.77吨良种,总结推广了“三三制”的种植结构,大面
积采用了大豆耙茬方法,研究了化肥的合理施用;对农业机械化的标准作业、使用、维修和改
装进行了探索;并对农牧结合、企业管理、经营核算等方面,作了大量的研究工作。
  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开始。科研所的研究工作和科技成果推广工作随之中断。1969
年1月26日科研所撤销,80%的科技人员下放到生产队劳动。1972年恢复科研所体制,归兵团
三师领导。1976年兵团撤销,科研所归属红兴隆国营农场管理局,改名为红兴隆国营农场管理
局科学研究所。
  所内设有作物育种、耕作栽培、畜牧兽医、农业机械,电子计算机、蔬菜园林、情报资料
等7个研究室,一个综合化验室,一个生物化验室,以及为科研服务的农业试验队、园林试验
队、畜禽原种场、农机试制工厂等4个试验基地。另外,还有一个为生活服务的基建维修队。
全所现有人口848人、210户,干部、职32449人。其中农、机、畜专业技术人员170人,具有高、
中级技术职称的45人。
  所内有耕地1,462亩。总建筑面积27,214平方米。
  科研仪器设备1,131台(件、套)。万元以上大型先进精密仪器40台。
  科研所情报资料室面向垦区,为本所及管局所属农场提供科技情报资料和科技信息,建所
以来共编印简报、各类期刊13种246期。
  建所以来,每年都承担国家、省、总局、管局下达的联系垦区生产实际的多种科研项目。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年平均承担中央有关部、科委、省及农垦系统下达的科研课题37项。
从1983年开始承担和参加了国家科委、经委、计委、财政部和农牧渔业部下达的攻关课题8项。
自1978年以来共有56项科研成果受奖,其中有6项成果填补了国家的空白。瘦肉型三江白猪选
育获1984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机械化养鸡场成套设备和标准鸡舍获机械工业部一等奖;
ZQM 5L—5.0轴向球塞马达获1981年农垦部科技成果一等奖,ZQK一130自走式清淤开沟机获1984
年农牧渔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其他获农牧渔业部科技成果、科技进步、科技成果技术改进奖
8项;全国科学大会奖3项;省科学大会优秀成果奖7、项;省重大科技成果奖1项;省科技成果
推广奖1项;总局科技大会科技成果奖12项,科技成果一、二、三、四等奖18项。
  红管局科研所主要服务对象是红兴隆管理局所辖的12个农场。为垦区推广小麦、大豆、玉
米新品种37个,其中自己选育新品种11个、玉米自交系4个,输送超级原种665公斤,原种12,200
公斤,一级良种92,500公斤,玉米杂交种3,000公斤。推广种植面积2,449万亩(其中小麦200
多万亩,大豆1,112万亩,玉米137万亩)。科研所推广新品种播种面积约占红管局耕地面积的
60~70%。推广应用耕作新技术14项,累计面积1,500万亩。畜禽育种和饲养新技术推广应用
19项,应用先进的科学的饲料配方,使饲料利用率提高15%。改革和研制农机具38项。在改革
开放形势的推动下,从1982年起,开展了技术咨询,技术转让,从单纯的“计划科研型”
开始向“科研经营型”转变。
  为了适应垦区农业、农机、畜牧业的发展和科研成果的推广运用,科研所举办了电子计算
机、4450拖拉机、新国际、外语等各类专业技术学习班40期,参加培训者达2,000多人次,为
农场培训人才。为加强国内外先进技术的交流,先后派人出国考察、学习9次;国外有加拿大、
丹麦、日本、美国、东德、捷克等外国专家技术人员来所参观考察,进行科研协作和技术交
流。
  1985年上级拨给经费196万元,其中事业费45.9万元,基本建设费81.5万元,科研补助费
68.6万元。


红兴隆管理局中心医院

红兴隆农场管理局中心医院位于友谊县境内,与红兴隆农场管理局相距2公里,占地面积
450亩,建筑面积为25,522.46平方米。1l,365平方米的医院主楼座落在福宝公路北100米处,
医院交通方便,友谊、宝清、福利、双鸭山、佳木斯、迎春、密山、虎林、饶河等地的公共汽
车,途经医院,医院还配备大型客车每天接送通勤职工和往返红兴隆火车站接送病人。
  医院前身是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第三师医院,1969年下半年开始筹建,1973年12月25日正
式开院。1978年10月改为红兴隆管理局职工医院。1980年改为红兴隆农场管理局中心医院。
  建院10多年来,已发展为拥有350张床位,技术力量比较雄厚,医疗设备比较先进,各种
设备配套齐全,环境幽雅洁静的综合性医院。担负着全管理局36万干部、职工、家属及周围部
分县乡镇居民的医疗、保健任务。医院固定资产460万元,其中医72万元。
  医院实行院、科两级领导体制。现有职工560多人,医护人员308人,占全院职工总数约
55%,其中副主任医师2人,主治医师(含相当职称)18人,医师、护理师53人,医、护士181人,
其它医护人员54人。医院设外一科(普外、脑外,烧伤)外二科(骨外,胸外、泌尿)、中医科、
五官科、妇产科、小儿科、传染科、内一科(呼吸、消化、神经)、内二科(心血管、泌尿、
内分泌)、内三科(干部病房)10个临床科室和药济科,放射线科、麻醉科、物理诊疗科、检验
科、器械科6个医技科室,2个门诊部。机关设有院长办公室,政工科,医务科,护理部,财务
科、工会、团委、总务科等10个科室,另外还设有负责全院职工、家属医疗保健任务的保健科,
附属单位有.卫生学校、小学校、商店、招待所、服务部、托儿所等。
  大型医疗器械设备有日本进口的B型超声显象仪、A型超声仪高压氧、脑电图机、脑血流机、
心电图机、纤维胃镜,体外抗搏器、基础代谢机,激光治疗仪、德国进口的 X光机和一较先
进的检验设备。
  医院注意发挥医疗技术人员及设备的作用,医疗护理质量不断提高,线阵“B超”对肝、
脾、胰、肾、膀胱,子宫等疾病的诊断可靠性,经4000多例检查,正确诊断率可达90%以上,扇
型“B超”能清晰展现心脏各腔室及大血管断层图象,对有器质性改变的心血管疾病诊断具有
肯定的意义,X光机的多影检查的准确程度很高,高压氧气仓对一氧化碳中毒患者,抢救疗效
显著,内科对心肌梗死和重危患者抢救成功率高,外科食管的切除术,心脏二类辩分离术、断
指再植等一些难度较大的手术,在管理局和附近县镇享有一定声誉。医院把“病人至上、质量
第一、服务周到、病人满意”做为办院的宗旨,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已受到管理局职工群众
和地方附近县、镇、乡人民群众的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