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农业第一节 发展概况 红兴隆垦区的农业,是国营农场在土地资源丰富但开发难度极大的条件下,经39年拼搏而
发展起来的。到1985年,已拥有耕地591.8万亩,与初建农场时的1949年相比,增加 64.8倍。为
适应本地自然情况和生产规律,农场探索总结了全民所有制大农业的管理制度与组织措施,积累了
不同土壤、不同气候条件下机械化正规轮作、科学耕作、培肥地力、作物栽培、良种繁育、植物保
护和抗御灾害等现代农艺经验,从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早在1952年,小麦、玉米、大豆亩产
量就已超过全省同作物的平均产量水平。其先进的农艺与较高的劳动生产率,对广大农村的农业集
体化、机械化起了示范作用。垦区农业的发展,也为解决我国粮食问题做出了积极贡献。丰收的1980
年,红管局粮豆播种面积约占黑龙江省同年粮豆播种面积的5.5%,交售征购粮数量约占同年黑龙
江省征购粮总量的11.3%。
垦区各农场自五十年代贯彻中央创办国营农场要“投资少,收效快,收益大”的指示,把多开
荒、多打粮当做基本任务。但因资金有限,农田基本建设和农机配套、更新远落后于经营规模的扩
大和生产发展的需要,在三年二遇的自然灾害中,农业生产一再出现起伏。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受
方针,政策和政治形势制约,“一大二公”,“以粮为纲”,不能按价值规律办事,加上平均主义
的分配,单一渠道的流通,使垦区农业长期处于亏损或微利局面。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垦区在经济体制改革中调整经济结构,集体、个体经营的农业和经济作物、
高产值作物比重上升,落实经济责任制,特别是兴办职工家庭农场,使垦区农业从基本上由全民
经营的指令性计划生产转向多种经营方式的有计划的商品生产,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一、经营规模
1947—1948年,双鸭山、曙光农场开垦区拓荒的先声,到1954年拥有耕地16.2万亩。
友谊农场的创建,开始了垦区大面积高速度开荒。随着二九一、八五二、八五三、五九七农场
建立,1955—1959年,各场共开荒196.9万亩,垦区耕地面积骤增。这一时期,友谊农场附近的人民
公社并入农场,带进耕地近30万亩。到1959年末,垦区已形成拥有7个农场(下辖169个农业生产队)、
耕地242.9万亩的国营农场群,经营初具规模。
由于垦、建失调,1960年严重涝灾后,虽1960—1962年又开荒38.8万亩,1962年末各场保有
的耕地面积却降到232.9万亩,比1959年减少4.1%。
1963—1964年,北兴、饶河、江川农场建立,且各场连年开荒,到组建兵团的1968年,垦区已
有10个农场(下辖292个农业生产队),拥有耕地355.2万亩。
兵团三师组建后,各团(场)进一步扩大经营规模,建立五十八团(后称红旗岭农场),出现第二
次开荒高潮,仅1969—1972年就开荒97.5万亩。到1975年末,垦区11个团(下辖408个农业生产连
队)和师直拥有耕地446.9万亩。
1976年恢复农场体制,兵团三师改制为红兴隆国营农场管理局,笔架山、佳南、宝山农场划
入,14个农场(下辖429个农业生产队)和局直拥有耕地493.3万亩。1978年,贯彻全国国营农场会
议提出的“国营农场要成为开垦荒地,建设商品粮基地的主力军”的精神,垦区出现第三次开荒高
潮,1978—1980年共开荒156.7万亩。1980年末,12个农场(佳南农场又划出,宝山农场已与笔架
山农场合并。下辖468个农业生产队)和局直拥有耕地667.1万亩。1981年,笔架山农场划出。
在国民经济“六·五”计划期间,国务院1983年批准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和国内配套投资进行“黑
龙江农垦项目”,按科学化、规范化进行开荒建设。农场总局总计划开荒 300万亩,其中红管局
68.5万亩,从1983年开始,1986年全部形成生产能力。包括这一农垦项目在内,1981—1985年红
管局新开荒地37.3万亩。但同期有部分耕地退耕还林、还牧和被修水利,筑路、建房等占用,至
1985年末,12个农场,下辖457个农业生产队)和局直尚拥有耕地591.8万亩。
(垦区历年开荒与达成耕地面积参见次页表)
在已开出的耕地上,主要因机械力量不足或不完全配套,自然灾害,工作上的失误,历年实际
种植面积均少于耕地面积。1966—1985年,最好的年份总播面积占耕地面积的 98.8%(1979年,含
集体、个体经营的播种面积。下同),最差的年份总播面积占耕地面积的88.2%(1966年)。
垦区在发展中逐渐形成既相互联系又自主经营的全民、集体、个体农业。建场初期,农场就划出
少量耕地给职工和机关团体,用于种植蔬菜、饲料。六十年代初精简职工,在农场的耕地上创办了家
属集体经营的农业。到1966年,在垦区农业总播面积284.1万亩中,集体经营3万亩,占1.06%;个
体经营5.4万亩,占1.9%。“文化大革命”中,集体经营面积有所增加,个体经营面积减少。1975
年,在总播面积427.2万亩中,集体经营7.6万亩,占1.8%,个体经营2.7万亩,占0.6%。党的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垦区在改革中为推动养殖专业户和家庭经济的发展,增划土地给职工及其家属经
营,到 1985年,在总播面积548.6万亩中,全民经营534.5万亩,占97.4%;集体经营2.8万亩,
占0.5%;个体经营11.3万亩,占2.1%。
历年开荒与达成耕地面积
资料来源:红管局计财处1981年《统计资料汇编》,兵团三师、红管局1970—1985年统计年报。
作为商品粮基地,垦区全民经营的农业,其粮豆作物面积1960、1965年分别占同年农作物总播面积
的93.6%、97.1%。“文化大革命”中争取粮、豆、猪上“纲要”,饲料作物面积的比例有所上
升。1976年,粮豆作物面积占总播面积的89.8%(其中大豆面积占总播面积26.2%),经济作物面
积占0.4%,饲料、绿肥等其它作物面积占9.8%。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场以提高经济效益
为中心,适应价值规律的要求,扩大了大豆和经济作物播种面积。1985年,粮豆作物面积占95.3%
(其中大豆面积占总播面积的47.4%),经济作物面积占2.1%,其他作物面积占2.6%。
集体、个体经营的农业,长期以粮豆、蔬菜,果用瓜为主。八十年代,因大豆、葵花籽;甜菜
亩收益较多,种植面积渐多。1985年,在集体种植的27,822亩农作物中,粮豆作物面积占78%(其
中大豆面积占49.5%),经济作物占土0.2%,其它作物占11.8%。在个体种植的113,385亩农作物
中,粮豆作物面积占58.3%(其中大豆面积占37.8%),经济作物占12.6%(其中甜菜、葵花籽面积占
8.4%),其他作物占29.1%(其中蔬菜面积占22.1%)。
二、经营管理体制
垦区绝大多数农场创建后,对农业生产实行行政指挥下的分级管理。有的农场为三级制,场、
队间有分场。场、队有专管农业的领导干部。场设农业科,队有农业技术员。友谊农场建场后实行
场长领导下的技师负责制,总场设正、副总农艺师,分场设农艺师,队设农业技术员。兵团三师时
期,实行军事化的分级管理,师、团、营、连设副职领导管理农业。按部队序列,在师、团司令部
下设生产科、股。恢复农场体制后,红管局实行行政指挥下的分级管理,各级设专管农业的副职领
导和职能部门(或人员)。1984年,红管局机构改革后实行各级行政主管领导下的农业技术责任制。
局、场设总农艺师,分场设主任农艺师,队设农业技术员。1985年全面兴办职工家庭农场,建立起
大农场套小农场的双层经营体制。(参见经济结构章)
三、农业现代化
国家投资创办国营农场,主要目的是为增产粮食,并给广大农村的农业集体化、现代化示范。
在国家支持下,农场对探索中国式农业现代化道路做了持续努力,农业机械化、化学化、电气化取
得明显进展,水利化已具一定规模。现代农业生产制度的建立,承担国家试验、攻关项目,紧密结
合生产实践长期开展农艺革新,都对垦区农业从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做出了贡献,使垦区农业生
产水平不断提高。
1、生产制度
双鸭山、曙光等农场创建后,在生产实践中对当地自然条件和生产规律有了一定认识,积累了
一些生产经验,各项生产制度逐步建立起来。
友谊农场创建时,中苏两国专家于1955年2月完成了土地规划设计图,并经建场委员会通过。按
设计图规定,友谊农场到1960年全面实现轮作。该场在建设发展中,农业生产的轮作制、土壤耕作
制、综合灭草制、施肥制、种子工作制逐步配套,并以《农业生产几项根本措施的经验》为题,在东
北农垦总局1964年生产队长冬训班上做了汇报介绍。
东北农垦总局1964年在生产队长冬训班上要求建立“正确的轮作制度、因地制宜的耕作制度、施
肥制度、良种繁育制度、植物保护制度”,“建设稳产高产农田”,推动垦区农业生产初步走上科学
管理的轨道。
此后,由于农田基本建设未能与耕地面积的迅速扩大配套,“文化大革命”干扰,旱、涝灾害频
繁,虽不断强调执行农业生产的基本制度,而且在施肥、良种繁育、植保等方面还有所发展,但轮作、
耕作制仍不时被打乱。
2、试验、攻关
友谊农场创建时,周恩来总理要求该场“出经验、出人才、出粮食”。此后,友谊等农场成为
国家农业现代化重要试验基地。六十年代前期,该场是国家装备严重点机械化生产队”的第一批农
场之一。七十年代后期,我国为给加速农业现代化进程提供经验,从国辨引进先进农机装备,在友
谊农场五分场二队试验。随后,农场总局为加速垦区农业现代化建设,闯出一条中国式的农业现代
化道路,决定在友谊农场十分场、八五三农场七分场进行“全面机械化生产队试点”。1979年,国
家根据友谊农场五分场二队提供的经验,建立“北方旱粮区农业现代化综合科学实验基地”,友谊
农场五分场是实验基地之一。1984年,国家“六·五”期间“三江平原农业区域综合开发治理”重
点科技攻关项目,以八五三农场为三个试点之一。这些试验、攻关取得的经验、成果,对推进垦区
农业现代化和提高生产水平起了巨大作用。同期,垦区科研单位围绕夺取农业高产丰收进行了多项
试验,并与生产单位一起,开展了小面积和大面积小麦、玉米、大豆高产攻关,其成果、经验的推
广应用,对垦区夺取一个又一今产量高峰发挥了重大作用。(参见农业机械化、农垦科技章)
3、农艺革新
适应北大荒土壤差异大、气候变化大、人少地多的特点和机械化生产的需要,垦区在发展农业
中引进或总结推广了大批新农艺措施,明显改善了农业生产经营状况。(文内单位为已知最早总结、
推广单位)
1953—1957年:(1)春开荒。春季杂草没起来,便于机械作业。(双鸭山农场) (2)秋翻耙碎待
播。可保证来春适时播种。(双鸭山农场)(3)有机肥和化肥混施。用过石制成粒肥,与麦种同时播
下,明显增产。(双鸭山农场)(4)固定留种地号,建立单项繁殖田,播前农药拌种。(双鸭山农场)
(5)豆地耙茬种小麦。(曙光农场)(6)压绿肥。(曙光农场)
1958—1962年:(1)不用母根采种的春化白菜;从马铃薯浆果中选取种子,第二年春直播,防
止马铃薯退化。(双鸭山农场)(2)建立轮作,种地与养地相结合。(3)在机械化大生产条件下,改秋
粮平作为垄作。(4)黑土地区施用化学肥料。(5)“顶凌”(在春天昼化夜冻时节)播种小麦。(二九
一农场)(6)大豆机械化综合灭草。(友谊农场)(7)小麦分段收获。
1963—1965年:(土)完善良种繁育体系。(2)三大作物最适宜播期和密度。(3)根据土壤肥力和
作物种类确定施肥量;秋施肥。(双鸭山农场)(4)秋耙茬。 (八五二农场)(5)利用飞机喷施钼酸铵。
(曙光农场)(6)麦田化学除草。(7)施硼防止小麦不孕。(8)大豆人工收割,机械拾禾脱谷。(曙光
农场)
1966—1970年:(1)以草炭改良白浆土。(双鸭山农场) (2)大豆钼酸铵拌种。(3)玉米双交化,
取代农家品种。(4)玉米、大豆精量点播。(5)推广小麦早熟品种——垦149、免849。
1971—1975年:(1)建立以深松为核心的“一翻两耙”少耕法。(曙光农场)(2)轮作、轮耕、
轮施三制配套。(曙光农场)(3)伏秋翻地起垄。(4)大豆机械分段收获。(5)秸杆还田。(6)粘虫测
报与防治,飞机喷药灭虫及灭草。(7)白菜、萝卜根部灌药灭地蛆。(8)大面积推广小麦中熟良种
克刚。
1976—1980年:(1)玉米地耙茬种大豆。(2)豆田、玉米田化学除草。(3)赤眼蜂防治玉米螟。
(友谊农场)(4)大豆,玉米侧深施种肥。(5)大型喷灌机大面积喷灌。(友谊农场五分场二队)(6)大
面积推广小麦中熟良种克丰1号,玉米中熟良种钢玉1号,大豆红丰2号。(7)抗低温御早霜玉米裁
培技术。(红管局科研所)(8)三大作物小面积高产攻关。
1981—1985年:(1)小麦测土施肥。(红管局科研所)(2)药剂防治大豆灰斑病与食心虫。(八五
三农场)(3)稀土施用技术。(4)大豆早(熟)、晚(播)、窄(行)、平(作)栽培法。(5)药剂拌种防治小
麦散黑穗病、大豆根腐病、大豆根潜蝇。(6)大面积推广大豆中早熟品种红丰3号。
四、农业学大寨
1970年国务院召开北方农业会议后,黑龙江省农业学大寨形成高潮。兵团三师组织师、团领导
干部远去大寨“取经”,近学涝州公社,批判“人多地少学不了大寨”、“大机械化生产不能学大
寨”,开展学大寨运动。要求在粮食生产上连(队)“过长江”(亩产400公斤),营(分场)“过黄河”
(亩产250公斤),团(农场)“上纲要”(亩产200公斤);大豆生产要求团“上纲要”(亩产130公斤)。
在落实、推进中,改善农业生产经营,如积肥改土、调整作物结构(强调轮作,多种玉米)、改进耕
作,在农田基本建设和争取高产多收上起了一定作用。但受“左”的思想影响,脱离垦区实际,出
现一些形式主义和虚夸,如忽视机械化,突出人工精耕细作;盲目搞灌溉工程,造成损失浪费,
以“大批促大干”,使职工处于“早上两点半,晚上看不见,地里两顿饭,地头大批判”的持续高
强度的紧张劳动之中;按熟地面积计算“上纲、过河”产量。到1975年,垦区有1个连粮“跨长江”,
豆“上纲要”;1个团、1个营、25个连粮“过黄河”豆“上纲要”,5个连粮“过黄河”;1个团、
3个营、50个连粮豆双上“纲要”,1个营、21个连粮“上纲要” ;6个团、12个营、147个连大豆
“上纲要”。1976年,按熟地计算,有5个场粮上“纲要”,2个场粮“过黄河”,4个场豆上“纲
要”。中共黑龙江省委员会、黑龙江省革命委员会1976年授予八五三农场“大寨式农场”称号,
1978、1979年授予曙光农场“农业学大寨先进场”、“大寨式农场”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