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生产经营

第二节 生产经营



一、畜禽类别与饲养量
1、全民经营的畜牧业
农场初建时,农业机械、汽车很少,畜力在生产和运输上处于重要地位。为解决副食自给,
养些猪、羊、奶牛,家禽。1957年开始养鹿。同年年末存栏数为:马2,977匹、黄牛1,368头、
奶牛39头、猪7,776头、羊2,214只、禽16,741只、鹿6只。
1958年,农场开始在贯彻“以农为主,农牧并举”经营方针中发展畜牧业。但“大跃进”中
为加快出口基地建设,农场按农垦部要求大量饲养生猪,特别注重发展速效的养禽业,同时继继发
展大牲畜。到1959年,年末存栏猪38,863头,是195"7年的5倍,禽14.7万只,是1957年的8.8倍;
马9,043匹,是1957年的3倍;黄牛4,704头,是1957年的3.4倍1奶牛242头,是1957年的6.2倍。
但1959年种植业以“大豆为纲”,1960年垦区大涝,饲料严重不足,畜牧业发展速度脱离了农业生
产的承受能力;同时畜舍既少又简陋,不能保障畜禽安全越冬,1960年入冬后畜禽大量死亡。此后
处于低谷中的畜牧业经营规模缩小。最低时的年末存栏数,猪13,443头(1962年),比1959年减少
65.4%;禽23,397只(1964年),比1959年减少84.1%马6,804匹(1965年),比1959年减少24.8%;
仅牛、羊、鹿有些发展。
农场在六十年代初贯彻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中调整了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
巩固基础畜群,加强畜牧业的生产设施建设,提高饲养管理水平,生产状况逐渐好转。“文化大革
命”中限制私养,公有畜禽增多,1970年年末存栏头数和低谷时的年末存栏头数比较,生猪62,068
头,比1962年增加361.7%;禽9.4万只,比1964年增加301.7%;奶牛1,501头,比1965年增加
367.6%,马8,724匹,比1965年增加28.2%,牛、羊、鹿继续稳定发展,分别达到万头、2万只、
千只以上。
在垦区内外生猪供求矛盾日渐扩大的情况下,兵团三师1970年推行“发展养猪要大力发展公养,
积极发展集体养,适当鼓励户养”的方针。在宣传毛泽东主席《关于养猪业的一封信》中,针对当时
母猪不足的情况,提出“在一、二年内禁劁母猪,实行见母就留”,“以尽快开辟猪源, 促使养猪
事业有一个大发展”,并贯彻收购政策的超交加价办法。此后,三师在“农业学大寨”运动中把实现
“一人一猪”突出地作为评比条件之一,到1975年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大力发展养猪业的通知”,形
成养猪“上纲要”高潮。全民经营的生猪年末存栏127,255头,比1970年增长105%。包括集体、个
体养猪,按年末存栏头数计算,有9个团的7个营、49个连达到一人一猪。1976年,红管局按农场总局
指示推广八五三农场一分场二队的经验,要求在3年内有三分之一以上的生产队上交千头猪,积万吨
肥,粮豆超纲要。虽然能达到此目标的队寥寥无几。但因“学大寨”中执行“以养猪为中心,全面发
展畜牧业”的方针,红管局在1977年实现了“一人一猪”。同时,按黑龙江省和农场总局要求,确定
友谊、五九七、八五二、八五三农场为肉牛生产基地场(共有1,200头母牛),在友谊农场建立冷冻精
液站。各农场集中母牛,劁公牛,开展冻精配种。到1978年;全民经营的生猪达20万头,比1975年增
长57,2%,黄牛达13,829头,比1975年增长48%。
1978年后,红管局贯彻中央“调整、改革、整顿、提高”方针,对畜牧业进行整顿,改变过去单
纯追求年底存栏数的观念,着重提高牲畜出栏率、产品产量和经济效益。但因肉价未与粮价的提高相
应地同步调整,1980年生猪滞销,红管局根据农垦部、农场总局指示,提出生猪“自给有余”、“鼓
励户养”的方针。公养母猪,高峰的1976年年末存栏 22,796头,1979年降至17,525头,1980年降
至9,681头,1985年降至4,020头。在扭亏增盈中,除新兴的养貉,全民经营的其它畜禽,饲养数均
明显下降。
历年年末畜禽存栏情况见本章附表1。
2、集体、个体畜牧业
1979年前,集体、个体畜牧业多为养些猪、禽。八十年代,在改革中专业户和家庭副业兴起,畜
牧生产是重要项目,1985年和1981年比较,个体畜牧业发展甚快。
集体、个体饲养畜禽增长情况:


二,畜禽品种和繁殖改良
1、猪
哈白猪。1955—1960年,农场主要是养哈白猪,后渐少。八十年代,仅双鸭山农场尚饲养一
些新哈白。
苏白猪。友谊农场1957年由沈阳农学院引进。五十年代末,八五二农场由牡丹江农垦局科研
所引入苏白猪。经十余年风土驯化,苏白猪在繁殖性能、生长发育、杂交利用及适应性等方面均
有较好表现。友谊系苏白猪平均产仔11头以上,50天平均窝活9.7头、窝重140.7公斤,肥育期
日增重544克一583克,肉料比1:4.23—4.94。八五二系苏白猪平均产仔11.3头,平均窝活
9.9头,双月窝重149.5公斤。1968年兵团组建时,苏白猪已是红兴隆垦区生猪主要品种。
长白猪。1964年引进友谊农场后逐步在垦区各场推广。经多年驯化,也已适应垦区环境条件,
平均产仔11.27头,窝活7.45头,50天断乳窝重100.29公斤,肥育期日增重 609克,达90公斤
日龄188天,肉料比1:3.98(红管局科研所测定)。1983年,八五二农场又从杭州大观山农场引
进丹麦系长白猪。
民猪。最初成群饲养民猪的有友谊农场五分场、曙光农场、八五三农场,平均产仔 11.7头,
50天断乳平均窝活9.67头,窝重100.2公斤,肥育期日增重611克,达90公斤日龄210天,肉料
比为1:3.8(红管局科研所测定)。
瘦肉型三江白猪。由红管局科研所和友谊、五九七、八五二、八五三农场、东北农学院协
作,选用兰德瑞斯与东北民猪杂交育成,是瘦肉型新猪种。从1973年开始,经十年精心培育,
于1983年9月通过国家鉴定。三江白猪的特点(初产成绩)是:(1)繁殖率高。种猪8月龄体重达110
公斤,可参加配种,头胎产仔10头以上,仔猪初生重1.25公斤;50日龄断乳成活8.8~9头,个
体重11~12公斤。(2)生长发育快。初产后裔 6月龄时母猪体重85公斤,公猪体重88公斤。(3)肥
育性能好。肉猪肥育朔日增重500克以上,180日龄可达90公斤,肉料比1:3.5以下。(4)胴体品质
好。瘦肉率58%以上,背部平均膘厚2.9公分,眼肌面积28平方公分,肉色鲜红而味美,无“PSE”肉。
杜洛克猪。友谊农场1983年引进几头杜洛克公猪。1985年春,红管局畜牧处引进了杜洛克和汉
姆夏两个品种共65头,交由科研所畜牧队饲养。五九七农场也从上海引进了杜洛克猪。
三江白猪与杜洛克、大约克夏等品种猪杂交有良好的亲合力,其中以杜洛克为父本的杂交后
裔(即杜×三杂交猪)表现最好,肥育期日增重678克,肉料比1:3.28,瘦肉率:62.13%,肉质良好.
2肉牛
1973年,在国务院领导同志支持下,黑龙江省为加快肉牛基地建设,部署进口优良种牛,杂交
改良黄牛,培育肉用品种,并要求把它作为发展畜牧业的一件大事认真抓好。1974年,兵团三师十
八团引进了夏洛来、利姆赞肉用品种公牛。
此时,三师二十一团引进的海伏特牛已发展成群,三师组织各团用海伏特牛改良黄牛,一时形
成高潮。到1978年,红管局共有68个繁殖改良点,4,928头基础母牛。其中工作较好的有友谊农场
五分场七队、五九七农场二十八队、八五二农场二分场五队、八五三农场三分场三队、北兴农场五队等。
3、奶牛
六十年代中期,农垦部曾组织友谊、八五二、八五三等农场从北京市引进一批奶牛。1979年,农场
总局召开奶牛专业会议后,红管局决定在友谊、八五二农场发展奶牛,同步建设日处理5吨鲜奶的小
型奶粉厂,以促进奶牛业的发展。1982年,友谊农场从上海、内蒙等地引进黑白花奶牛;八五二农
场从富裕农场引进西门答尔乳肉兼用牛,从哈尔滨引进黑白花奶牛。由此时起,以个体饲养为主的
奶牛业,在垦区逐渐发展起来。
4、禽
红管局养禽业主要是养鸡。蛋鸡品种以来克亨为主,后引进星杂288蛋鸡、罗斯鸡、哈尔滨白
鸡等。肉鸡品种有白洛克、星布罗、A·A·鸡等。
三、饲养管理
猪。农场初养猪时,基本采取民间那套传统办法,猪舍也很简陋,很多猪舍是半地下式的草
房。1955年,友谊农场建5个畜牧队(每个分场一个),砖瓦畜舍,正规饲养。五十年代后期,“大
跃进”中发展养猪,农场畜牧技术人员摸索出一些大规模养猪的经验,并制订了操作规程。如双
鸭山农场总结了“五早”(早补铜铁、早饮水、早补料、早晒太阳、早发现疾病)、“四抓” (抓
产仔时间、抓防寒、抓瘦弱母猪、抓弱小的仔猪)、“三洁” (舍内洁、敝圈洁、环境洁)、“二
净”(饲槽净、水桶净)。同期,垦区开始推广饲料青贮;王震部长还从广西请来教授传授猪的人工
授精,1959年又率苏联专家在友谊农场开机务、畜牧现场会,推广自动饲槽生干料。但这时有的农
场猪的饲养管理仍很粗放,混群饲养,公母不分,大小不分,杂交乱配,大锅煮饲料,有啥喂啥。
进入六十年代,在贯彻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中,大部分农场投资建设砖瓦结构
的猪舍,增添设备,划小畜群,定时定量喂食,定时定点排便,卧满圈,严密了规章制度,饲养管
理走向规范化、科学化。七十年代,“文化大革命”中畜牧业以养猪为中心,推行养猪“上纲要”,
为节省饲料,曾推广青饲料打浆喂猪、“直线催肥”。农场总结了猪舍南开门,北窗少,黑天棚,
厚垫草,大群睡,排便少,干面喂,常饮水的肥猪饲养法,提高了管理定额(每人管150~200头),
缩短了出栏时间。还根据多年经验总结了母猪配种双重配、重复配,避免空怀,管理上前期多给好
料,中期多给粗料,后期增加精料,分娩时值班保产,防止踩、冻、压;仔猪早期断乳,七天开食,
防猪瘟、猪肺疫、猪丹毒三针要及时,再加一针防白肌病。进入八十年代,红管局开展了饲养管理标
准化活动。这时,养猪专业户发展起来,也逐步讲究科学饲养,有些专业户已使用配合饲料和“直
线催肥”法。
马。马是农场主要役用畜,很受重视,军垦农场更有部队爱护马匹的老传统。对种马,农场普
遍建有种马舍,专人饲养,配有人工授精员,公、母马配种前后都有规范化的喂饲标准。对役马,
都用槽饲,细草细料,少喂勤添,还对妊娠母马规定了使役服从繁殖。对非役马,以放牧为主,收
牧回来补喂少量饲料。各生产队都建有包括饲料室、值班室在内的马厩,每天清理。
黄牛。建场初期,对牛的饲养管理较粗放。有的农场, 黄牛处于夏吃青草有所复壮,冬啃荒
草骨瘦如柴的境况。有的农场把牛放在露天或简陋牛圈饲养。马吃牛料的现象也较普遍。非役牛多
靠放牧,很少给精料。七十年代繁殖肉牛出口,牛的饲养管理得到改善,普遍建牛舍、打活草。但前
进中也曾出现另一种倾向,八五三农场喂养海伏特牛曾因精料过多,又加运动量不足,导致母牛繁
殖率低、难产,后采取减料及放牧措施,才得到控制。八十年代兴起专业户、家庭养牛,多由专人
放牧,冬草夏备,定期加料,育肥和繁殖情况都较好。
奶牛。垦区饲养奶牛按出奶量给料,夏季放牧与舍饲结合,冬季舍饲,有专人经管。但因饲料
品种较单一,分散饲养,又因牛群质量较差,产奶量低。八十年代个体饲养奶牛增多,由于注意奶
牛品种,精心饲养,出现高产奶牛。
家禽。农场饲养的家禽,绝大部分是产蛋鸡。五十至七十年代实行室内散养,室外连着鸡运动
场,也有少数队笼养。八十年代推广笼养,使用科学配方的混合饲养,定时喂料喂水。沿河生产队,
有的给鸡添喂鱼。垦区喂产蛋鸡,较长时期实行三年一淘汰的办法,后淘汰年限缩短,一般产1~2
年蛋即行淘汰。红管局科研所饲养蛋鸡、肉鸡采用网上育雏,阶梯式笼养,机械化供料、供水,喂
全价饲料,并对饲养的蛋鸡选在产蛋量最高、经济效益最好的第一个产蛋周期,对肉鸡选择生长发
育最佳、饲料转化率最高的国外品种,实行短期育肥。由于这种饲养方法经济效果好,在垦区全民、
个体养禽业中广为传播。
鹿。农场驯养的马鹿、梅花鹿,初期实行圈养,后采取槽饲和放牧相结合。五九七农场有专业
养鹿场,在实践中摸索了一套经验。该养鹿场场长魏法存撰写的《鹿的疾病与防治》《怎样养鹿》,
分别在1975、1980年由黑龙江省人民出版社、黑龙江省科技出版社出版。
四、畜产品产量和交售量
为支援国家社会主义建设,垦区全民、集体、个体畜牧业在指令性计划生产时期,畜产品产量
较多,商品率也较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畜牧生产放开经营,产品品种进一步丰富,有些产
品(如肉禽、肉兔、鲜蛋)的交售量也有很大增长。
1,肉类。1958~1985年累计生产12.6万吨,交售6.3万吨。其中猪肉生产12.2万吨,交售5.9
万吨,商品率48.4%,产、交高峰出现在1980年,生产猪肉14,881吨,交售6,233吨。区内自六
十年代实行肉食定量供应,七十年代后期逐渐放开供应。1985年生产肥猪80,902头,交售42,714头,
商品率52.8%。在同年肥猪产量中,全民13,217头,占16.3%;集体459头,占0.6%;个体67,226
头,占83.1%。这一年,还生产肉禽66.9万只,交售禽肉74.8吨,全民、集体、个体肉禽产量的比
重分别为:2.7%、0.2%、97.1%;生产肉兔2.3万只,交售兔肉5.2吨,都是个体生产的。
由于个体养鸡、养兔大发展,垦区1985年交售禽肉、兔肉量分别是前两年交售量的50倍、10.4倍。
2、鲜蛋。1958~1985年累计生产13,363吨,交售1,077吨,商品率8.1%。高峰出’现在
1985年,生产2,793吨,交售512吨,商品率18.3%,其产量、商品量分别是1978年的15倍、31.6
倍。1985年全民、集体、个体禽蛋产量的比重分别为6%、0.2%、93.8%。
3、羊毛。1963—1985年累计生产1,417吨,交售1,154吨,商品率81.4%。1985年生产31,1
吨,交售28.5吨,商品率91.6%,当年产量中,全民占2.8%、个体占97.2%。
4,鹿茸。1963—1985年累计生产20.5万市两,交售18万市两,商品率87.9%。高峰出现在
1990年,生产19,050市两,交售17,640市两,商品率92.6%。1985年生产12,670市两,交售10,074
市两,商品率79.5%。
5、牛奶。1984年产奶量突破千吨,1985年达2,759.5吨。在1985年产量中,全民占10。7%、
个体占89.3%。基本上区内消费和加工奶粉外销。“
6、皮张。垦区生产的皮张,主要供区内加〉工消费。1985年产牛皮128张(内个体 118张)、羊皮
1,436张(内个体1,353张)、水貂皮493张(内个体315张)、兔皮5,080张(个体生产)。仅交售水貂
皮140张。
五、产值与劳动生产率
全民经营的畜牧业,产值高峰出现在养猪“上纲要”的1978年,按1970年不变价计算的产值达
1,599.9万元。此后,由于饲养量下降,转让给职工经营,1985年按1980年不变价计算的产值为
422.1万元。
畜牧业劳动生产率,按有据可查的资料,在“大养其猪”、“公有公养”的七十年代后期最低。
此后随经济责任制的落实,劳动生产率逐年上升。在同一不变价期,企业性生产人员平均每人创造产
值,1985年为3,664元,是1981年的192.5%。
全民经营畜牧业产值与劳动生产率


六、成本、利润
垦区全民经营的畜牧业,长期亏损。主要原因是料肉比价不合理,饲养管理水平不
高,有啥喂啥,铁饭碗、大锅饭,经营管理差。1971—1978年,仔猪成活率为67.8%—78.6%。
1973—1978年,每头繁殖母猪年见肥猪仅4.57—8.44头。依生产财务决算,百元产值的生产费用
比产值高出甚多。
全民经营畜牧业百元产值生产费用: 元


由此导致销售收入与销售成本差距甚大。以猪肉、牛奶、鲜蛋为例:
1971—1978年畜产品销售价与成本比较:


资料来源:农场总局财务处1980年《财务资料汇编》,兵团三师、红管局1971—1978年
生产财务决算。
由于销售执行国家规定价格、成本降不下来,全民经营的畜牧业长期亏损,经营规漠越大,亏
损越多。除1952年盈利0.4万元,1953—1978年累计亏损6,479.4万元。1978年黄牛,鹿等盈利
99.4万元,其它畜禽亏损787,9万元(其中猪亏706.8万元、奶牛亏23.5万元、禽亏45.5万元),
当年销售净亏688.5万元。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落实经济责任制,农场狠抓扭亏增盈,并在1979年初见成效,当年畜牧业
亏损467.7万元,比上年减亏32.1%。但终因肉价、滞销和由此引起的连锁反应,在“自给有余”
方针下大砍猪群,猪群结构受到破坏、1980年畜牧业亏损768万元,1981年亏损额高达991.6万元。
此后,随生猪饲养量大幅度下降,开展公有户养,承包经营,1985年亏损额降至37.9万元(其中猪
亏18.2万元、禽亏16.2万元)。和1978年比较,虽百元销售收入的亏损额已从32元下降到11.6元,
终未彻底扭转畜牧业的亏损局面。从生产财务决算各类畜产品的销售价与成本情况看,仍存在一定差距。
1979—1985年畜产品销售价与成本比较:


累计1952~1985年,垦区全民经营的畜牧业1年盈利,盈0.4万元,33年亏损,共亏 9,890.9
万元,净亏9,890.5万元。原因虽是多方面的,教训仍是深刻的。
全民经营畜牧业历年盈亏见本章附表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