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生产经营 一、生产分布
1、定点捕养。垦区自然鱼产资源主要分布在挠力河流域,故东部的农场利用鱼产卵、索饵、
回游规律建的捕鱼鱼亮子既早,规模也较大,后来还发展了湖沼养鱼。到 1985年尚有:五九七农
场在七星河、挠力河水系建的三环泡、狼豁子、大水林、小水林、板庙鱼亮;八五二农场在蛤蟆通
河建的板庙、王麻子、王祥鱼亮,八五三农场在挠力河水系建的炮台、落马湖、雁窝鱼亮;红旗岭
农场在挠力河水系建的12队、托腰子、狼窝子鱼亮。
2、水库养鱼。分布在友谊、五九七、八五二、八五三、饶河、双鸭山、曙光、北兴农场的27
个水库。其中以蛤蟆通水库为最大,放养鱼苗最早(1967年),产鱼最多, 1985年产成鱼312吨。
3、池塘养鱼。分散在各农场。到1985年有场部直属、队属养鱼池塘158处,水面面积5,866亩。
八十年代,为解决人工养鱼的鱼种自给,扭转“南苗北运”的被动局面,在农场总局支持下,
红管局1982年开始有计划地建设苗种基地,实现“三池”(苗种池、成鱼池、越冬池)配套。八五二
农场蛤蟆通水库被列为农场总局渔业基地后,国民经济“六·五”计划期间共投资138万元,重点建
设苗种场,到1985年建成鱼池375亩,当年生产鱼种3.6万公斤。同期,红管局所属农场还建成8个苗
种基地。在池塘总面积5,866亩中,苗种池占1,366亩,1985年共生产苗种7.7万公斤,基本实现
了鱼种自给。
二,产量、产值、劳动生产率
1、产量。农场全民经营的渔业,1970年产鱼148.5吨(其中自然捕捞140吨),1978年产鱼169.3
吨(其中自然捕捞71.9吨),1985年鱼产量上升到450.8吨(其中自然捕捞73.4吨),比1978年增长
167%。
垦区1970—1985年鱼产量吨:
2、产值。垦区全民经营的渔业,1960年8.6万元(按1957年不变价计算),1978年 7.5万元(按
1970年不变价计算),1985年66.8万元(按1980年不变价计算)。
3、劳动生产率。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红管局在改革中落实经济责任制,全民经营渔业的劳动生
产率较前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全民经营渔业产值与劳动生产率:
三、销售利润
在自捕自食、自养自食的情况下,由于受供给制思想影响,农场把鱼的产、销视同搞职工福
利,同时,受国家规定价格限制,鱼产品销售价甚低,财务核算也不严密;“文化大革命”中又
不讲经济核算,1968年每公斤鱼的平均销价仅0.10元,致使垦区全民经营的渔业长期亏损。改革
中,农场渔业放开经营,1985年平均每公斤鱼的销价为1.86元,达到扭亏为盈。依生产财务决算,
1968—1985年有3年销售盈利,计盈10.6万元;15年亏损,共亏302.4万元,18年净亏291.8万元。
全民经营渔业历年利润: 千元
资料来源:农场总局财务处1980年《财务资料汇编》(扣除了笔架山农场有关数值),兵团三师、
红管局1970—1985年生产财务决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