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工业生产

第二节 工业生产



一、全民所有制工业
1、冶金工业
钢铁。1958年,在全国“大跃进”、“大炼钢铁”的形势下,八五二农场在跃进山创建采矿厂
(铁矿),冶炼厂。1960年停办。1970年,因“文化大革命”期间钢材极为紧缺,兵团三师决定在八五
二农场跃进山采矿厂、冶炼厂的残基上建钢厂。原计划以跃进山的铁矿石为原料,年产铁5万吨、钢3
万吨、钢材2万吨,因资金不足,仅建一座容量55立方米的炼铁高炉,于1971年10月投产。到1978年,
已能年产万吨铁,被黑龙江省领导同志誉为“炉子坐在矿山上”的条件好的钢铁企业。1979年划归农
场总局直接管辖。后因国内供应形势好转,钢厂所产生铁的成本远高于出厂价(吨铁成本350—380元,
出厂价156元),农垦系统无力长期补贴,在1982年关闭。农场总局拨给红管局1,000万元作人员分散
到各农场的安置费。留少数人从事副业生产,归属八五二农场。1984年重新上马,生产铁矿砂外销。
黄金。北兴农场经营地域内,黄金矿藏点多、面广,脉金、沙金均有。矿区除金,铜储量较大,
还有银、铁、硫、砷、硅、铅、镁等矿藏。1975年,兵团三师三十二团在矿区建探索性矿点,1976年
5月打了第一口竖井进行试产。1978年3月,北兴农场决定扩大黄金生产,建人工淘金的专业金矿一一
金星金矿,当年产砂金40.72公斤,受到冶金部和省冶金局黄金公司的表扬,被誉为“艰苦创业的排
头兵”。1984年购进采金船一艘, 1985年产黄金79公斤,是历史高峰年。
到1985年,垦区2个冶金企业年产值151.1万元(是1981年的21.6倍。均依1980年不变价,下同),
占1985年垦区全民工业总产值的0.99%。
2、电力工业
垦区各农垦企业长期依靠自办发电解决生产生活用电。普遍使用国网电后,因供电量不足,仍
以自发电弥补。据1983年统计,工业发电机总功率23,604千瓦。同年,红兴隆电厂建成投产,装机
容量12,000千瓦。到1985年,垦区有电力工业企业1个,连同农场工业发电,总发电量6,289.4万
度(其中火力发电6,031.9万度),产值396.7万元(是1981年的20.4)倍,占1985年垦区全民工业
总产值的2.61%。
3、煤炭及炼焦工业
为解决生产生活需要,一些有煤炭资源的农场1958年就开始建矿采煤。初期,生产条件简陋,
如北兴、双鸭山农场煤矿完全用镐刨、人挑,照明用豆油灯、瓦斯灯,井下带水作业。进入六十年
代后,逐渐达到使用风钻掘进、打眼放跑,用绞车提煤。1969—1973年,友谊农场在经营区内,曙
光、八五三农场在经营区外建矿采煤。红兴隆电厂以自有煤矿供煤。八五二农场经营地域内的煤矿
为无烟煤,其余煤矿为烟煤。到1985年,垦区各场有煤炭企业12个,年生产能力共71.5万吨,当年
生产原煤64.7万吨(是历史高峰年)焦炭6,010吨(高峰的1979年生产14,120吨),年产值1,395.9
万元(比1981增长49.6%)占1985年垦区全民工业总产值的9,17%。
垦区全民经营的煤矿1984、1985年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达成情况为;


4、化学工业
自1972年友谊农场糠醛厂建成投产,开垦区创汇工业的先声。生产高峰年为1975年,年产614吨。
此后因玉米种植面积渐减,原料不足,产量下降,1985年仅生产138吨。八五三农场于1974年投资建
设年产5,000吨合成氨的化肥厂,因水源和原料不易解决而于 1979年改建酒厂。双鸭山农场1975年
投资建设生产腐植酸铵的化肥厂,后因产品质量不过关,于1978年改建为水泥厂。1976年划归红管
局的笔架山磷肥厂,因原料运距太长 (从云南省),产品成本高,含磷量低(肥效差),于1982年划归
江川农场,转产水泥,珍珠岩等。1980年前后,江川等农场建了塑料编织袋厂。到1985年,垦区有糠
醛、塑料袋编织、轮胎翻新等化工企业4个,年产值120.3万元(比1981年增长18.4%),占1985年垦
区全民工业总产值的0.79%。
5、机械工业
农垦机械工业包括农用机械修造(以机械修理为主)和专事机械制造两类企业。前者有41个,后者
有4个。除友谊农场创建时建设了容量400个大修标准台的、设备比较齐全的修理厂外,其它场的修造
厂都是在起初极其简陋的条件下逐步发展为农机修理、农机具制造的综合修造厂的。如,双鸭山农
场1950年建修理所时,只是两间茅草房,6个人,以烘炉挂马掌为主,1954年才建能同时检修3台机
车的厂房,1969年迁厂至1975年,先后建了修理、锻工、铸造、机械加工,修旧利费等车间,1978
年改修配厂为修造厂。属专业农用机械制造的4个工厂,除红兴隆机械厂外,其他厂是从非专业转化
为专业、从小到大渐渐发展起来的。如八五二农场清选机厂是四分场修理所试制种子精选机成功后
于1977年建了专业新厂,生产清粮机、精选机、升运机、拌药机,脱粒机,金属圆仓等,产品销售
国内20个省、市、自治区,清粮机已销到国外,八五三农场电机厂是六分场修配所试制电动机成功
后于1974年建立专业新厂,先后生产电动机、电焊机、水泵、风机、减速电机、充电机、节电器、
提升机等,产品进入垦区和附近地方市场。八十年代,农场农机修造厂在改革中开展横向联合,友
谊农场农机修造厂与场内外的厂家联营兴办了汽车修理、机械加工,二九一农场农机修造厂1984为
富锦拖拉机厂生产配件17万件 (产值42万元。),都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垦区兴办家庭农场后,
农机自检自修量大,修造厂出现“吃不饱”的情况。到1985年,垦区45个机械工业厂家工业产值
2,957万元, (比1981年增长19%,比1983年下降6.3%),占当年垦区全民工业总产值的19.43%,
其中农用机械制造工业生产了机引农具81台、精选机31台、农用拖车81台,清粮机523台,电动机
1,477台、油罐10个、汽车、农机配件价值330万元、农机具配件33.4万件等,产值1,463.5万
元(比1981年增长29.3%),占1985年垦区全民工业总产值的9.6%。
据1984年工业统计资料,红兴隆机械厂和友谊、八五二、八五三农场6个机械工业企业全员劳
动生产率又3,465元/人、年(厂间3,190—6,50l元),钢材利用率80.4% (厂间66—88%),整
机成品项次合格率90.9%(厂间88.7—95.3%),铸铁件废品率 9.9%(厂间8.8—11.6%),
金属切削机床利用率76.8%(厂间59—85%),化铁炉每吨金属耗焦量207.4公斤(厂间166—400公
斤),万元产值耗标准煤4.97吨(厂间1.6—5.54吨),万元产值耗电2,258度(厂间1,127—
3,645度)。
6、建材工业
农垦建材工业从土法上马到机械化生产,发展较快,品种也越来越多。有些农场的红砖生产
是从手工制胚,用老式马蹄窑、方框窑、桶子窑烧砖起步,六十年代后期开始使用制砖机,七十
年代普及轮窑。1979年,北兴农场试制内燃砖成功。1984年,二九一农场以煤矸石作内掺材料烧
制内燃砖,1985年该场红砖被评为“垦优”产品,获农场总局74家砖瓦厂质量评比“优胜单位”
称号。曙光农场制瓦较早,1959年开始手工生产,1963年机制瓦投产。适应垦区建设需要,自五
十年代后期,有些农场开始生产白灰。1984年,垦区红砖生产能力为28,345万块。到1985年,垦
区41个砖、瓦、白灰工业企业,年产砖20,724万块,瓦548万片、白灰13,363吨。红砖产量创历
史最高记录。除满足区内需要,也大量外销。
自曙光农场1960年动工建水泥厂,打开了垦区筹划水泥生产的篇章。曙光农场虽因经济困难,
水泥厂一再停建,终在1970年建成投产;1984年又建了水泥制品厂。1970年后,为保障农场基本
建设需要和发展商品生产,先后还有5个农场建成水泥厂。到1985年,6个水泥厂已形成11.9万
吨的生产能力,当年实产81,796吨,创历史最高记录。
到1985年,垦区50个全民经营的建材工业企业年产值1,609.1万元(为历史高峰年,比1981
年增长37.8%),占1985年垦区全民工业总产值的10.57%。
垦区1984、1985年水泥生产的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达成情况为:
0000188;[/$$p]
7、森林工业
农垦森林工业全部为锯材工业,是从基建单位在简易锯棚,以柴油座机带动圆盘锯、小带锯
开始生产,逐渐发展成带锯、平台锯,圆盘锯车吊配套的从事锯材生产和木器制作的木材加工企
业。进入八十年代,有的木材加工厂还建成流水作业的家具生产线,有的发展了木制玩具生产。
到1985年,各木材厂锯材生产能力达10.9万立方米,但因木材紧张,区内建筑工程减少,当年锯
材30;820立方米,低于七十年代的年生产量,同年生产木制家具32,200件。15个森工企业1985年
工业产值982.2万元(比1981年增长 72.6%),占1985年垦区全民工业总产值的6.46%。
8、食品工业
农场食品工业从生产自给逐渐发展到商品生产,生产项目和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到 1985年,
各农场共有粮油加工厂30个,专业酿酒厂5个,乳制品厂3个、淀粉厂1个、其它食品厂6个。红管局
局直有屠宰冷冻厂1个。垦区粮油工业是从加工作坊起步的,且多为综合性加工厂。如,双鸭山农场
建场后的粮油加工是用马拉磨,碾,1950年改用以木炭为燃料的座机带动中筒米机和螺旋油榨,1952
年改烧柴油,1963年建成联合加工厂,从事米面加工、榨油、酿酒。在垦区大开发中,1957年友谊
农场面粉厂建成投产, 1966年由粮食部设计院设计的八五二、八五三农场面粉厂投产。之后,双鸭
山、五九七、红旗岭、二九一、北兴、饶河农场扩建、新建了面粉厂,各场还改螺旋油榨为液压油榨,
红旗岭农场建了小型浸出油厂(后停产)。进入八十年代,八五三、友谊农场新建了浸出油厂。1985年,
农场粮油加工工业的生产能力达到面粉15.8万吨,豆油10,931吨。当年实制大米3,447吨,面粉
61,611吨,杂粮米面4,889吨,豆油5,192吨。
农场酿酒业,除5个专业酒厂外,还有19个其它食品工厂从事酿酒,并从单一生产高度白酒发展
到酿造低度白酒,果酒、啤酒、果汁饮料。红旗岭农场1985年建成以果酒为主要生产项目的酿酒
公司。到1985年,农场各酿酒企业的白酒年生产能力达5,892吨,当年实产白酒(65°)4,054吨,
果酒557吨,工艺酒38.6吨,啤酒322吨。
农场乳制品业是适应八十年代发展食草动物(主要是奶牛)而创办的。1985年有3个奶粉厂,年
生产能力为乳粉520吨,当年实产313吨。
友谊农场于1967年建成了淀粉厂,以马铃薯,玉米为原料,年产淀粉能力为1,000吨。1985年
实产精制淀粉738吨。
其它食品工业有糕点、糖果,酱油、醋,罐头,粉条,腐竹等。
1985年,农垦46个食品工业企业产值6,183万元(比1981年增长15%),占1985年垦区全民工业
总产值的40.63%。
据工业统计资料,1984年各乳制品厂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平均达成情况为:全员劳动生产率人年
9,013.9元,生产工人实物劳产率人年6.2吨,合格品率96.4%,特级品率 61.6%,干物质利用
率99.7%,每吨奶粉耗标准煤4.4吨、耗电484.3度,耗鲜奶6.9吨。
据财务决算资料,1985年食品加工成品率为:面粉80%,其它粮米66%,豆油12.8%,白酒
25.2%,糖果83%,淀粉50%,粉条77%,腐竹4%。
9、缝纫工业
友谊、饶河农场在1984、1985年办起3家。1985年产值117.4万元,占同年垦区全民工业总产
值的0.77%。
10、皮革工业
农场皮革业从五十年代后期创办,从事毛皮加工,制革和车马挽具生产,渐次发展了鞋帽等产
品。七十年代后期,农场皮革业有较大发展,规模较大的友谊农场皮革厂有年处理3万张皮革的生产
能力。进入八十年代,分散在3个农场的3个皮革企业除加工毛皮、制革外,有的厂还生产劳动保护
用品、苫布,帐棚、鞋帽、服装。由于产销情况不佳,1984年产值比1981年下降53.2%。这年曙
光制鞋厂与佳木斯市皮鞋厂、革制品厂联营,友谊农场皮革厂与吉林省红旗服装厂联营,此后产
销情况有所好转。1985年,农垦皮革工业生产皮革(折牛皮)8,807张、皮鞋29,300双等产品,产
值168.3万元(比1984年增长21.8%),占1985年垦区全民工业总产值的1.11%。
11、造纸工业
1969—1970年,八五二、友谊农场造纸厂相继建成投产。友谊农场1970—1980年共利用麦秸
21,798吨、芦苇6,833吨,使农场生产队多收入142万元。到1985年,2个专业造纸厂年生产能力
为4,800吨,同年产机制纸4,694吨,产值642万元(比1981年增长 92.9%),占1985年垦区全民
工业总产值的4.22%。
垦区1984、1985年造纸业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达成情况为: 吨。


12、文教用品工业
到1985年,垦区有3个印刷企业,主要对内服务,也揽外活。同年工业产值44.9万元(比1981
年增长68.8%),占1985年垦区全民工业总产值的0.3%。
13,其它工业
农垦其它工业尚有八十年代引进设备建设的八五三农场卫生筷子厂和为发展多种经济形式的畜
牧业而建设的饲料加工厂等,共有8个企业。1985年工业产值449.1万元, (是1981年的9.9倍),
占1985年垦区全民工业总产值的2.95%,
综观农垦工业生产情况,机械、建材、造纸、煤炭,食品工业发展较快,产品品种增多,产量
增加,产值上升幅度大。(详见附表1、2)1976年后,由于工业总产随增长幅度高于企业职工人数增长
幅度,劳动生产率有所提高,且八十年代高于七十年代后期。在同一不变价期,1980年比1976年工业
产值增长27.5%,企业性全部职工减少3.7%,劳动生产率提高32.1%;企业性直接生产人员增
加7.3%,劳动生产率提高18.8%。1985年比1981年工业总产值增长34%;企业性全部职工增加
13.6%,劳动生产率提高17.9%,企业性直接生产人员增加14%,劳动生产率提高17.5%。
全民经营工业产值与劳动生产率:


二,集体所有制工业
1981年,垦区集体所有制工业企业只有1个。1985年发展到74个(其中食品加工业 29个,修理、
缝纫业45个),生产糕点47.7吨,糖果15吨、酱油93吨、加工被服1,860件,工业产值701.2万元
(按1980年不变价计算)。
三、个体工业户
1982年,垦区个体工业只有4户4人。1985年发展到455户788人,同年现价工业产值161.4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