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十一章 交通运输

第十一章 交通运输



红兴隆垦区幅员广阔,但建场初期交通十分不便,除简易公路外,只有一个农场北濒松花
江、一个农场东临乌苏里江尚有水路运输。直至七十年代,垦区才有铁路穿越友谊农场(国家铁路)、
双鸭山农场(矿区铁路)。在这偏远的荒原,以公路和汽车为基本运行手段的交通运输事业,随垦区
的开发而发展,适应生产经营规模的扩大而壮大。经几十年建设,公路初步成网。到1985年,垦区
公路总里程2,246公里(含养护的国家公路230.6公里),有汽车1,980台(其中载重车1,560台),
汽车修理设备初步配套,以中青年为骨干的职工队伍,有3,486人,形成了一个较完整的交通运输
网络(详见本章附图)与经营管理体系,对保障垦区各行各业的发展和群众生活起了重要作用。
八十年代,垦区交通运输业在改革中推行经济责任制,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一度上升。但因
装备陈旧(如,1985年在用载重汽车中超年限使用的台数占24.7%)、逐年增多的轮式拖拉机参加运
输(轮式拖拉机台数占拖拉机总台数的比例为:1975年26.1%,1985年42.9%)、压缩基本建设、
农业遭灾减产和生产资料涨价而使运量下降、成本上升,经营成果受到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垦区
交通运输业已从单纯内向服务转向区内外运输市场,从单一全民经营转向全民、个体一齐上,并初
见成效。
随时间推移,垦区以砂石路面为主的公路网络(1985年占71.7%)和以解放牌汽车为主的车型(在
1985年载重车中占63.7%),已与现代化建设不相适应,有待全面搞好更新改造,更好地发挥国民
经济建设的“先行官”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