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晒场管理与粮食储藏
第二节 晒场管理与粮食储藏
晒场作业是农业生产的最后一道工序,也是粮食进入流通、消费的基础环节。为就近解
决粮豆收获后的晾晒、整理、交售、保管,农场长期在生产队队部所在地建设晒场。友谊农场
有的分场设中心晒场收粮,统一处理。进入八十年代,在农场总局资助下,八五三农场七分场、
五九七农场四分场建立了粮豆机械化处理中心,为粮豆处理工厂化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一、晒场建设与管理
1、晒场建设。农场创建初期,粮食收获后的整晒大多靠土场院、人力作业。随农业生产机械化
程度的提高,晒场作业条件也得到改善。到1984年,已拥有晒场449处。晒场设施有:水泥晒台
174.9万平方米,土晒台224.3万平方米,晒麦棚365个、15.5万平方米,资材库144栋、2.3万
平方米,检验室273个,地中衡21台,扬场机888台,摊晒机31台,清粮机331台,精选机289台,输
送机463台,入囤机510台,灌袋机118台,装车机254台。
为确保农业丰产丰收,有6个农场在加工厂、中心晒场、生产队晒场设置了粮食干燥设施41台
(套),降水5%小时处理量226吨。但,这与实践需要相差甚远。由于资金短缺,这一问题的解决尚
需时日。
2、晒场管理。农场在晒场生产经营中逐步形成一套较完整的晒场管理办法。主要包括:晒场
管理规则,晒场技术措施、岗位责任制、作业定额及奖励办法、粮食保管制度、资材管理制度和晒
场评比标准等。八五二农场四分场1982年规定的晒场管理标准是;四净(场面净、沟渠净、囤边净、
化验室干净),四整齐(工具堆放整齐、资材堆放整齐、机械排列整齐、坐囤排列整齐),四禁止(禁
止无令出库、禁止封冻期在水泥台上坐囤、禁止在水泥台上晒化肥、禁止长期用苫布封囤),一畅
通(排水沟畅通),二不漏(粮囤不漏、晒麦棚不漏),三无(无发热、无霉烂、无变质)。收获季节,
各农场普遍开展晒场流动红旗竞赛和评比。随农业经济责任制的落实,推行了以费用承包为核心的
晒场经营承包。
为提高晒场作业水平,农场多在麦收前进行晒场主任或保管员集训,讲授技术业务知识,总结
经验教训。红管局粮食处还在1982年编印了《多雨对晒场管理的影响与对应措施》,在1983年组织
了不同晒台、不同品种小麦降水速度和容重变化的多点测定,为指导科学整晒、减少粮食损失提供
了依据和办法。
经多年努力,农场在晒场建设与管理中涌现一批先进晒场和优秀保管员,其中较突出的有五九
七农场二十三队粮食保管员钱祉等。
二、粮食储藏
农场创建初期大都以席,荧坐囤保管粮、种。随生产发展,陆续建起半永久性、永久性粮仓,但
远不能满足临时保管和长年储藏粮食的需要,为改善这种状况,先后试建过多种土粮仓。1972年,
三师部署3年内以土圆仓代替席、茓囤,但未能落实。“文化大革命”后,红管局继续推动建设土圆
仓,到1980年9月,已有9个农场建成土圆仓 279个,总容量近3万吨。
在推进现代化建设中,八五二农场清选机厂和八五三农场吸取国内外用金属粮仓储粮的经验,
自1979年先后开展了金属仓研制,证明金属粮仓经济、可靠。1981年6月,红管局局长冯天益主持在
局直副业队建了一个容量100吨的金属储粮仓,并在7月管理局麦收工作会议期间向各场场长做了现
场介绍。经农场总局、红管局宣传推动,八五二农场清选机厂1981~1984年共销出金属粮仓127个
(其中销给红管局各场86个,容量 1.8万吨)。因1981年大涝后农场资金持续紧张,金属粮仓未能
普及。
经多年建设,各场到1984年已有砖瓦结构粮仓80,033平方米、砖圆仓12个、土圆仓 210个(未
计弃用的)、木仓56个、固定式和可移式金属仓212个、低温金属仓5个、玉米楼3个,总容量16.5
万吨。
为搞好安全储粮,1964年起,农场以东北农垦总局粮食处编写的《粮油保管基本知识》和国家
粮食专科学校《粮油储藏》课本为教材,培训粮食保管员。还在麦收、秋收,春晒期间普遍组织粮
情检查,加强业务指导,基本上保证了储粮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