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发展概况
第二节 发展概况
一、出口
垦区产品出口始于1959年。当时按中央农垦部下达的出口任务,出口品种有大豆、生猪、鸡
蛋及白条鸡。六十年代发展了鹿茸、蜂蜜,貂皮、淀粉出口。七十年代发展了黄牛、糠醛、白瓜籽,
五味子,蜂王浆、山野菜、榛子、山核桃、蘑菇、水飞蓟出口。到八十年代,出口品种进一步扩大,
达50余种。主要有:
1、大豆。出口始于1959年,是垦区能连续出口的大宗商品,据友谊、八五二、八五三、北兴
农场不完全统计,1959—1965年共出口大豆46,616吨。1966—1977年垦区年均出口26,496吨。
1978年,垦区大豆播种面积随大量新开荒地扩大播种面积而猛增,当年出口大豆70,049吨。后因
省给农垦出口指标减少,出口量一度下降。1982年仅出口11,099吨。1983年后,省扩大出口,垦
区发挥机械化大生产优势和品种优势,保证了每年第四季度出口供应和纯品种大豆(东农4号、红丰
2号,红丰3号)供应,出口量激增,1985年达78,825吨,占当年红管局大豆产量的37%。大豆出口
量较多的农场有友谊、八五二、八五三,北兴,红旗岭农场。1966—1985年垦区累计出口大豆
60.7万吨。
2、生猪。出口始于1959年,由垦区提供活猪,哈尔滨肉联厂、佳木斯肉联厂屠宰后出口白条
猪和肉制品罐头,分割肉。在“爱国还债”的历史背景下,出口对象主要为苏联。高潮期在1959—
1964年,仅友谊农场就年均为出口提供生猪4,406头,高峰的 1964年出口7,153头,占该场当年
销售量的19%。
3、白条鸡。出口集中在1960年前后。1959—1962年累计出口冻白条鸡20.2万只。
4、鹿茸。1966~1971年农场所产鹿茸交地方医药部门转出口,年均175,5公斤。1972~1978年
交辽宁省外贸部门出口,年均403.75公斤。从1979年直接组织出口,到1985年年均690.75公斤。
高峰年为1980年,出口885公斤(其中五九七农场172.5公斤,占19.5%,北兴农场189.6公斤,
占21.4%)。1966—1985年垦区累计出口鹿茸8,713.7公斤。
5、蜂蜜。自六十年代中期,八五三、双鸭山及曙光三个农场开始出口蜂蜜。1966年出口量
分别为72吨、14吨和7吨。到1975年,除江川农场外,各农场皆有蜂蜜出口。垦区1966—1978年
年均出口112.9吨。高峰年为1979年,出口323吨(其中八五三农场110吨,占34.1%,北兴农场
75吨,占23.2%)。此后,因包装和质量不适合国际市场需要,出口量渐少。1966—1985年垦区
累计出口蜂蜜1,852.6吨。
6、淀粉。由友谊农场出口,始于1968年。1968—1978年年均出口86.7吨。1978年后产量增
加,1979~1983年年均242吨。1983年后因销路不畅,停止出口。1968—1985年累计出口2,164吨。
7、貂皮。出口始于1968年,有五九七、八五三两个农场,分别是312张和575张。1968—1978
年年均出口465张。出口貂皮数量因农场渔业生产情况的变化而波动,1978年后,仅八五三农场一
个场出口,年均186张。1968—1985年累计出口6,416张。
8、糠醛。由友谊农场出口,始于1970年。高峰的1979年出口478吨。1983年后,因玉米种植
面积锐减,原料短缺,停止出口。1970—1983年累计出口3,813吨。
9、黄牛。向香港出口黄牛始于1973年。高峰的1980年出口2,178头。后因香港市场转向进口
黑白花奶牛,垦区出口黄牛数量锐减,1983年后未再出口。出口黄牛较多的农场依次为友谊、五
九七、曙光、八五三农场。1973—1983年垦区累计出口黄牛11,074头。
10、白爪籽。出口始于1978年。当年出口66.2吨。高峰年为1983年,出口601吨,其中八五
二农场196.1吨占32.6%,友谊农场171.1吨,占28.5%,八五三农场64.2吨,占 10.7%。
1978—1985年垦区累计出口白爪籽2,302吨。
11、中药材。垦区1978年出口蜂王浆58.5公斤(以后未再出口),此后陆续有中药材出口。
品种包括五味子、黄柏皮、土当归、龙胆草、车前子、黄芪,人参等。其中出口数量较多的是黄
柏皮(1980—1983年出口11.9吨)、五味子(1979—1980年出口 17.6吨)、人参(1983—1984年出
口434.5公斤)。
12、水飞蓟。1979、1980年出口41.5吨。垦区有资源,待开发。
13、山核桃。1979~1982年出口13.8吨。
14、蘑菇。1979、198l及1985年出口10.5吨。但生产时断时续,未能连续出口。
15、榛子。1979~1982年出口30.3吨,属滞销品。
16、刺嫩菜 1980、1982年出口0.3吨,属畅销货。垦区有资源,待开发。
17、黄瓜香。1980,1982、1985年出口15.5吨,属畅销货。
18、饲料豆饼。1980~1985年出口1.3万吨,属畅销货。
19、鹿皮。1980、1981年出口43张。
20,鹿筋。1981~1985年出口27.2公斤。
21,鹿尾:1981~1983年出口21.8公斤。
22、鹿角。1982~1984年出口927.9公斤。
23,鹿鞭。1982,1983年出口2.7公斤。
24、鹿肉。从1982年试出口,至1985年累计出口73.4吨,为淘汰鹿找到了销路。
25,活兔。1982年出口1,440只。
26、木耳。1982、1983年出口20吨。
27、蕨菜。1982~1985年累计出口198.7吨,属畅销品,垦区资源也较丰富。
28、薇菜干。1983~1985年累计出口14.1吨,属畅销货。
29、元皮。1983、1984年出口433张。
30、麝鼠皮。1983、1984年出口1,279张,有待发展。
31、卫生筷子。由八五三农场出口,1984年4,696箱,1985年增长到12,410箱。但原料不足,
将影响此后出口量。
32、野猪肉。1984、1985年出口902公斤。
33、狍子肉。1984、1985年出口6.7吨。
另外,1983~1984年开始试出口瓜干(4.3吨)、猪鬃(0.3吨)、田鸡(7.5公斤),杂皮(97张)、
貉皮(2张)、砍头茸(16架)、熊掌(23公斤)、野鸭(17只)、沙半鸡(3只),松籽(30.5吨)、鹿头壳、
高粱等。
二、进 口
垦区进口商品均由国家有关部门及农场总局办理进口事宜,农场接收使用。自七十年代后期,
引进了利谷隆、阿特拉津,氟乐灵,拉索,西马金,拿扑净,杂草酚等15种除草剂,用于化学除草。
1978—1980年由国家引进,交付友谊农场五分场二队试验的美国农业机械有69台(件)。1984—1985
年,按黑龙江农垦项目,经中国机械设备进出口总公司进口,由农牧渔业部拨给红兴隆垦区美国,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瑞典,日本多种型号农业机械,共590台(件)。引进的农机装备,经消化吸收,
在生产和技术上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在发展工业生活中,1983年经黑龙江省土畜产进口分公司为八五三农场引进了一套生产卫生
筷子的机械设备。
三,经济效益
仅1978~1985年垦区外贸出口额累计人民币19,008.9万元,年均2,376万元(高峰年是1985
年,为5,967万余元),由于出口结算价高于国内销售价,比内销增值1,800余万元。
自1979年开始分成外汇额度,至1985年红管局累计分得230.8元美元。
1983—1985年,红管局外贸机构累计向国库缴利润101.3万元,年均33,7万余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