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计划体系与计划执行情况

第二节 计划体系与计划执行情况



一、中、长期计划
1、长远规划。建场初期,有些农场在“大跃进”的形势下制定了长远生产建设规划。八五三
农场1958年制定的1958—1967年生产建设规划纲要提出:两年机械化、三年电气化,1960年达到
播种145万亩,1967年粮豆总产76万吨……。五九七农场1958年制定的十年生产建设规划,在农业
生产方面提出开荒120万亩,亩产“两年打进关,四年跨黄河,七年过长江”。实际皆未如期实现。
六十年代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垦区各农场按农垦部部署展开国营农场建场设计任务书补课工作。
有了前几年的经验教训,所拟发展计划既是积极的,又是留有余地的,起到了“牵牛鼻子”的作用。
五九七农场1963年制定的以建立商品粮基地为重点的发展计划,安排1970年达成耕地面积32万亩、
粮豆播种面积29.4万亩,粮豆亩产122公斤,粮豆总产35,865吨,上交粮豆2万吨,生猪年末存
栏2,000头,上交猪肉50吨。执行结果,除耕地面积、粮豆播种面积外,多数项目都提前两年于
1968年超额完成。
兵团组建后,三师于1972年10月发出《关于颁发“四·五”、“五·五”规划草案的指示》。
规划贯彻“以农为主,多种经营”,“以粮为纲,全面发展”的方针,指标体现粮、豆、猪上
《纲要》。要求1975年达成耕地529万亩,1980年达成耕地618万亩,1975年力争粮豆熟地上《纲要》,
粮豆混合亩产157.5公斤,生猪饲养头数44.5万头,人均1.2头;1980年保证粮、豆双上《纲要》,
粮食亩产216公斤,大豆亩产130.5公斤,生猪饲养头数80.6万头,人均2.1头;工业产值1975年
7,000万元,1980年1亿元。并安排了其它产业发展目标和开荒、水利工程、公路、电力、科研等
项建设。虽经极大努力,到兵团撤消前的1975年,实际达成耕地446.9万亩,粮、豆混合亩产144
公斤,有1个团粮食过“黄河”、大豆上《纲要》,1个团粮豆双上《纲要》,6个团大豆上《纲要》;
饲养生猪总头数为27.6万头,人均0.79头,工业产值7,901,5万元(1970年不变价)。
1982年,红管局贯彻党的第十二次代表大会精神,于11月下发1980—2000年工农业总产值翻两
番规划(讨论稿)。1985年3月,根据农场总局制定中,长期规划的精神,通过对垦区30年经济发展历
史和“六·五”前四年经济形势的分析,经论证,印发了红管局《“七·五”规划和2000年设想》。
指导思想是,“以全面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以兴办家庭农场为突破口,以全面经济体制改革为动
力,以工农业总产值翻两番为战略目标,全面调整所有制结构和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集体和个体经
济,在努力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保持总产稳定增长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工业、林业、牧业、副业、
渔业、建筑业、运输业、商业。在本世纪末建成具有现代化生产经营体系,良好生态体系,农林牧
副渔全面发展,农工商综合经营的商品基地,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型国营农场”。规划
指标为;工农业总产值在1980年的基础上年递增7.3%,1990年达到11.72亿元,2000年达到21.96
亿元。人均收入到2000年为2,000元。实现这一规划需要大量投资, 1985—1990年,不包括世界银
行贷款的开荒项目,总需投资6.5亿元,其中“七·五”期间重点新建、改建工业项目53项,预计需
投资5.85亿元。平均1985—1990年每年经营利润9,500万元。
通观历次所定长远规划,凡执行中落空的,主要原因是:客观上,制定规划时无法与国家经济规
划衔接,一当资金、物资得不到保障,规划势必落空,主观上,则多受当时形势影响,因缺乏调查研
究、缺乏科学论证而脱离实际,最终难以实现。
2、中期计划、五年计划。红兴隆垦区的农垦企业都在国民经济各时期编制中期计划、五年计划。
但这些计划不可避免的烙有时代印痕。如,二九一农场1958年在“大跃进”中制定了场1958—1962年
的五年计划,所定1962年目标与1958年预计达成情况比较,播种面积要增长18.7倍,粮食总产要增
长50.2倍,工业产值要增长33.8倍,事实上是难以达到的。三师制定的综合性五年计划,因所处时
代而难免存在的缺陷,也失去应有作用。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红管局制订了1981—1985年多种经营规划。在结合垦区实际推动农垦企
业从生产型向生产经营型转变上,体现了三中全会以后的方针、路线、政策。提出林业以营造农田防
护林为主,发展经济林;畜牧业积极发展草食动物,稳步发展养猪,大力提倡公繁私养和公有户养,
发展集体养猪,工业以抓好现有企业为重点,积极搞好挖潜、改造、革新,有条件情况下逐步扩大新
项目生产;渔业以养为主,以国营为骨干,集体为基础,户养为补充;种植业发展多种经济作物,组
织待业青年、家属大力兴办各类服务行业。所规划的指标,虽有些未完成,但改革中形势发展比预料
的好,到1985年由于家庭养殖业大发展,达成奶牛2,853头,完成指标的407.6%;禽109.9万只,
完成指标的137.4%;绝大多数工业生产项目的产量超过了规划指标,集体、个体各项产业安置
10,214人,远超过规划安置3,000人左右的指标。
二、年度计划
年度计划是农垦计划体系的中心环节。各级都通过编定年度计划全面安排一年的生产建设,以统
一各方面的行动,实现期望的目标。年度计划主要包括各业生产计划、产值利润计划、劳动工资计划、
产品上交计划、基本建设计划、文教卫生计划,主要设备申请计划等。
按计划编定原则,年度计划应通过综合平衡,既体现生产建设的有计划按比例,又要有一定的发
展速度;既要稳妥,又要留有余地。垦区各农垦企业通过编定年度计划,给组织、指挥、管理年度生
产建设提供依据,计划对生产建设起着推动作用。在垦区发展中,受“左”的思想影响,有时计划为
政治形势所左右,因政治使命而受干扰,使生产建设遭受损失。如在“大跃进”年代,农垦部合江农
垦局1959年初要求所属农场“立即行动起来,高速发展农畜产品,迅速建成出口基地”。友谊农场将
大豆播种面积扩大到占总播面积的48%,出现重茬、迎茬,单产下降;在设备、管理,饲料都跟不上
的情况下,盲目扩大养猪头数,猪病蔓延,1959、1960年猪的死亡头数分别占同年年初存栏和当年增
加头数总和的38.3%,54%。“文化大革命”中,兵团1969年2月在生产财务会议上提出:“把农场
反革命政治路线、组织路线、管理体制、经营方式和规章制度彻底砸烂”,忽视按经济办法管理经济,
计划脱离实际。进而在“学大寨”中要求粮、豆、猪上《纲要》,对上有计划必成数,对下有计划期
成数(争取数)。执行中常因指标过高、违背价值规律、自然灾害影响,资金保证程度差而导致计划落
空,产业、产品结构比例失调。1970—1975年的6年间,三师农作物总播面积和粮豆播种面积计划只
有土年完成(1971年);粮豆亩产、总产指标,1970—1973年连续4年没完成计划;造林计划指标只有
1年完成(1974年)。畜牧业虽1972年后肥猪年末存栏数年年超计划,但奶牛、黄牛、羊等草食动物年
末存栏数年年完不成计划。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红管局在计划编定上,贯彻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强调综合平衡。但在
改革中计划的制约作用已渐渐淡化,价值规律的支配作用渐渐强化。从计划完成情况看,遭灾的年份,
种植业生产计划仍难完成,反映了农业生产条件还未得到根本改善。畜牧业生猪生产计划1981年后
完成情况较差,草食动物生产计划1981年后完成情况较好,反映了价格,市场影响下生产者在自我调
节,商品经济观念在增强。1984年实行指导性计划后,红管局在下达1984年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时强
调“在落实经济承包责任制,试办家庭农场、家庭承包过程中,把各项计划指标与签订各种经济合同
贯穿起看,以保证计划指标的全面落实”。在下达1985年生产建设计划时强调“认真贯彻改革的精神,
适应大办家庭农场和调整产业结构的需要,以提高企业活力为中心环节,以提高经济效益为核心,发
挥企业的积极性,促进管局商品经济的发展”。1985年计划指标项数缩减,农业由原来的161个减
为30个,工业由原来的33个减到22个。计划口径包括全民、集体、机关团体、个体经济,不再按所
有制分列,工农业生产计划全部作为指导性计划。在建立“统一性和灵活性相结合,大的方面管好,
小的方面放开”的新型计划体制上迈出了坚定的步伐。
三、基本建设计划
农垦企业的基本建设计划在列入年度计划前,一般均须按基本建设程序先进行可行性研究,
在确认可行时,提出计划任务书或计划任务建议书,按基本建设管理权限报请上级主管部门同意
后,还须完成扩初设计或概(预)算、设计图,报上级主管部门批准。
不同时期基本建设计划规定的投资方向有一定差异,反映了各时期生产经营方针的变化,也
反映了垦区的社会性特点,如在资金紧张的情况下,不得不以大量资金投入职工宿舍、学校,医
院等非生产性建设。
垦区开发初期,基本建设投资集中于种植业建设和非建不可的非生产性建设。1949— 1952年
基本建设投资完成额为68.9万元,种植业建设占52.2%,非生产性建设占34.1%。国民经济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1953—1957年期间,大批农场创建,种植业建设居生产建设的主导地位,占投
资总额的46.3%,交通、电信、水利建设也随之发展,在投资上占一定比重。国民经济第二个
五年计划时期正值“大跃进”年代,大养其猪,大办工业,畜牧业和工业投资猛增。国民经济第
三、第四个五年计划时期正值“文化大革命”动乱年代,兵团组建后在大规模扩大耕地面积的同
时,生产性建设和非生产性建设一齐上,农、牧、工业一齐上,种植业建设投资在投资总额中的
比重明显下降。“文化大革命”后的国民经济“五.五”时期,投资再次向生产性建设相对集中。
进入八十年代,虽国家投资锐减、,一方面,因国家和世界银行贷款支持的农垦开荒项目展开;一
方面相对集中有限的财力用于工业建设,种植业和工业建设投资所占比重回升。按各国民经济时
期的投资方向,绝大多数年份完成了基本建设投资计划,但投资不足是始终存在的影响生产发展
的重要因素。以水利建设投资为例,按垦区自然条件,要建立高产稳产农业,平均每亩耕地需水
利建设投资80元以上。近600万亩耕地,总投资应在5亿元以上,实际1955— 1985年累计水利基本
建设投资完成额仅1.13亿,加上1978年后的小型水利专项拨款 1.09亿元,每亩耕地水利建设投
入只有37元多,差距甚大。
各国民经济计划时期及历年垦区农垦企、事业单位基本建设投资与完成情况参见本章附表1、2。
四、阶段计划
农业生产季节性强,工业生产须考虑季,月间的生产均衡。因此,农垦企业各基层生产单位都将
年度计划分步落实为阶段计划,并通过小段计划做具体安排。以曙光农场为例,该场自1963年建
立了经营管理的五大制度(亦称“五大管理”),即计划管理、定额管理、班组核算、经济活动分
析和岗位责任制。小段计划是计划管理的一环,系生产队五日或十日的短期计划,是阶段计划的
具体落实,用以安排小段生产任务与人、畜力和机械分配,规定作业定额、质量要求和各班组、
工种间的协作关系等等,促进了经营管理的改善和生产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