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各类教育
第四节 各类教育
一、普通教育
1、小学教育
垦区各场小学大多数是在五十年代建立的。建校初期师生数少,房舍简陋,或无固定教
室,上课采用复式班教学。如双鸭山农场的前身集贤农场1948年开办的小学,只有教师一人,
学生10余人,是复式班,在食堂上课。1954年北兴农场前身勃利种羊场创建的小学也只有教
师一人,学生10余人,校舍是两间草房。二九一农场1956年成立的第一所小学,教师2人,
开设一至四年级两个复式班。1957年至1958年八五三、八五二先后开办小学也都只有两名教
师,两个复式班,借用食堂或民房上课。但也有开始建校时就比较正规的,如友谊农场1955
年建立的几所学校,师生数都达数十名,有固定的教室上课。1957年该场已有小学8所,11个
教学班(含3个初中班),教师22名,学生652人。五九七农场1958年建校时也有固定的教室,
有师生数十名。
六十年代,教育事业发展较快。至1963年,垦区各场小学总数已达242所,有教师 850人,
年末统计在校生数为19,980人,各校都建有校舍、操场,有的并建起宿舍、食堂、图书室和
实验室。普遍建立了少先队组织,学习雷锋运动在各校开展,小学生在德育、智育、体育各
方面都得到健康的发展。“文革”期间,当各所中学被卷入“造反浪潮”时,小学虽然也受
到了很大影响,但仍有一部分学校坚持上课,有的教师仍给学生认真传授知识。直至全国大批
“师道尊严”、“智育第一”,小学正常的教学活动遭到破坏。
七十年代实行“九年一贯制”,很多小学都有初中班。1979年以后,各场小学才逐渐与中
学分开。1984年小学学制又恢复为六年制。教学内容也更为充实。至1985年,垦区小学校发展
为433所,有教师3,024人,在校学生46,536人,当年毕业生8,431人。
垦区小学教育在试验和推广辽宁省黑山县北关集中识字教学法方面取得较好的成绩。1979
年,省农场总局在垦区召开教研工作会议,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江苏省常州市教研室
研究员和辽宁北关学校副校长参加了会议,对垦区小学集中识字教学和成绩给予充分肯定。
2、中学教育
垦区前期的中学教育是从各农场小学附设初中班开始的。1957年,友谊农场的小学就附设
有3个初中班,八五三农场小学在1958年秋天附设了初中班,后称之为“清河中学”。郭沫若
为这所学校题写了校名。
1958年后,各农场普遍建立了中学,有的分场也在小学中附设初中班。中学有较正规的校
舍,有适用的教学器材和体育器材。教师有很大一部分是曾在部队担任过文化教员的转业军官,
一部分是从地方中学转过来的。五十年代末期才有部份大学生分配到农场担任教师。各中学遵
循“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培育学生,注意使学生德、
智、体全面发展,同时为上一级学校输送了大批合格的学生,为农场培养了大批干部和有文化
的劳动者,尤其是给农场机务战线培养了大批骨干。
“文革”期间,中学受影响较大,各校从“文革”一开始即有“红卫兵”组织,这些组织
后来进入社会,大搞“破四旧”活动,教学活动不能正常进行。随着运动的深入,很多教师作
为“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被清除出学校‘有的蒙冤受害,遭到摧残。贫下中农管理学校,一
大批城市下乡知识青年补充到学校担任领导和教师工作。学生实行
“兼学”,即“学工、学农、学军”。大部分生产队则利用学生作劳力,让他们进行无偿劳
动。除类似师部中学的几所被领导重视,师资力量较强的中学外,多数学校的文化知识课难以
认真进行,教学质量极低。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拨乱反正,正本清源,教育战线的形势才随之逐渐好转。红管局
作出了1978—1985年的教育整顿和发展规划,对布局网点进行了调整,建立了红管局、友谊、
五九七、八五二、八五三等五所重点高中。五九七农场于1979年在经济形势不太好的情况下,
建起了全垦区第一幢教学楼,后又于1981年、1985年各建了一幢教学楼。随之,八五二、八五三、
友谊、红旗岭、北兴、曙光、电厂、管理局高中等单位也先后建起了质量较好的教学大楼。
五九七农场长林岛分场,八五三农场三分场、六分场;八五二农场二分场,友谊农场六
分场朝鲜族中学等,也建起了教学楼。几年来各中学增建了条件较好的实验室150个左右,投资
仪器费用总计近500余万元(八五三农场还于1985年兴建了一幢实验室),办学条件有了很大改善,
广大教师政治、文化素质有显著提高,教育形势越来越好。1985年,全局有中学74所,教师
2,241名,学生46,536名,重点高中5所,教师、学生3,500名。在历年高考中,垦区各中学
均能为大专、中专学校输送一批学生,尤其是各重点高中成立后,抽调了业务水平较高的教师,
录取了成绩优秀的学生作重点的培养,使高考升学率得到提高。1983年升入专科以上的有307人,
名列省农场总局第一,1984年升入大专以上的有324人,名列总局第二。有的学生考入了北京
大学、清华大学等著名学府。未进入大学的学生中,有一部分参加了工作,有的成了农场的骨
干,有的在农场改革中走上了领导岗位。
3、职业教育
为了适应垦区各业现代化的需要,垦区决定加速就地培养中级技术人员和有专业知识的工
人。从1980年开始,各农场中学先后设立职业高中班。职业高中班学生除学习高中语文、数学、
物理、化学和政治等文化课外,分别学习农机、农学、林业、畜牧等专业课程。
1982年,有的农场中学设职业高中部,另设教导处,有专人负责。1983年,务农场中学的
职业高中部或职业高中班从农场中学分出,成立职业高级中学(简称“职高”)。 1984年,管
理局局直也设职业高中。职高专业班除有农学、农机、林业、畜牧等科外,还根据各场需要,
增设了建筑、美术、烹饪、裁剪等专业班。职高专业教师一部分由大、中专毕业生担任,一部
分在农场机关各业务部门中抽调。
1985年,垦区职业高中经过调整尚有学校10所,有学生8,100名,教师484人累计毕业生
9,112人。(见本章后附表)
二,专业教育
1、农技校
垦区为了培养中等专业技术人才,于1979年在原三师“五七”大学基础上,组建了红兴
隆农业技术学校,设农学、农机、畜牧、兽医等专业。农技校1980年列为国家重点中专,定型
规模:学生1,000人。现有学生600人、讲师18名,有工程师,农艺师、畜牧兽医师等职称的
人员21名。
第一任校长:董 超
副校长:陈永录 范忠仁 徐全英 葛 平: 宋吉繁
书 记:王景峦 副书记:李云山
现任校长:刘 镇 副校长:陈永录 荆继忠 王景武
书 记:赵 福 副书记:赵采全
(详见《概述篇》)
2,教师进修学校
红管局教师进修校的前身是原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三师高中师资培训班。培训班于1972
年8月创建,校址在友谊农场。当时设中文、数学、理化三个专业班,参加培训的学员有150
人。教职员工共15人,其中教师12人,职员3人。
1973年初,学校又办起了中学师资培训班,有中文和理科两个专业班。每年培训两期,
培训班当时只有教职员工8人,其中教师6人,行政领导2人。1978年,随着教育事业发展的
需要,教师人数有所增加。同年,中央提出了新的要求:到1985年,小学教师达到中师水平,
初中教师达到大学专科水平,高中教师达到大学本科水平。为此,友谊农场将中学师资培训
班改为友谊农场教师进修学校。因房舍紧张,在一幢440平方米的房舍里,办数理、英语两
个专业班。
1978年初,第一次办英语师资培训班。经过半年培养,共培训出34名英语教师,为农场
部分中、小学开设英语课提供了师资力量。1978年底,为解决垦区中学师资问题,省农场总
局确定在高考统一扩大招生时,招收几个大专班,为垦区培训中学师资。1979年 1月,红管
局党委决定将友谊农场教师进修学校改为红兴隆管理局教师进修学校。
1979年4月,英语、数学两个大专班正式开学。学生和代培生共80人,加上农场办的英
语教师培训班40多名学员,在校生共120多人。
1979年前,国家每年只拨给进修学校办学经费15,000元,除工资和取暖费外,剩余不
多。1973年,学校发动师生自制数学、物理教具120多件,为直观教学提供了方便。
到1985年,有教职员工40多人,其中教师14人,职员9人。学校除设有中文、英语、数
学三个专业班120多人外,还负担着省高师函授中文、数学、政治三个专业班130多名学员的
组织辅导,及农场业余大学开设的中文、数学本科、预科和英语四个专业。近200名学员的
教学任务。
建校9年来,共计办半年以上的长班10期,7天至一个月的短班21期,培训学员 1,880
人次,代培学员248人次,两个大专班毕业生39人,代培生47人,教师进修学校为垦区师资
队伍建设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3、卫生学校
黑龙江省农垦红兴隆卫生职工中等专业学校(简称卫校),是在红兴隆技术学校护土训练
班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护士训练班成立于1979年4月,教学地址在红兴隆管理局中心医院
的后三楼。护训班学制为三年,共办两期,招收学员共80名。第一、二期学员分别于1982
年、1983年毕业,分配到垦区各场职工医院担任护士。
1984年2月8日,按《黑龙江教办联职8号》文件通知,经省政府批准,国家教育委员会
备案,成立黑龙江省农垦红兴隆卫生职工中等专业学校,学制三年。同年8月建成,由中心
医院院长刘钦成兼任校长,副院长罗金山、金德范兼任副校长。招收医士、护士专业班各一
个,正式学员共80名,代培学员6名,于9月6日开学。1985年又招收一个医士班,学员45人。
全校有教职员工31人,聘请兼课教师10人。
卫校校舍1,200平方米,全是向中心医院租赁的。计有教室240平方米,试验室100平
方米,食堂、宿舍各400平方米,办公室60平方米,已批准建校舍1,600平方米。教学仪器
主要有显微镜27台,投影机1台,幻灯机2台,教学器l台,电子听诊器2台。学校建设和
设备已初具规模。
三、少数民族教育
垦区在友谊农场六分场有一所朝鲜族中学,建于1960年,学生最多时近400人,目前基
本稳定在250名左右。校长李长珠。多年来,学校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为上级学校输送
了近百名大、中专学生,为农场培养了大批热爱农业、扎根基层的劳动者。有的当了机关
干部、连队领导,有的成为家庭农场场长。有一名毕业生到部队当兵,为抢险救灾立了功。
该校在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鼓舞下,各项工作十分出色,多次受到农场、理管局、总局、
农垦部的表彰、奖励。1979年,农垦部在红兴隆垦区召开四大垦区教育工作会议时,参加
会议的近百名同志,在农垦部副部长王发伍同志带领下,由总局副书记王桂林、管局书记张
汉荣陪同参观了该校,观看了学生文艺和体育表演。王桂林副书记、王发伍副部长、张汉
荣书记及农垦部文卫处长吴家华等和学校老师一起合了影。农场、管理局、总局对少数民族
学校十分重视,每年在下拨正常经费情况下,多拨10,000元。1984年进一步改善该校办学
条件,省农场总局投资20万,管理局投资10万元、农场投资8万元,增建了一栋三层教学楼,
为教师增建较为宽敞的住房。
四、业余教育
1、业余体校
为贯彻党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红管局除积极在各校开展体育达标运动外,
于1981年下半年成立了业余体校,建立了篮球队、田径队、冰上队,共有30多名学员。业余
体校成立了以张馨贵副局长为主任、局工会副主席程德广、教育处长吴国贵、团委书记刘永
奇、行政处副书记徐魁贤、高中校长孔凡廷、职高校长孙国君、初中校长兼书记徐英、小学
校长邱敏为委员的校务委员会,由孔凡廷任校长,陈飞云、赵景云、杨忠义、朱子兵为兼职
教练。几年来,业余体校在艰苦条件下,冬顶严寒,夏冒酷暑,起早贪黑,严格训练。1985
年业余体校在抽给佳木斯两名运动员的情况下,由6名运动员组成代表队代表总局参加全省业
余体校运动会,获得两枚金牌,两枚银牌,一枚铜牌。在16个地、市级单位中,荣获团体总
分第6名。教练赵景云训练的田径队,一年来为国家队输送一名运动员,为省体工队输送3名
运动员,为省体校输送一名运动员。北兴农场少年乒乓球队,十多年来,坚持训练,多次在
省和农场总局的比赛中,获得团体和个人的好名次。体坛新秀黎叶梅是这个学校的毕业生。
2、小红花艺校
小红花艺校的前身为小星星艺校,是八五三农场于1959年5月2日附设在总场清河中心小
学的一所少年艺术学校。学员40多名。当时,文化课由清河中心小学老师任教,艺术课主要
有民乐和舞蹈,开始有李振华、冯玫夫任教,他们愿是部队文工团员。之后,有胡秀玉(女:
原北京青年艺术剧院演员)、何彬(原上海民乐团成员,现为上海民族乐团团长)任教,1961年
曾随总场文工队参加了东北农垦总局在虎林组织的汇演。1982年11月在总场文化馆主持下成立
了“小红花艺术学校”。收学员123名,分设声乐,器乐、舞蹈、美术四个班。艺校成立以来,
到各地演出,受到好评。
1985年1月12日,小红花艺校学生6人赴北京全国总工会文工团学习手风琴、二胡、扬琴、
电吉它、木琴等器乐及舞蹈。同年8月,小红花艺校创作和排练了21个音乐、歌舞、曲艺节
目,并携带创作的30多幅美术作品,以“北大荒雁窝岛儿童业余艺术团”之名,赴北京、
哈尔滨汇报演出,在哈市演出期间,中央顾问委员会副主任宋任穷及省委、省工会、团委、
妇联等领导到场观看,并接见了艺术团全体人员。在北京,艺术团先后为农牧渔业部农垦
局、知识青年代表、中国科学院、中南海警卫局、全国总工会、中国农林工会、中国人民
解放军总政治部演出,受到中央政治局委员王震等领导同志和文艺界、新闻界一些知名人
士的接见。贺敬之、艾青、张权、蒋大为等并与艺术团的小演员合影留念。8月26日,艺术
团的小演员与王震等首长一同乘飞机离京返回北大荒。
五、职工教育
垦区职工教育是随着农垦建设事业的不断发展,而逐步发展起来的。
建场初期,垦区的职工队伍主要是由转业官兵、各地支边青年、白流人员和由公社
“过渡”到农场的农民等人员组成。文化程度、技术水平高低不齐,大部份偏低。为了适应
垦区建设的需要,各农场先后建立了职工夜校、农技校、党校。同时还利用农闲时节举办
各类短期培训班。1957年、1958年普遍开展了扫盲教育、初等文化教育、初等技术教育,坚
持常年对广大职工:进行文化、技术培训。如:友谊农场在总场部建立了职工学校,配备了
6名专职于部和教师,各分场也配备了一名专职干部和数名专职教师,同时聘请了一些兼职
教师。办学面达到了90%左右,入学率达到了80%左右。在近4,000名职工中完成了扫盲
任务,在近20,000名职工中进行了初等文化教育和初等技术教育。八五二农场、二九一农
场在1965年5月,经东北农垦总局报请黑龙江劳动局和农垦部批准,分别成立了八五二农业
技工学校,二九一农业技工学校。八五二农业技工学校,设农机、农学、财会、畜牧等专业,
从八五○、八五二等十二个农场的职工中招收学员。
从创建初期到“文革”前,垦区的职工教育工作是向前发展的,为发展农垦事业培养
了大量的人才,促进了垦区建设事业的发展。
在“文革”中,职工教育事业也同其它事业一样,遭到了严重破坏,基本陷于停顿。但
迫于生产建设的需要,各农场(当时称为团)相继成立了一批“七?二一”大学,并利用农闲
开办了各类专业短期培训班。兵团三师在十八团建立了“五?七”大学,开设了农业、农机
等专业,培养中级技术工人。
1979年工会工作恢复以后,垦区职教工作由工会宣传部负责,有两名专职工作人员。
1981年2月17日成立了红兴隆管理局职工教育委员会,下设职工教育办公室。1981年 3月19
日召开了红兴隆管理局首届职工业余教育工作会议,建立、健全了领导机构,停顿 10年之
久的职工教育工作得到恢复和发展。1981年垦区有22个场级单位有干部职工 165,000人,
应参加文化补课的职工123,400人,实际参加学习人数47,632人占应入学的职工人数的38.6%;
应参加扫盲学习的职工2,876人,实际参加扫盲学习的职工987人,占应参加扫盲学习人数
的34%。1981年,垦区共办起业余学校425所,兼职教师646人,专职教师110人,专职工作
人员23人,并开办了一所职工业余大学。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关于加强职工教育工作的决定》
下达以后,垦区职工教育进入了一个崭新阶段。12月29日,管理局党委为了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搞好职工教育的一系列指示,按照“加强领导,统一管理,分工负责,通力协作”
的原则,根据农场总局党委(81)16号文件关于成立职工教育管理委员会精神,成立了第二届
职工教育管理委员会,主任罗文阁,副主任吴国贵、李德科。委员会下设职工教育办公室,
主持日常工作。职教工作正式从工会分离出来,自成体系,各农场都相继成立了职工教育委
员会,设立了职工教育办公室。
1982年初,职工教育工作的重点转入了职工“双补”(文化补课和技术补课)。利用全日
制、半日制补习学校,电视广播函授学校,业余学校,外出进修、代培等多种形式、多种学科、
多种层次对职工进行教育,形成了管理局、农场、分场、生产队各级办学的新局面。年底,
八五二农场被省政府授予职工教育先进单位,友谊农场一分场二队指导员李清峰被省政府授予
自学先进个人的光荣称号。
1983年,红兴隆管理局的职工教育事业,为了适应垦区各项事业发展的需要,办起了五
个电大教学班,收了168名学员。经省政府批准,成立了四所职工中专,当年招收了450名学
生继续开展“双补”工作。
1984年垦区办了三个电大教学班,招收学员366名。职工中专招收学员557名,中央农业
广播学校招收学员276名。
1985年电大在校生237人,职工中专在校生1136人,中央农业广播学校在校生747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