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医疗工作 一、医疗队伍
垦区医疗卫生人员主要来源:
1、部队复转军人,占人员总数30%,而在技术骨干中则占70%以上;
2、历年分配的大、中专生,占总人数7%,90%集中在中心医院,在农场或分场医院仅
占10%,中专生主要从事护理专业,?0%集中在中心医院;
3、自学或经非正规训练成才(不含曾在部队服务人员),占人员总数16%,
4、基层卫生所卫生人员90%以上,是各单位自己短期培训成长起来的。
医疗卫生系统人员至1985年共有4,634人,其中在医院工作的人员3,350人。医生为305
人、副主任医师8人。
(一)卫生技术人员基本情况(以下各表均1985年材料)
技 术 类 别 :
(二)卫生防疫人员情况
技 术 类 别:
(三)卫生技术人员质量情况
1、 医师及相当医师职称以上人员:
2、 医士及相当医士职称 :
二、医院
垦区设中心医院一所,农场级(相当县级)医院15所(包括机械厂、电厂),分场级卫生院
(所)69所,基层生产单位设卫生所或卫生室。红兴隆国营农场管理局中心医院是全垦区医疗、
科研、医学教育中心。1970年开始组建,1973年12月正式开院。院区建筑面积7,000平方米,
编制床位500张,定员450人。设临床科室10个(包括中医科床位40张,干部病房——内三科
床位25张)以及检验、病理(含血库)、药剂科(含中、西调剂室、制剂室、药煎室)、器械科
(含器械修理室)、放射科,物理诊疗科(含心电、A超、B超、M超、心动超声室、高压氧、
脑血流图、基础代谢、纤维胃镜、体外反情、激光等室),保健科及综合性门诊部(含口腔、
镶复、皮肤、推拿、针灸、理疗等)。
中心医院负责全垦区医疗卫生业务指导工作,接收各农场转院的患者予以治疗。协助
垦区医护人员的业务学习和医学科学研究工作。
农场医院主要服务对象是本场职工和家属。各场根据人口情况,设床位按6%配备。全
管理局设正规床位1,620张。另外69个分场级卫生院(所),也都设简易床位10—30张。
友谊农场职工医院,“文革”前是友谊县人民医院,1955年组建,设床150张。兵团期间
曾一度与三师医院合并,后改称卫生队。1976年恢复为职工医院,是垦区场级职工医院中,
技术、设备力量最雄厚齐全的单位,有病床250张。
五九七农场职工医院,是1958年在一个预备师医院基础上建成,至今仍然继承发扬部队
的优良传统,1983年被总局授予文明医院称号,1984年又评为省级文明医院。有病床190张,
其中设精神病科床位40张,对垦区开放。
八五二农场职工医院,是1957年由一个部队预备医院改建,实力雄厚,“文革”前曾是
牡丹江农垦局医院的一个分院,设床位200张。1984年评为管理局级文明医院,后又新建传染
病科楼,建筑、设备都比较先进、齐全,专设结核科床位50张,对垦区开放。
八五三农场职工医院,1956年组建,1960年建筑2,000平方米二层楼房,设病床120张。
珍宝岛事件后,为适应战备需要,1970年8月由三师医院补充部分技术骨干组成三师医院分
院,1971年4月改称二十一团卫生队。1974年5月又改为职工医院,技术力量较好,曾因针灸
治疗小儿麻痹成果显著,荣获农场总局科技奖。
曙光农场职工医院,设床70张,定员120人,1963年开始,积极开展计划生育工作,特
别是男性结扎手术为全总局,合江地区之首。兵团时期,积极开展群众性的中草药种植、采
集活动,开展中、西结合结核病防治工作,受到省、地、兵团业务部门的奖励。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各医院积极进行了整顿改革,加强了科学管理和文明建设。
1984年五九七农场医院评为省级文明医院,曙光农场医院评为管理局标兵单位,双鸭山、八
五三、饶河三个农场医院评为管理局文明医院。
垦区医疗技术的发展,大体上可分为四个时期;1958年以前,友谊、二九一、八五二,
三个农场医院能诊疗一般疾病和进行简单手术,其他医疗单位只能医治一些小伤、小病,
1958~1966年,由部队转业的大批卫生技术人员到农场,各场建立了职工医院,垦区形成医疗
网,各医院均能治疗内、外、妇、儿,五官、皮肤等科疾病,能做较复杂的手术并掌握了一
些较先进的医疗技术。“文化大革命”初期,医院正常秩序遭破坏,大批技术骨干被打成
“反动学术权威”,技术力量明显削弱。兵团三师成立后,逐步扭转了此种局面,技术骨干
开始得到安置。1976年以后医疗工作进一步走上正轨,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垦
区医疗卫生工作得到迅速发展、技术骨干重返岗位,有的被提拔为领导。各医院领导班子按
“四化”要求做了调整,垦区医院院长平均年龄为41.5岁,有大专学历的占40%,而且80%
以上是主治医生。
由于各医院加强了科学管理,不断引进新技术、新设备,医疗质量明显提高。各农场职
工医院,主要业务水平和医疗设备基本达到了县级医院水平,有5个医院购进日产B超、纤维
胃镜等新设备。双鸭山农场医院X线机安装了电视装置,在全垦区是独一的。
红管局中心医院,医疗设备和业务技术基本上达到或接近地、市级医院水平。尤其是烧
伤病房,无论在垦区或附近市、县,都享有一定声誉。1979~1984年6年间,全局发生烧烫伤
1,405人次,90%以上都进住在中心医院烧伤病房,治愈率高达99%以上,死亡率仅为0.2%。
1983年7月,日本新泻县记者团团长渡边新吾及随从一行3人,发生意外事故烫伤,经过中心
医院全力抢救、精心治疗,迅速恢复健康,受到日本朋友赞赏。中心医院的显微外科、心血
管疾病和小儿科诊疗水平,也都基本达到地、市级医院水平。垦区是流行性出血热疫区,
1970~1984年15年内共发病l,604例,1979年病死率高达6%;1980年后,随着诊疗技术的
提高,采用免疫疗法等新技术,死亡率逐年下降,1984年已降至2%以下。外科手术也达到较
高水平,1982年10月31日,宝清县一个木匠右手4个手指被锯切断,送至管局中心医院,断指
10小时离体由副院长刘鹤主刀进行再植手术成功。出院后经过一年疗养,手指功能恢复正常,
再植之手指操作斧、刨等工具得心应手。
1979—1985年, 7年内, 垦区各医院收治住院病人总数及死亡率比较:
1979—1985年7年内务类传染病住院总数及病死率:
0000342;[/$$p]
1979年一1985年住院患者几种主要疾病死亡率表:
三、护理工作
垦区有各级护理人员747人,占卫生人员总数的20%,其中从正规的护士学校毕业的学
生131人,仅占护理人员数的17%,其他都是由各单位经过短期培训,提高业务水平,达到
要求标准的。1980年以后,各级医院都建立了完整的护理系统,中心医院设立护理部,各场
医院有总护士长,医院的护理工作完全步入正轨。护理人员发扬救死扶伤的革命人道主义精
神,细心地、热情地为患者服务,受到患者好评。
1984年5月12日国际护士节,红兴隆国营农场管理局召开了第一次纪念会,向在护理战线
上工作25年以上的26名老护士和25名优秀护士颁发了纪念证章和证书,并安排了12名老护士
和优秀护士到大连疗养。
四、中医、中药
垦区有中医、中药部门的工作人员120人,占卫生人员总数35%,其中主治医师4人,医
师19人、药师6人。各场设有中医科门诊,中心医院、友谊农场医院设中医科病床60张(其中
中心医院40张)。
垦区中医、中药工作,主要是在七十年代发展起来的。从1971年开始,先后
举办了3期西医学习中医班,学员160人。同时,开始在全垦区普及中医、中药知识,推广针
灸疗法,开展群众性的采、种、制中草药活动,兵团卫生处在31团召开现场经验交流会。
1974年5月,31团派代表参加了省第一次中医工作会,介绍了中、西结合经验,以后又分别在
兵团卫生工作会、兵团总医院和四师医院做了介绍。
21团卫生队,引进水飞蓟种植成功,临床用于肝炎治疗,其成果为北京中医研究院肯定。
另外,针灸治疗小儿麻痹获得总局1979年科研成果奖。
五、学会与教育训练
学会:
1978年10月,在红管局中心医院召开了红兴隆管理局医药卫生学会第一次全体理事会议,
宣布该会正式成立。选出理事长1人,副理事长3人,理事19人,分设16个专业分会。
1980年12月,在二九一农场召开了第二次学会代表会,修改了学会章程,调整了组织,
增设了麻醉、理疗两个专业分会。
1984年11月在曙光农场召开了学会第三次会议,又增设了医院管理、皮肤病、病理三个
专业分会。
根据中华医学会黑龙江农垦分会意见将原红管局医药卫生学会改称:中华医学会
黑龙江省农垦红兴隆管理局分会。
学会成立后,各专业分会积极组织不同形式的学术活动,交流经验,组织技术表演、
短期专业训练等,为提高、发展垦区卫生事业,发挥了积极作用。所组织的主要活动有:
1978年11月,学会主办了在局中心医院举行的14个专业技术表演,各场代表共200余人
参加了表演。
1979年,由内科学会主办了为期一年的医士提高班,学员50人(在双鸭山农场),
1980年,学会主编的《红兴隆医药》第一期出版,载文50篇。
1981年,卫生防疫学会主办了为期3个月的卫生防疫专业学习班,学员60人(在曙光农场)。
同年,口腔学会主办口腔疾病防治学习班一期,学员50人,为期3个月。
1981年,医药学会在五九七农场主办药剂训练班,为期半年,学员50人。
1981年春,内科学会在中心医院举办为期3个月的心血管病学习班,学员50人,特邀哈医
大黄永林、王茹贞、李维汉、徐峰、付永久等5名教授讲课。
同年,又主办神经内科学习班,由哈医大葛茂振教授、佳木斯医学院神经科主任牛福忠、
乔香芝等讲课,为期两个月,学员50人。
1982年,内科学会在中心医院连续举办两期心脏猝死急救学习班,每期学员50人,时
间两周。
1984年,儿科学会、传染病防痨学会、中医学会等也都主办了各种专业专题学习班。
教育与训练:
垦区医疗卫生的教育与训练主要形式有:送外地上学或进修、自办短期专业训练、组
织在职学习、办职业中专和护士学校。
据不完全统计,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垦区平均每年送外地进修人员60~70人,进修费
开支11~15万元。垦区各级卫生人员、生产队卫生所医护人员,除少量由部队转业或外单
位调入外,95%以上是农场自行培训的。管理局中心医院自1973至1979年共培训初级护士
250余人,医学会成立后,各专业学会为培训本专业人才,普及专业知识发挥了积极作用。
学会成立以来所办短期专业班:
1981年,经省教育局批准,由局中心医院主办护土办业班,参加省统考,共办两期,
毕业生98人。
1983年,经省职教办批准,筹办了卫生职业中专,1984年开学,每年招收医士、护士各
一个班,学员各40名,学期3年,在校生240名。1985年又增加一个医士班,收学员45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