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卫生保健 一、卫生防疫
1、防疫机构、人员
1976年前,垦区卫生防疫工作由各场卫生科(院)设一、二人负责。1977年,开始设置专
门机构,全区有卫生防疫站13个,其中管理局防疫站一个,农场防疫站11个,红兴隆电厂防
疫站一个,共有专职卫生防疫人员144人,其中男109人,女35人,技术力量及分布如下:
全局卫生防疫专职人员有学历的9人,其中大学2人,中专7人。
管理局卫生防疫站的前身为兵团三师卫生防疫队,组建于1972年,全队仅2人。
1977年成立管理局防疫站。
1983年7月,红管局成立食品卫生领导小组和食品卫生监督检验所,各农场也相继成立相
应组织。食品卫生监督检验所设在同级卫生防疫站内,并接受其领导。
2、传染病防治
垦区的传染病主要有肺结核、流行性出血热、细菌性痢疾、伤寒、副伤寒,腥红热、流行
性脑脊髓膜炎、麻疹、百日咳、病毒性肝炎、腮腺炎。
据1984年结核病普查,垦区有肺结核患者1,145人,患病率3.34%,其中活动性排菌病人
96人,活动性不排菌病人457人,稳定性不排菌病人592人。
1970年至1984年,垦区发现流行性出血热病人1,604人,死亡74人,平均年发病率
30.29/10万,病死率4.61%。(见表“I”)
1979年至1984年,垦区发现狂犬病病人16人,死亡16人。
为预防传染病,卫生防疫站对易感人群进行预防接种。对0一7周岁儿童进行预防接种的
生物制品有麻疹活疫苗,脊髓灰质炎糖丸,结核活菌苗(卡介苗)、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菌苗及
白、百、破(白喉类毒素、百日咳菌苗、破伤风类毒素)混合制剂。1984年这5种生物制品的
接种率分别为:95.9%(11274/11760),98.4%(16427/16698), 86.5%(1873/2166),
47.9%(2593/5416),96.5%(14292/14808)。对被犬、猫咬伤、抓伤者,给以接种狂犬
病疫苗,对伤寒副伤寒疫区的易感人群接种伤寒副伤寒菌苗。为防出血热,全局运用敌鼠钠
盐,A型灭鼠剂,磷化锌等化学药物进行室内灭鼠。
1979年至1985年,垦区的细菌性痢疾、肝炎、流脑、麻疹、腥红热、百日咳、伤寒、
副伤寒、腮腺炎等疾病发病情况(见表“Ⅱ”)
表“I” 1970—1980年出血热发病情况表:
表“Ⅱ” 1979一1985年垦区八种传染病发病情况统计表:
3、地方病调查
垦区存在的地方病有3种;地方性甲状腺肿(地甲病)、大骨节病、布氏杆菌病。垦区为地
甲病区,据3次调查统计1978年有病人27,6l7人,患病率8.92%,1980年有病人 23,160人,
患病率7.95%,1981年有病人“,565人,患病率为5%,地甲病男、女患者的比例为1比
1.36。东片单位(饶河、红旗岭、八五二、八五三、五九七农场和电厂)与西片单位(友谊、
二九一、北兴、曙光、江川、双鸭山农场)患病率的比例为1比4.99。垦区使用碘油胶丸、碘
化钾、碘油注射液、碘盐等药物进行防治。
北兴农场为大骨节病病区,病区人口18,576人,病人3,897人,患病率21%,其中五队,
二队患病率超过40%,三十二队、二十队、十九队、二十一队患病率低于5%。
布氏杆菌病散在发生,垦区有慢性布氏杆菌病人11人,布氏杆菌隐性感染10人,分布于
双鸭山、五九七、八五三、八五二等农场。
4、饮食卫生监督
1985年,垦区有饮食行业(包括食堂)l,336家,从业人员5,970人,食品加工企业 233
家,从业人员2,662人,食品销售企业742家,从业人员1,433人,全管理局有经省卫生厅审
核,由农场总局任命的食品卫生监督员18人,有经管理局卫生处审核任命的卫生检查员71人。
防疫站对饮食行业的卫生监督是以监督为主,结合随时检查,规定每个监督员每月必须
至少检查20家次。
5、学校卫生调查
防疫站每年对全垦区各中、小学进行卫生调查,对主要疾病进行重点防治,根据 1985年
调查情况表明,中、小学生常见病患病情况:中学生近视2,549人,患病率占 15。1%,龋
齿3,271人,占21.1%;沙眼3,409人,占20%;患鼻炎的319人,占2.02%;有蛔虫的125
人占2.3%。小学生近视681人,患病率为6.8%;龋齿3,704人,占36.4%,沙眼2,503人,
占25.1%,患鼻炎的245人,占3.04%,有蛔虫的148人,占5.02%。根据调查情况进行防
治。防疫站同时,对学校的食堂、宿舍等进行调查评比,以促进卫生工作。
6、其它情况
1981年7月1日,友谊农场七分场109人食用病死马驹肉,造成62人中毒发病,34人住院治
疗,1人死亡。
1982年4—5月,牡丹江地区流行的流行性腹泻传入八五二农场,引起恐慌。该场配备专业
人员,专用车辆对疫点进行了隔离消毒,在交通要道设卡,对过往车辆进行检疫使流行性腹泻
控制在一个家庭4口人中,避免了引起流行的后果。
1982年9月,八五二农场蛤蟆通水管处卫生所在给202名1~15岁儿童进行预防接种时,将卡
介苗当作结核菌素接种,3天后又将结核菌素当作卡介苗接种,引起43名儿童接种部位红肿化
脓的后果。19天后,才发现这次接种的错误。
1983年,友谊农场卫生防疫站被总局评为先进防疫站。
1984年,曙光农场对卫生防疫站进行改革,将卫生防疫、妇幼保健、环境保护等机构合并
为卫生防疫站,全站配备工作人员(包括财会人员、环卫工人、司机)28人,车辆4台。防疫站经
费独立,财务包干,实行站长负责制。
1984年,曙光农场卫生防疫站荣获国家农牧渔业部先进单位,总局先进卫生防疫站的称号。
1985年农场总局对卫生防疫工作进行检查评比,红兴隆管理局卫生防疫站被评为优秀单位。
二、妇幼保健
1、机构与人员
垦区最早的妇幼保健机构为友谊农场妇幼保健站,成立于1959年,当时有站长1人,医生
2人,护士1人。1965年该站撤销,其工作由卫生科设专人负责。1983年恢复组织,建立了三级
妇幼保健机构;总场妇幼保健站、分场妇幼保健组,生产队妇幼保健小组。
1984年,各农场均建立了妇幼保健机构,1985年,全垦区有妇幼保健所一个,保健站15个,
(其中曙光、江川两场妇幼保健站与防疫站联合办公)。分场设保健组、生产队有妇幼保健员1人,
垦区有妇幼保健人员556人,其中专职62人,兼职494人。有大专学历4人,中专学历20人,主
治医师5人,医师31人,医士113人,初级卫生人员及保健员407人。
2、妇幼保健工作
五十年代末至六十年代初期,农场的妇幼保健站配合有关部门重点抓了妇女在田间劳动中
的“三调、三不调”,即经期劳动环境调干不调湿,孕期劳动工种调轻不调重,哺乳期劳动地
号调近不调远。根据女职工的生理特点,给予她们适当的照顾。妇幼保健站与妇女联合会紧密
配合,深入基层,召开各种类型的妇女座谈会,了解她们的劳动情况和生活情况,征询她们的
意见和建议。同时,对妇女宣传妇幼保健知识,讲解新法接生的好处,推广新法接生。在计划
生育工作中配合计划生育委员会、组织手术组下基层。友谊农场妇幼保健站因工作成绩优异,
受到省有关部门表扬,并获得一台电动吸引器的奖励。
六十年代后期,对妇女实行“五期保护”,即女职工的经期、孕期、产期、哺乳期和更年
期的保健工作。七十年代初,注意了妇幼保健的日常工作,如女工下班要有热饭、热菜、热水,
要睡热炕,要建防风厕所等。
八十年代对妇幼保健工作更为重视,1983年全垦区健全了妇幼保健机构后,对妇幼保健人
员进行了培训,管理局于1985年3~4月间,开办了妇女保健学习班和儿童保健学习班各一期,
共培训学员192名。八五二、八五三、双鸭山、北兴、红旗岭等农场,分别给保健人员开办学习
班1~2次,学习妇女病普查、普治,妇女经期卫生、儿童“两病”防治,儿童健康体检等内容。
各保健所,站利用广播、电视等宣传工具,宣传妇女保健知识,经期卫生常识,婚姻保健知识及
计划生育,优生优育等。
1984~1985年,垦区进行了妇女病和儿少病的普查,并建立儿童健康卡,防治妇女病和儿少病。
据1985年统计,垦区已婚至60岁妇女67,792人,育龄妇女101,593人。参加妇女病检查的
43,171人,患病人数15,648。垦区1985年有孕妇4,233人,产前检查4,201人,受检率99.2%,
总产妇3,403人,住院分娩者1,487人,占43.6%,产妇发生子痈10人,产后出血26人、
产褥感染1人,无死亡。对儿童进行体检、建立了体检卡,垦区0至7岁儿童31,939人,入托
儿童23,418人,体检建卡23,088人,0~3岁儿童13,457人,体检建卡9,825人。患佝偻病
者2,122人,已矫治1,999人;贫血病患者1,470人,已矫治1,050人;0—1岁婴儿3,846人,
死亡48人,死亡率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