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文化设施 一、有线广播站
有线广播在垦区宣传工作中占有重要地位。垦区最早的有线广播站于1953年在集贤农
场建立。仅有一台50瓦的播音机和3个16瓦的喇叭,并无专职播音员。1956年添置了设备,
才配有播音员。同年,友谊农场建立了广播站,有300瓦扩音机一台,5至10瓦高音喇叭19个,
配工作人员3人,向5个分场播放节目。1957年5月,八五二农场用部队带来的广播器材建立
起广播站。1959年4月八五三农场成立的广播站有150瓦播音机一台,一名播音员,每天早、
中、晚各播音一小时。其它各场也都设有广播站,直通生产队。有些农场职工家庭也安装
了小喇叭。友谊农场小喇叭入户率达80%。当时各农场党委就非常重视这一宣传工具。各
场广播站除转播中央台新闻节目外,还自办节目,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宣传本场
新闻、好人好事,坚定职工开发北大荒、建设垦区的信心,鼓舞斗志。
“文化大革命”中,“造反派”为争夺舆论阵地,夺了广播站的权。直至兵团三师成
立,各场(团)广播站才恢复正常工作。
红兴隆管理局成立后,于1977年4月,在宣传部设广播电视科,正式配备人员管理全垦
区广播工作,当年为农场添置和更新广播器材200多台(套)。
八十年代,垦区广播设备进一步完善。1980年友谊农场广播站已完成序列控制、输出
自控、自制巡线器等项革新,提高了机房自动化程度。到1984年,友谊农场及分场两级广
播站拥有扩音机26台,总输出功率达13,750千瓦。1985年,八五三农场广播站有1,000瓦
扩音机2台,载波机1台,各种型号录音机5台,增音机1台,其他各场的广播设备均已更新。
至1985年,垦区共有场级广播站16个,分场级广播站35个,有专职广播人员200多人。
二、电视转播台
垦区最早的电视转播台为友谊农场电视转播台,建于1975年10月,装备ECF一50型差转
机一台,不久就开始工作。1978年,先后购置3/4寸黑白便携式录像机和3/4寸彩色座式录
像机各一部。自制了发射天线,功率为1,000千瓦的国产彩色电视发射机开始正常工作。
1979年8月5日,红管局电视转播台开始用10瓦差转机,在6频道正式向局直属地区转播
节目。同年,八五三农场电视转播台也开始用50瓦差转机进行工作。1983年,管理局电视转
播台扩大编制,工作人员增至8人。设有发射、摄制、维修三个组。当年仅麦收期间即播出
电视新闻30多条,专题节目5条。8月7日,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来垦区视察,摄制组在友谊农
场五分场二队录制了新闻,为垦区留下了历史资料。1984年,开始用3个频道进行发射差转节目。
1985年垦区共有宣传电视转播台7个,有专职人员110人。电视已成为垦区主要宣传手
段,也极大地丰富了职工文化生活。
三、电影队、电影发行放映公司
1954年至1955年,垦区成立较早的集贤、曙光、二九一、友谊等农场已有放映组或放
映队,到生产队巡回放映。1957年八五三农场设有4个放映点(一、二、三分场及大和镇)巡
回放映。1958年以后,各农场都成立了电影队。总场部有固定的放映场所——俱乐部,无俱
乐部的在露天广场映出。1963年,友谊农场各分场成立放映组,农场电影队成为总队。1966
年,八五二农场已有大、小放映机8套,放映点80多个,农场俱乐部每月可以安排12—14场
电影。总场、分场放映队、组,经常深入连队巡回放映,“文化大革命”前,多数生产队每
月都能看上1一2次电影。看电影是职工主要的业余文化生活。
三师期间,由于城市知识青年大批来垦区,业余文化生活要求更加迫切,电影放映队伍
和网点进一步扩大。1970年初,兵团三师成立了电影工作站,初步建立起有发行、宣传、技
术检查和影片检查工作的管理体制。担负起北至桦川、南至勃利、东至饶河、西到桦南广大
地域的12个农场的影片发行与放映管理工作。当时放映的主要是8个“样板戏”影片和纪录片。
1976年红兴隆管理局成立后,垦区电影工作有了蓬勃的发展,到1979年,已经有放映点529个,
放映设备114套,放映人员321名。管理站由原来的二、三个人发展到 9人,管理工作更趋正
规和完善。除发行、宣传、技检、片检工作外,增加了器材、会计、出纳、统计和储运工作。
同年,经省农场总局政治部批准,建立红兴隆电影发行放映公司。
从1976年起,每年平均上交片租20至30万元,最高年份达50多万元,为国家做出了贡献,
1978年至1981年,红兴隆电影发行、放映公司连续被评为农场总局先进单位。垦区每年观众
达750至1,100万人次,每个放映点每月平均看电影6~7场,丰富了广大干部、群众的文化
生活,为垦区精神文明建设起了重要的作用。
1982年,由垦区工会资助,在八五三、红旗岭、五九七、江川等农场办起了生产队放映
队75个,基层群众看电影更加方便了。
1983年,6个农场由原来的电影队改为电影管理站,以适应发展了的电影管理工作,各
站配备站长、技检、发行等主要工作人员。多年被评为管理局和省农场总局先进集体的友谊
六分场放映队,坚持推车下连队,把电影送到群众家门,八五二农场六分场放映队,常年坚
持高出勤,使连队每月能看10多场电影,八五三农场二分场、六分场常年坚持连续作业,积
极为群众办好事,他们的这种精神,受到人们的称赞。但由于电视的发展等多种原因,1980
年后放映场次下降。
为了提高放映人员的技术水平,电影发行放映公司曾先后举办3期业务培训班,使放映人员在
历次总局和省进行的业务考核中,都取得优良的成绩。为管理局电影宣传工作的开展打下了良
好的基础,在农场总局历次海报编制,幻灯表演中都获得了奖励。
红管局1971—1984电影场次统计表:
四、图书馆、图书室
垦区各场在建场初期即建有场部图书室,归农场办公室管理。农场工会成立后,改由工
会管理,六十年代各图书室藏书不多,大部分农场图书室只有1,000至2,000册,少数农场
图书馆有藏书3,000至4,000册。“文化大革命”期间扫除“四旧”时,经过“清理”,有
的图书被认为是“封、资、修毒草”,被销毁,其他图书也逐渐失散。
三师成立后,各团重建图书室,由团政治处宣传股领导,添置了大部分政治理论书籍和
当时盛行的文艺作品,刊物,连队也成立了小型图书室,有一些政治理论书籍和通俗读物。
1974年,三师政治部宣传科在师俱乐部内设图书馆、有专职管理员,服务范围为师直属机关
和各直属单位。
1976年,红兴隆管理局成立后,图书馆归管理局文教卫生处领导,设管理员两人。1981
年,图书馆由机关党委管理,后又归行政处。1983年由垦区工会接管。
图书馆设在俱乐部二楼西侧,有借阅室和阅览室各一个,平均每天接待读者达30人次。
馆内有政治、科技、教育,文学、艺术、医学等各类藏书两万多册。各类刊物100多种,报纸
10余种,还藏有少年儿童读物近3,000册。为了丰富和活跃中、小学生假期生活,图书馆规
定了寒,暑假期间的周二、周四,周六下午为儿童阅览时间。
1983年,馆内采用了《中国图书分类法》在图书分类上和国家图书分类保持了一致
各农场图书馆或图书室归农场工会领导,添置了大批图书,其中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
文学艺术方面著作及各行业实用工具书,通俗读物等。各图书馆(室)藏书有5,000至10,000
册,有专职管理员1至2人,分场和连队所有图书室备有少数图书、报刊,但不配专职管理员,
只由工会组织或共青团组织指定人员代管。
五,新华书店
垦区各农场除友谊农场外,六十年代都未建立新华书店,只有附设在百货商店中的图书营
业专柜。1972年8月,兵团三师向黑龙江省新华书店申请组建三师新华书店,经省新华书店批
复,同年在师部建立新华书店,并将原友谊农场的新华书店改为三师新华书店友谊门市部。在
二十团(八五二农场)建立南横林子门市部,对图书发行范围作了规定。师部总店发行范围:十
九团,二十八团、二十九团,三十团、三师医院和师直属位单。南横林子门市部发行范围:二
十团、二十一团、二十二团、五十八团、独立四团和钢铁厂。政治,文艺,科技书籍和文化课
本,一律按15%提成给各团经销点。
1974年,三师政治部根据省新华书店规定“边境地区每十万左右人口可建立基层店”的原
则,申请在二十一团建立小清河门市部,同年经批准建立。发行范围为二十一团、二十二团、
五十八团。
1975年6月,三师政治部、后勤部联合召开了全师图书发行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了图书发
行工作的性质和方针、政策,健全、巩固了发行网点;疏通了发行渠道,加强了企业管理、建
立和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加强了领导,确定了编制,使图书发行工作开始走向正规。
1976年红兴隆管理局成立后,新华书店先后归宣传处、行政处和宣传部领导。图书发行工
作发展很快,人员编制数逐步增加,发行量逐年扩大。1980年管理局新华书店被合江行政公署,
文化局授予“图书发行先进单位”称号。至1985年,全垦区书店共有专职职工46人,经销网
点职工40多人。发行量达97.5万元,(均不包括友谊农场)。但,红管局书店经销门市部面积大
小(130平方米)下面发行网点少,仍然有在基层买书难的问题。
新华书店建店十三年经营情况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