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文化艺术活动 一、文艺演出
垦区大多数是军垦农场。复转官兵中就有文工团员、文工队员。垦区文艺演出活动一
向比较普及。在艰苦的创业过程中,对鼓舞职工斗志,活跃业余文化生活起了重要作用。
各农场在初建时期即有业余演出小组或演出队,自编自演文艺节目。1956年春节,八五三农
场工会曾组织排演了京剧《打渔杀家》、《苏三起解》、《四郎探母》,二九一农场排演了
话剧《中秋之夜》,集贤(双鸭山)、曙光、友谊、八五二等农场均演出了一批反映垦区生活
的自编节目或传统的地方剧目。
1958年大批转业官兵和关内各地移民、支边青年到垦区参加开发建设,文娱活动更为活
跃。集贤农场组织了有30多人的京剧团,用4,000多元购置了行头和地毯,排演了京剧折子
戏和小型评剧。八五二农场组建了36人的文工队,于1959年排演了话剧《全家福》。1960年
排演了歌剧《三月三》、京剧《汾河湾》、豫剧《断桥》等。创作歌曲《我们的车老板》、
《运粮歌》先后在《歌曲》和省报上发表。10月文工队到内蒙垦区慰问演出,并在满州里市
公演。1965年11月,以北京青年为主,组成“乌兰牧骑”式宣传队、下队演出130多场。
八五三农场于1959年冬组织了文艺汇演,从汇演中挑选了部分人员充实到演出队,使队员增
至30多名。五九七农场在组织文艺汇演后也调整了演出队伍,演出队30多人,农忙参加劳动,
农闲排练节目。双鸭山农场和二九一农场分别参加了所在地的文艺汇演。双鸭山农场的自编
节目《改天换地》《麦海舰队要出航》等获双鸭山市文艺汇演创作和演出奖。二九一农场排
演的古装戏《八仙下界》在集贤县文艺汇演中获得好评。曙光农场1959年成立的文工队,集
中在良种场,自编自演节目,颇受群众欢迎。
1959年友谊农场以转业来场的原三十九军文工团部分团员为主体,建立了友谊农场文工
团,创作和演出自己的节目。歌曲《北大荒颂》获黑龙江省文艺汇演三等奖。1960年初,文
工团划归合江农垦局,为合江农垦局文工团。1963年,建立群众业余文工团,配置专职文化
干部,负责基层文艺骨干培训与指导基层文化活动。1963至1966年,业余文工团配合当时政
治形势排演了大量剧目。如大型歌剧《三世仇》,大型话剧《智取威虎山》和中、小型节目
《夜闯完达山》、《审椅子》、《葡萄架下》等。
1963年至1965年,垦区各农场还组织故事会,大讲革命故事,万宝农场(江川农场前身)
故事员所讲的《烈火金刚》、《芦荡火种》、《雷锋的童年》等在合江农垦局故事会上很受
欢迎。
1966年秋至1968年6月,各农场均有“毛泽东思想宣传队”,演出对口词、《毛主席语录
歌》及颂扬毛主席的歌曲、舞蹈。
1968年兵团三师成立后,各团组织“毛泽东思想演出队”、或宣传队,大多数演员为城
市知识青年。排演的京剧节目为《沙家浜》、《红灯记》、《智取威虎山》和芭蕾舞剧《红色
娘子军》也自编自演反映“阶级斗争”、“路线斗争”的节目。
1976年红兴隆管理局成立后,各农场带专业性的演出队均撤销,大力开展了群众性的文艺
演出活动,并进行调演和汇演。
1981年2月红管局文艺调演参加单位:友谊农场、双鸭山农场、八五二农场、八五三农场、
北兴农场共计154人。演出节目44个,其中创作节目13个。优秀单位,八五二农场。
1982年2月5日,参加总局文艺汇演总共63人。
优秀节目;组歌(创作)、竹板书《闯北大荒》、舞蹈《冰凌花》。获表演奖的有:舞蹈
《食堂新花》、《年青人之歌》,男声独唱《打死一个翻译官》。获创作奖者,少康、任毅、
赵杰。
优秀演职员;一等奖;李建滨,二等奖:张洪林、刘海刚,三等奖: 雷相龙、朴正姬、
张洪菊、王学军、赵湘杰、董玉红。
汇演结束后又到曙光农场、二九一农场、双鸭山农场、友谊农场、中心医院和红兴隆机械
厂等单位巡回演出,受到好评。
1983年3月22日红管局文艺调演参加单位:五九七农场、二九一农场、江川农场,计75人。
演出节目:32个,创作节目17个,创作节目奖5个,优秀演员14人。
5月12日参加农场总局“省建设者之歌,歌手比赛”。参加人员:刘海刚、徐炼、张常生、
朴正姬、韩顺爱、杜可风。
第一名:刘海刚;第二名:徐炼、张常生,第三名:朴正姬、韩顺爱、杜可风。
1984年9月23日红管局文艺汇演参加单位:友谊、五九七、八五二、八五三、红旗岭、饶河、
北兴、双鸭山、二九一、江川、曙光等农场和红兴隆机械厂。计275人,
评出优秀节目20个,优秀创作节目20个,优秀演员30人。
优秀单位:八五三农场、友谊农场。精神文明单位:曙光农场。
9月24日参加农场总局曲艺汇演,参加人员:刘海刚、刘启、邱元岗、叶春、李洪伟、冷振
启、孔祥菊。创作节目相声《老王卖瓜》评为优秀创作奖和优秀节目,红兴隆局评为优秀单位。
10月参加黑龙江省优秀工人“建设者之歌”比赛。参加人员刘海刚、徐炼均获第二名。
1985年8月,八五三农场的小红花艺术学校创作和排练了21个音乐、曲艺、歌舞节目,以
“北大荒雁窝岛业余儿童艺术团”为名,一行50人赴北京、哈尔滨汇报演出,历时22天,共演
出11场。演出期间受到王震、宋任穷及农牧渔业部、文化部、农林工会领导的接见,首都文艺
界、新闻界的知名人士贺敬之、艾青、张权、蒋大为等与孩子们合影留念。
二、文学创作
垦区群众性文学创作活动开始于复转官兵大批来垦区建设的1958年。当时,诗歌,散文及
报告文学作品居多。大都为歌颂共产党、毛主席和反映垦荒战士开发建设北大荒的奋斗精神和
业绩的作品。有的发表在垦区报刊或所在地区报刊上,有的在省级报刊上发表。六十年代初期
反映艰苦奋斗和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的作品较多。作品包括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和报告
文学等多种形式。1959年10月,五九七农场郭其良的诗《仙泉》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不
久,武夷(武一匡)的诗《咱村有三位好姑娘》在《合江日报》发表,他的散文诗《银海长龙》
在《合江农垦》上发表。集贤农场(双鸭山)苏金星的小说在辽宁的《文艺红旗》上发表。1960
年至1965年在《农垦报》、《东北农垦》、《北大荒》和《北大仓文艺》上经常发表作品的除
上述几人外,还有八五三农场的杨荣秋、少康,二九一农场的汪海声,曙光农场的刘芳谓,集
贤农场的陈敬敏等。1962年3月八五三农场编辑的《雁窝岛》散文集由解放军文艺社出版,董必
武副主席为封面题词。七十年代,友谊农场的别闽生,八五三农场的袁志明、岛子(王敏)在报
刊上发表了不少诗歌和散文诗。邓宝晋的相声《林海红旗》、《赶张都香》、顾震夷的话剧《劲
往那里使》分别在《黑龙江艺术》和《黑龙江演唱》上发表。在此期间,一批城市知识青年在
《兵团战士》上发表了不少对口词、枪杆诗、散文和报告文学。曾在八五二农场的刘进元和曾
在八五三农场的曹鸿翔都发表过小说,如曹鸿翔的《军梅》、《火,在雪原上燃烧》、刘进元
的《二嫂子》、《红红的山丁子》等。
八十年代,有不少业余文艺作者离开了红兴隆垦区,有的虽留垦区又因故搁笔。只少数人
仍偶尔创作,如八五三农场的袁志明发表过诗作《旷野,我歌唱》、《田野之子》、《修路工
的旋律》,五九七农场的郭其良发表诗作《石磨》。八五二农场的孟达 (郑孟达)发表过科普小
品《柳荫深处打飞龙》、《完达山中听鹿鸣》等。经常在刊物上发表作品的青年作者有管理局
的武果毅、五九七农场的蒋耀波、友谊农场的鲁晓云等。有的农场办起了不定期的内部文艺刊
物,如友谊农场的《沙粒》,五九七农场的《新绿》,八五三农场的《小清河》等。
三、音乐、美术、摄影
1、音乐
垦区的音乐演出及音乐创作活动都是在1958年以后才开展起来的。而且是和文工队或演出
队的活动分不开的。各场在演出队中有乐器组,在演出时伴奏或单独演奏。创作组人员为节目
配曲,或创作歌曲。1959年7月,八五三农场顾震夷创作的《你就看上了他》在《歌曲》上发表,
同年9月,五九七农场武一匡创作的歌曲《风吹麦穗金浪翻》和《歌唱马蹄河》先后在《合江农
垦》上发表。这些歌曲都搬上了舞台,并获创作奖。1965年,八五三农场少康作词,王永令作
曲的《咱们场长有件宝》在《歌曲》上发表。徐先国作词,顾震夷作曲的《八月的北大仓》在
《北大荒歌声》上发表。1972至1980年在刊物上发表(有资料可查的)有王永令的《农工之歌》、
《军民亲如一家人》、《我们的农场好》,《我为祖国守边疆》、《青年突击队》、《拖拉机
手之歌》,顾震夷的《开起我的。拖拉机》、《金色的三江》,杨荣秋的《夸土地》,八五三
农场大豆姑娘班集体作词、李威作曲的《大豆姑娘四季调》等。
八十年代各农场业余演出队的活动较少,只在垦区组织汇演时,各场临时集中人员排
练,但随着交际舞活动的开展,管理局和各农场都组成了伴舞的业余乐队。音乐创作活动就
较少了。
2、美术
北大荒版画是颇具特色的。版画作者在垦区美术工作者中占的比重也最大。作品的数
量和成就也较突出。著名版画家晁楣原在八五三农场。他在1958年创作的套色木刻《第一
道脚印》参加全国美术展览时受得很高的评价,此后很多作品曾在国外展出,均获好评。
据不完全统计,垦区参加过全国美术展览,出国展览和被中国美术馆收藏的作品还有:
作 品 作 者 参展或收藏
《雁窝岛上绘新图》(套色木刻) 八五三农场 方 元 全国美展
《雪原行》 (水印木刻) 八五三农场 方振宁 赴瑞典、日本、香港展出
《歌与梦》 (套色木刻) 八五三农场 张朝阳 赴欧、美、非洲及日本展出
中国美术馆收藏
《刺猥与猴头》 (套色木刻) 八五三农场 李 健 赴欧,美,非洲、日本展出
中国美术馆收藏
《七月里》 (水印木刻) 八五三农场 张学诗 全国美展,赴欧、美、非洲
日本展出、中国美术馆收藏
《阳春三月》 (套色木刻) 八五三农场 丁立江 全国美展,赴欧、美、非洲
日本展出
《暖冬》 (套色木刻) 八五三农场 蒙希平 全国美展,赴欧、美、非洲、
日本展出
《山果落了》 (套色木刻) 八五三农场 刘 宝 全国美展,赴欧、美、非洲
日本展出
《小叶庄》 八五三农场 陆中华 全国美展
《秋实》 (版画) 八五三农场 陈士才 全国版画展
《日头午》 (版画) 八五三农场 陈士才 全国农垦美展
《春雷》 (版画) 八五二农场 罗石昕 全国农垦美展
《夏爽》 (版画) 八五二农场 罗石昕 全国美展
《边陲小站》 (版画) 八五二农场 李元军 全国版画展
《小丫》 (版画) 八五二农场 张良武 全国版画展
《腊月》 (版画) 八五二农场 张良武 全国美展
《芳草地》 (版画) 八五二农场 梁士富 全国版画展
《清香满园》 (版画) 八五二农场 梁士富 全国美展
《秋》 (版画) 八五二农场 李梅(女) 中国美术馆收藏
图画、水彩画、油画等的创作活动,在垦区也逐渐开展、垦区不少农场举办过美术学习
班,和美术展览。有些作品在《中国农垦》、《农垦工人》或《农垦报》发表。有的农场的
职业高中还有美术班、培养美术人才。
3、摄影
垦区摄影工作在五十年代初期是由宣传部门负责的。各农场工会成立后,改由工会负责。
兵团领导时期,摄影工作又由宣传处(股)负责。红兴隆管理局成立后,这项工作有的归宣传
部管理.有的归工会管理。
垦区最早的摄影工作者原是部队的摄影记者或摄影员,大多是由他们培养出来的新秀。
有专职摄影工作者8人,他们的作品以新闻图片为主,也有部分艺术照片。五十年代由部队
转业至垦区的许长山(友谊农场)、崔银科(双鸭山农场)、邓龙(五九七农场)、吴守业(八五
三农场)等,几十年来用摄影机真实地记录了垦区职工艰苦创业的情景、各行各业发展的过
程,丰产丰收的喜悦、抗灾夺粮的艰辛,向垦区内、外的报刊作了大量报道。六十年代,孔
祥生由搞版画改搞摄影,为垦区摄影艺术带来了新的飞跃。他带领一批知识青年和转业官兵
的后代,创作了大量的反映北大荒人生产、生活的艺术作品。孔祥生的作品曾在国外参加展
出,在国内多次获奖。哈尔滨青年汤富1968年来垦区,1980年从事摄影工作,创作了大量的
反映垦区各方面成就的作品,在省内、国内多次获奖,他被黑龙江省工会授予“自学成才
者”称号。
1982年6月20日,垦区成立了红兴隆国营农场管理局北大荒摄影工作者协会,有会员86人。
第一届理事会名誉主席邓灿、主席孔祥生、副主席许长山、秘书长裘履极、副秘书长汤富。
理事孔祥生、许长山、邓龙、崔银科、裘履极、尹广仁、汤富。特邀理事李丛杰。
在垦区内共举办了4次影展。此外,1983年在哈尔滨举办了题为《希望的田野》影展,
1985年在哈尔滨为已故的孔祥生举办了个人影展。垦区自1973年开始共举办摄影训练班 8次。
从北京、哈尔滨请专业摄影家讲授摄影基础知识、摄影理论、摄影技术与技巧、彩色摄影、
黑白彩色暗房等,使一大批青年摄影员、摄影爱好者在理论上和技术上得到提高。
垦区有黑龙江省摄影工作者协会会员12名。他们是:许长山、邓龙、崔银科、汤富、
尹广仁、张富先、王同日、王国荣、杨正辉、王宝林、巴明,杨军。垦区有一批摄影员调
到中央及省,区从事专业摄影工作。如农牧渔业部的摄影记者黄成江、胡晓泉,光明《日
报》的郑国庆,广西农垦局的裘履极等。
垦区的摄影作品截至1985年,有1,000幅左右在全国、省、地(市)报刊、杂志上发表,
有40多幅作品在全国和省影展、影赛中入选、获奖。 (附表)
垦区摄影工作者参加影展、影赛情况表(1980—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