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罗海荣

第六编 人物

第一章 传记

罗海荣



罗海荣,1932年生于四川省重庆市南岸区鸡冠石乡石柱村。海荣原姓张,一家5口,靠
父亲打柴卖菜勉强维持生活。海荣6岁时,父亲遇匪被害。接着两个妹妹一个病死,一个饿
死,剩下母子二人相依为命。起先靠母亲给人洗衣度日,母亲患病后不足10岁的小海荣,拎
篮抱棍,挨门乞讨。后来海荣母亲为了生活,同一位贫苦农民罗云发结婚,海荣也改姓罗。
海荣曾先后到油漆铺和一家被服厂当徒工,后来被国民党抓去当兵,他从军队逃出又被抓回,
关进了监牢。1949年10月,重庆解放,海荣出狱。不久全家分得了土地。1950年5月,罗海荣
18岁时,为保田保家报名参军。参军后随部队参加修筑成渝铁路,立一等功一次,三等功两
次。1952年入团,后被选送到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驻哈尔滨)院部练习团(后改名训练团)团
部通讯排当通讯员,并参加军事工程学院文化班一至三期学习。1954年8月入党,1956年1
月授上士军衔。1957年6月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并获一等奖。1958年春,罗海荣响应“上山下
乡”号召,报名参加建设北大荒,申请五次,才被批准。批准后他立即回四川把妻子曾昭芳
接来,一同在1958年3月到达北大荒,在八五三农场四分场(雁窝岛)一队安家落户。
当时一队人称罗海荣干活有三头,即:扛东西抢大头,抬东西抢短头,趟泥水抢前头。
当年8月,四分场召开首届群英会,罗海荣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并被选为出席总场第一届群英
会的代表。当时,正是开荒黄金季节,雁窝岛四面皆水,拖拉机油料和大批物资堆在雁窝岛
东南的宝清河东岸“老渡口”。岛上的拖拉机眼看就要断油停车,四分场党委书记张金海亲
自带人,几乎踏遍了“大酱缸”,也没有找到一条通道。8月13日,分场党委决定:组织水上
抢运队,从“大酱缸”插过去,到宝清河上游,顺河道把油桶推进岛来。并挑选了11名水性
好的队员,在队长李柏的带领下,当晚到达“老渡口”。第二天凌晨四时,从“老渡口”出
发,开始了在宝清河上滚运油桶的艰巨战斗。宝清河河道弯曲,是由许多水泡子连成的,河
面宽窄不一,河水深浅不一,浅处没小腿,深处没顶,两岸长满茂密的寒柳和红杨。人们常
被树枝挂破手脸,被树根扎破脚,在河中推桶有时涉水,有时要凫水,十分吃力。每天只能
前进一段,晚上回到“老渡口”过夜。蚊虫特多,仅有一个小帐棚,住不开,有的人只好露
天,撑着蚊帐睡觉。16日刚从总场开完群英会的罗海荣参加运油。他一人推两只桶,很吃力,
逐渐落在后面。开始人们还能听到他蹬水的声音,后来听不到了。这时有几个同志又大声呼
唤,却听不到回音。大伙的心都紧张了。班长王泽余立即派一个同志追上队长李柏,报告情
况,一面带领大家回去找,大家在一个水泡子和宝清河的汇合口停了下来。这里河面很宽,
水深没顶,岸又陡,水流又急。在岸边柳毛子深处发现一只油桶,王泽余同志和艾明辉同志
扑到油桶跟前,艾明辉发现海荣沉入水底立即把他抱出水面,但他的心脏已停止跳动。
罗海荣年仅26岁,为建设边疆,开发北大荒献出了年青的生命。四分场党委书记张金海
同志主持召开了罗海荣同志追悼会。罗海荣的事迹,鼓励了战友,全岛掀起了生产建设高潮,
拖拉机有了油,一直开荒到当年10月底结冰封土,共开出2,500多亩地。1958年8月底,中
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由院政治部秘书处王序卿中校率领慰问团到雁窝岛慰问罗海荣烈
士的妻子和全岛同志。当年农场领导为使曾昭芳同志安全分娩和抚养孩子,派专人护送她到
重庆罗海荣家中。第二年春生了罗进。她抚养孩子到17岁,于1975年9月,亲自从重庆把罗进
送到雁窝岛接班,安家落户,继承父业。1976年3月2日,《人民日报》发表《接班记》,介
绍罗进来北大荒,到八五三农场四分场接班的事迹。
1976年雁窝岛修建了烈士陵园,罗海荣烈士安葬在陵园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