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德信
张德信
张德信,汉族,共青团员。1939年生于山东省平度县城西张家村的一个贫农家庭。
1959年“支边”来八五三农场,1961年抢收小麦时,为领取收割机塔形齿轮长途跋涉过
度劳累渡河时牺牲,终年21岁。
解放前,张德信全家5口人,没房没地,全靠出卖劳动力为生。10岁那年,父亲去世,生活无
着。一家人由平度乞讨至莱阳榆科顶乡河东院村。不久,母亲与贫苦农民张克孝结婚,才结束
了飘泊的生活。张德信读了3年书后,即辍学在家。他从小就知道尊老爱幼,热爱劳动。
1958年,家乡兴修水利,在水库工地劳动时,他个子最小却专拣大筐挑土,受到群众和领导赞扬。
1959年7月,张德信响应地方政府“支援边疆建设”的号召来到八五三农场四分场 (雁窝
岛)一队,后调到五队当收割机手。
张德信刚到一队时,一队的数万亩大豆全播在新开垦的沼泽地上,机器下不了地,全靠
人工用小镰刀收割。六号地离队部驻地较远,中间隔一个三、四里宽的大水泡子;上下班
必得趟水。到了深秋,水面上结了一层薄冰,他总是抢先赶到,穿着布鞋破冰趟水,背年少、
体弱的同志过水泡子。有次掉进一公尺多深的泥水坑里,全身湿透了。同志们心痛的劝他回
宿舍换件干衣服,他怕耽误秋收,拧掉身上水,跟大家一齐下了地。
1960年秋,宝清河渡口的一只小船沉了。船上有分场电影放映组的两名同志和生产队的
口粮。张德信听见这个消息后,立即和同志们一齐去抢救。他最先一个下水,最后一个上岸,
使放映组的同志安全渡过河来。回到宿舍,他硬是把自己的新衣服让给其他同志,自己仍穿
那套湿衣服。
同年11月,雁窝岛的初冬已很寒冷了,为了把河对岸地里的脱谷机及时运回来,张德信
只身破冰撑船,载运机务人员过河。碰到河床淤浅处,他奋然跳进水中推船到岸。同志们称
他是雁窝岛上的铁汉子!
麦收如救火,雁窝岛尤其如此。因为每逢8月中、上旬就将进入雨季,小麦如到这时收割
不完,就很有可能泡在水里霉烂掉。
1961年8月9日,张德信和郭桂涵驾驶002号收割机已经紧张劳动了一天一夜,到食堂刚吃
完早饭,想回宿舍好好睡一觉。还未出食堂,地里传来了信:002号收割机的塔形齿轮坏了。
张德信和郭桂涵二话没说,赶忙跑到12里外的分场材料库去找更换件。谁知分场没有这种齿
轮,他们又奔向80里开外的总场材料库。雁窝岛的四周,除了河水就是沼泽。去总场的路还未
修通,只有两道拖拉机轧出来辙迹,塔头墩有的高达数尺,行走极不方便。他们深一脚浅一脚,
经过一天一夜的跋涉,于10日晨赶到总场材料库。可是很不巧,总场也没有这种齿轮。他们
拿上总场值班员开的条子,又到20里外的二分场材料库去找。回到总场,天已经黑下来了。
在周围同志们的劝说下,他们才在招待所住下。十一日黎明,又背上10多斤重的塔形齿轮赶
往雁窝岛。
下午三点。张德信,郭桂涵二人,汗流决背、气喘嘘嘘地赶到老四队所在地宝清河沿。
这里和五队隔岸相望。郭桂涵感到又饿又晕,疲倦不堪,他掏出仅剩的一个馒头对张德信
说:“来!一人一半,加点油再赶路。”
“你吃吧!我不饿。”张德信望着对岸停着的002号收割机想了想,转头对郭桂涵说:“游
过去,争取时间!”
这里河面宽达50多米,,其中10多米水深达2.5米以上。郭桂涵水性不好,有些犹豫,
张德信已经跳入水中探路,游向对岸,他把衣服挂在对岸一棵寒柳上作目标,又返身回来
取塔形齿轮。郭桂涵吃完一半已经发霉拔丝的馒头,把另一半留给张德信,自己也下水游
过河去。
张德信没顾得填补点馒头,背上10多斤重的塔形齿轮就跃入水中往河对岸游。当游到河
道中心时,他确已筋疲力竭了。沉重的铸铁齿轮把他往河底下坠。他多次拼命挣扎着凫上水
面,但终因极度疲劳而被齿轮坠入水底。
当人们把张德信打捞出水时,他的手还紧紧握住齿轮。
为悼念张德信烈士,于1976年在雁窝岛“七一”大桥旁修建了烈士陵园,将张德信烈士
安葬在陵园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