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光濯
岑光濯
岑光濯,贵州雷山人,1929年3月生,初中文化。1950年参军,1956年由铁道兵集体复
员来八五三农场,任科研班长、技术员等职。1981年入党。
岑光濯复员到农场后,看到农场粮食单产不高,与种子混杂有很大关系。他立志要研究
培养新品种。以后,连党支部把他调到科研班。他如饥似渴的阅读有关培育良种书籍。1963
年麦收前,他跑遍了连里800亩大麦地,从万分之二的比例中,收集了1.7斤“六棱大麦”的
种子,与当时农场引进的6个不同类型的大麦种进行小区对比试验。为了准确掌握“六棱大麦”
的生长规律,他把“六棱大麦”不同时期的成长变化画成图画,跑到60里外找总场技术人员请
教。经过两年的精心培育,亩产达到了226公斤。 1966年,农场推广了这个品种,全场大麦
亩产由原来的100多公斤提高到200多公斤,增产96%。有的地号高达280公斤。后来这个品种
推广到许多农场和人民公社。
六十年代初,八五三农场种的“荆山璞”大豆,因为产量低,品种差,不能出口,影响对
外贸易。为解决这个问题,1966年,岑光濯一连十几天冒着连绵的秋雨,在大豆地里从6个大
豆品种中选出了40棵不同类型的优良单株,第二年经过对比试验找出了一棵早熟、高产、抗倒
伏、品质好的新品种。收下了35粒又大又圆淡黄色的种子。可是正当他要把这35粒种子播进试
验田时,受“文化大革命”极左路线的影响,农场的科研机构被撤销,连队的试验田被取缔。
岑光濯也被调到农工班劳动。但他坚信科学种田没有错,连里不给试验田,他就把这些种子种
在自己的园田地里。没有试验时间,他就白天下大田劳动,每天早起做试验记录,晚间提着马
灯收获良种。人手不够,他就动员全家在灯下脱粒考种。终于繁育了2,5公斤种子。1969年,
连里的试验田恢复了,岑光濯被调回科研班。但由于他的出身问题,不让他当班长,不让他外
出学习开会,不准把他培育的品种说成是他劳动的成果。但岑光濯不计较个人得失,仍一心扑
在培育良种上。经过三年的大区试验,这个品种不仅产量稳定在135公斤(最高地号亩产270公斤),
而且含蛋白质42%,含油量16.8%。在垦区推广。1973年,垦区首次出口了50吨这种大豆,
受到国际市场的欢迎。日本等国点名订购这个品种。1974年,外贸部亲自给这个品种命名为
“白宝珠”。
垦区的无霜期短,个别年分只有110天。有时玉米贪青。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岑光濯认真
学习了《玉米栽培技术》等书籍,记了上万字笔记。后又从早熟的当地玉米品种“大穗黄”和
“桦甸红骨”中,各选了几个典型穗。培育了适应本地特点的早熟自交系“大五一”并与别
的自交系杂交组配。1973年育成了“大五一X火球”的玉米单交组合。不仅产量可达424.5公
斤,占全场6个生产品种的第二位,而且熟期在8月25日左右,抢在了霜前。生产品种占全场
第一位。后又进一步育成了“大五一×六○二三”,不仅产量高达千斤,成熟期只有90天,并
且具有抗倒伏、晚期脱水快等特点。
岑光濯退休了,他为培育良种付出劳动的汗水,播撒在垦区广阔的土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