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龙湖度荒

龙湖度荒




龙湖度荒
原北兴农场党委副书记 周来俭
1960年3月,我到龙湖(原八五五农场三分场)任党委书记,正赶上灾荒年。那年播小麦
3,000亩,收的不够来年当种子用。红小豆2,500亩,平均亩产2斤4两。100亩玉米绝产。
全分场只收秋菜20吨。这样大的灾荒是怎样造成的呢?原因有两个:一是天灾,二是人祸。
1959年秋天雨多,冬天雪大,收割与翻地都受到很大影响。1960年春涝、夏涝,又影响了
播种和田间管理。这是天灾。1959年正是以高标准、瞎指挥、强迫命令、浮夸风、共产风为
标志的“大跃进”高潮时期,不去发挥拖拉机和收割机的威力,却大搞“人海战术”;放
着地里的粮食不收,偏要到七里嘎山去修水库。结果,粮食烂在地里,水库也没收成。这是
人祸。天灾人祸闹得农场开不出工资。干部职工吃不上粮食,不得不用“代食品”填肚子。
龙湖百分之九十的人因此得了浮肿病。
为了战胜天灾,消除人祸,度过荒年,我们首先从感情上解决干部、职工的思想问题。
当时,有一部分人对农场的前途产生了疑虑,有的干部挂钩外调,有的职工不辞而别。分场
领导认真讨论研究,并发动大家献计献策。卫生所长张象明经过检查分析,建议多种小粒粮,
省出大豆做豆浆,浮肿病严重的人,经卫生所批准,到食堂喝豆浆。5岁以下儿童,60岁以
上老人,每人每月增加五斤粮,这样,解除了一些人的痛苦,保住了一些人的生命,使大家
得到温暖。
与此同时,我们发动群众生产自救。号召家属到北兴地里捡粮。有的全家出动上山采野
菜,下河捞鱼。那时河里、水泡里鱼多,有的人居然一天能捞到100多斤泥鳅,有的家属一
天能捡10多斤粮,可以解决燃眉之急。
为了解决农场必不可少的流动现金和干群的零用钱问题,我们派人到七台河开小饭馆,
一个月收入1万多元,又动员木工、锻工做菜板、菜刀和其他家具、日用品,投入贸易市场,
既活跃了市场,又能使职工增加收入。1961年“五一”节,市场一天就收入 1,000多元。
我们还组织基建队到山里运木料,一冬天收入2万多元。
农场分给每人3亩自给田(也叫口粮田),各家自种,以解决口粮。家属吃粮要用自己生
产的玉米换。为了帮助职工种好自给田,马兴用废料做了60多付小铧犁供大家使用。人们
发扬南泥湾精神,人力拉犁开荒、用手工起垄、播种、铲趟。老同志带头干,副场长罗开
林和大家一道,起早贪黑拉犁、趟地。大人、孩子的劳动呼唤声常常延续到深夜,机关秘
书文生和统计员王德凤,早晨就把一天的工作做完,到地里和同志们一样干活儿,晚上检
查当天的工作。
1961年小麦乳熟期间,康拜因试运转,在地边收了60袋小麦,我想用它在麦收时给职工
补充些口粮,请示总场,回答说,一斤也不许动。我又说这些小麦湿,不好放,总场才答应
让处理。我把它送到加工厂磨成面粉给职工吃了,总场知道后,把我叫去,我检查了三天还
没过关,后来王景坤局长到总场视察,才解了我的围。
经过两年的苦战,终于度过了灾荒,1962年春节,我们组织了秧歌,高跷队庆祝利度荒,还
和前屯人民公社举行了联欢会。
(北兴农场场史办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