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一地名录

一地名录


雁窝岛
雁窝岛开始叫“燕儿窝”。它三面环河,一面为沼泽,又处在边远的荒原,人迹罕至,
小燕成群结队,筑巢繁衍,偶有捕渔打猎的人走过,燕群受惊便一轰而起,遮天蔽日。因此,
俗称燕儿窝。
1957年初,刚刚建立的八五三农场为扩大开荒播种,决定开发燕儿窝。当时作业环境的
艰苦和生活条件的困难,都是难以想象的。但是这些垦荒战士传奇般地战胜了困难,在燕儿
窝扎下了根;同时人们也被这里肥沃的土地,珍贵的飞禽和丰富的水族吸引住了。在平常的
谈论中,垦荒战士们避而不谈他们自己开发燕儿窝的英雄业绩,而总是赞美岛上鸿雁和小雁。
1958年的一次劳模会上,牡丹江日报社的一位记者采访了潜水挂钩(把拖拉机从泥沼中拉出)
的任增学同志,根据任增学动人的叙述,这位记者把燕儿窝写成雁窝岛,在报纸上发表。从
此,人们就开始叫雁窝岛。1960年话剧和电影《北大荒人》公演以后,雁窝岛之名开始传遍
全国。1961年10月,董必武副主席给垦荒战士们写的散文特写集《雁窝岛》题写书名,从此,
雁窝岛才被正式定名。



红兴隆
红兴隆是红兴隆国营农场管理局局机关所在地,是管局政治、经济、文化活动的中心。
这里交通运输比较发达,从佳木斯市直通宝清、饶河的公路和直达建三江管理局的铁路从
这里经过。
从1968年起,这里面貌开始发生变化。新建的办公大楼拔地而起,款式新颖的宾馆迎接着
过往的客人。机械厂高大的厂房里机声隆隆,在科研所的大楼里,人们正在进行科学实验……
这里商业比较繁荣。红兴隆共有大小商店二十几家,经营来自全国各地的产品和土特产品。
兴隆镇(红兴隆的原名),自有人烟起,距今已有百年历史,1901年(光绪二十七年)兴隆镇
的地面上已有十几户人家,他们用镐头开垦少量土地,生活安宁。
1915年前后,兴隆镇的人家日渐增多,已达几十户,人们生活所需日用品,只能用粮食到
松花江下游的富锦县去交换。1921年以后这里出现了洋犁(即铁犁),大片土地很快被开垦出来,
同时出现了简易粮油、烧酒、生产工具加工业。1930年前、,兴隆镇的周围已有十几个自然镇,
上百户居民。为了丰富生活,小商贩也逐渐发展起来,商贩主要经营些农民生活用品,如食盐、
酱油、针线、陶器等。这些小商贩对当时的生产发展,活跃居民生活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兴隆街里买卖逐渐兴隆,引起四方注意。由于土地不断被地主占有,农民便进行租种或变
卖。在租种、变卖、占有土地时,必须向国家设在当地管辖的政府领取地照(即土地证明),在
办理这些手续时涉及地名、村名,当事人根据一些传言和兴隆镇的买卖情况,逐渐使用“兴隆”
的名字,随着时间的推移人民又在“兴隆”的后面加上镇字,逐渐明朗起来,形成自然村名
“兴隆镇”。它被启用的年代,大约在1930年以后。
1931年,日本侵略军侵占东北以后,在兴隆镇设立了伪警察分署,残酷的统治人民。
1940年,日寇为了对付抗日游击队的袭击,切断地方人民群众对抗日游击队的支援,进行
了烧杀、抢等灭绝人性的血腥“并屯”。烧毁兴隆镇附近居民的住房,居民一律被赶入镇里违
者杀头,农民的鲜血染红了这块土地。
1945年9月,日本投降,曙光初露,兴隆人民从日寇的屠刀下解放出来。
1946年春,为解放东北,消灭地方残余土匪,一支解放军部队追击李延会残匪,打到兴隆
镇,残余土匪退缩在兴隆镇里,依仗围墙土炮,负隅顽抗。战斗十分激烈。从早晨持续到日落
时分,解放军百余人英勇牺牲,在三道岗出生的警卫战士张殿臣在这次战斗中牺牲。
1946年2月,中共松花江省委书记张闻天亲自派出东北军政大学二百名学员,组成以叶明同
志为政委的土改工作团,进驻富锦县第九区兴隆镇,开展土改肃匪工作。1948年后,逐渐组织起
小型生产合作组。
1954年冬,国务院决定在兴隆镇以东十五公里处建设一个大型谷物农场,指挥部设在兴隆镇,
受到了兴隆镇地方人民政府的热烈欢迎,从此,兴隆镇更加热闹起来了,成了建设农场的转运站。
1955年秋,兴隆区在自己村成立了第一个畜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8年9月成立了人民公社。
友谊农场建成后,与兴隆人民的关系非常密切,每到春播、麦收、秋收时节,农场都派出机
械支援公社生产,特别是农场的科学种田对公社影响较大。兴隆人民公社成立一年后,于1959年
10月4日,经中共黑龙江省委和中共合江地委批准,过渡到友谊农场,编为第十分场。当时全兴
隆公社有土地10万亩。1968年6月组建兵团。十分场被改编为十八团一营。当时,三师师部设在
一营西面约一公里处。1976年恢复农场建制,三师改名为红兴隆国营农场管理局,局址改名“红
兴隆”以示和全省其它兴隆镇相区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