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前言
双鸭山农场位于黑龙江省东北部富饶美丽的三江平原,地跨宝清、集贤、双鸭山三个县市
的边域。全境山环水系,沟谷纵横,风景秀丽,物产丰盛。场内外交通甚为便利,有铁路通往
双鸭山市及新安、双阳、七星、东保卫、宝山、四方台等矿区,可经双鸭山市转至全国各地。
公路内联各生产队及场属各厂、矿,外达双鸭山市、七台河市及邻近各农场、乡村、矿区、林
区。
双鸭山农场有40多年的建场历史。1946年,集贤县人民政府成立不久,即于同年冬天由主
要领导韩天石、王侯山等同志率领人员,顶风冒雪,在四方台至东保卫一带进行了仔细勘探。
1947年秋,即抽调人员,筹集物资,开荒种地,建筑房舍。同年冬,农场初具规模,被命名为
集贤县公营农场,后又称示范农场。工1951年,集贤县的孟家烧锅农场、李津围子农场、中共
中央东北局所辖的东北局农场、中共松江省委所辖的省委农场、松江省企业局农场、桦川县农
场及霍家沟农场,先后合并至集贤县示范农场,场名改为松江省国营集贤机械农场,归省农垦
厅管辖。后又曾依次受黑龙江省合江农垦局、农垦部东北农垦总局、沈阳军区黑龙江生产建设
兵团第三师所领导,现隶属于黑龙江省国营农场总局红兴隆国营农场管理局。几十年来,艰苦
创业,竭力经营,既有丰产、盈利的经验,也有欠收、亏损的教训。1965年春,农场曾着手编
写场史,至1966年夏,初稿刚完,正值“文化大革命”开始,编史工作无法进行。写成的初稿
连同原始资料、图片,被付之一炬。十年动乱期间,人们的精神面貌受到摧残、污损,生产和
工作遭到破坏,大批历史资料也被销毁。编史之事当然无人过问。
粉碎“四人帮”以后,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国出现了安定团结的可喜局面,
人心舒畅,生产发展,经济繁荣,人民生活得到改善。“盛世修志”,1981年,陈云同志两次
对整理古籍工作提出意见,国务院就此下发了整理古籍(包括地方志)的通知,中国地方志协
会订出了《中国地方志整理规划,黑龙江省各县、市先后成立了编写地方志的机构。1982年6
月,农场接上级通知,派人参加了省举办的地方志编辑人员学习研究班。同年8 月24日,召开
了农场史志编写工作会议,成立了史志编纂机构。
在农场党委及场领导的关怀和指导下,场志编写办公室的人员认真细致地收集资料,几次
召开建场初期老同志座谈会,广泛地访问对农场情况熟悉的干部和工人,力图充分利用仅存的
资料和可贵的“口碑”,真实地反映40年来的农场政治思想建设和各项生产建设5 发展情况,
记录农场的气象、地理、物产、矿藏、风俗、人情、社会风尚,使场志成为农场地区的“百科
全书”,用以教育后人热爱祖国,热爱乡土,继承和发扬先辈的艰苦创业精神,奋发图强,为
建设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贡献力量。
由于我们学识肤浅,能力有限,难免出现谬误,敬请读者予以批评指正。
双鸭山农场场志编审委员会
1987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