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经营规模沿革
第二节 经营规模沿革
双鸭山农场的经营规模,总的来说是从小到大,从单纯生产粮、豆作物到以农为主,农、
林、牧、副、工、商多种经营,逐步走向农工商综合经营。
建场初期的1947年秋天,集贤县人民政府生产部所辖的生产大队只有100 多名工人,100
多匹马和土地改革运动中没收地富财产得来的几十挂大车和一批农具。经营的地域仅限于从
四方台、幺岗至东、西葫芦头沟一带。耕地大部分为撂荒地,连同开垦的土地共计不到一万
亩。种植作物主要为大豆,兼种少部分高粱。9 月中旬,从集贤、桦川等地招收了一批人员,
县里又增拨了牲畜、农具和各种物资。生产大队共有人员130 多人,马220 多匹,分成两个
生产队。一队在幺岗,开垦地区发展到四方台大脑袋山附近,二队在南岗,开垦地区在元宝
山、黑嘴子之间。至年底共有耕地面积15,000 多亩。庄稼收割后,开始伐木、运料、建筑
房屋,并派出一部分人到东煤窑挖煤,但因缺乏设备,收益不大,不久即停止。
1947年12月3 日,农场正式命名,总人口550 人,马350 多匹,耕地面积21388 亩。其
中56%种植大豆,其余种植玉米、小麦、高粱、谷子,并试种水稻。但水稻欠收。1948年秋
天,虽有两台“万国”牌轮式拖拉机进场,但未发挥其效力,耕作仍以人力、畜力为主。
为了耕作方便,农场在四方台西边大脑袋山附近和东煤窑南边各成立了一个作业站,并
在场部成立商店,以方便职工生活。
1949年,盂家烧锅、李津围子等农场先后并入,全场人口增至640 人(不包括农忙季节
的临时工),其中职工441 人,年末耕地面积为34,738 亩,共分4 个生产队。大豆种植面
积降为25.1%。粮食、饲料种植面积占74.9%。1950年1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四野炮兵纵队
一师二团开拔,他们开垦的土地移交农场。1951年,原孟家烧锅农场划入的土地全部移交省
里,但职工大部分仍留在场内。同时,中共中央东北局所辖的东北局农场、中共松江省所辖
的省委农场及松江省工业厅企业局农场等并入农场。至1951年底。人员增至1 ,020 人,耕
地39,482 亩,拥有拖拉机5 台。农场下设6 个分场。种植面积的比例是麦子44%、大豆39.3
%、玉米3.8 %,其它为12.9%,全年盈利44,000 元。扩建了办公室、职工宿舍、学校和
仓库。
1949年,农场从外地招来人员,并建立了东葫芦头沟、西葫芦头沟和炮手营等3 个“外
青屯”,由农场拨给土地,并供给生产工具,进行劳动生产。年终结算,按七、三分成(农
场七分、个人三分)。“外青屯”至1953年并入农场,成为全民所有制单位。
1952年,农场将分场改为生产队,共5 个农业队、1 个畜牧队。这年又先后有3 台重型
和中型拖拉机、两台联合收割机、两台汽车入场,并由拖拉机学校调来学员24名,机务力量
人为增强。粮豆总产量从1951年的2 ,450 吨提高到4 ,115 吨,仅农业一项盈利22,147
元。
1953年至1959年,全场均为6 个生产队(包括一个畜牧队)。人员、土地面积、机械力
量逐年增加。据1959年末统计,全场共有10,031 人,耕地面积81,563 亩。各种拖拉机共
合51标准台,汽车19台。1959年2 月,农场改名为畜牧农场后,经营仍以粮、豆为主,加强
发展畜牧业。1959年,在蔬菜栽培方面做出了突出的成绩,土豆和窝瓜等得到丰收,产品在
北京“全国农业展览馆”展出。最大窝瓜重93.8斤,成为馆中的珍品之一。此后,农垦部曾
在农场举办蔬菜栽培学习班,推广栽培经验。从1953年至1959年6 年多时间中,农场成立了
修配厂、粮油加工厂、陶瓷厂、酒厂、酱油厂、服务部等工业单位及服务单位,实行“农牧
为主,兼顾工副”的经营方针。
1960年,五九七农场五分场,友谊农场八分场的东瓮泉、西瓮泉,二合3 个生产队划归
场后,农场又改为三级制场。下设3 个分场,共12个农业队、一个畜牧队、一个园艺队,此
外尚有工程大队、煤矿、修配厂、粮油加工厂、陶瓷厂、汽车队等工业交通单位。全场总人
口11,752 人,其中职4 ,687 人(农业工人1 ,871 人)。耕地面积120 ,237 亩。粮豆
播种面积为102 ,789 亩,其中玉米播种面积增至23.3%。由于自然影响,加之经营不善,
农业一项亏损达968 ,133 元,此后连年亏损,直至1963年才扭亏为盈(1963年农业盈利490
,000元)。
1965年,农场农业生产形势进一步好转,是亩产超历史的一年,这年共有21个生产单位,
耕地面积147 ,171 亩,播种130 ,222 亩,其中粮豆播种面积128 ,704 亩。平均亩产量
306 斤,小麦亩产量在垦区名列前矛。为此,场长赵青山、第八生产队队长杜贵森代表农场,
参加了在北京召开的“全国农垦科学技术和高产经验交流会议”。赵青山并任会议第二组
(小麦丰产组)组长,会议期间荣幸地见到了周恩来、李先念、陈云,邓小平、谭震林、王
震等中央领导同志,并与中央首长合影留念。1966年,共有23个生产单位,耕地面积为151 ,
168 亩,播种135 ,038 亩,其中粮、豆127 ,663 亩。这年秋天,农场开始进行“文化大
革命”,但因刚开始,对生产影响不大,亩产量虽降至279 斤,仍得纯盈利86.7万元。此后,
生产单位和人口逐年增加,耕地面积和播种面积逐年扩大,但生产并未得到发展。1967年以
后,亩产量都在300 斤以下。
1977年,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撤销后,场名改为双鸭山农场,仍保持33个生产单位。至
1978年耕地面积扩大为190 ,215 亩,播种面积为174 ,022 亩,但因连年自然气候影响,
加之经营管理不善,工、农业生产产值不高,连年亏损。至1983年实行生产承包责任制后,
全场才扭亏为盈,经济情况得到好转。1983年耕地面积186 ,196 亩,播种面积 175,652
亩,粮豆平均亩产量331 斤,其中小麦亩产量为424.4 斤,创历史最高纪录。盈利340 万元。
工矿、林业生产也有发展。煤矿扩大为两个井口,1983年9 月即完成了全年生产任务,盈利
17万元(全年盈利35万元)。工程公司下设3 个工程队,多种经营办公室下辖3 个青年队。
林业科除下设林业站外,尚有3 个林场。各业生产均有发展,但畜牧业经营规模比以前缩小,
养鹿、养猪、养鸡、养蜂等各项均遭亏损。1983年冬至1984年秋,农场逐步实行经济体制改
革,精简了机关机构,成立了9 个公司和3 个管理站,重视了多种经营,1984年又获得丰收。
1984年冬,农场进一步实行改革,全场兴办家庭农场,土地由家庭农场承包,机车及农具也
由职工购买使用,农场经营形式又有了新的好转,随着经营形式的变革,经济效益也得到更
大的提高。1987年,改组了林业公司,加强对山地的开发和对林业生产经营的管理,建立丁
东丰果园。为了进一步发展工业,农场成立了工业办公室,统一管理全场各厂、矿,对基层
单位作了调整。畜牧方面,成立了畜牧渔业公司,以发展养猪,养鸡、养鱼为主,并发展菜
牛及奶牛饲养事业。同时,重视了针织、柳编、食品加工等副业生产,多种经营的经济效益
有了改善。